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社科专家热议二十大报告(2)|之江策

之江策 2023-03-14

社科专家热议二十大

2022年


编者按:10月16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懂弄通领会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按照省社科联“社科学者千名宣讲、百名访谈”的活动安排,我们组织了社科专家热议二十大报告系列。本期推出10名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的解读。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双重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牢牢肩负起改变中国与引领世界的历史使命。

——坚持“两个结合”,持续释放改变中国的强大伟力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说到底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着眼解决新时代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际问题。同时,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坚持胸怀天下,持续释放影响世界的真理光芒。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拓宽世界眼光、涵养世界品格,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党的二十大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会议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既根植于“我们从哪里来”的历史维度,也着眼于“未来向何处走”的发展向度;既是对中国发展“由贫到富”的经验性总结,又是对“由富到强”的系统性变革;既凸显了中国特质与世界品质的内在契合,也呈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辩证统一。

从历时性维度来看,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新,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时代新征程,这一主题表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从“大国”到“强国”的历史性飞跃。直面“大而不强”的发展现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动因,追求“全面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鲜明标志。将自身发展融入世界发展,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国之路,坚持“强而不霸”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方针。

从共时性维度来看,现代化是无法回避的历史潮流、世界趋势,但如何走向现代化,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世界历史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单线性的,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书写属于自己的现代文明,开创属于自己的发展新路。历史和实践都已充分证明,正是立足自身国情、坚守自身道路、寻求自主发展,才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新坐标,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人类现代化的新选择,而且要体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新贡献,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与自强。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源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自信。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有着百年的奋斗历程,积累极其丰富的斗争经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方能谱写新的华章。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源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5000多年优秀文化传统不仅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实基础,而且为民族复兴道路上凝心聚力、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其三,中国式现代化的自强源于对人才的重视。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中36次提到“人才”,反复强调要重视人才,要建设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把各方面优秀的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

其四,中国式现代化的自强源于对教育的聚焦。报告全篇48次提到“教育”,可谓全方位强调了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支撑与保障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勠力服务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科学论断明确了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地位,开拓了发展的新境界。

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2013-2021年间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这些数据表明,过去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其他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五方面重大战略举措:一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是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四是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提供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是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更需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

当前,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新兴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实力,成为影响国际体系的关键要素。技术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因素,科技回归到国际关系的核心领域。新一轮科技变革将会对人类社会和国际体系产生根本性影响,也会导致国家间力量格局发生变化。同时,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升级越来越需要内涵式发展和科技的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是创新。发展靠科技,科技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破除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短板”,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把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思想自觉和行动指南,为深入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为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以有组织的科研

推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途上,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新的历史坐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广大科研人员要心怀国之大者,投身有组织科研,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伟大事业,致力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结合浙江实际和自身研究基础,以广阔的学术视野、精深的学术境界、严谨的学术作风推进学术研究。我们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助力浙江建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江南特色的文化强省。新时代的学术研究既要体现学者个人的兴趣追求,更要积极进行跨学科交叉和学术集成,通过有组织的科研集中力量办大事,将学术“小我”融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大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心聚力,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守正创新

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主旨鲜明、博大精深、气势磅礴,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启航定向,学懂弄通的关键是领会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其中,报告充满着锐意进取的守正创新精神,20多次提到了“创新”,特别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刻领会这一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重大意义,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强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信心和决心,自觉承担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伟大、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到底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就是要坚定“四个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不动摇;创新就是要破除食古不化、食洋不化的思维顽疾,克服照抄照搬、刻舟求剑、封闭僵化的惰性心理,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历史潮流,以中国为关照、以时代为关照,立足现实需要、聚焦实践问题,胸怀天下、放眼世界,以融贯古今、赓续文明,会通中外、系统创新的方式,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理念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循此,方能建构出能够科学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系统阐释好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和中国之理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这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体育事业提出了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生动诠释了“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誓言。体育健儿不仅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了境外参赛最好成绩,更在北京冬奥会上实现了“全项目参赛”及奖牌的历史性突破。体育强国建设,首当其冲需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充分发挥新时代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作用,构建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组织多元投入的新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当前,浙江正处于全力筹办杭州亚运会的攻坚期,杭州亚运也将向世界展示浙江发展的巨大活力。筹办亚运更有助于全面推进现代化体育强省建设,同时也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体育力量。

群众体育是体育强国的基础,关乎全民健康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面对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健身需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成为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重要体现。要进一步发挥好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对群众参与体育的保障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背景下,更加凸显了体育强国建设的多维价值。要进一步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体育贡献。




以高水平共享

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具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共享性,因此,持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重点在于高水平共享发展的成果,实现全体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意味着,不仅要让事实上的社会最弱势群体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更要不断地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总量和发展能力。

实现高水平共享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聚焦收入水平低、发展能力弱的“提低”重点群体,实施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实现由“输血式”帮扶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造血式”帮扶转变。二是聚焦相对弱势群体,以资源的倾斜来突破先天禀赋带来的困境。例如促进教育机会公平,通过完善城乡教育布局规划,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民办中小学同步招生改革,全面实施“公民同招”政策等举措,消除社会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三是聚焦欠发达地区,根据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特点,选择个性化发展路径,并有侧重地对其进行资源输入和资源链接,推进区域之间更加协调地发展。四是消除制度性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均等,使各种发展要素和发展制度与共同富裕的目标相匹配,使各发展主体有激励有能力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不断推进绿色发展

与生态文明建设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浙江以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先后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811”系列生态环保行动、“五水共治”、大花园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等生态环境治理标志性工程,“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同一颗绿色的种子,在浙江大地萌芽、开花、结果,在中国版图上全面拓展,引领中国奋进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党和国家重大制度创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2020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一步一履,期望殷切。他说,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并对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进行了科学的总体规划,为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一步绘制了发展蓝图。下一步,我们要继续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努力奋斗。




来源:“浙江社科”公众号


-往期回顾-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浙江如何打造体育产业强省?|之江策
青年说|刺水之韧(视频)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高质量绿色发展城乡融合创新的景宁样本|之江策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开发区空间供需如何协调?|之江策
青年说|此美五姓(视频)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示范效应如何放大?|之江策


投稿邮箱:zhijiangce@163.com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