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度登上权力巅峰的全公主是如何退出东吴政治舞台的?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12-30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由于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若不加星标可能会错过更新噢。

添加星标方法:

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快来成为我的特别读者吧!

前文在这里

《百年东吴》总目录(1-64章)后文待续

百年东吴(六十五)孙亮上位

百年东吴(六十六)孙权托孤

百年东吴(六十七)东兴之战

百年东吴(六十八)新城之战

百年东吴(六十九)诸葛恪的末日

百年东吴(七十)孙峻之死

百年东吴(七十一)孙綝弄权

百年东吴(七十二)兵败寿春




百年东吴(七十三)孙綝废帝

正所谓“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这句话用在孙綝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就在灭亡的前夕,孙綝迎来了他最后的疯狂。

到了太平三年(258年)下半年,东吴的政治形势比一年多之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是曾经不可一世的全公主一派遭到大幅削弱,随着全氏家族多名主要成员以及众多部曲在寿春之战中被迫降魏,这个一度荣宠无以复加的外戚家族衰落了,全公主失去了她最大的依仗。

而就在宗室内部斗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一个曾被忽视的力量开始重新崛起,在野心家们展开惨烈搏杀的背后,东吴的皇权逐渐复苏了。

最初孙亮是被全公主视为傀儡的,她希望通过控制少主来实现弄权的目的。

然而小皇帝总有长大的一天,在权力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孙亮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

孙亮聪慧过人,这也是孙权对其极为喜爱的原因,而巧断鼠屎的故事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根据《吴历》记载,一次孙亮命黄门官去库房取蜂蜜为他泡青梅蜜饯,黄门官因为和库管有私怨,于是在蜂蜜中投入老鼠屎,以此污蔑他保管不善。孙亮得知此事后命人将老鼠屎剖开,发现其外湿内干,因此断定必然是刚刚放进去的,黄门官才是罪魁祸首。

不过在《江表传》中,此事却有另一种版本的记载,说孙亮让黄门官去取的不是蜂蜜,而是交州送来的甘蔗糖。

根据裴松之的推断,还是《江表传》的说法更为可靠,因为假如黄门官用的是新鲜的老鼠屎,孙亮就无法用上述方法断案了。所以《吴历》应该是为了凸显孙亮的智慧进行的艺术加工。

但不管怎么说,以孙亮的聪明才智,他必然是不愿意被权臣摆布的。

太平二年(257年)四月,十五岁的孙亮开始亲政。

其实对于权臣来说,只要实力够强,皇帝亲政就根本构不成威胁。不过孙綝的权力明显没有那么稳固,他尚不能一统宗室内部,谈何控制皇帝呢?

从这时开始,孙綝的日子就开始不好过了,他所上奏的事情,常常受到孙亮的责问诘难,令他颜面扫地。

同时孙亮又开始发展自己的力量,他征召十五岁以上、十八岁以下的军人子弟共计三千余人,并任命年轻的将门子弟做他们的统帅,终日在皇宫内苑中操练。

孙亮搞出这么大动静,无论是全公主还是孙綝都不可能不知道,但却没有加以制止,这说明他们正忙于内斗,已经无力抑制孙亮了。

而孙綝急于借着对外战争打击异己,则也是因为他对孙亮的发展势头极为忌惮,因此才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只有先消灭反对派,然后才能集中力量和皇权进行博弈。

经过寿春之战,可以说他的计划基本成功了。朱异被杀,钱塘全氏遭到重创,无论江东士族还是全公主一派对他的威胁都已经大大减小了。

不过虽然江东士族可以暂时蛰伏以避开孙綝的锋芒,等着他自取灭亡,但是全公主不行,她没有士族那样深厚的根基,一旦彻底失势,将再无翻身之日。

作为一个品尝过权力滋味的人,全公主不甘心就这样退出权力的舞台,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公主和孙亮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

当时孙綝对自己的处境也没有十足的信心,对这位十六岁的皇帝,孙綝丝毫不敢小觑。要知道当初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曾和堂兄孙峻谋划,深度参与了铲除诸葛恪的政变。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诸葛恪呢?孙綝越想越怕。

不过孙綝想出来的对策就有些不妥当了,他居然选择了鸵鸟政策,干脆躲出朝廷。

孙綝先是称病不上朝,同时在朱雀桥南建了一座府邸,让弟弟孙据守卫太初宫东侧的重要出口苍龙门,弟弟孙恩、孙幹、孙闿分别带兵守卫诸营,希望借此把持朝政并自保。

这就有些异想天开了,离开了朝廷还怎么把持朝政呢?除非他有足够的实力另起炉灶。

比如曹操称魏公以后就在河北新建了魏国,把昔日丞相府的班底升格为魏国的臣子,而国家中枢也从许昌被转移到邺城。到了这一步,把汉朝一脚踢开亦无不可,因为汉献帝已经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了。

而孙綝就差得远了,他只是个大将军、永宁侯而已,远远无法和曹操当初的地位相提并论。

现在孙綝离开了朝廷,自己又没有一套代表国家意志的合法班底,如今从皇帝孙亮那边下达的才是合法的政令,这样一来孙綝就从一个权臣变成了一个只有兵权的大将军。

其实孙綝希望通过把兵权握在手中以掌控朝政,从原则上来讲确实也没错,但这却并不够。因为若不能掌控皇帝的话,就会给反对派以大量对付他的机会和口实。

更何况孙亮本人也有重塑皇室权威的意愿,因此必然会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为他所用,到时候孙綝就会在朝廷背书下成为千夫所指的国贼。

从这点来看,孙綝还是太年轻了,或许他有些小聪明,搞些阴谋诡计还算拿手,但是论其政治智慧,他还差得远,因此他很快就将吃到自己酿下的苦果。

见孙綝因为寿春之败威信扫地,再加上他胡作非为弄得天怒人怨,孙亮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他准备动手了。

一天,孙亮和全公主会面,而他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问到朱公主的死因。

这件事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没人不知道全公主和朱公主有仇,因此指使孙峻将其害死,现在孙亮重新把这件事搬出来,难道是他要和全公主算旧账吗?

其实并非如此,如今孙綝是最强势的一方,二人联合对付他才是最优选,打压全公主对孙亮没有半点好处,那样只会便宜了孙綝,因此二人走到一起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孙亮此举的目的就是要给全公主一个下马威,让她认清形势,以便让自己在接下来的政治同盟中占据主导地位。

此时强弱之势互易,全公主早已没有当初的资本,孙亮这个自己扶植起来的傀儡,如今却成了依附的对象,心理落差之大可想而知。

再加上朱公主之死,全公主本就是第一责任人,由于心里有鬼,她只好解释道:“此事我毫不知情,都是朱熊和朱损告诉我的。”

她的意思就是将责任推给朱熊和朱损,说他们诬告,这样她就从主谋变成失察,罪名也轻了很多。

朱熊和朱损是朱据之子,虽然他们并非朱公主所生,不过从宗法角度来看,朱公主就是他们的母亲。

朱据和朱公主夫妇并无任何不和谐之处,在二宫之争中,朱公主全力支持丈夫,为此和姐姐反目成仇。作为朱据的儿子,朱熊和朱损也没有道理会与朱公主产生矛盾,更不会去诬告她,尤其对象还是朱家的仇人。

因此可以断定,全公主这番鬼话是完全是她捏造出来的。

那为什么全公主会说出这两个人呢?我认为应该就是她在打击报复,想借机除掉曾经的政敌的儿子。

不过以孙亮的头脑是不可能相信她的,虽然可以不和全公主计较,但可以借着为朱公主平反一事打压她的威信,将她和孙峻一并否定。

于是孙亮并没有揭穿全公主的谎言,他下令将朱熊和朱损兄弟二人逮捕并处死,而罪名则仅仅是因为他们二人当时未能规劝孙峻。

如今孙峻已死,无法追责,所以只能让他们承担责任了。毕竟朱损是孙峻的妹夫,他是能在孙峻面前说得上话的,处理他们也勉强能说得过去。

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孙亮不惜牺牲两名无辜者,由此看来,这个十六岁的少年倒是得到了父亲的真传,小小年纪便如此冷酷。

孙亮这样的处理方式肯定是不符合全公主的利益的,但此时她已经没有选择,不追究她害死朱公主一事已经是格外开恩,她也无法再奢求什么了。

更何况孙亮之母潘夫人之死很可能与全公主也脱不开干系,她唯恐此事败露,届时下场将更加凄惨,因此只能对孙亮俯首听命。

孙亮这一突如其来的大动作让孙綝感到恐慌,因为他的权力来源于堂兄孙峻,如今否定了孙峻就相当于在否定他,因此他是万万不愿为朱公主平反的。

为此孙綝特意去觐见孙亮,为朱熊和朱损兄弟求情,但却遭到了孙亮的拒绝。

这时掌控朝堂的重要性便展现得淋漓尽致,诏令终归要出自皇帝,这就是程序正义。而孙綝自己放弃了对朝廷的掌控,导致孙亮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下诏,而这诏令又是合法的,他没有任何理由不遵从。

虽然孙綝不见得没有强行抗命的实力,但那样就相当于和孙亮公开决裂,与谋反无异,也许孙綝本人不是没这个心思,但当时他应该还没完全做好准备。因此孙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权威遭到打击而毫无办法。

通过这次试探取得初步胜利后,孙亮产生了一种孙綝不过如此的感觉,于是开始谋划发动总攻,打算一举干掉孙綝。

其实孙亮的想法并不算错,孙綝的地位并不稳固,但可惜他在实际操作上还是出了问题。

这次政变的参与者除了全公主以外,还有将军刘承和太常全尚。刘承履历不详我们不做探讨,不过这位全尚却值得一说。

全尚是孙亮的岳父,而且当初力主让全尚之女嫁给孙亮的正是全公主,如今全家式微,他们也只能同舟共济了,然而全尚却还有另一层身份。

此人是孙峻的姐夫,也就是孙綝的堂姐夫。全尚本人自然没有问题,但他周边的人就不好说了。

不过孙亮对此是有所防范的,他在召见全尚之子全纪时特意做了叮嘱。

按照孙亮的部署,全尚将为中军指挥,他本人则率领禁军亲临朱雀桥,随后包围孙綝的大将军府,到时下令孙綝属下军队缴械投降,则大事可成。

这其中最关键之处就是不能泄密,针对这一点,孙亮嘱咐全纪通知他父亲就够了,而千万不能告诉他的母亲。

全纪确实听命行事了,无奈全尚却思虑不周,竟将此事完完整整地跟妻子讲了个清楚。

并不是所有女人都有嫁鸡随鸡的觉悟,全尚之妻转眼就派人去跟堂弟孙綝报信了。

而至于三国志孙亮本传中提到孙亮的一个妃子因为孙綝从外甥女这一身份而去报信的说法,应该不太可靠。孙盛认为孙亮颇有智慧,没道理会把这么机密的事泄露给和孙綝有一定关系的妃子,这一结论还是很有道理的。

如今孙綝已经被逼到了绝路,除了起兵自救别无选择,到了这个时候,也顾不上什么大义名分了。

关键时刻孙綝还算果断,他先下手为强,连夜拿下了全尚,又让弟弟孙恩在苍龙门外斩杀刘承,之后亲自带兵逼宫。

见孙綝竟敢起兵谋逆,孙亮大怒道:“孤乃大皇帝之子,如今临朝五年,谁敢不从?”于是想要亲自领兵出战。

其实孙亮此时并非没有一战之力,他拥有三千多亲自训练的部队,又有宫中近卫协助,一旦他出现在战场上,孙綝手下将士见自己竟要攻杀皇帝,很可能会弃甲倒戈。

然而孙亮胆略不足的弱点却暴露无疑,当年除掉诸葛恪时,他就提前退场了,而且还叫道:“不是我干的,不是我干的”。由此可见孙亮虽然有些智谋,但胆略还是差了些。

要知道发动政变对一个人来说是天大的考验,因为失败就是死路一条,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其凶险程度远甚于战场,因此只有最富有智慧和胆略的人才能胜任。

或许当初孙亮作为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吓坏了还情有可原,但五年过去了却丝毫没有长进,可见他并不是这块材料。

在周围人的劝说下,孙亮最终还是没敢迎战,他在宫中徘徊了两天,坐立不安,于是开始迁怒全皇后,责备她说:“都是你父亲坏我大事!”

随后孙亮又命人把全纪找来,可全纪认为是自己辜负了皇帝,无颜面圣,最终自杀身亡。

其实孙亮还是有些操之过急了,他已经通过朱熊和朱损事件在树立起自己威信的同时打击了孙綝,而孙綝当时尚不敢摊牌,一切都在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此时孙綝已经失道寡助,时间是站在孙亮这边的,他应该做的是一边积累自己的实力一边等着孙綝犯错,而不是急于求成。可惜少年人的冲动还是葬送了他。

如今已经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君臣之间的矛盾被彻底公开化,无论如何也掩饰不过去了,因此二人再无和解的可能,孙綝除了废帝之外没有其他选择。

太平三年(258年)九月戊午动乱平息后,孙綝在苍龙门召集群臣,他当场宣布以孙亮荒淫无道为由将其废为会稽王。

至于全公主则被贬到豫章,彻底退出了东吴的政坛,此后她的事迹便消失在了史书中。

作为三国时期最具权术的女人,虽然全公主掌权时间不长,前后只有几年,但她对东吴政局却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虽然始作俑者是孙权,但她依然可以称得上是这一系列政治斗争的主角。

而全公主在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血腥斗争后,作为最终的失败者居然得以善终,相比起那些死于非命的人来说算是相当幸运了。

不过对于全公主这样嗜权如命的人来说,这个结局其实和死亡无异。

废黜皇帝是孙綝灭亡前最后的疯狂,虽然他平安渡过了这次危机,但在大方向上他依然是在延续诸葛恪的老路。

孙綝只不过是个善于搞阴谋并胆大妄为的野心家罢了,好运气不会永远伴随他。

他既缺乏硬实力,又没有大智慧,所以即使爬得再高,灭亡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