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流观察 | 深圳地铁2023年7月客流月报
Metro Bay 地铁大湾区
批注
|图:Metro Dove
|文:Metro Dove
7月进入暑运,也是深圳的传统旺季,首次实现日均800w成就!并创下单日历史新高!
01
客流总量
7月日均817.66w,较6月上涨12.57%。其中工作日日均869.86w,亦首破800w,较6月上涨11.28%,休息日日均708.05w,首破700w,较6月上涨18.56%。全月最高为7月7日的932.13w,为史上首破900w并创历史新高!全月最低为7月2日的586.75w,为端午后上升通道中的周日。
总量方面,本月总体高位震荡,趋势和往年类似——第二、三周最高,第四周开始回落。前三个周五三破900w,而最高的普通工作日出现在20日,达889.49w,隐约进入“卡9”阶段。休息日出现双峰,天气好的8日和22日两个周六破790w,已达到春季工作日水平,和广州类似,7月罕见出现了工休差距较6月缩小的情况,说明暑运虽对普通工作日加成最大,但休息日也有一定增长,加上7月休息日天气好于6月及7月工作日,因此成功“逆袭”。工休落差继续维持在百万附近,不算大。
02
客流强度
注:车站数换乘站分计,但莲塘站计为1站,故为370座。
03
换乘系数
本月换乘系数应恢复为一季度的算法,重回1.72一线,趋势线较凌乱,一般以周一最高,工作日波动不大,周末天气好则系数高,天气差则系数低。该换乘系数总体处于合理区间——上海线网规模、客流规模和现在的深圳相若时,换乘系数同样在1.7上下,两市线网结构也有一定的类似性:核心区线网密度惊人,普线比例高,但同时也因此导致部分线路间换乘较不便。同里程下换乘系数更高的北京和广州,外围线路较多,将原本使用其它交通工具换乘地铁的乘客变为了地铁转地铁;更低的杭州、武汉等,则存在“一线独大”的情况,大客流走廊相对一线城市较少,因此换乘系数难以提升。
04
分线客流
各线路本月均值如上图所示,其中8号线、20号线、6号线支线三线客流休息日继续超工作日,其余休息日低于工作日,详情如下:
第一梯队
第一梯队线路方面,5号线日均继续领先,逼近120w,稳居国内线路的第二梯队,随着外围线路的完善,其半环功能愈发重要,或许今年就能实现单日客流超1号线最高值(145.52w)、全年均值排名内地第二两项成就——目前最大的对手应为上海地铁2号线,其二季度日均111.8w,领先近2w。1号线也再次实现日均值破百,其休息日在深港交流逐步恢复之下也有较大进步,7月23日周日突破90w。3号线维持“万年老三”,模型恢复后叠加暑运加持,工作日突破90w。
11号线本月多次突破80w,本月开始同时放在一二梯队,供对照。
第二梯队
第二梯队五条线路方面,11号线在模型恢复后重新拉开和4号线的距离,周末也逐步实现压制,两线各有各的强劲休息日客源支持。4号线逐步上涨至65w上方,最高值突破70w,周末也和普通工作日不相上下,在暑运仍大体坚持均衡型,和1号线类似,深港交流增多对其利好作用较大。7号线、9号线也有所进步,工作日均突破60w,但7号线进步更大,重新实现全周期压制9号线。
6号线在休息日表现突出,多次达到48w水准,已经逐步逼近7号线、9号线,并偶有交集,加入第二梯队对照。但10号线休息日表现一般,本月均值也再度输给6号线,和上述线路无交集,暂时不加入对照。
第三梯队
第三梯队的“上半区”目前仍呈现10号线工作日领先,休息日6号线领先的局面,但6号线本月在深圳北枢纽客流加持下,工作日快速逼近10号线,休息日则为大胜,日均拉开了1w以上的差距,全年总量也实现反超。10号线在端午节前越过50w大关,实现“0”到“1”的突破后,再破50w就显得轻松愉快了——本月已有13天破50w大关。“下半区”的12号线和14号线峰值均已突破45w,12号线本月实现日均首破40w!两线在周五周末水准偶有交集,14号线周末坚挺和16号线、惠州方向来往客流应都有一定关系。
第四梯队
16号线沿线的大运中心在本月两次迎来演唱会,助推本线客流冲上20w大关——说明单日新高虽难以靠暑运日常表现刷新,但若有大型活动带来的单点客流,可以引发单线“质变”。8号线暑期高位运行,最高周末逼近15w,工作日也有过突破10w——其站均客流强度已经不低,年底开通二期后,不排除在其跨年旅游及尝鲜客流共同作用下,助推跨年夜创下单日历史新高(当然,目前预测仍为时尚早)。
最后一个梯队方面,有轨电车客流上升至1.7w上下,形态仍多为周五最高周六最低。20号线展会陆续有来,第三周的电玩节也明显带动了本线客流,带动休息日均值继续超越工作日。6号线支线暑期高位运行,但周日仍为一周最高,类似东莞,说明其不太依靠学生客流,更多的可能是跨市以周为单位的通勤客流。
05
分站客流
深圳地铁官方公布了本月前24天的日均客流前十站点:
工作日、休息日前十名单均为该10站。深圳北站为遥遥领先的第一,且为唯一休息日日均客流更高的车站-应是高铁进站客流增加压倒了通勤换乘客流的减少。而另一座和火车站接驳的车站-布吉,休息日居第二,工作日居第三,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铁路客流带来的帮助。岗厦北在实现四线换乘之后,成为市区超级枢纽,压过另外两个著名枢纽-车公庙和福田,居次席。前五名车站均为三线及以上换乘车站,换乘客流是车站客流压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如何设计换乘站,运营换乘站,往往是各地轨道交通规划的重要课题。兄弟公众号Metro Delta在此前做了一系列换乘站科普及图鉴,未来将会合作推出大湾区车站的换乘图鉴,敬请期待!
相关阅读:
6-10名车站换乘线路数量则明显减少,除前海湾外皆为双线换乘站。前海湾虽近年逐步迎来开发,但它的进站客流和其余大站仍有很大差距,主要依靠三条大客流线路的互相换乘取得目前的成绩。5号线和两条重要通勤新线的换乘站:五和和灵芝均挤进前十,也充分说明放射线和准环线的交互客流往往十分庞大,而市中心因换乘站密集,多点分流,难以产生巨大的换乘客流。值得注意的是,上榜的双线换乘车站,换乘皆很便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换乘方便的车站使用的乘客会较多。相比起来,市区换乘通道长的换乘站,使用的人往往较相邻换乘距离短的车站少,说明换乘便捷性也是出行路径规划的一个重要因素,换乘过于不便同样影响换乘系数。
按线路统计,5号线独占6席遥遥领先,1号线、11号线占据4席,3号线占据3席,恰好为目前单线客流四强,11号线车站少,换乘站多,因此较3号线更容易产生超级车站。
06
8月展望
7月旺季表现抢眼,日均客流首破800w,总客流破2.5亿,休息日更是远超预期发挥,其暑期形态已和广州相当相似。8月按历年规律应会有所回落,但考虑到工作日比7月多2个,两月差距不会很大,维持800w日均值可期。再往远处展望,7月旺季之后的下一个旺季应为11月,届时休息日将会稳定处于高水平,工作日则稍低于7月,日均旗鼓相当-有可能实现一周六天破800w。
- 往期精彩回顾 -
- 深圳最新专题推文回顾 -
建设进度图:深圳地铁在建线路建设进度图【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