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子柒频频登上微博热搜。
她有多火?一组数据告诉你:
她的微博有2148万粉丝,B站粉丝220万,抖音粉丝2249万。发在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篇篇10W+,每一个视频播放量,几乎都在500万以上。
甚至在国外也非常受欢迎,Youtube粉丝有735万,与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CNN不相上下。
李子柒,是一个全视频博主,做菜、酿酒、造纸、纳布鞋、做汉妆、编篮子、砌炉灶、盖凉亭……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拍不了。
知乎上有个话题,叫“如何评价李子柒”,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
李子柒还成功地引起了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一众国家媒体关注。
白岩松说,李子柒在面向世界的传播中,没什么口号,却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口味,更赢得了口碑。
有人说,“摆拍”“假”,但除了纪录片,电影中的“假”也不妨碍触动人心。过高评价或过低质疑都不一定对,微笑着鼓掌是最好的。如果来自民间并走向世界的网红由一个变成上千个,那中国故事就有得讲了。
李子柒凭什么能取得如此成就,还成为了文化输出的代名词?
在评论区,不少网友除了感叹视频画风唯美、古色古香,还被李子柒干活利索,手脚麻利的工匠特质所折服。
可以说,她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小受到了真实的、艰苦的生活教育。
她是四川绵阳人,生于1990年7月6日。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她跟着父亲生活,经常受到继母的虐待,4岁的时候父亲也去世了,她的境况就更加糟糕了。
她被继母逼着做重活,一旦做错什么事就会被打,继母还会拽着她的头发往水沟里按,把她打到半死不活的地步。
年迈的爷爷奶奶看不下去,于是把她接回了家。李子柒开始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靠着爷爷给人当厨师的微薄收入上学。祖孙三代一起做农活、干木匠,静享田园生活。
奶奶一个人也无法承担一整个家庭的重任,李子柒14岁时就外出打工去了。
接下来的这许多年间,为了生活她做过许多工作,洗碗工、服务生、酒吧DJ。最穷的时候睡公园长椅,每天两个馒头。
到了2012年,得知奶奶得了重病,为了不留遗憾,她决定回到家乡,陪伴唯一的至亲,不再出去。
为了赚钱养家,她开了一个淘宝店,但是生意并不好。她开始自导自演拍摄古风美食短视频,给自己的淘宝店引流、招揽顾客。很长一段时间内没什么起色。
2016年4月底她拍的一期《樱桃酒》大获成功,这个视频从无人问津到一天之间点赞过万,她有了动力坚持下去,并拓展了自己的拍摄内容。
她在视频中表现了自己的十八般武艺,会织布、制墨、绣花、垒面包窖、制作竹子沙发……会干各种农活,会做各种花样的美食,还会做各种手作。
丰富的生活技能,一流的审美趣味,这是李子柒成功的关键。她的成功就是生活教育的成功,她的成功也反证了中国社会缺乏好的生活教育。
看看现在的孩子,太缺少包括劳动在内的生活教育了,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让位给了考试、补课。“只要你好好学习,什么都不用干”——这句话害得多少小孩长大后成为有文凭的巨婴。
当今社会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现象日趋彰显,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脱节,已有的课程目标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
另一方面,过度功利的“知识教育”却也导致人们精神生活的失落,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并没有和其所具备的知识同步增长。
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
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实际上已经向整个人类的教育世界发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唤。
教育回归生活纵然有强烈的诉求,但是教育与生活和谐交融发展的美好理想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却并非易事。
教育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教育的发展相对于生活的发展具有超前性,因为教育要通过观念的影响引导社会的发展,通过培养“人”的方式改良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具有滞后性,因为人的生活经验的抽象化是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作为教育核心要素的教育内容———课程的设计和存在在一定时期内具有难以超越的稳固性。
因此,教育和生活二者发展的节奏并不是完全同步的,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就是教育者不断努力寻求教育和生活同步发展的契合点的过程。
在教育界,生活教育常常被狭隘地理解为,纳入了学校范畴的生活课程或者作为一种生活化的课程实施方式。
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要以对生活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正确把握为前提,理性地探索适合教育与生活双向发展和融合的现实路径。
教育主体是多元的,具有层次性的特征,既包括群体,也包括个体,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经验的阶段性特点,也要充分关注地域性、时代性特点。
这要求教育者随时关注教育过程中生活情境的变化、突发教育现象和事件,以及随之出现的学生兴趣与需要的转移,善于捕捉恰切的教育时机,灵活创生课程内容和实施图景,使“生活”契合“教育”。
体验是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教育活动中需关注的重点。首先要强化教育活动中的学生参与度,促进学生体验的生成、发展与升华。
其次,挖掘生活环境与事件的教育价值,在生活中选择和创设教育情境,创生课程。
一方面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观赏野趣十足的田园风光,聆听大自然的鸟语虫鸣,感悟生命存在和成长的价值与意义,以自我教育和自然教育的方式在广阔的生活世界里畅游、探索、体验、成长。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教育情境中,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合作探究,亲身实践。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对固有经验的改造与重组。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以是否或能否促进人的发展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多为未成年人,其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逐步发展的完善阶段,把“榜样”的力量纳入教育范畴,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正面的影响。
此外,还要考察生活情节的教育功能,对教育内容进行分层分类组织,如是否面向全体,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命力,借以构建系统平衡的教育内容体系。
生活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世界,教育则是促进生活世界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不应成为维持现实生活的工具,而应成为提升生活科学品质的助推器,推动并引领人们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增强生存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探索宇宙自然的奥秘及生命循环周期,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世界存在的意义,提升精神价值的追求和生态道德体悟能力。
教育中的生活是一个经过选择和改造了的生活世界,而在教育理性引导下生活世界的改良和发展,又为教育向生活的回归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此反复,形成一个教育和生活相互作用、彼此契合而又不断超越的良性循环,从而为促进生活于其中的最重要的主体“人”的自觉、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生活化教育环境。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作用。教师只有从生活的角度开展学科教育,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收获、感知、理解和应用知识,实现教育的生活化,才能使学科教育教学更加“接地气”。
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师需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前搜集和整理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素材,将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及时充实到课堂中,以便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环节有效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要理解作者笔下关于春天的表象,从而提升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还要能够体会文中作者的丰富情感,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对春天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悟。
此外,对于课本中很多抽象性、复杂性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一,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在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时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障碍,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更有价值。
爱因斯坦曾说:“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更重要的是学会生活。
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主张“好好生活就是教育”,办有生活味的学校,学校以“劳动”为内容构建生活教育的实施体系。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二十四节气”通过阅读节气古诗、了解节气民俗、分享节气故事走进中华传统文化,而节气劳动则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
如立春做春卷,雨水制作雨量器,惊蛰制作水果电池,春分挖野菜,清明采茶叶,谷雨种瓜点豆,立夏编网袋,芒种插秧,处暑制作荷花灯,小寒制作腊八蒜等。
学校依托民间艺术博物馆开启了刺绣、扎染、编织、核雕等劳动选修课程,提升学生们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开发的财商课程旨在提升儿童的公民素养和财经素养。随着课程的开展,校园虚拟货币—蝌蚪币诞生了。学生们通过自身的进步获取蝌蚪币,用蝌蚪币在校园中学习理财、获得奖励、获取机会、自主创业。
作为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研学旅行,目前仍存在只是一时热闹,难以深入开展的问题。
但是,研学旅行是不可多得的,能够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走进社会的好机会。还能够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素养,即“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
各中小学应该结合区域实际,与综合实践课程活动统筹考虑,进行区域性资源整合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基地建设,以推动其常态化开展。
研学旅行基地是实施研学课程内容的依托和载体,生活、社会是研学课程的基础,否则研学课程将变成“空中楼阁”。
依据生活教育理念,研学旅行要能就地取材,能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甚至“没钱也要能办成事”。
课程设计要因地制宜,对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课程设计应该以生活中的资源为主,不宜都去旅游胜地,要善于开发经济上免费的课程资源。
刘梦,“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1
魏娟,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学语文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
周平,教育回归生活的障碍及路径叩问,中国教育学刊,2017.9
李寿全 周志平,“研学旅行”常态化: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课程设计——以闵东县域资源设计课程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0
刘琴 茅剑英,以“劳动”为内容的生活教育体系建构,中国德育,2019.9
李子柒仅仅是一位网红吗,她不是的!杰子说,2019.12
责编 | 赵矗
排版 | 虫子
配图 | 闫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