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GGvsQQ
|文:GGvsQQ、liuzhongren、和平西桥张学友
当房屋连最基本的居住属性都难以满足
那么“情怀”就成了一句空话
引言
前日,Metro Bay追踪了广州地铁10号线的近期进展,航拍并撰文:文中透露的署前路站可能暂缓实施甚至取消的消息,在发布后引发了不少议论。昨天上午,Metro Bay后台收到了一则令人揪心的信息。这是来自一位居住于署前路站拆迁范围内的读者朋友的爆料:据广州地铁对此地居民的回复,署前路站新的实施方案正上报市府。其中,方案一为取消车站,方案二则改为远期预留。若车站取消最终落实,或许也就意味着:广州交通基础设施的提升完善、周边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败给了所谓“云文保”的炒作;广州城市建设的进取尝试,又一次在非理性的“集体情节”思潮面前折戟。在总书记特别指出“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省市领导反复强调“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自觉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当下,若仅仅由于舆论场上部分非理性、非相关诉求的散布肆虐,就回避从实际情况出发、体察直接相关群众的利害福祉,牺牲掉最广大人民群众实在的交通便利,则并未做到尊重群众诉求、坚持科学决策,更逞论践行以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的宗旨,是与指示精神及人民利益相悖的畏难卸责行为。当我们问及“你们是否想要拆迁”的时候,这位朋友回复道:“其实居民都挺想拆的,可惜了”。随后,他发来了几张令我们深受震撼的照片:随后,他还补充:“之前署前路站建设征拆区域内的房子,都烂成这样了。60年的老楼,钢筋裸露、弯曲,大楼下沉二十公分。不拆,地下挖铁容易出现坍塌事故。”光鲜亮丽的“小资打卡地”片区内,竟有如此破烂的建筑?怀着疑问,我们昨天下午专程来到庙前直街,探访这位住在署前路站拆迁范围内、同意拆迁但最终没能拆迁的朋友的居所。目的地所在——庙前直街14号,立于庙前直街北侧临街商铺后方,是一栋兴建于1967年的砖混结构建筑。从庙前直街临街一线抬头望去,这是一栋不起眼的老旧居民楼,外墙经历过粉饰翻新,虽完全和“历史保护”“情怀记忆”不沾边,但似乎也不至于“破败至此”。然而,跨过街面这道崭新的不锈钢大门后,当我们走过小巷,来到这栋旧楼面前时,不由得感叹于其完好外表下破败的内在。走进几位住户家中,我们更是对眼前景象感到难以置信。若非亲眼所见,我们甚至很难相信:如此恶劣的居住环境,竟仍存在于广州这样繁华的一线城市,而且是在广州最市中心、经济密度最高的越秀区!相信很多读者朋友都居住在小区内——崭新舒适的电梯房、便捷完善的配套设施、宽敞向阳的环境、整洁漂亮的花园……将这种现代化小区与署前路站拆迁范围的“老破小”一对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Metro Bay团队大多数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也有成员住在越秀区的“老破小”房屋中。据他所述,越秀区的“老破小”并不罕见,生活环境也十分不尽如人意。但与署前路站拆迁范围内的这栋60年楼龄的老屋相比,这些“老破小”也已能称得上“环境优美”、“条件优良”了。“很多人都期待着拆迁可以改善生活。现在房子太旧,又下沉,还装不了电梯,老人家瘫痪在家,每次下楼去医院,还要花一百元请别人抬下来。”探访中,这位读者朋友无奈地表示。望着楼后的小山包,他还提及到了七八年前的一次山体滑坡,“那次把我们隔壁楼冲烂了,吓个半死。如果地铁下穿出了问题,现在山上那栋八层的老破小(注:庙前直街8号、10号)也随时会倒下来。”
在与该楼住户的交流中,我们还得知:在去年10月、越秀区发布广州地铁10号线署前路站征拆公告及征拆范围后的短时间内,拆迁范围内的庙前直街8号、10号、12号、14号的居民便已几乎全体同意了拆迁方案,有能力者暂时搬离老房、支持地铁建设。住户们期待能够搬进未来原址回迁的新房,或者领取货币补偿到别处购置新房。
“现在留下的住户实际也都愿意改善,只是作为低保户,没钱搬去其他房子。哪怕没得回迁,或者只拆几栋,我们也支持政府建设地铁口,愿意拿补偿款出去租大房子住。总之,大家拆迁意愿都比较大。”这位朋友介绍道。毫无疑问,就署前路拆迁方案达成的一致,对署前路站的居民和广州地铁而言,是双赢的结果。然而,反对声浪的突然爆发,让原本平静的良性互动局面瞬间波涛汹涌。一大批标题形如《反对署前路拆迁,还我老东山!》、《再见了!东山口!再见了!广州人的美好回忆!》、《东山口大范围拆迁!老广的记忆即将不再!》的文章突然涌现,挤占了本地议题的头条,甚至南方都市报也发布了《因修地铁,广州老东山多地标面临拆除!最近超多人打卡!》等文章进行跟进。类似的文章夸大拆迁范围、渲染历史情结,通过偷换概念、挑动情绪的手法,让人误以为整个东山口都将拆迁、大量历史保护建筑将惨遭推平,引得网上舆论一片哗然,激起阵阵反对署前路站征拆建设的声浪。一时间,似乎人人都在为所谓“情怀记忆”的拆除而激愤。在这些反对人群中,有的对广州老城区“情有独钟”,享受于老城区饱含浓厚历史的气息与韵味,赞叹于老城区独特的城市景观与街道景象;有的热衷于在老城区拍照打卡,然后加上滤镜,分享到朋友圈或小红书;还有的仅凭口口相传,把老城区与历史情怀划上了恒等号……这些房子都极具历史保护价值!绝对不许拆!
这些都是老广的文化遗产,怎能动它们一下?
老城区到处拆拆拆,拆到“广州味”都没了!
他们还说:
珠江新城和一众新区并不能代表广州。
握手楼、小巷道、窄马路、老旧楼……
这种广州老城区独特的烟火气才是“广州味”。
哪像天河黄埔齐刷刷的新房,完全没有“广州味”!
而真正身处当地的居民,他们所发出的支持地铁征拆建设、希望改善生活的声音,却完全被浪潮淹没,显得微不足道;真正在拆迁范围内居民,他们居住的房屋真实情况如何,根本无人关心。这是一种越发显著的、奇怪的“广州现象”:只要广州城市发展建设碰上老城区、老房子,不论其价值几何、状况好坏,必有舆论以“历史保护”、“情怀记忆”为理由去反对,必有过客“全情代入”、摇旗呐喊。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想一下:若换作是大家住着这样的房屋,因为地铁建设需要征拆,你是否愿意?你又是否能赞同非本地居民高声呼喊的“保护历史情怀”?
居民分享征拆旧楼的“老城情怀风”照片(庙前直街62号)有时候,拍照打卡未尝不可,那是对老城区文化的另一种传承——但是,将老城区视作橱窗中的展品,与在老城区居住生活,完全是两码事。看客不应站在自我的制高点、用“情怀”去绑架身处真实人间的老城区原住民。我觉得现在所谓的大V,他们老是说情怀、情怀,其实他们真的能代表老百姓的心声吗?真的能代表底层居民的心声吗?那房子都这样子了,都涉及到人身安全问题了,那还谈什么情怀呢?……我们家在地铁的拆迁范围内。居民同意拆迁,地铁站能够建成,我觉得这既改善我们的生活,又促进城市发展,是双赢。
——当地居民杨先生
显然,署前路站拆迁范围内、庙前直街14号的居民,给了这种怪象当头一棒——将老城区、老房子与历史记忆、文化保护划上“恒等号”,显然不妥。
时代发展的巨轮呼啸而去、现代进步的车轮滚滚向前,部分老城区、老房子只会被加速发展的现代化越甩越远,直至完全跟不上时代、沦为现代社会的伤疤。我们所应做的,绝不仅是不加分拣地将其一概留下,更不应将其中居民弃于浩渺云烟之中。20年广州由老城区传统中轴东进到新中轴
无疑是广州城市开发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读到此处,屏幕前的你可能会觉得我们的行文基调太沉重、太悲伤,观点太偏激、太片面。甚至可能有相当部分读者不认同乃至反感我们的观点,认为我们不尊重历史、轻视历史的意义和价值。恰恰相反,我们所要表达的正是:广州必须真正地尊重历史、珍视地保护历史。作为老广,我们自然对广州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文情怀深感自豪。如果因为广州地铁新线的建设,而去拆除一大堆真正的历史保护建筑,Metro Bay团队必将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从今年7月我们所作的、批评广州砍树风潮的推文:《不谈情怀,就纯粹谈谈广州砍树事件本身》中,便可知一二。那么,什么才叫“真正地”尊重历史、“珍视地”保护历史?试问:是否只要是一栋有了年岁的老房子、只要是一栋看上去外观陈旧破损的老房子,都具有足够高的保护价值?是否都因代表着一部分广州的情怀和记忆,而不可变更?广州的老房子数不胜数,如果极其笼统、不加甄别地认定:“只要是老城区、老房子,全都有深厚历史、全都有记忆情怀,必须要全部保护”,一概而论显然不是“真正地”尊重历史,更称不上“珍视地”保护历史。若将各式各样的老房子统统钉上“历史保护”和“情怀记忆”的标签、对改造调整横加阻拦,完全忽视其与现代社会的严重脱节,甚至以此作为借口,阻碍城市发展进步,显然并不可取;同样地,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若然漠视既有建筑的自身与社会价值,不顾一切地大拆大建,也绝不可取。“保护历史文化是公共利益,修地铁方便市民也是公共利益,两者冲突时最是棘手。到底如何取舍,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刘晖曾在采访中如是言道。当老城区的老房子,与现代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相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冲突时,如何在历史保护与现代建设中达到平衡、选取最优,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焦点。保护历史文化是公共利益,修地铁方便市民也是公共利益,两者冲突时最是棘手。到底如何取舍,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刘晖
地铁属于非商业的公共利益。如果是商业性的项目,历史文化绝对不能让步。——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汤国华教授
作为公益项目的地铁10号线署前路站,无疑具备着充分完备的公共利益理据:提升东山片区交通服务水平,强化10号线自身通达性,改善线网结构,分担体育西路的换乘压力。不过尽管如此,也需特别指出:署前路站征拆区域其实有一栋建筑,属于“潜在的历史保护建筑”。可通过优化署前路站的拆迁与施工方案,进行兼顾:征拆范围内非历史保护建筑部分拆除,进行明挖;同时保留这栋潜在的历史保护建筑,将下方站台以暗挖形式布置,并对该楼结构、基础做好保护。这样,才能更好实践“真正尊重历史,珍视保护历史”理念。那么,究竟何谓“真正”?何谓“珍视”?历史保护与现代建设,如何在其中拿捏好价值尺度?很明显,广州市政府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市政府早早便对广州老城区每一个片区、每一个街道、乃至每一栋老房子,都细致入微、科学严谨地评估了其蕴含历史价值的高低、保留意义的大小,并发布了一张“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范围”的分布图。
上图中,紫色和粉色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代表历史价值高、保留意义大,意味着任何城市建设、开发项目都不允许对其中的房屋“动手”;而黄色区域——“风貌协调区”,代表历史价值、保留价值一般,允许在于城市发展冲突时、适度开发建设,但由于靠近历史价值高、保留意义大的区域,所以也需要考虑拆旧建新后的风貌协调与统一程度;而白色的区域——“一般旧城区”,也就是普通老城区,其中的老房子历史价值和保留价值均不高,而且不属于风貌协调区,如果区域内有部分片区有切实需要,那么允许进行合理化、循序渐进式的较大规模开发。我们便可以清晰看到:署前路站建设的征拆范围,其实已是经过多重优化、最终在夹缝中争取而来的方案。方案完美避开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仅仅位于“风貌协调区”和“环境协调区”之内,绝非是禁止开发建设之地。而去年10月越秀区发布署前路站建设征拆公告、征询居民征拆意愿,也就意味着:广州地铁和广州政府等方面,均认为10号线署前路站建设、与东山口站换乘所带来的“修地铁方便市民、促进城市发展的公共利益”,大于保护庙前直街这一排历史价值相对较低的建筑所带来的“维护居民情怀记忆的公共利益”。
尽管规划已然明确,署前路站地处可拆迁范围,但此处毕竟临近历史文化街区,还建建筑如何设计仍将为人们所关切。对此,设计部门已经明确:上盖复建楼房将“更好地融入历史街区风貌,从建筑肌理、尺度和街道的空间层次,赋予街区新的闪光点”,“采用岭南仿古风格,在更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将很好融入周边历史风貌”。拆迁复建后的建筑,并非是大众想象中的高楼大厦;相较现状的“老破小”,它将能更好地融入东山历史街区的面貌氛围之中。除此之外,署前路地铁站的建设,于长久的文化保护建设也更有裨益。地铁建成后,不仅将带来对外交通通达性的提升,更将带来庙前直街道路的拓宽,以及楼宇功能与利用水平的大幅改善,从而提升片区内部的服务品质。如此,亦能擦亮东山这块金字招牌,为片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人更好地认识东山。有人可能会问:“拆、改、留”又如何抉择呢?尽管环境如此恶劣,但何不选择改造而非拆迁呢?实际上,庙前直街的居民何尝不想改造完善老旧楼的现状,只不过受制于老楼状况太差、财力绵薄不足以支持改造;其次,当改造的成本已然接近乃至大于拆除重建的成本,且所得改造效果逊于重建效果之时,不属于历史保护范围内的建筑则更适合拆除重建;最后,因署前路站建设需要,庙前直街部分居民才迎来了征拆机会,这对长期居住于“老破小”之中的他们来说,是绝不能错过的、以小换大的、改善生活的时机。
1. 署前路站拆迁范围并非禁止建设区域。虽然可能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情怀记忆,但是在广州市政府科学严谨的“保护建筑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专业权威方面对该片区的定性,因此小范围拆迁、为城市建设让步,随后复建融入历史风貌区之中,是可取的。2. 署前路拆迁范围内部分老房屋居住环境恶劣。依庙前直街征拆范围居民所述,该处房屋基本靠两根主梁硬撑,地面沉降、墙体倾斜开裂,非常危险,因此居民非常希望能够拆除旧楼、回迁新楼,这对于广州城建和这些居民们而言也是双赢的结果。3. 在规划方案中,未来10号线署前路站与1号线、6号线东山口站换乘,能够显著减轻体育西路等地铁站的换乘客流压力。且换乘站越多,10号线的通达性越好、整个广州地铁线网越完善,意义重大,署前路站应该建设。4. 部分非理性声音对署前路拆迁范围、历史情结等夸张放大,掀起舆论狂潮,直接忽视、淹没了原住民的心声。同时,在不实地考察实情、不了解具体拆迁范围、不详细调研历史价值高低的情况下,不分青红皂白将老城区与历史保护直接划等号,更是不珍视历史、不尊重历史的做法。若决策因之退避,“按闹分配”之口一开,往后的各项城市更新项目前途恐将更添迷雾,“老城市,新活力”的宏伟目标横遭掣肘,而最大的受害者将是向往更好生活、却被所谓保护人士忽略的老区人民。5. 情怀和建设本身也并非是对立关系。实质上,我们所珍视的人文情怀,不仅仅在于老旧建筑本身,而是在于街区营造的生活气息。建筑不论新老,经历时间的沉淀,都会被附上千丝万缕的记忆联结;建筑承载的记忆与文化的存续,也并不会因载体的逝去而轻易灭失,只待新的载体将飘散的联结重新聚合。地铁站建成后,原址复建的建筑依旧会成为人们生活气息的载体,人文情怀也将由此延续下去。
6. 真正的“历史记忆”更多在于人心,而非实体建筑。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其实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重建的“新楼”。然而,它们并没有因为不再是唐代留存下来的那栋,就丢失了一切“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怀”。相反,它们依旧能够让人想起往昔的大唐风采,依旧符合人们对古代诗文的印象,而且更加气势磅礴,更加展现着古代的繁荣气韵,成为了各自城市的著名地标。如果庙前直街拆除后,新的建筑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氛围、更好地体现广府历史文化、更好地承载周边的回忆,照样能够引起广州市民对于历史记忆和东山情怀的怀念与感慨。
- 往期精彩回顾 -
航拍 | 穿行于闹市,见证此繁华——俯瞰广州地铁10号线最新进展
理性重温广州砍树事件:避免大范围砍伐,但不应矫枉过正
广州地铁在建新线建设进度图【2021年11月】
广州7号线西延段、22号线、佛山2号线纷纷传来好消息!
解读 | 广州四期新线规划初曝光?哪些区将是赢家?
上新!来领略广佛都市圈2026年轨道线网新愿景!
超震撼!广佛轨道交通一体化远景示意图独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