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开发区空间供需如何协调?|之江策

朱凯、孙婉香 之江策 2023-03-14

 导  读 


开发区一直是城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和窗口。伴随着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企业和从业者为代表的微观主体对开发区空间的需求层次大大提升,传统的生产型开发区的空间供给和空间需求矛盾日益凸显。面对供需矛盾,在国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空间存量优化的新阶段,杭州高新区将空间由“大区块”划分转为“小单元”组织,围绕企业及其从业者等微观主体需求进行顶层理念和空间布局设计,推动空间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变。在这一总体思路指导下,其通过更新传统空间利用理念与方式,回应当下城市空间存量优化要求,打破空间供给的“大区块”传统,代之以功能配置多元、空间组织灵活的“小单元”,对应匹配产业和企业类型,形成了以微观主体需求为核心的复合空间单元,并通过单元的不同组合和有机互动探索空间组织模式,进而推动空间的科学再组织,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  文 

约5400字


202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对示范引领更大力度改革开放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件为新时期开发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经济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增长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对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要求愈加迫切。在此背景下,开发区也迈入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发挥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伴随着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等多个节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解决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的必然选择[1]。在我国的空间生产体系中,开发区作为最核心的生产空间之一,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空间载体。近年来,大部分传统开发区普遍陷入了经济增长困境,空间问题成为阻碍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以要素投资驱动的开发区空间组织模式已逐渐向以人才驱动的模式转变,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带来的新需求与开发区空间的现状供给矛盾日益凸显,如何构建人才需求型空间、人才配套型服务、知识人才互动型布局模式成为开发区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开发区空间的转型作为开发区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已成为开发区研究领域广泛关注的热点议题。既有研究就开发区的空间功能转型[2]、空间结构转型[3]、空间形态转型[4]、空间模式转型[5]等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具体而言,针对开发区空间功能转型的研究主要包括提升生产性服务功能[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7]、完善生活服务功能[8]、关注空间品质塑造[9]等内容;针对开发区空间结构转型的研究侧重于从开发区空间格局演化的视角探讨开发区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10]、演化特征[11]和演化机制[12]等问题;针对开发区空间形态转型的研究提出精致导向的空间尺度、服务导向的道路优化[13]、多元导向的混合利用[14]等转型要点;针对开发区空间模式转型的研究,有学者从产业组织和空间组织两个方面提出“园区+创新”和“创新+园区”两种转型模式[15],也有学者从开发区和城市的空间关系出发提出飞地型模式、郊区化模式、嵌入与填充模式等空间模式[16]。随着开发区空间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相关研究内容不断聚焦,开发区空间供需关系的协调逐渐成为开发区空间转型的主要目标。如何实现开发区空间供需的协调,助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01 

 杭州高新区空间

供需协调的基本思路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均简称杭州高新区)位于杭州主城区南部,如今已是城区新版图的中心地带。近年来,杭州高新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创新空间组织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创新人才数量以及创新能力都是全省开发区中的佼佼者,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本文从杭州高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试图梳理其空间组织的创新做法和实践经验,并提出相关指导建议,以期为省内乃至全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在国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空间存量优化的新阶段,开发区需要改变原有产业空间单一化、大区块、封闭式的空间供给方式,直面从业者对于工作便利、环境品质和设施配套等条件的高层次要求,并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企业的不同类型适时探索形成更为系统全面的空间供给新逻辑,已是共识。面对这一典型供需矛盾,杭州高新区需要转变原有的空间利用理念和方式,创新探索空间的组织模式,将空间由“大区块”划分转为“小单元”组织,围绕企业及其从业者等微观主体需求进行顶层理念和空间布局设计,推动空间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变,提高微观主体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为空间高效利用以及自身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02 

 建立响应微观主体

需求的复合空间单元

现阶段,杭州高新区以“高”、“新”为产业发展大方向,拥有网络信息技术、金融、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商业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产业,其中尤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业主导地位最为突出,且创新特征明显,并集聚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华三通信、网易、大华股份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引领和带动杭州乃至浙江省的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然而,相比国内同类型开发区,杭州高新区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如何与面积数倍于自身的其他国家级高新区同台竞争,一直是其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强化土地集约复合利用、放大产业集聚效应是其必由之路。

遵循前述供需关系协调的基本思路,杭州高新区通过更新传统空间利用理念与方式,回应当下城市空间存量优化要求,打破空间供给的“大区块”传统,代之以功能配置多元、空间组织灵活的“小单元”,对应匹配产业和企业类型,形成了以微观主体需求为核心的复合空间单元,进而推动空间的科学再组织。

具体而言,复合空间单元的划分从微观主体需求出发,以生产链和生活链构建为导向,分为六个基本类型(表1):一是创新中心单元,以科技服务及总部经济为依托形成小尺度街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二是智造中试单元,以产业用地为主体,并结合区域性道路布置各类生产性配套设施;三是科创社区单元,借助滨水景观形成楔形地块,集生产、研发、居住、商业等用地于一体;四是教育科研单元,以高等院校用地为主体,配套布置商业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五是生态游憩单元,绿地与经营性用地交错,并强化生态要素及空间的开放共享;六是生活服务单元,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形成单元中心,配套布置沿街商业、公寓等。


表1 复合空间单元的类型及构成


以杭州高新区产业功能较为集中的地块情况为例,该地块整体由生产和生活两部分空间组成(图1),其中,生产空间包括工业用地、附属绿地、停车空间等,其分布主要有两类情况:一类是以阿里巴巴、网易、华为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相对独立的生产空间,其特点是产业类型相对单一,内部配套服务及设施自成一体;另一类是自发形成或规划建设的创意园、科创园等复合型空间,其特点是产业类型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与外界联系紧密,内部企业规模较小,共用一套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生活空间由居住用地、商业办公综合用地、教育用地、公园绿地等构成,主要集中布局在高新区的东北部,沿滨河路两侧排布。地块内的各类设施分布呈现单元化集聚的趋势,配套空间丰富,覆盖面较广(图2)。整体来看,杭州高新区现已呈现生产与生活空间相互嵌合、相关功能有机整合的基本状态,单元化、复合化的空间格局初具雏形,为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创新活力延续提供了有效支撑。

图1 杭州高新区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构成

图2 杭州高新区各类设施空间分布核密度分析


 03 

探索不同空间单元

有机互动的组织模式

复合空间单元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微观主体的多元化需求,但单元之间并非相互独立,相反,同步推动单元之间的有机互动恰恰是健全生产链与生活链,进一步放大产业集聚效应,增强空间供给与需求的对应关系,推动高新区全域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步骤,为此,研究在梳理杭州高新区空间单元的基础上,通过单元的不同组合构建了循环智造组团模式、智慧商务组团模式、数字科技组团模式、文创设计组团模式等四种单元组织模式。

1.循环智造组团模式。循环智造组团模式是开发区退二优二实践中较为常见的单元组织模式,通常适用于开发区边缘、远离城市中心侧且区域性交通较为便利的空间板块,主要面向制造业企业。该模式以智造中试单元为核心,配套有科创社区单元和生活服务单元(图3)。该类组团以生产企业为主,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且兼有研发、办公、居住和相关配套服务功能,其中,研发、办公功能多为规模以上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住房以企业宿舍和保障房为主,主要服务园区内的产业工人,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包括快餐店、食堂、便利店、ATM、邮政储蓄、物流等,用以满足从业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图3 循环智造组团模式示意图


2.智慧商务组团模式。智慧商务组团模式是开发区退二进三实践中最为常见的单元组织模式,通常适用于开发区的功能服务中心建设,主要面向企业总部、金融前台、销售服务、文化服务、旅游服务和商贸会展等高附加值行业企业。该模式以创新中心单元为核心,配套有生活服务单元和教育科研单元以及生态游憩单元(图4)。该类组团以商务办公为主体功能,兼有居住、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一般邻近重大交通枢纽或展览展示中心,拥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和高品质的酒店、会展中心、文化娱乐、商业零售等配套服务设施,从业者对商务公寓、高端商品住宅等有一定需求。

图4 智慧商务组团模式示意图


3.数字科技组团模式。数字科技组团模式是依托于开发区内部或邻近高校、科研院所或各类技术研发中心等科创载体的单元组织模式,主要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企业的产品研发部门、样品生产部门、以及金融、互联网技术开发部门。该模式以科创社区单元为核心,通常还有教育科研单元与之协同,并配套有充足的生活服务单元和一定数量的创新中心单元以及生态游憩单元(图5)。该类组团以科技创新为主体功能,兼有教育、居住、办公、休闲娱乐等功能,以生产性服务平台、高校院所、孵化器、加速器、创客空间等为载体,并有商务公寓、高端商品住宅、人才安居房和保障房等多种住房形式,供组团高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

图5 数字科技组团模式示意图


4.文创设计组团模式。文创设计组团模式是活跃开发区生产与生活氛围,彰显发展活力的单元组织模式,通常适用于邻近开发区功能服务中心或城市中心区的空间板块,主要面向文化生产、创意设计类企业。该模式以创新中心单元和科创社区单元为核心,并配套有生活服务单元和一定数量的教育科研单元、生态游憩单元以及部分智造中试单元(图6)。该类组团通常以文化产出和设计研发类产业为核心,兼集办公、商业、休闲、教育、展示、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酒店、公寓、餐饮、商务、会展等,从业者以从事文化生产、创意设计等活动的工作群体为主,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

图6 文创设计组团模式示意图


 04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

空间供需协调建议

面对日益激化的微观主体需求与空间供给矛盾,开发区亟需构建新的空间供需协调模式,助力高质量发展。杭州高新区改变了传统开发区单一均质、扁平化的空间组织形式,打破了空间供给的“大区块”传统,形成了不同的空间组织新模式,有机联动了多种复合空间单元,有效反馈了微观主体需求,也切实推动了空间的高效利用。

开发区空间的组织强调多元利益主体关系的协调,企业和从业者作为开发区空间的主要使用者,系统摸排其微观需求是空间人性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开发区招商引智和产业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和必要前提。未来,开发区空间组织将经历规模由“大”到“小”、功能由“疏”到“精”、治理由“粗”到“细”的过程,以“功能复合、空间高效”为目标,以微观主体的空间需求为导向,研究结合杭州高新区的实践经验,对开发区今后的空间供需协调提出以下推广建议:

一是全方位建立新时期开发区内部企业及其从业者等微观主体的需求脸谱库,提高开发区招商引智效率以及产业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执行落实程度。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传统政策制定思路,以招商引智为出发点,因地适宜、因时制宜地对在开发区、即将进入开发区以及开发区意向性主体开展周期性调研,及时了解企业和从业人员的需求变动,设计应对方案,总结应对经验,酝酿招商引智先手棋,制定适时的需求响应政策,提高开发区转型升级行动效率。

二是从生产链和生活链构建视角,分级分类建立开发区空间单元体系,为开发区空间发展注入活力,助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改变开发区功能组织的“单链”思路,从平衡从业人员工作生活需求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综合导向出发,在将大区块管理向小单元治理过渡的同时,通过多样且系统化的小单元建设,切实回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微观主体的诉求,提振开发区发展活力,活跃开发区创新氛围,增强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三是结合空间单元的不同特点,对空间单元进行刚性与弹性综合引导,并树立标杆,加大示范宣传力度,广泛调动企业和从业者等微观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带动各类要素在不同空间单元间的有序高效流动。针对回应微观主体需求的各类空间单元,建立弹性与刚性并举的综合引导指标体系,在不低于开发区总体投入产出要求和相关均值性门槛的前提下,从企业可持续发展、从业人员乐活工作的角度,丰富单元建设的弹性要求,并通过树立示范标杆的方式,调动各方主体积极主动参与,打通单元间的横向联系,弱化空间边界,彰显市场效应,探索新时代开发区大开大合的现代化治理道路。

四是以组团形式组织联动不同类型的空间单元,基于开发区内部的空间供需现状,立足于自身优势和特色,确定不同空间单元间的比例关系,探索多元化的单元组织方案,科学协调空间供需关系。遵循分而不散、合而不乱的空间布局思路,在构建空间单元体系的同时,以开发区空间供需现状和自身条件为基础,结合未来发展定位,以组团形式有机联动不同空间单元,明确自身内部不同空间单元间的比例关系,形成多元化的单元组织方案,并凝练相应的单元组织模式,进一步提高开发区空间供需协调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选题研究中心、王佳宁、盛朝迅. 2016. 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 改革. 第1期,页35-51.

[2] 冯章献、王士君、张颖. 2010. 中心城市极化背景下开发区功能转型与结构优化. 城市发展研究. 第17期,页161-164.

[3] 王雄昌. 2011. 我国远郊工业开发区的空间结构转型研究. 规划师. 第27期,页93-98.

[4] 袁新国、王兴平、滕珊珊. 2013. 再开发背景下开发区空间形态的转型. 城市问题. 第5期,页96-100.

[5] 杨攀、王兴平、贺志华. 2016. “企业-产业-园区”一体化的开发区空间发展模式研究——以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现代城市研究. 第6期,页47-53.

[6] 栾峰、何丹、王忆云. 2007. 先发地区开发区的局部地段转型发展调查研究——以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例. 城市规划学刊. 第5期,页109-113.

[7] 王兴平、袁新国、朱凯. 2011. 开发区再开发路径研究——以南京高新区为例. 现代城市研究. 第26期,页7-12.

[8] 袁新国、王兴平. 2010. 边缘城市对我国开发区再开发的借鉴——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城市规划学刊. 第6期,页95-101.

[9] 李晓、张晓云、殷健. 2014. 经济转型导向下的开发区空间转型路径研究——以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城市发展研究. 第21期,页10-13.

[10] 高超、金凤君.2015. 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格局演化及产业特征.地理学报. 第70期,页202-213.

[11] 王文鑫、杨庆媛、苏康传 等. 2021.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及其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30期, 页519-533.

[12] 蔡善柱、陆林. 2019.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基于地级及以上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 地理科学. 第39期, 页415-423.

[13] 郑国. 2011. 中国开发区发展与城市空间重构:意义与历程. 现代城市研究. 第26期,页20-24.

[14] 李文彬、张昀. 2014. 人本主义视角下产城融合的内涵与策略. 规划师. 第30期,页10-16.

[15] 房静坤、曹春. 2019. “创新城区”背景下的传统产业园区转型模式探索. 城市规划学刊. 第S1期,页47-56.

[16] 仉培宏、韩增林. 2012. 开发区城市化效应的作用机制与空间模式——以大连市为例. 资源开发与市场. 第28期,页446-448.

▲上下滑动查看


作      者:朱凯、孙婉香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课题名称: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2NDQN208YB)。

学术贡献:在国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空间存量优化的大背景下,开发区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引擎,面对日益凸显的空间供需矛盾,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强化土地集约复合利用、放大产业集聚效应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杭州高新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创新空间组织模式,针对空间供需关系协调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本文从杭州高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梳理了其空间供需矛盾和空间组织的总体思路,总结其协调空间供需关系的创新做法和实践经验,并对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供需协调提出相关指导建议,以期为省内乃至全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朱凯,中美富布莱特(Fulbright)联合培养博士,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青年英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优青)、硕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与规划学院SPURS Fellow。从事产业园区发展与规划、城市与区域产业规划研究。

孙婉香,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往期回顾-

盈丰扬帆:党建何以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之江策

如何优化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之江策

如何让盲盒消费更健康有序?她们给出了有力的回答……|之江策

青年说|樊村行,觅柚情(视频)

“一号工程”升级进行时:数字经济如何吹响“两个先行”进军号?|之江策

如何让我省失智老人老有所依生活更有温度?|之江策


投稿邮箱:zhijiangce@163.com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