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旭 | 沃格林《政治观念史稿》(修订本)编后感

王旭 古典学研究 2022-07-13


沃格林(Eric Voegelin,1901—1985)

大家好,我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的王旭,也是八卷本《政治观念史稿》的编辑。这套书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去修订,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但每次看都觉得“钻之弥坚”、“思之弥深”,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用最深刻、最富原创性的这些词去形容书的作者——沃格林沃格林(1901—1985)生活在动荡的年代,他面临的是整个时代的政治危机精神危机。纳粹刺痛了人的良心,二战后人们开始重建政治秩序,却并未重建精神秩序,偏见和狂热仍然盛行。在沃格林看来,现代性本身就蕴藏着无序的基因。他探索秩序的历史,就是为了恢复对秩序的体验。也就是说,沃格林并不承认一种线性发展的进步史观。今人并不比古人拥有更高的精神品质。我们只是用技术的发展和物质的丰饶,掩盖了精神的贫瘠。
沃格林(左一

文明的道路不止一条。沃格林发展了杜尔哥的观点,认为在中国、印度、埃及,文明的早熟使他们没有参与西方人“多情地视为进步的过程”。所谓东方的“停滞”,其实与西方的“进步”观念一样没有根据。各个文明有着自己的节奏与序列,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多样的文明,岂能为单一的史观左右?同样地,我们引进西方著作,并不是希望中国学者跟在后面亦步亦趋。毕竟你眼中的新东西,在西方学界可能就是老生常谈;取法乎上,亦仅能得乎其中;邯郸学步,削足适履,只会贻笑大方。但学术的大厦依靠积累,需要有人奠基。《政治观念史稿》从2007年开始出版,直到2019年才出全,因为学术翻译太不容易了。外语不好,不行!母语不好,不行!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背景,不行!但我们又必须硬着头皮去做,为的是给中国学人获取新思想材料提供便利。没有新材料,没有观念的碰撞和融合,又怎么激发新的理念,拓展新的思路?沃格林正是凭借着对卷帙浩繁的材料的梳理和分析,才搅动了在当时一潭死水的政治科学。他对中国、埃及、印度等古老文明的理解之深刻、视角之新颖,在一众西方思想史家中属凤毛麟角。这种跨学科、跨文明的视野,让沃格林可以摆脱意识形态的偏见,直抵存在和生存秩序的核心。
《政治观念史稿》(修订本)书影

沃格林既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亦不是剪刀加浆糊的搬运工,而是有着鲜明问题意识的思想者。他有感于现代性的危机,于是探其根源,寻求诊治之方。沃格林贯通历史长河,跨越文明界限,发现现代人的困境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独有,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到启发。《政治观念史稿》本意是作为大学教科书,最终却因为材料的扩充和思路的转向,未能在沃格林生前出版。但我们必须注意,理论的洞见出自材料,亦须通过材料呈现。要把握沃格林的思想脉络,理解沃格林后期愈发精深的思想,又怎能抛开他“最大部头、最易理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政治观念史稿》?何况沃格林所用的都是他亲自筛选的极具启发意义的文献资料,并结合了当时最新的考古材料,由此成为一个巨大的政治思想宝库。按沃格林的说法,“这是一部关于该题材的权威论著,保证在一代人之内找不到敌手”。关注人类最核心的生存秩序问题,赋予沃格林的理论以永恒生机,使他的这部心血之作不会有“过时”之虞。“理论上的意义线索被编织成一块宽阔的画布”,充满着“激励性的、启发性的以及或许也是令人不安的跳跃”,等待着后人继续探索。

中国学者亦当有自己的问题意识。虽然我们做了很多译介工作,但我们真正希望的,是中国思想界也有真正领先的、原创的东西。而这套书,或许就可以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反思古今中西之争,反思现代文明。就此而言,这套书并不属于简单的通识性的西方思想史,而是为有着更高追求的学者准备的,是真正溯本清源、指向未来的历史哲学。

我们期待这套书能被善加利用,为中国学术界注入一股“活水”。

谢谢大家!


王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编辑)


延伸阅读




     ● 六点专访 | 刘小枫:沃格林与我们的纪元

     ● 刘小枫 | 从“轴心时代”到“天下时代”—— 论沃格林《天下时代》中的核心问题

     ● 沃格林 | 拉博埃蒂的自由精神与缺乏智慧的勇敢

     ● 年度荐书 | 沃格林:《政治观念史稿》(八卷

     ● 新书预告 | “经典与解释” 系列•六点(2020)

     ●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五辑:赫尔德与历史主义

     ●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四辑:近代欧洲的君主与戏剧

     ● 新著|林志猛:《柏拉图<法义>研究、翻译和笺注》(三卷本)


(编辑:Dacia)


欢迎关注“古典学研究”微信公众号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相关人士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