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蔣勳|知識分子的美學修養

蔣勳 勿食我黍 2021-12-25


作者|蒋勋

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联合文学》社社长




學修養恰好是使我們的生命,由狹窄的現實擴大到生命情懷的東西,只有美學的部分,敵人間可以互相讚美…「知識分子是個蠻新的詞,中國古代並沒有這個名稱,我們可能會用「士」來代表讀書人。今天我想由歷史上,慢慢談一談究竟一個知識分子應該具備怎樣的美學修養。

春秋戰國時,士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身分階層,也就是說,當社會的結構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時,會有一群專門以讀書、思考生命的價值、思考生活的導向的人出現,主導著龐大的文化。

 

春秋時代的禮樂之教

這時的儒家系統中,提出「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六種不同的學科訓練讀書人。其中「樂」的部分是與美學修養最相關的,春秋戰國諸子的書中,幾乎都強調樂教。孔子甚至常以樂教去判斷一個學生在整體思維、生命性情中達到的狀況,於是樂教在整個士的美學修養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它本身是非常感性的教育,我們可以看到「琴」這樣的東西,成為中國讀書人非常重要、甚至必備的東西,這和今天一個音樂家面對樂器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中國的琴,不完全是一種樂器,而是一種生命情懷因為他喜悅、鬱悶的時候,會藉著琴做一種生命情懷的抒發。俞伯牙和鍾子期「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中,俞伯牙的琴,是生命中要與另一個人溝通、對話的更極端的例子,是晉朝陶淵明的素琴,這張琴上一根絃也沒有的。這時,琴變成一種哲學,琴的演奏過程變成生命中自我彈奏的另一種形式。甚至傳說,一個最好的琴家彈琴時,不能有人偷聽,否則絃就會斷。這也讓我們意識到,生命中最美的東西,常常是跟自己對話的,不是表演的。因為只要有對象,藝術就會有趨附性、會做作。

中國的知識分子的美學修養,其實最大的一部分是講個人內在孤獨時刻的狀態,因為只有在面對自己的時刻是個審美的我、美學意義的我、真正的我。《史記》中的美學形式到了漢朝,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司馬遷這個知識分子,他留下了一部影響極大的《史記》。我們看到書中有許多知識分子的典範,例如〈屈原賈生列傳〉中的屈原,是個很美的形象,他投江時,成為了生命的美學形式,而這樣的美學形式,幾乎變成這個族群很多的知識分子,在讀到這一段時巨大的感動。這種感動在於我們有沒有一個最內在、最美的自我,絕不受外在的汙辱、干擾,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其實,司馬遷一直在創造一種生命的美學形式,我們同樣看到,另一個創造出來的人格典範楚霸王項羽,他在楚漢相爭時,是個失敗者,可是司馬遷把他翻案成美學上的英雄。他在唱「力拔山兮氣蓋世」時,完全是真性情的流露。我們無法解釋為什麼歷史上〈霸王別姬〉一直被演出,只能說,司馬遷給我們一個啟發,讓我們從現實的挫折中,找回生命的完全。另外,荊軻也是《史記》中絕不會被忘記的人,他在出發前唱「風蕭蕭兮易水寒」,歌聲變成了生命的極致,而荊軻同時也成為一種美的典範。荊軻並沒有成功,也沒有改變歷史上任何事,可是他改變了生命本身的態度,達到了一種自我完成。

《史記》為我們留下了最早的知識分子美學典範,可是這些人都是現實中的失敗者,三個失敗者,三個美學典範。這樣看來,是不是中國有美學修養的知識分子,都變成了失敗者的典範?這樣是不是有一點阿Q式的悲哀?《史記》留下了讓人震動的東西,可是成功與美學是又常對立的,不過知識分子常會將這兩種對立統一起來。

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是少數沒有殺功臣的開國君王,所以中國知識分子為了避免「狡兔死,走狗烹」,會「功成身退」,就像東漢最有趣的知識分子,幫劉秀打天下的嚴光,劉秀當皇帝時,大封功臣,嚴光就自己跑到南方富春江一帶去釣魚,直到晚年時他們才相見,這是我比較喜歡的故事,其中知識分子事功的完成,與美學的修養並存。他完成了美,但沒有背負《史記》的悲壯。

 


三曹與魏晉南北朝的美學修養

東漢結束,到了三國,出現了三個有趣的人物;曹操、曹丕、曹植,他們是精彩的政治人物,也是精彩的美學人物。曹操的詩寫得極好,是文武雙全的人物。曹丕懂得政治上的手腕,篡奪帝位、文學上《典論.論文》卻寫得極好,而且建安七子是圍繞著他形成的。才高八斗的曹植,七步成詩,文筆也是極好,不過曹操是功業與美學修養不對立的狀況,他的兩個兒子,卻又將二者分離。曹丕篡了帝位,可是對中國知識分子的美、性情、情懷有很大影響的是曹植,他在那個禮教極嚴的時代,愛上了嫂嫂,寫出了〈洛神賦〉,這大概是第一次中國知識分子的男性,這麼直接地去形容一個女性的美,我常很感謝這篇文章,它使中國及受壓抑的男性,有一個愛情幻想的對象。中國有很多文人,常一遍一遍地抄寫〈洛神賦〉,或者畫洛神賦圖。曹植與曹丕比起來,似乎又變成現實中的失敗者,可是他完成了生命情懷中的東西。

魏晉南北朝,當時士人的生命情懷,可以在《世說新語》中看得清楚,書法、繪畫、文學在這個時期成為知識分子必備的修養。當時的世族,也就是王導、謝安家族是很以他們的修養、內涵驕傲的。王導家族簡直囊括當時的中國書法史,王右單王羲之是這個時代很重要的典範,他在〈蘭亭集序〉中,正面地歌頌了生命中的美,他的價值,不在於有沒有當官,而在生命本身的完成。他還有許多故事,「袒腹東床」、「東床快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我們看到有一個時代是這樣重視真性情的,性情剛好相對於「禮教」,禮教是外在的,而禮教和性情,一定要取得一個平衡,當禮教成為一個知識分子唯一的依靠時,就會虛偽、作假。可是若只有性情,完全沒有禮教,也很危險,就像下面要說的「竹林七賢」,他們生命中有非常高的悲劇性,七賢中美學修養最高的,應該是嵇康。中國音樂上最美的一首曲子〈廣陵散〉就是他作的,他太標榜美學修養上的性情性,所以與許多禮教對立。除了嵇康外,阮籍也非常重性情,他的一生,都在反禮教。我們看到,禮教有時和性情是對立的。這時美學修養,被拿來對抗那些作假的虛偽,因為美學中有一個必備的東西:真性情。

陶淵明也是一個追求真性情的人,他的〈歸去來辭〉和〈桃花源記〉,都是我極喜歡的,兩篇都在說心靈的淨土,而〈桃花源記〉中,淨土是被漁人發現的,所有的知識分子都找不到它,這是一個有趣的寓言,對那個時代被政治扭曲的知識分子,做了很大的警告。

 


唐朝知識分子「對立的統一」

接下來我想跟大家談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美學修養中理性與感性的平衡。我最感動的時代,就是唐宋。當時的知識分子是士大夫,讀書是為了做官,可是他們的美學修養一點也不遜色。其中很重要的角色是領袖,知識分子的美學修養健不健康,和領袖有極大的關係。譬如唐太宗本身書法寫得極好,又非常喜歡王羲之的字。再如武則天,她絕對是中國女性知識分子的代言人。她能篡位和她的知識有關,絕不只是因為手段陰險毒辣,她的文筆、書法、文學修養都極好,所謂知識分子的美學修養,她絕對有。

我想藉唐宋的知識分子說明,美學修養恰好是使我們的生命由狹窄的現實擴大到生命情懷的東西,只有美學的部分,敵人間可以相互讚美。武則天篡位時,駱賓王寫〈討武曌檄〉討伐,武則天對這篇文章是一句一句地讚美,她為其中的美,以及文章背後動人的生命情懷而讚美,這時她以自己是個帝王來思考,應該有包容的氣量,而不是以她自身來思考。這種氣度是美學,只有美學可以讓人寬容、讓敵人不再是敵人,現實功名利祿的鬥爭,終有一天會過去,人可不可能在另外一個世界,有和諧的對話美是一種統一,更是一種對立的統一,她為整個唐代歷史樹立了一個精神,到了玄宗,這是一個真正的美學時代的來臨。

玄宗時的李白是一個反體制的知識分子,他拒絕了所有的教育制度,崇拜游俠,可是他的詩震動朝野,宰相賀知章說他是「謫仙人」,玄宗看了他的詩,馬上封他為翰林學士。這時,玄宗愛上了當時還是壽王妃的楊玉環,五十年後,白居易寫了〈長恨歌〉,記錄了這一段故事,讀著讀著,我們其實很容易忘了這個人是皇帝,〈長恨歌〉中最感人的,是他恢復了人的本性,好像一切帝王的功業,都比不上那一點「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深情、「君王掩面救不得」的眷戀。

只有在美學中,現實世界的一切的高低、貴賤、貧富都會變得平等,變成人對人的態度。知識分子的美學修養,其實就是人的本性的對待關係,只是我們常因為禮教,而忘了這種本性。白居易最精彩的作品還有〈琵琶行〉,他在江邊為朋友送行,聽一個琵琶女彈琵琶有感,他說「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聽到了這樣的樂曲,他突然覺得這個身分、教育和他不對等的琵琶女,其實是在這個生命裡面共同分享喜悅、分擔憂傷的人,他把她視為一個對等的人,所以聽到最後會「江州司馬青衫濕」這是非常純粹、深情的人性對話,這種東西,在唐宋的知識分子中一直有,卻一點也沒有被低俗化。

 

第一流的宋代知識分子

宋朝有很多帝王的書畫都極漂亮,詩也寫得極好,他們知識分子的角色比唐朝還明顯。因為他們本身對美學的重視與修養,使宋朝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知識分子。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都不是藝術家,都是為官的人,可是他們都有美學修養。范仲淹有一段時間是邊防司令,可是讀〈岳陽樓記〉時我們完全忘了他是做官的人,他寫對大自然的觀察,完全是詩人、畫家的身分。宋朝的知識分子常常不覺得他是一個政治的管理者,而是一個情懷的釋放者。

唐宋知識分子美學修養和事功是合在一起的。王安石和蘇東坡是當時新舊黨爭的兩個代表人物,可是他們私下是可以一起下棋作詩的好朋友。在人的世界,他們彼此欣賞,在政治的世界、他們對立分歧。我一直希望台灣有這樣的事,因為這才是知識分子的典範、人的典範。司馬光和王安石政治上也是對立的,司馬光從官場上退下來,花了十九年,寫了本《資治通鑑》,為歷史留下一部書,這並不是「失意」,因為知識分子的終極關懷,本來就不是做官。王安石死後,司馬光重新執政,他馬上召蘇東坡寫王安石的祭文,他們不讓小人落井下石,要肯定王安石的作為,我們看到美學修養不只是寫詩,它其實是一個人性情上的恢復,性情上的包容、寬容、大器。

因為新黨的關係,蘇東坡一直被下放,烏台詩獄時,對他是個考驗,當自己被否定時,蘇東坡反而找到了他的生命座標。他流放到黃州時,一天喝了酒,被別人推倒在地上,一瘸一瘸地回家,他卻寫信給朋友說「自喜漸不為人知」,回家後寫下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他忽然發覺,沒什麼好爭奪的。蘇東坡從那個時候救回了他自己,他最好的作品都是這時候寫出來的。此後,他的命運並沒有好轉,可是他卻越貶越高興,當懲罰不再是懲罰時,生命就可以海闊天空了。

我們看到美學修養其實是一種生命情境,為自己找回本性並不難,因為它本來就存在,只是讀書讀得太多,把它扭曲、汙染了,所以孔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書要越讀越多,可是要把知識分子的驕傲拿掉,把謙卑完成,回到很自在的狀況。理性與感性下面,我很想用一首常和朋友聊的詩,談談中國知識分子美學修養中,最完美的生命情操,也對今天理性與感性的平衡的話題做一個結束。這是唐朝詩人張籍的〈節婦吟〉:「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你知道我有丈夫,可是你送了我一對明珠。一個難題出現了,這女子的第一反應很有趣,她說「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她非常感動,於是把明珠繫在紅裙子上、很珍惜、眷戀的感覺,這是一種情感的釋放。可是她又有點不安「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她的家世很好,是有禮教的,丈夫是朝廷中有頭有臉的人物。這兩句的回答是理性的,不同於上兩句的感性。接著她要拒絕了,可是她拒絕得非常委婉,「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她說,我知道你是個光明磊落的人,可是我與我的夫君也決心同生共死,所以結論是「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我把你送我的明珠還你吧,為什麼未婚時沒有碰到你?

 

人有現實中的緣分,也有不可解的緣分,雖是不可解,可是仍然很值得珍惜,可是理性與感性要能平衡,才可以有美學修養,來處理生命中常常出現的兩難,這種兩難成為一種對知識分子美學修養的考驗,創造美學修養是知識分子追求知識的起點,也同樣是終極關懷。我們共同希望這個社會上的知識分子,能找回美學修養,它不僅是對音樂、美術的喜愛,同時要把美學修養變成情感性的、對待人的態度,也就是一種關照與尊重,它同時具備了情感的敏銳度和理性的節制,我覺得情感的豐沛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了情,理性只是乾枯的僵化的教條而已,要知道什麼是愛、關心、牽掛、眷戀,然後理性發生作用,把情感處理得好、處理得當,生命才圓滿。

—End—


本文原载于《聯合報 副刊》(第37版,1998.08.06),特别推荐购买作者相关著作仔细研读。该选文只做推荐作者相关研究的书目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出版机构所有。任何商业运营公众号如转载此篇,请务必向原出版机构申请许可!

点击下列标题,延伸阅读:

福泽谕吉|两种学问的主旨

内藤湖南|最后之笔谈:时务、金石与归途惊闻
内藤湖南 | 概括性的唐宋时代观
贺卫方 | 唐宋变革与中国传统法治
金耀基 | 中国现代文明新秩序的建构
余英时 | 唐宋转型中的思想突破
现代世界初期的中国:捷径、神话与现实 | 濮德培
葛兆光|隔岸观澜:读东洋书杂记选录二篇

----------------------------------

混乱时代   阅读常识

长按二维码关注!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推荐好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