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晋竹: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的制度与产业基础分析

GIG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2023-11-08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GIG)立足湾区,服务国家,面向未来。研究院由著名学者郑永年教授担任理事长。周晋竹在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举办的“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研讨会”上演讲

周晋竹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贸易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中国-东盟经济研讨会相关链接:中外学者共同呼吁建设中国-东盟共同市场
GIG:打造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的十条建议郑永年:构建好中国-东盟共同市场,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魏建国:中国-东盟共同市场,一个呼之欲出的世界经济最大增长极
郑永年:基辛格忧虑战争,亚洲国家怎么办
澎湃新闻三千字长文详解“中国-东盟共同市场”泰国前副财长林国孝:姗姗来迟的中国-东盟共同市场?钟正生:竞争还是互补?——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再探讨王江雨:大湾区规则衔接需探索更多“软法”郭海:全球秩序变化中的中国-东盟合作前景
周密:以基于信任的合作对抗经贸环境的不确定性

本文系作者在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举办的“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研讨会”(2023年5月27日)上的发言整理。


感谢郑教授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参与此次讨论。从区域一体化的理论角度来看,“共同市场”的概念意味着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关税,并在成员国之间实现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就像欧盟一样。在回顾了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和经济现实之后,我们发现建立中国-东盟共同市场,既有可依托的基础,也有需要克服的障碍。今天我想分享三个观点。

首先,中国与东盟具备构建共同市场的经济和制度基础,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紧密、韧性强。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是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中最成功且最具活力的典范。中国和东盟是彼此重要的合作伙伴。自1991年启动正式对话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在过去的30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正式宣布建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中国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维护了亚太地区的发展、繁荣与稳定。今年一季度,欧盟GDP增长1.3%,美国GDP增长1.6%,中国GDP增长4.55%,而东盟成员国的表现更好,印尼增长了5.03%,菲律宾增长了6.4%,马来西亚增长了5.4%。中国和东盟的经济韧性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信心和动力。

目前,中国和东盟已经建立了两个高质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自今年年初以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已经启动。这些协定大大降低了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税壁垒,为双方提供了更广泛的服务和投资市场准入,促进了双向贸易和投资的显著增长。中国与东盟已连续三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前4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达2.0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9%,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7%。2021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达197.3亿美元,同比增长22.8%,占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1%。中国已在东盟投资设立了6200多家企业,给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超过58万个。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全球性动荡。“脱钩断链”引发通胀,打击企业信心。全球经济复苏充满不确定性。在此形势下,中国-东盟贸易和投资的韧性和内生驱动力拉动了东亚乃至更广泛地区的疫后经济复苏。可以说,中国与东盟构建了互利共赢的格局,树立了开放合作的典范,双方具备建设共同市场的经济基础和制度基础。

其次,东盟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外商直接投资的热土。

根据我们去年的调查,在与东盟国家有业务往来的中国企业中,有近50%的企业表示将扩大对东盟的投资。中国对东盟投资的增加将带来基于供应链的更紧密合作,为共同市场奠定产业基础。

近年来,东盟成员国纷纷出台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放宽外资持股比例限制,降低外商投资准入门槛。调查显示,88%的中国企业认为,自RCEP实施以来,东盟成员国的营商环境有所改善。一些东盟成员国还主动出台法律法规,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条件。例如,2022年,菲律宾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签署了《公共服务法》修正案,允许外资在电信、铁路、公路、机场和航运领域100%控股。2021年,印尼政府发布了《投资与业务领域总统令》,对外商投资准入制度进行了根本改革。总统令采用正面清单鼓励外商投资,清单中列出了245个“优先产业”。该清单还显示了183个享受税收优惠的投资领域,以及18个免征所得税的投资领域。

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地缘政治经济分化的趋势。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拥有相对成熟的产业体系,而东盟则是新兴制造业基地和全球产业转移承接地。二者形成了要素和能力互补、产业垂直分工的关系,同时也形成了人口众多、研发强度高、制造中心和低成本生产的一体化循环,有利于产业整合,从而形成新的区域生产网络,为中国-东盟共同市场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最后,中国-东盟共同市场是一个前沿概念,虽然具有经济、制度和产业基础,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还存在实际挑战。

尤其是在执行层面,营商环境仍有改善空间。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开展经贸活动仍面临困难和挑战。根据我们对在东盟投资的数百家企业的调查,他们反映东盟成员国存在不少隐形壁垒,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部分东盟成员国政府在执法过程中自由裁量权过大。超过30%的受访企业表示,与政府沟通时需要支付额外成本。

二是缺乏统一的市场准入政策。40%的企业认为,在东盟不同成员国进行产业布局时,东盟成员国之间市场准入政策不同是最大的问题。

三是部分东盟成员国的基础设施阻碍了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调查显示,超过50%的企业认为东盟成员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尤其是在交通、物流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四是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顺畅,特别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不畅,导致企业仍可能面临“准入不准营”的难题。

总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坚实的基础、活跃的贸易、持续增长的投资以及强大的产业合作韧性。东盟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中老铁路、雅万高铁、陆海新通道等加强了区域的互联互通。RCEP促进了区域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也有利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更紧密地连接,对筑壁垒、脱钩链、逆全球化等不当行为起到缓冲作用。尽管如此,作为中国投资和产业转移的东道国,东盟成员国需要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减少有形和无形的壁垒,共享超大市场,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要构建共同市场,中国与东盟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本文所阐述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不代表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立场。



END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是“民间性质、官方支持、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研究院秉承独立、客观、有效的核心价值理念,汇聚海内外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学者和实践者,扎根真实世界,积极回应转型中国的重大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致力于知识创新和专业的政策研究,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和解决方案。


往期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