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汎森|历史事实:探索巨变时期的心灵世界

王汎森 勿食我黍 2021-12-24

王汎森,1958年出生,台湾云林人。1980年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1983年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毕业,旋即入伍服役。1985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7年,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博士班,师从余英时。199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同时升任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开始任教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及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1998年,升任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思想文化史、学术史以及史学史研究。著有《权力的毛细管作用》《章太炎的思想》《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等。



晚清到五四前後, 是近代中國的思想巨變期之一。在這個巨變期中, 戊戌、 辛亥、 五四是三個高峰, 而本書的主題「 五四新文化運動」 , 無疑是一個改變思想氣候的晴天霹靂, 影響之廣大、 深遠, 在整個中國歷史中少有能及。收在本書中的文章, 基本上皆與這個思想巨變期, 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有關,我希望藉由這一批文章探索這個巨變時期的心靈世界中, 各種思想元素交互錯綜的意義。

孟子說:「 觀水有術, 必觀其瀾」 , 近人蒙文通又說:「 事不孤起, 必有其鄰。」 這麼重大的思想事件, 必須關注其「 前後左右」 , 【 羅志田, 〈 事不孤起, 必有其鄰:蒙文通先生與思想史的社會視角〉 , 《 四川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 二○○五年四期】 。本書所選的文章除了講五四本身, 同時也儘量涉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 前」 、 「 後」 、 「 左」 、 「 右」 , 「 前後」 比較容易了解。而所謂「 左右」 , 則是指這個運動本身及它所激起的波瀾、 泛溢的水潦。


目 录

第一章 思潮與社會條件—新文化運動中的兩個例子

第二章 五四歷史的兩條線索

第三章 從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 自我」 與「 政治」

第四章 中國近代思想中的「 未來」

第五章 思想史與生活史的聯繫—五四研究的若干思考

第六章 啟蒙是連續的嗎? —從晚清到五四

第七章 後五四的思想變化—以人生觀問題為例

第八章 反主義的思想言論—後五四政治思維的分裂

第九章 傅斯年—一個五四青年的挫折

附 錄 「 客觀理智」 與「 主觀意志」

——後五四思潮中的兩種趨向


在「 序」 的一開始, 我想提到對於五四研究的一種觀察。在討論五四這樣一個到目前為止仍有重要現實意義的思想運動時, 我們隱隱然可以看到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於闡述 「 歷史的理想」;另一種則傾向於探索 「 歷史的事實」。這兩者當然不能截然分別, 而且「 歷史的事實」 也不是定然可得, 但至少在態度上, 出現這兩種傾向。有些學者傾向於把「 理想上」 的五四作為歷史上的五四來闡發, 這方面的工作當然有其價值, 不過作為一個歷史學者, 本書中的文章更關注於後者。

此外, 五四研究的另一個現象是重 「 起源」遠過於「 過程」 。「 起源」 非常重要, 但「 過程」 也很值得注意, 思想運動像一個有機體,它在發展的過程中有種種變化創新的可能。譬如五四先有一個颱風眼( 以新文化運動為主) ,在「 過程」 中連接上另一個颱風眼( 以五四的愛國運動為主) , 甚至到了某一階段是多個颱風眼的「 共伴效應」 。前面說到, 本書所收的文章涉及五四的「 前後左右」 ,「 前」 指的即是與「 起源」 有關的部分, 而〈 思潮與社會條件—新文化運動中的兩個例子〉 一文, 即討論了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上的意涵及它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之關係。在這個思想巨變期中, 談「 左右」 時, 當然是以五四作為座標點來談「 左右」 。我們希望了解它在實際歷史中擴散、浸染、 薰陶, 在生活、 氣質、 心態、 人生觀、 時間觀, 乃至習癖、 偏好, 或對於事物優劣好壞的判斷等各方面的影響。〈 從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 自我」 與「 政治」 〉最初構想的題目是「 自然的與有意識的」 , 即是說明在晚清以來乃至五四的思想巨變之下, 人們生活、 心態、 氣質上的變化。而〈 中國近代思想中的「 未來」 〉 一文, 也同樣是在說明在這個思想巨變的格局中,人們對時間、歷史、未來、 行動等方面看法的重大變化, 這一股巨大而空洞的力量一直影響着後五四乃至主義時代的思想與政治。至於〈 思想史與生活史的聯繫—五四研究的若干思考〉 , 也是從五四運動與生活世界的變化入手,說明五四所形成的一種「 價值層級」 或「 價值框架」 , 雖未立即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但它形成了新的典範與標準, 透過文學作品、新戲劇的演出等各種方式, 逐步地普及到人們的生活之中。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紛繁萬狀的「 過程」 中, 不同思路中間的轉換、 變化都不一定是線性的關係, 而是既有強而有力的「 理性」 ( logos) 力量, 以不容辯駁的態度導引着思潮的前進。沒有這條線索, 便沒有所謂的「 五四」 ,但同時在歷史發展的「 過程」 中, 也有「 感性」 ( pathos)這條線索( 或許多線索) 時不時地在與它交會。此外, 在這個思想運動中, 充滿參差不一的思路, 含混、 曖昧的緊張, 還有那些「 半信者」 , 模糊不清的、 不知何時上車的乘客, 往往佔了很大的比例。從晚清到五四的變化, 是「 正信者」 與「 半信者」 合奏而成的樂章, 「 正信者」 與「 半信者」 之間的交光互影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究的面相。我在〈 探索五四歷史的兩條線索〉 中, 便試着提出“confused period”這個觀念, 以彌補「 轉型」 等太強調兩個固定點之間的變化的思維。在“confused period”中有許多容易被忽略的現象, 譬如「 思潮的非線性擴散」 ( 包括「 銅山崩而洛鐘應」 ) 、 「 過渡時代」 之類的說辭、 「 合兩個人格為一個人格」 式的匯流, 它們形成一幅五彩斑斕、 交叉錯綜的拼圖, 甚至逐步創造了與原初不盡相同的方向, 後來也可能在某一個節點上, 分解或散逸而去。至於〈 啟蒙是連續的嗎?—從晚清到五四〉 一文主要在闡述, 晚清、 辛亥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為止的思想變化,其間雖有許多模糊的、 往復的、 頓挫的變化, 但大致而言是一個連續的格局。但「 連續」 具有種種不同的型態, 有時是單純的傳遞, 有時是「 轉轍器」 式的關係, 有時是思想與政治相互激發而前進的關係,而且往往在積累動能之後, 出現既有所延續又帶有「 量子跳躍」 性質的變化。譬如辛亥革命的成功, 使得許多原本最核心的思想變成邊緣, 原來邊緣的變成核心, 甚至透過國家的力量成為「 建制性遺產」 ( institutional legacy) , 並藉由官方的力量強力推展。所以, 許多看起來從晚清一直延續下來的思想議題在各個時段中的幅度、 廣度、 強度、 滲透度等仍有所不同;此外, 因各個時代「 背景文化」 的相異, 即使是看似一樣的概念或思想、 詞彙也表現出不盡相同的意涵。

本書的最後一組文章是「 前後左右」 的「 後」 ;這一組文章共有四篇, 第一篇是〈 後五四的思想變化:以人生觀問題為例〉 。五四之後最重要的現象之一, 是「 主義時代」 的來臨, 「 主義時代」 所要解決的主要是政治問題。但「 政治」 始終與人的「 生命存在」 有所關聯, 故這篇文章主要從一般較為忽略的 「 生命存在」感的角度, 探索 「 主義時代」 如何為當時失去方向、 感到茫然困惑的青年人提供一套新的藍圖。在這篇文章裏, 可以看到當時的青年們對人生觀的困惑, 是如何與政治的抉擇糾纏在一起, 最後「 社會科學」 、 左派的理論體系提供了一套新的論述, 使得人們得到一個思考過去、 現在、 未來、 價值、 行動的框架, 並且得以把自己的人生安頓在有意義的座標中。由「 五四」 到「 主義時代」 的這個轉變, 其實是「 思想的」 或「 信仰的」 區別, 「 思想」 或「 學理」 被附隨在「 信仰」 之下, 受「 信仰」 的指導。但當「 主義」 風行草偃之際, 始終有些知識分子對不管是「 左」 或是「 右」 的集團式的政治主義進行反思或批判。〈 反主義的思想言論〉一文即是探討在「 主義時代」 裏, 反思或批判「 主義式政治」 的一群思想家, 譬如胡適、 傅斯年等, 以及受到英美自由主義或憲政思想影響的一群人, 或是受中國傳統影響, 不能同意「 主義式政治」 的運作, 如梁漱溟、 章士釗等。五四以來的民主、 自由主義本身的論述或價值, 似乎應該對單一的、 強制的「 主義」 觀點, 形成一種對抗作用,但大部分的人卻對「 主義化」 的浪潮選擇沉默、 安靜或噤聲。而表示保留意見或公開地加以反對的人們, 提出的主張卻十分零碎, 不足以形成一個對抗「 主義」 狂潮的思想資源, 更遑論集結成為反主義的力量。而這個侷限本身,是很重要的思想史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主要是想思考,「 主義」 式政治, 將特定的政治信念變成眾人的「 信仰」 ,其實帶有不小的危險性,這是研究民國以來的政治及思想歷史者所必須留意的。


〈 反主義的思想言論—後五四政治思維的分裂〉 一文着重討論後五四政治思潮的分裂, 本書附錄〈 「 客觀理智」與「 主觀意志」 —後五四思潮中的兩種取向〉 , 則是討論後五四思想界中「 客觀理智」 與「 主觀意志」 兩種思想趨向的分歧。由於該文是一個演講記錄稿, 體例格式與本書其他各章不同, 所以作為「 附錄」 。


本書的最後一篇〈 傅斯年:一個五四青年的挫折〉 一文, 是我《 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中的一章, 特地將之收錄於此, 主要是想藉着傅斯年這位五四運動的領導人的個案來說明,經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在後五四時期面對政治現況時,其思想的困窘、歧異、 矛盾及微妙的變化。以上文章主要是想了解這個思想巨變期及它的後來發展如何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世界,人們的意識、 心態起了何種深刻的變化, 並試着將「 思想史」 與「 生活史」 打成一片。

本書中的〈 思潮與社會條件〉 一文是二十年前訪問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時所寫的, 而〈 啟蒙是連續的嗎?〉 則完成於今年上半年訪問香港理工大學之時,前後正好經過二十年, 人生中的因緣巧合竟是如此。趁着五四百年這個難得的機緣,將這些文字集結成書,並以其中最晚成篇的〈 啟蒙是連續的嗎?〉 作為書名以為紀念。



本文为《启蒙是连续的吗?》的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特别推荐购买此书仔细研读。该选文只做介绍相关研究和著作的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出版机构所有。


—End—


点击下列标题,延伸阅读:

王汎森 |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赵园|危机时刻的思想与言说
王汎森 | 研究學問的一些心得、反省
周雪光|读书随笔三则:儒教、思想与社会生活
【访谈】 王汎森:清代知识人的自我压抑
王汎森 |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王汎森 | 普林斯顿时期所见的余英时老师
王汎森 |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权势转移”
王汎森 | 人的消失?——20世纪史学的一种反思

---------------------------------

混乱时代   阅读常识

长按二维码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