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贫穷激发斗志!” 网课之下,寒门学子说出辛酸与荣耀

校长会 校长会 2021-06-11

2020年年初的这场网课大潮,犹如一支如椽巨笔,描绘了栩栩如生的教育众生相。短短两个月,危机、契机、转机……众多机遇与挑战不断交替变化,汹涌而来。几十年来,中国教育恐怕从未有一刻如此刻这般,从激流勇进中陡然暂缓,反身去观照、审视自我。


但也正因如此,有一批平日里难以被关注到的寒门学子的事迹不断涌现出来——寒夜到村委会“蹭网”的山村女孩;冒着风雪爬到雪山顶上网课的西藏女孩;每天8点准时蹲守的“屋顶男孩”……



他们的故事令无数人感动,因为每一个不屈服于命运并敢于与之抗争的人,都值得我们为之喝彩。他们坚毅而执着的面孔,一定会与这个冬天一起载入史册,成为中国教育史的一道剪影。


同时,他们也让我们看到了网课的“灯下黑”。仓促上马的线上教育,走得太急,走得太快,致使很多人被落在后面。但每个时代总有不甘心被甩开的人,他们努力追赶的身影,倒映出中国的未来。



01

现代版“凿壁偷光”



在寒冷的冬夜,昏暗而微弱的灯光下,穿着粉色棉衣的女孩端坐着,看着屏幕用心听课,而她的父亲则沉默地蹲坐在一旁,揣着双手,无言地陪伴着她。


这张图流传出来后,一时间刷屏网络,众多网友都被这对父女感动了,有人感叹:古有凿壁偷光,今有寒夜“蹭网”。


图上的女孩叫翠珠,今年14岁,家住河南洛宁县上戈镇,因疫情期间要上网课,家里又没有网络,只好每天到村支部蹭网学习。


“白天我们上的名师课堂,晚上老师在线辅导,我爸爸手机流量不够,所以到村里学习。”


虽然条件艰苦,但看得出来,镇上人都非常重视教育。除了女孩的父亲尽自己所能陪伴着女儿学习,村支书也尽力帮助女孩“借网”。


村支书说:“我是教师出身,一看到孩子认真学习,心里就很感动。”每天,他早早给村委会房间消毒,等着翠珠同学来“借网”上课。到了傍晚,再给房间进行第二次消毒。




02

悬崖边盛开的花



对于大山里的孩子来说,就连手机有没有信号都是个大问题。


图上这个坐在崖缝间学习的女孩叫做杨秀花,今年15岁,来自四川广元市旺苍县金银村。


很多人看到恐怕要问:她为什么要坐在悬崖边学习?


这是因为村子里信号不好,上网课的时候经常卡到掉线,好学的她经过一番试探,终于在离家4公里远的一个悬崖边发现信号特别稳定。


她毫不犹豫地决定将这处悬崖作为新的学习地点。由于学校要求学生每天早上7:45打卡,所以她不得不为了上网课而提前做出很多准备。6点钟起床收拾完后,书包里装一些馒头包子等食物,这就是成了她一天的口粮,直到下午5点上完课后,才会回家。


杨秀花说:“我想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虽然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在当下来说是最好的出路。说实话,在这儿学习我也不觉得辛苦和冷。”




03

通往梦想的荆棘之路



冬日清晨,刺骨寒风中,在众多高楼间夹杂的一处民房屋顶上,一位身着黑衣的少年,坐着小凳,手拿手机,不时记记笔记。


他就是那则刷爆朋友圈的“寒门学霸屋顶借WIFI”视频的主人公,河南省淅川县二高的高三学生全杰通。


全杰通家是淅川县盛湾镇小坑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父母50多岁了,为了供他们兄妹四人上学,在县城租了间房子,边打零工边陪读,日子十分拮据。


“房东是个热心肠,听我一说,就让娃儿们用他家无线网,楼顶信号最好,老师一讲课,他们就上楼顶听课了。”父亲憨厚地笑着说。


这仅有的一部手机,怎样保证两个高中生的使用?全杰通读高三,学习任务重,只能优先让他使用。


网上开课之后,全杰通兄弟俩每天早上5:30就起床,洗漱、早读、吃早饭,然后,哥哥搬上板凳,先走上楼顶,尽快把重点听完,迅速把手机交给弟弟……


全杰通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我的目标是浙江大学,距高考越来越近,父母为我们付出这么多,全社会都支持我们学习,我有啥理由不好好学习!”




04

严严雪山顶 融融师生



在海拔4580米的寒冷雪地上,一名身穿红色藏族服饰的女孩以冰冷的石头为凳,自己的双腿为桌,用冻得通红的手认真地做着笔记,雪风吹散了她的头发,她也无暇顾及。


这个藏族女孩就是湖南一所职业学院的大一学生索巴桑姆。由于天气严寒,冰雪覆盖,桑姆家所在地牧区网络信号不好。为了学习,她每天要走两个小时的路爬到山上,才能找到信号好一点的地方观阅学习资源,但这个网速根本上不了直播课。而为了不耽误学习,她甚至赶着牛羊来山上,一边上网课,一边放牧。


“我要趁山顶网络信号抓紧时间学习,这样才能跟上教学进度。”


发现桑姆学习有些“异常”的,是她的老师尹莉。“当时我检查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时,发现索巴桑姆要比别人的进度慢很多,于是提醒她要努力。”直到开直播课前,桑姆发来求助信息,尹莉才发现这名远在西藏的女生学习条件如此艰苦,她瞬间泪目。


尹莉将桑姆的情况发到微博上,并@中国铁塔,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回复。随即,当地相关工作人员来到桑姆家,帮助她很顺利解决了网络信号问题。桑姆不用再爬雪山,在家里就能看网课直播了。她说:“特别感谢老师对我的关心,我将记在心里一辈子!”



05

不坠青云之志



他没有智能手机,只有一部老年机。于是,他就用这部老年机一直保持着和老师的沟通,并且高度自觉,没有落下一点课业。


他就是来自河南焦作的2年级小学生马子阳,今年8岁的他,已经跟奶奶在每月80元的出租房内住了5年。


据马子阳奶奶介绍,马子阳父母都在南方打工,每年只有春节才能回家一次,马子阳3岁后就一直跟着奶奶生活。


为了让马子阳接受好一点的教育,奶奶决定跟马子阳一起来到焦作市生活。为了节省开支二人租住在郊区一间废弃民房里。每月房租80元。


学校网课开始后,由于出租房没有网络、电脑和智能手机,他每天只能用奶奶的老年手机跟老师联系,询问作业。做完作业后再电话汇报给老师。老师先在电话里大致了解一下,以后再带到学校检查。


这段时间下来,马子阳已经在奶奶的监督下,把该背诵的古诗背诵好几首了,1至100的数字也学习得差不多了。


说到学习,马子阳很自信。他说,自己成绩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他有信心,开学考试不比那些上网课的学生差。



06

家庭是最好的学校



图中这个呈圆拱形,高约1.6米,三面密封,仅留一面通行的帐篷,就是胡卉、胡新月姐妹的“网课教室”,桌上放着姐妹俩的各种学习资料。


她们来自四川达州。2月9日、10日,姐妹俩所在的学校先后在网上开课。但由于家里没有网络信号,根本无法上网课,胡家爸爸四处寻找,发现自己停在离家百米之外的车上有信号。一时间,车里狭窄的位置就成了姐妹的“空中课堂”。


然而,胡爸爸长年在浙江务工,虽被疫情耽搁了一阵子,但终究还是要离开家乡。达州疫情好转之后,胡爸爸要返工了,但两个女儿的网课却让他放心不下——自己把车开走了,女儿便没有了有网的“教室”。


于是,胡爸爸决定在有信号的地方为两个女儿搭一个临时帐篷,这样既能满足上网课的需求,又能为女儿遮风挡雨。说干就干,2月26日,他找来篷布、木条等材料,很快就搭建好了帐篷。帐篷虽简陋,但可遮风雨。当晚,两个女孩便进入帐篷上课。


“爸爸怕我们冷,走之前专门给我们买了绒绒鞋、照明的台灯。还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告诉我们,读书是改变家里命运最大的希望,条件艰苦,一定要克服下。可能没几天就要开学了,让我们忍一忍。”胡卉说道。



07

贫穷并不可怕



图中的女孩是来自河南修武的高三女生崔绒,高考即将来临之际,她正紧张地进行着高考前的总复习。


崔绒的家里十分贫困,一家吃低保,她的父亲在村里做保洁,每个月只有500元的工资。


在疫情期间,崔绒用的都是隔壁邻居的网络。后来,在村里人的帮助下,运营商帮崔绒家免费安装了网络。有了网络后的崔绒学习更是努力,她每天5点半就起床,学到0点左右才睡觉,一天的学习时间长达18个小时。


崔绒的班主任也是对这个家境贫寒却非常刻苦的孩子赞不绝口,称崔绒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班主任说:“她在学习上也非常认真负责,每天六点不到就号召全组起来进行打卡早读,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组里的每一个同学。”


崔绒并不自卑,她说:“我觉得贫穷并不可怕,因为贫穷,所以我们才能激发斗志,然后去努力改变自己,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08

一顶“爱”的帐篷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纳日松柳塔村,这个冬天有一处别样的“风景”:荒草杂生的山头上,伫立着一顶小小的帐篷,细细看去,还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帐篷的缝隙处透着昏黄而温馨的微光。听村民说,那是一顶“爱”的帐篷。


图中这个小男孩,名叫郝宏瑞。他就读于纳日松小学,去年因为生病,一只耳朵失聪。本来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因此闷闷不乐,成绩也随之有所下降。


由于疫情,学校延迟开学,启动网络授课,郝宏瑞的家地处山沟里,没有信号,看着别的孩子快乐地学习,每天都有新进步,郝宏瑞更着急了。他为了寻找信号,每天都会爬到500米以外的山坡上收听网课。


郝宏瑞的父亲看到孩子每次回来都冻得通红的小手小脸,心疼不已。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功课,爸爸决定在山顶有信号的地方为孩子搭建一所“学习帐篷”,以便孩子接收网课。


于是,他找来苫布、支架、火炉,在山的最高处为孩子搭建起了一顶“希望”帐篷。因为担心孩子小,不会生火炉,父亲便一直守护在火炉旁,静静地陪着孩子学习,一点儿声音也不敢出,生怕打扰到孩子学习。一老一少在炉火的映衬下,成为那座山里最温暖的爱的剪影。



少年强则国强。那些抱怨着网课,不肯配合老师的孩子,不妨看看这些可敬的同龄人。那些你弃如敝履的,他们求之不得。


正如网友评论称:“开学的日子近了,别抱怨读书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如果现在吃不了读书的苦,将来就会遇到比读书苦百倍的事情。”


孩子,祝福你们,也祝福中国的未来。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原创稿件,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虫子
配图 | 闫炳
来源 | 校长会综合整理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

● 解码北京十一学校:它的成功可以复制

● 中国基础教育的溃败,从教师变老开始

● 你的学校还好吗?“专业学校改进计划”第二季正式启动

● 徐启建:小心!中国学校教育改革的岔路口到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