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度,深度,适度:如何传承民族记忆?

金琳沁 之江策 2023-03-14


“12.13”,国之殇,莫能忘。


“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南京大屠杀惨案进行调查并从法律上作出定性和定论,一批手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战犯受到了法律和正义的审判与严惩,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个国家公祭日的公祭仪式上发表讲话,强烈控诉了南京大屠杀的恶劣性质以及这一场惨案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同时习总书记也警醒人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民族与历史记忆应该根植于每一位中国人民的心中,不忘历史,珍视和平。


悼念不仅在于不遗忘,更在于铭记历史的惨痛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定。  

图片来源:网络


民族记忆,既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日军侵华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等民族屈辱的血泪史;也有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奋斗史。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与现实的缩影,民族记忆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气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丰富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精神境界,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向年轻一代讲述自己的民族记忆呢?


让“记忆守护者”传递有温度的记忆

我们对青年群体讲述历史记忆,关键之一在于“温度”。温度从何而来?从守护这段历史记忆的人物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如果说从“事件”入手讲述故事会让人觉得遥不可及,那么从“人物”切入或许能让青年更贴近历史,感受历史记忆的温度。每一位“记忆守护者”都是是生动的,饱含真情实感的个体,通过他们将鲜活的民族历史讲述给年轻一代,能够和他们产生情感的链接与共鸣,这样的话语传递必定充满力量。


2017年,新华社推出的《每个人的“1213”》微电影,以人物为主线,从不同视角共同守护南京大屠杀的悲痛历史记忆。影片从一位青年的视角发问“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串联起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常志强、夏淑琴等老人对当时的回忆,被称作“三十万英魂守灵人”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的责任担当与作家张纯如为拯救那些被遗忘的人所做的努力。传达了12月13日不止是30万遇难同胞或是那一代人的记忆,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守护的共同记忆;在捍卫正义和真相的路上,有良知的人接力同行。每一位守护者真切的话语都是对年轻一代有温度的记忆传递,赢得青年的情感共鸣。


在讲述民族历史记忆故事的道路上,不论是用亲身经历向世人告知历史真相的幸存者们,创作了震惊全球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以直面民族记忆的作家张纯如,还是担当三十万英魂守灵人之责任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他们共同的特质在于爱国热情,这也是民族记忆故事想向年轻一代传达的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民族记忆故事塑造着中国人民的气质,体现着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我们在讲述民族记忆故事时也应用爱国热情去感染青年,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从而让民族历史记忆成为当代青年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图片来源:网络

为民族记忆载体注入中华文化深度

我们对青年群体讲述历史记忆,关键之二在于“深度”。深度从何而来?在这泱泱大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印迹中,在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文物中。而一段民族记忆对历史文物的传承,赋予其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感召力,为民族记忆注入文化深度,是向青年群体讲好民族记忆的吸睛之计。将一件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延伸为一段民族记忆的载体,以其文化色彩阐释深刻的内容意蕴,更能拉近与青年群体的情感距离,融合思想与艺术深度。

图片来源:网络


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2014年,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国家公祭鼎采用三足两耳圆鼎的器形,以目前出土最大的圆鼎——安徽寿县发现的东周时期的“楚大鼎”为原型,并按照等比例放大铸造而成。国家公祭鼎作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载体,有其丰富的历史意蕴。


专家研究指出,国家公祭鼎传承了青铜器作为国之重器,体现国家权力,复兴古典礼仪的功能。鼎上的铭文是古代以鼎记事传统的延续;国家公祭鼎以富国安邦的楚大鼎为原型,喻示当今中国的繁荣昌盛;参与公祭日纪念活动,为公祭鼎揭幕也让新一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上世纪亲临参观楚大鼎的开国主席毛泽东建立联系,再次强调新任国家领导人的统治核心地位;青铜鼎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辗转周折的命运也符合国家公祭鼎作为反抗外族侵略、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公共纪念性器物。

图片来源:网络


今天,国家公祭鼎坐落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集会广场上,供前来纪念馆参观和悼念的人们观看。一方面,国家公祭鼎作为这段民族记忆的载体,让人们回忆并铭记这一段惨绝人寰的民族历史;在另一方面,国家公祭鼎也代表了今天国富民强、兴国安邦的中国,使青年们饱含爱国主义情感,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而不懈奋斗: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以“守正创新”适度打造沉浸式叙事环境

我们对青年群体讲述历史记忆,关键之三在于“适度”。适度从何而来?在于对新型叙事方式的适当把握,既不过分偏向于传统守旧的叙事语态,也不过分依赖娱乐化语境下的新媒体融合。面对年轻的受众群体,我们需要用新的方式去讲述民族记忆,适度借助科技手段进行新媒体融入,通过娱乐化互动方式,重塑人们的感官体验从而“身临其境”地走进民族历史记忆中。人机互动技术作为讲述民族记忆的新型媒介,适度地为青年提供沉浸式体验,激发青年对历史场景的情感链接,以更直观、更具互动体验的形式向青年群体讲好这段民族记忆。

图片来源:网络


近年来,各媒体工作室以科技为支撑,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创作了《铭记国殇,为30万无辜灵魂擦去泪水》《同祭》《“青”听和平的声音》等一系列“国家公祭日”主题的H5产品。H5产品的交互叙事主要以人机交互所建构的界面为基础,进行相应主题的内容传递。其中,《铭记国殇,为30万无辜灵魂擦去泪水》采用声音与手绘漫画相配合的模式,融合当下流行元素,表达了国家公祭日“铭记国殇是为了以后再无国殇”;用户通过点击识别歌曲、划动手指擦去三十万无辜灵魂的泪水以及点击为遇难同胞献花等互动方式增强用户在国家公祭日活动中的参与感。在H5产品的互动体验中,青年们倾向于将自身代入历史记忆中,亲身体验事件的全过程,这种基于场景的沉浸性叙事为他们提供了真实的情境感与现场感,在互动体验中聆听民族记忆。


记忆民族记忆,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讲好民族记忆是我们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无法避开也不能避开的责任与担当。


民族历史需被铭记,讲好民族记忆是向当代青年们传递民族历史记忆,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的重要切口。


国家公祭日所承载的民族历史记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当代青年群体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与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同时也是讲好民族记忆的优秀典范。


让民族历史记忆作为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而更好的被当代青年记忆,在新时代彰显独一无二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让中国青年人发出振聋发聩的时代之音,勿忘国殇,吾辈自强。



-往期回顾-

网红为什么在“浙”里火

【笃行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浙江实践

【笃行中国式现代化】“元宇宙”概念如何打造新消费热点?

浙里知 味生活

【笃行中国式现代化】湾底实践:集体经济引领共同富裕的新探索|之江策

国漫何以重返巅峰|之江策


投稿邮箱:zhijiangce@163.com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