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太强,怎么做“二当家”?
住在热搜的城市,要凭实力“出圈”
作者 | 俞杨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特约撰稿员
编辑 | 赖镇桃
每个周六清晨,忙碌一周的城市,按下暂缓键。
慢节奏中,皖江之畔,芜湖市委书记的早餐桌上,一众嘉宾已经围绕着这座城市谈天说地,让芜湖“忙”起来。
曾有网友留言说,读懂了芜湖的星期六,也就读懂了芜湖这座城市。
最近一年来,芜湖的动静挺大,经济增速跃居长三角41市第一。
2021年长三角41个城市经济“成绩单”(图源:决策杂志)
这股猛劲,还在延续。今年一季度,芜湖实现生产总值1059.67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足足比全国、安徽省高出2.2和1.8个百分点。
上有老大,下有老小,家中老二一般都是闷闷的平庸,不大惹人注意。不过安徽老二芜湖,近来刷足了存在感。
跻身长三角,定位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芜湖乘势而上。但怎么提升自身的能级、当好全省的“副中心”,和合肥唱好“双城记”,也是这座“皖江明珠”接下来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芜湖星期六
如果不是被疫情打断,每个周六的早晨8点,芜湖市委书记的“畅聊早餐会”,便会如期而至。
畅聊早餐会由芜湖市委书记单向前主持,桌上会摆放芜湖常见的早餐小食,与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代表们边吃边聊。
聊天不是会议式的,餐会上并不会准备什么发言材料。
自2021年3月27日那个周末起,芜湖推出“畅聊早餐会”。一年多以来,芜湖的每个周末都颇显朝气蓬勃。
第四十三场企业家“畅聊早餐会”
巴菲特的早餐会需要重金“凭票入场”,芜湖的畅聊早餐会,是各行各业的代表,只要报名,就有机会和市委书记、市长面对面交流。
企业需要哪些支持、物流成本怎么降低、紧缺人才怎么招引……与企业界畅聊的是芜湖这座城市的发展之计,“干事创业”成为今日芜湖的城市标签。
2021年对芜湖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当年年初,芜湖从“双招双引”、营商环境、思想解放三个方面发力,搅动一池春水。
以新年首会为标志,芜湖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确定为“一号工程”,发起经济高质量发展攻坚战的第一攻势。
信奉区域竞争造就中国经济奇迹的经济学家张五常,将招商员视为地区经济竞赛中的重要角色。当下,招商引资成为各地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手段。
据2021年芜湖统计公报披露,在招商引资方面,当年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664亿元,增长15.1%。
图源:芜湖市人民政府
相比经济发展的活力,人们还关注到芜湖市干部队伍精神面貌的转向。
曾经有一段时间,网上一度出现对芜湖经济发展的质疑声,芜湖市干部队伍一度陷入迷茫,过去那种“躺着都是全省第二”的优越感消失了。
能否招引到优质项目,背后实际上也体现了干部的作风。单向前说,芜湖在改革发展之路上向来不甘“平庸”,芜湖人和芜湖干部身上镌刻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基因。
一直在“赶跑”的城市
拉长时间线来看,这种敢闯敢试、加速赶跑的气质,一直流淌在芜湖的血液里。
近年来,随着滁州等“黑马”城市逼近,2021年初,芜湖打响“第二城”保卫战。一年后,芜湖以11.6%的经济增速,跃居长三角41座城市的第一。
也在同年,芜湖GDP也突破4000亿大关,达到4302.63亿元,位居全省第二。
2021年安徽16地市经济“成绩单”(图源:决策杂志)
在安徽,芜湖“第二”的标签处处可见,“安徽经济第二强市”、“地铁第二城”、“双核”中的第二“核心”……
早在民国时期,芜湖就是安徽重镇。长江安徽段被称为皖江,芜湖自古水运交通便利,是皖江流域的主要商品集散地和经济中心,在近代作为通商口岸而得风气之先,芜湖很快繁荣起来,成为皖江流域的经济中心。
以1934年数据看,皖江经济带有91座工厂,占有近代安徽工厂数的61.49%;芜湖地区有工厂56座,集中了全省超过1/3的近代工业企业。
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安徽作出“以芜湖为龙头和突破口,开发皖江,呼应浦东,迎接辐射”的决策。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芜湖经济小区正式变成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
开发皖江,呼应浦东(图源:江淮晨报)
芜湖在省内的GDP排名一路攀升,2000年芜湖跃升为第四名,2008年芜湖超越安庆首次跃居安徽省第二,这一名次也一直保持至今。
实力傲娇,芜湖与省会合肥一道,入选了社科院“改革开放以来最成功的40座城市”,是安徽唯二两座入选城市。
表面看似安徽省内的“千年老二”,芜湖的经济在省内的权重却一直有涨有跌。
澎湃新闻根据历年统计公报数据测算后发现,2012~2020年,芜湖GDP占全省的比重前升后降,先从2012年的10.89%逐年攀至2016年的11.19%,2017年起连续四年下降,2019年、2020年分别探至9.75%和9.70%,直到2021年掉头向上,重回两位数,达10.02%。
省域副中心
芜湖让人记住的不仅是“第二”,未来还是安徽省定位的“省域副中心”。
根据安徽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安徽首次明确要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并打造成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省域副中心”并非什么新概念,早在2001年湖北省社科院学者秦尊文曾提出该概念。2020年第21期《求是》杂志刊发高层文章,指出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江南智造总局(ID: changsj001)注意到,中西部省份省会首位度(省会GDP/全省GDP)超过30%的不在少数,成都、武汉、西安首位度已经达到35%以上,长沙、合肥和省内第二城的差距接近3倍,都已算是“一市独大”。
而高层所说的“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有条件一般经济要相对发达,2021年安徽GDP排名全国第11位,今年预计将超越上海进入十强。
各省区市2022年一季度GDP及同比增长率(不完全统计)
芜湖市委书记单向前也曾公开提出,下一步,芜湖将抢抓机遇,敢于同强者比、跟快的赛,打好政策牌、区位牌、产业牌,不断锻长补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芜湖的目标是,力争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00亿元,经济总量进入全国50强,打造安徽第二增长极,真正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出生于1973年的单向前,曾长期在北京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社、中央组织部工作过多年,“京官”主政芜湖,给这座城市带来新的活力。
此前江南智造总局(ID:changsj001)还注意到,郑栅洁履新安徽省委书记近半年来,安徽官场有了诸多新气象、新变化。
出生于1961年的郑栅洁,曾长期在福建工作,官拜福建省副省长。2017年12月从中央重回地方,调任浙江。2021年9月30日,他从浙江省省长任上,调至安徽,出任省委书记。
郑栅洁履新省委书记这半年来,外界看到了安徽正在起变化
安徽省长王清宪也在东部经济大省山东工作过多年。他先后在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秘书长等职,后在山东经济第一强市青岛(副省级城市)担任市委书记。
从东部发达省份调来两位领导作为党政主要负责人,这也让关心安徽的人士更添一份信心。
4月14日至15日,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赴芜湖市开展调研。他说,芜湖要“真正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第二极,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
从“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等修饰界定词,也能看出安徽决策层并不满足于芜湖发展现状,而是对其有着更高的期许。
郑栅洁还进一步指出,安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跨越式发展,芜湖作为安徽“第二城”要展现担当、作出贡献;安徽要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合作,芜湖作为皖江“龙头”要乘势而上、作出示范。
值得注意的是,芜湖是安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同时被合肥和南京划为都市圈,被誉为“双核城市”。
南京都市圈范围
虽然芜湖的经济实力还无法与江浙强市相匹敌,但跻身长三角本身就意味着巨大机遇。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安徽想要缩小与江浙的差距,也需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单向前曾表示,芜湖是安徽发展的代表之一,是抓住全省快速发展机遇,乘势而上的结果。当前芜湖良好的发展态势,也得益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叠加。
只有把自身放到国家发展大背景下,放到安徽发展大势中,才能准确把握芜湖的发展现状。
“学习合肥、追赶合肥”
最近几年,滁州要攻擂安徽“第二城”的声音,时有响起。
2019年,滁州以“黑马”姿态一下子超越马鞍山和安庆,跃升安徽新的“第三城”。同时,与芜湖的差距大幅缩小到700亿元左右。
2020年,芜湖3.8%的增速,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3.9%,对比之下,滁州4.4%的增长位居全省第一。
学者专家也倾向认定滁州才是安徽省内的“潜力股”。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告诉江南智造总局(ID: changsj001),从他近期调研滁州的感受来看,这座城市“再过几年(会)不得了”。
前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也曾指出,在南京等先发地区的辐射带动下,滁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长足进步。
在滁州的步步紧逼下,芜湖也在加速奔跑。去年,芜湖和滁州的GDP差距由2020年的700多亿,拉大到了900多亿,“第二城”和“第三城”之间仍然保持着相当距离。
而且,芜湖也意识到,自身要长进,不能只“往后看”、紧盯“追兵”的进击势头,更要“朝前看”,朝着“第一城”去赶超。
江南智造总局(ID: changsj001)注意到,早在2021年5月,芜湖全市招商顾问聘任仪式暨产业链招商培训会开班式上,时任芜湖市委副书记、市长的单向前就曾表示,要进一步树牢“学习合肥、追赶合肥”的意识。
单向前明确提出,芜湖“学习合肥、追赶合肥”
这是芜湖官方首次明确城市的对标方向。芜湖当地媒体报道指出,“合肥,作为城市华丽逆袭的优秀典范,作为近在眼前的成功案例,值得芜湖心悦诚服学习,如恐不及追赶。”
要知道,合肥经济总量1984年才超过芜湖,2005年GDP还不过千亿。然而到2020年,合肥GDP跨过万亿门槛,在全省的经济比重已经超过25%。而芜湖的经济在全省的比重一直在10%上下徘徊。
这背后,不得不提“合肥模式”。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增资或国企战略重组整合打造国资平台,再推动国资平台通过直接投资或组建参与各类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形成产业培育合力。
通过这种方式,合肥引入培育了京东方、合肥长鑫、蔚来汽车等一批龙头企业,人们将其称为“最牛风投机构”。
2021年8月17日,芜湖市“学习合肥、追赶合肥”研讨会召开。已任芜湖市委书记的单向前提出,既要看到合肥成功的表现,更要看清背后的秘诀。
单向前表示,对标合肥,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善于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平台的思维抓产业、谋项目、促发展。
对标合肥,芜湖将“双招双引”确定为“一号工程”。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江三良指出,芜湖学习合肥、追赶合肥,关键要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而做大做强,特别是要把优化软环境作为“双招双引”的着力点。
时代在飞速发展,招商引资不再是过去那种粗放型、人情式,如今的关键元素是要洞察企业的真实需求。
最好的营商环境,就是让企业能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下赢利。单向前一阵见血地指出,帮助企业切实提高利润,才是好的营商环境关键所在。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芜湖从目标倒推,实行“1%工作法”。具体而言,围绕影响企业利润的技术、能源、用工、物流、税费、融资、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制约因素,最大程度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企业赚钱能力,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1%的利润。
强省会,还是副中心?
作为安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芜湖在学习、追赶省会合肥的过程中,有了更多向上的机会。
当然,身为副中心城市,芜湖除了发展自身,还有重任在肩。
陈耀告诉江南智造总局(ID: changsj001),“省域副中心”与过去的卫星城概念相比,重心字眼在“中心”二字上。卫星城更多是围绕中心城市,发展单一有特色的产业。相比之下,“省域副中心”要求城市的功能更具有综合性。
陈耀认为,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兼有带动辐射的任务。囿于空间距离远近,省会城市的辐射范围毕竟有限。省域副中心在接受省会辐射的同时,还要放大这种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而不只是自身增长。
“省域副中心”概念的较早提出者,湖北省社科院学者秦尊文,将省域副中心城市与省域中心城市比喻为“副班长”和“班长”的关系。
“副班长”必须协助“班长”,即接受和传递“班长”的辐射,并放大这种辐射。而要放大辐射,就必须使自己也成为一个辐射源,即自己也能创造能量。
具体到芜湖与合肥的互动关系上,芜湖也只有自身产业拥有竞争力,才能传递并放大合肥的产业辐射。
图源:最芜湖
单向前也坦称,虽然芜湖是省内第二大城市,但距离“省域副中心城市”还有很大差距。城市能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较弱;产业规模不大,转型升级动能偏弱等,都是芜湖目前亟待补齐的短板弱项。
于2019年3月发布的《中共芜湖市委关于十届省委第五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还透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较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快”问题,已经引起安徽省级层面的关注。
今天的芜湖,拥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汽车和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2021年这四大支柱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仍然是芜湖GDP增速在长三角居首的最大助力。
芜湖夜景
同时,芜湖正在积极谋求产业转型。2021年10月《芜湖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智造名城”若干政策》发布,指出推动“芜湖制造”迈向“芜湖智造”,为“十四五”期间全面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5年,芜湖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形成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家电、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
2021年以来,芜湖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并借经济工作“一号工程”——“双招双引”攻势,争创以经开区为主体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已落地包括孚能科技动力电池、比亚迪电池、奇瑞“未来工厂”等重大项目108个,总投资1543.63亿元。
图源:中国经济网
以产业为支撑,省域副中心芜湖正拉近与省会合肥的距离。“十四五”时期,芜湖将与合肥加强在汽车产业领域的合作。
根据《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构建合肥、芜湖新能源汽车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为全省汽车产业核心发展区,打造“合肥-芜湖”双核联动的创新产业链。
从现实看,省会和副中心之间的汽车产业协同已在开展。今年3月,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和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考察了合肥项目的建设情况,而在去年,比亚迪也来到了芜湖,“大手笔”布局刀片电池生产线。合肥总装、芜湖配套的产业链关系,正在浮现。
显然,对于省域副中心城市来说,拥有核心优势产业,才能拥有一切。有了产业的底层基础,副中心的地位才不会是空中楼阁,也才能在产业链、价值链上联结起省会城市和副中心。
同时,陈耀特别指出,正副中心的协调互动,目前面临着一个主要矛盾。
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虽然已经跻身万亿俱乐部,但跟发达地区城市相比,排名依然较为靠后。
合肥
那么,今后合肥是继续做强省会,还是积极培育省域副中心?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城市的差距,还是缩小与省内第二城市芜湖的差距?……处理好这个问题,取决于今后一段时期决策层的意志。
芜湖将往何处去?也许乘风而起未可知,然而,迎头突围已开局。
END
作者 | 俞 杨
编辑 | 赖镇桃
排版 | Danielle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关注公众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商务合作:
0510-88102725
18925369074(微信同号)
投递简历:
nfccsjhr@163.com
推荐阅读
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专注于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产业规划、城市营商环境的研究与观察,在中央权威政策解读、政商学媒“四维一体”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第三方咨询和城市及园区品牌传播等领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库服务。
『江南智造总局』为长三角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在看分享您的新“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