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地方,为人才再出大手笔

谷青竹 江南智造总局 2022-07-21

人与城,始终是一场双向奔赴


作者 | 谷青竹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 | 陈莹


近日,无锡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发布《关于实施无锡经济开发区高端人才宜居工程的意见(试行)》《无锡经济开发区高端人才购买人才安居房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办法》”)。作为无锡市人才安居的试点创新举措,该《意见》《办法》同步获得无锡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转发。


当下,世界已进入“人智时代”,人才成为经济发展和创新研究的主要推动力,“人才主义”由此兴起。


自2018年“人才大战元年”以来,各地纷纷出台人才新政,参与到白热化的“人才争夺战”中。


而无锡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2020年,无锡已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2021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榜单上,无锡位居全国第12位。


到2021年7月底,全市拥有人才总量191万人,已形成包括14.8万高层次人才、1.71万留学归国人才、45.1万高技能人才在内的高质量人才队伍,吸引17位诺奖得主、50多位中外院士来锡合作创新创业。


此外,无锡还是全国万家名企公认的“营商环境十佳城市”,是拥有龙头企业最多的地级市。


高端人才、大中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为何都对无锡青睐有加?


从改革开放之初引入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到新世纪后率先实施海外领军人才归国创业专项支持计划,再到成为首个与全国首批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展开全面合作的城市,政策创新、敢为人先是无锡引入人才一以贯之的“基因”。


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吴志强,如此评价这座城市:“无锡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把最好的环境留给全世界最强的大脑。”


无锡境内、太湖之畔,优质的环境在经开。


作为无锡最年轻的板块和面向未来的创新核,经开区科创浓度高、人才需求大,无疑是继承和发扬无锡人才精神的先行区,打造和建设无锡人才品牌的主阵地。


从此次《意见》的推行回溯过往,营造一个“有温度”的人才氛围,是经开区一以贯之的“才商”。




以人为本的生活


“长安居,大不易。”在青年白居易初到大唐首都谋生时,长辈曾如此告诫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贤士俱欢颜?“衣食住行、父母子女”,是成年人最朴素的牵绊。定居名城的挑战,古今并无太大区别。


但凡事有例外。因为,“无锡居,很容易。”


拥有全国第四低的土地依存度,无锡发达的实体经济和健康的政府财政,使这里成为了长三角一块难得的“成本洼地”。


全国最高的人均GDP+优势明显的较低房价=宜居的城市魅力。2020年,无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而经开区此次发布《意见》和《办法》,则是在宜居之上叠加安居的优势,为人才来锡创新创业消除后顾之忧,提升在锡生活的幸福感。



对于引进到无锡经济开发区,且在岗在职的经市级人才分类认定的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国家、省市级高端人才,可以突破无锡限购政策条件在经开区购买商品房,同时,在享受优惠租赁人才公寓的政策外,还可申请“二选一安居大礼包”


其一,高端人才可以购买区内的定期推出的优质地段人才安居房。


这些专供高端人才的“人才栖所”,不仅地处教育、医疗和商业配套健全的生活黄金地段,更贴心地考虑到了压缩通勤时间的需求——周边3公里内,10个产业园区棋布。居家与办公,只“一步之遥”。


此外,为打造国际化人才及高端人才专属的生活社区,通过构建全场景社区智慧生活系统,形成了办公与居住、租住与商业、产业与生活空间高度融合的一体化、综合性产业社区模式。


目前,“仁恒”国际人才社区项目中,总计6.6万㎡、8栋516套高端人才房将于2023年投用。此外,引入社会资本改造提升的10万㎡、1068套太湖新城人才公寓,已初步完成设计方案,3.3万㎡、570套中天大厦人才公寓项目也将于今年启动。后续,经开区还将定期批量推出房源。


其二,高端人才购买区内普通商品房可申请专项补贴,最高可达800万元。


据悉,根据人才类别给予不同梯次优惠。A类人才可享受200万至800万补贴额度;B类人才享受60万至150万补贴额度;C类人才享受40万至50万补贴额度;D类人才按照“太湖人才计划”优秀青年人才“锡引”工程相关购房补贴政策执行。


 “上管老、下管小”,尽心尽力做好服务人才的“老娘舅”和“店小二”,体现的不止是营商环境的精细度,还有人情味。人与城市的链接,在公共产品的编织中可见磁性。



一方理想的舞台


古语虽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人才在满足其物质层面的必要需求之外,更在意寻觅一方可供挥洒的舞台,进而实现人生价值。


故而对于城市,建设与人才创新创业相契合的大环境,则梧桐花开,凤凰自来。


“第一乐在山水之美,第二乐在人才交融,第三乐在科创前景。”无锡“十四五”期间头号工程——太湖湾科创带的规划总负责人吴志强这样概括高端人才对环境的期待。


告别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新时期的理想办公场景,提倡人与自然的有机交织。


湖面波光潋滟,岸边叠翠流金。地滨太湖的经开区,在56.6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有多达12平方公里的湿地,会呼吸、有生命的“蓝绿空间”占比超42%。



“推门见远山,胸中有丘壑”。不光有山水园林俱美的“颜值”,这里更有硬件要素一流的“气质”。“秀外慧中”,融合古典时代的诗意和现代文明的高效,方是人才心目中的理想之城。


位于区域几何中心,无锡现已建成可2小时覆盖长三角主要城市的“豪华朋友圈”。而经开区更在无锡市内,拥有20分钟即可直达机场、高速和高铁站的交通优势,为人才等要素集聚流通提供最便捷的城市功能。


有生态禀赋和基础设施作支撑的经开区,还是位于太湖湾科创带最核心区域的产业技术创新“中枢”与“内核”,能够供给人才一方施展才华与抱负的舞台。


无锡重点打造的太湖湾科创带,集聚了无锡90%的省部级科研院所、60%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70%的高层次人才和90%以上的生态旅游资源,创造出超全市1/3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4.3%),已培育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物联网、集成电路等细分产业更领跑全国。


而身为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主力军的经开区,围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服务经济”,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IC设计、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引领发展,则形成了以雪浪小镇、经开智造园、国家传感园、太湖湾信息园、黄金湾科创园、文创会展园为支撑的特色鲜明的“一镇五园”发展新格局,探索出“小镇+平台+生态+集群”的全新产业发展路径。



人才的事业前景与城市产业的发展指向高度关联。在经开区这座“未来之城”,有无数后浪涌立潮头的机遇在诞生。


2021中国无锡“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以340个报名项目面向全国招贤。经开区作为主办方之一,为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各路国际精英,提供了赛事服务、政策咨询、创业服务等多维度解决方案。


去年5月,江苏首个人才服务综合体——无锡人才金融港,也在经开区正式开港。作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站,这里旨在为各类科创企业精准招引各类专才畅通渠道、构建平台,是科创企业全球引才、选才、用才的人力资源部。


自去年12月试运行以来,人才港已入驻智联招聘、毅达资本等31家机构,打造的太湖人才直播间,已成功举办路演、青年联谊、培训招聘等各类活动超100场。


目前,雪浪云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博世中国创新与软件开发中心、远景全球智能物联网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雪浪数制、浪潮卓数、中科海拓、塬数科技、车联天下等一批高成长型科技企业,都已在经开区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


“十四五”期间,经开区将计划引进各类人才 10 万名以上,打造以青年人才、行业人才、科技人才为区域主流人群的“人才集聚区”。



全生命周期陪伴


《战国策》载,燕昭王曾筑黄金台以纳贤良、不惜掷千金买千里马骨。结果不出一年,千金马至者三、名流贤达云集燕都。


这个故事透露出引才聚士的不二法门——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而诚意和尊重恰是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俊龙对经开区的初印象,也是撬动该院士团队落户经开的起点。


在这里,怀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翘首期盼,经开区打造出全生命周期陪伴创业者的发展模式,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姿态为人才创新创业解决难题。


创业资本和流通资金的短缺是人才创新创业的共性痛点。


2021年4月,经开区推出了“科创十条”,对经认定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或新型研发机构,最高给予5亿元综合性支持;对来区创新创业的技术领军人才团队,经认定最高给予5000万元综合性支持。


君子重诺,胜于千金。


2021年,经开区内已有33个科创人才团队项目,获得总额7600万元的人才资金扶持,其中具有海外背景的占比超过50%。“才赋新城”论坛上,经开区共兑现科创人才政策奖励15项共6650万。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壁仞科技首席科学家梁晓峣则指出,投资金、投团队还不够,前沿产业科研人才的根本期待是要“投时间”——希望政府能够有“放长线”发力前端研究的耐心。


对此普遍呼声,无锡的响应是去年底在经开区拔地而起的一座尚贤湖基金PARK。



以这个无锡市示范性综合性股权投资集聚区为抓手,经开区以资本的裂变叠加效应推动产业的持续升级。在中小创新团队“从零到一原始创新-从一到十产业孵化-从十到百产业成长”的蹒跚起步过程中,经开区旨在通过发挥政府关键“苗圃场”作用,构建从“种子—风投—创投—产投”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生态链,全程为人才创新保驾护航。


目前,经开区已与各类资本合作共建了宽容度超过40%、一期为20亿元规模的天使基金。“由政府投资承担风险,经开区容得下失败、经得住寂寞。”无锡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建平向人才承诺。


不光要通过资本引育人才,政府亦需培育适宜技术研发的土壤,人才方能有用武之地。


针对高校和研究院难以推动产业化的问题,以及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中欠缺“诊疗医师”的困境,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地方研究院”模式,提供了一举两得的解决方案。


经开区在与企业、资本进行深度对接的同时,通过与全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家研究院所合作,一方面可以推动基础理论研究转化为应用技术,不断孵化出专精特新创业团队,最终实现“技术变项目、项目变企业、企业变上市公司”的愿景;另一方面,可以在区域内企业面临研发生产难题时,推荐其向高校技术团队寻求建议,省时、省力、省钱地定制个性化解决方案。


揭牌成立至今,经开区共引进海内外院士12名、高端人才62名,建成创新人才平台12个,科创企业总数突破300家,湖南大学、上海大学、东南大学等无锡研究院已相继落户。


去年,经开区新引入陈俊龙院士团队项目、陆亚林院士团队项目2个,超150个人才团队、产才项目签约落地,新增上市公司1家(线上线下通信技术),跑出了每2天引进1家科创企业、人才企业的“加速度”。


人才的全面提质,带来了丰硕成果。


2021年,经开区共入选省“双创计划”4个、入选市“太湖人才计划”15个,同比增长超50%,实现再次“翻番”。雪浪数制团队获评省双创团队、市“太湖人才计划”创业领军人才团队,更实现了“零突破”。


择一地而居,择一城奋进。


“中国那么大,请一定要来无锡看看。”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曾对全国人才发出诚挚的邀请。


而在经开区,我们已经看见一场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参考资料:

[1]无锡经开区:落子布棋,“未来之城”后浪奔涌。我苏网

[2]无锡,“才商”有多高?无锡日报

[3]IDG、红杉资本等头部股权投资机构齐聚无锡纵论发展——无锡,产业与资本的“双向奔赴”。新华日报



 谷青竹

  文理兼修的区域产经好奇家  

微信号 : gqz13651596506

加微信请注明来意


END

作者 | 谷青竹

编辑 | 陈   莹

排版 | Danielle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关注公众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商务合作:
0510-88102725

   18925369074(微信同号) 

   投递简历:

 nfccsjhr@163.com


推荐阅读


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专注于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产业规划、城市营商环境的研究与观察,在中央权威政策解读、政商学媒“四维一体”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第三方咨询和城市及园区品牌传播等领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库服务。


『江南智造总局』为长三角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在看分享您的新“智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