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施特劳斯讲学录(刘小枫主编)

古工坊 古典学研究 2023-03-13
施特劳斯讲学录

1949年,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施特劳斯执教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自1956年起至去世(1973),施特劳斯授课大多有录音。施特劳斯去世后,部分讲课录音记录稿一直在施特劳斯的学生们手中私下流传,并经学生之手进一步流传,其实际影响断难估量。本工作坊按“施特劳斯中心”陆续刊布的整理本组织迻译(页码用方括号标出),进度取决于整理计划的进度。原整理稿均以课程名称为题,中文稿出版时,为了使用方便我们拟了简要的书名,并在副标题位置标明课程名称。


施特劳斯(Leo Strauss,1899-1973)


出版说明

1949年,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施特劳斯执教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自1956年起至去世1973),施特劳斯授课大多有录音。施特劳斯去世后,部分讲课录音记录稿一直在施特劳斯的学生们手中私下流传,并经学生之手进一步流传,其实际影响断难估量。本世纪初,部分记录稿的影印件也流传到我国年轻学子当中。这些打印的录音记录稿文字多有舛误,有些地方因油墨不均文字难辩,还有不少明显的脱漏。

2008年,施特劳斯遗产继承人和管理人——施特劳斯的养女珍妮教授(Professor Jenny Strauss)和芝加哥大学“施特劳斯中心”(The Estate of Leo Strauss)主任塔科夫教授(Professor Nathan Tarcov)决定整理施特劳斯的全部讲课记录稿,并在“施特劳斯中心”的网站上陆续刊布,供天下学人分享。2013年,本工作坊计划将陆续刊布的整理成果译成中文,珍妮教授和塔科夫教授得知此计划后,全权委托本工作坊主持施特劳斯讲课记录整理稿的中译,并负责管理中译版权。

本工作坊按“施特劳斯中心”陆续刊布的整理本组织迻译(页码用方括号标出),进度取决于整理计划的进度。原整理稿均以课程名称为题,中文稿出版时,为了使用方便,我们拟了简要的书名,并在副标题位置标明课程名称。

刘小枫2016年元月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



已出书目


● 《修辞术与城邦:亚里士多德〈修辞术〉讲疏》(2016年) ● 《从德性到自由: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讲疏》(2017年) ● 《哲人的自然与道德:尼采〈善恶的彼岸〉讲疏》(2017年) ● 《女人、阉奴与政制: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讲疏(2017年) ● 《修辞、政治与哲学:柏拉图〈高尔吉亚讲疏(1963年)》(2017年) ● 《西塞罗的政治哲学》(2018年) ● 《古典政治哲学引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讲疏(1965年)》(2018年) ● 《尼采如何克服历史主义:尼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讲疏》(2019年) ● 《尼采的沉重之思》(2020年) 

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

Classici et Commentarii

施特劳斯讲学录

刘小枫   主编






01


(点击图片进入官方微店购书)


修辞术与城邦

——亚里士多德《修辞术》讲疏

[美]施特劳斯 讲疏

伯格 编订  何博超 译

580页,2016年8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作为演说术的“修辞术”是古典政治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手段和问题之一。本书为施特劳斯1964年春季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亚里士多德《修辞术》研讨课的授课记录,共十六讲。施特劳斯的疏解关注的是修辞术与政治哲学的关系,他格外看重在古典时期修辞术的意义,其核心问题就是:如果政治领域中的修辞术现象永远不会消失,那么,想要以现代的方式恢复或重建古典政治哲学,古典修辞术(古典演说和写作)的现代形态和功能应该是什么?


目  录

* 上下查阅更多内容


施特劳斯讲学录整理规划/1  

中译者说明/1  

编订者前言(伯格)/3  

编订者说明/13  

第一讲/15  

第二讲/31  

第三讲/65  

第四讲/101  

第五讲/142  

第六讲/177  

第七讲/219  

第八讲/257  

第九讲/299  

第十讲/327  

第十一讲/357  

第十二讲/391  

第十三讲/422  

第十四讲/456  

第十五讲/489  

第十六讲/525


02



从德性到自由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讲疏

[美]施特劳斯 讲疏潘戈 整理  黄涛 译752页,2017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自晚清严复先生译介《法意》以来,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入华已百年有余。然而,进入得早并不意味着读得透彻——迄今,坊间对此书的印象,大多仍停留在“三权分立,权力制衡”这一命题。我们有必要追问,这部大书是否有更大的思想潜能?是否有更多的阅读价值?是否应对了更加重大的政治哲学问题?施特劳斯在1965至1966年间的讲课,或许能进一步丰富我们对《论法的精神》的理解层次。擅长文本细读功夫的施特劳斯,带领着美国学生们研读这一作品,将孟氏的巨著视为政治哲学作品来严肃对待。与此同时,施特劳斯也延续了向来的授课风格:少给定论,多给问题。在讲课中,他努力启发学生们思考:《论法的精神》何以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奠基之作?它如何隐秘地颠倒了西方传统政治学的考察方式?对德性与自由的新理解,又如何为现代人的政治生活设下困境……

目  录

施特劳斯讲学录整理规划/1  

英文编者说明/1 

英文编者导言(潘戈)/3  

1965年秋季学期  

第一讲/19  

第二讲/46  

1966年冬季学期  

第一讲/81  

第二讲/87  

第三讲/114  

第四讲/137  

第五讲/164  

第六讲/190  

第七讲/218  

第八讲/241  

第九讲/270  

第十讲/296  

第十一讲/321 

第十二讲/349  

第十三讲/375  

第十四讲/402  

第十五讲/421  

第十六讲/444  

第十七讲/472  

1966年春季学期  

第一讲/501  

第二讲/527  

第三讲/556  

第四讲/581  

第五讲/607  

第六讲/638  

第七讲/666  

第八讲/693  

第九讲/718  

第十讲[部分]/736


03



哲人的自然与道德

——尼采《善恶的彼岸》讲疏

[美]施特劳斯 讲疏 布里茨 整理  曹聪 译307页,2017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尼采的《善恶的彼岸》一书有个副标题:“未来哲学的序曲”。我们知道,尼采一生都致力于一种“未来哲学”,而《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则是这一努力的思想结晶——可同样众所周知的是,此书又十分难懂。为了进入尼采的思想宫殿,从“序曲”着手最为稳妥。在1971年至1972年,施特劳斯在美国圣约翰学院开设了一期尼采研讨班,专门讨论《善恶的彼岸》。在这次讲课中,施特劳斯将尼采视为一位严谨而有深度的写作者,并力图像尼采本人一样来理解尼采。通过对文本进行字里行间地推敲,施特劳斯直击尼采思想的核心:对哲人的捍卫,或者说,对哲学生活——这一最卓越的生活方式——的捍卫。


目  录

施特劳斯讲学录整理规划/1  

中译本说明(曹聪)/1  

哲人的自然与道德  ——尼采《善恶的彼岸》讲疏  

英文编者导言/25  

第一讲/37  

第二讲/60  

第三讲/85  

第四讲/107  

第五讲/129  

第六讲/152  

第七讲/176  

第八讲/199  

第九讲/222  

第十讲/237  

第十一讲/262  

第十二讲/272  

第十三讲/293  

第十四讲/294


04



女人、阉奴与政制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讲疏

[美]施特劳斯 讲疏潘戈 整理  黄涛 译252页,2017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以小说形式探究重大政治问题,是西方文史的传统手法。因此,《波斯人信札》不仅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名著,也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这部小说中,孟德斯鸠假托两位阿拉伯人离开祖国出游欧洲后写的书信以及他们与各色人等的通信,表达了启蒙思想的基本诉求。
本书基于施特劳斯于1966年开设的孟德斯鸠课程中对《波斯人信札》的疏解。施特劳斯将《波斯人信札》共161封信分为七个部分,并针对每个部分的每一封信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解读。通过这样的解读,施特劳斯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波斯人信札》中的基本论题和《论法的精神》之间具有一致性,对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论法的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目  录

施特劳斯讲学录整理规划/1  

“《波斯人信札》讲疏”中译本说明(刘小枫)/1  

英文编者说明/3  

英文编者导言(潘戈)/5  

第一讲/19  

第二讲/38  

第三讲/69  

第四讲/103  

第五讲/138  

第六讲/173  

第七讲/207


05



修辞、政治与哲学

——柏拉图《高尔吉亚》讲疏(1963年)

[美]施特劳斯 讲疏

斯托弗 整理  李致远 译

498页,2017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1963年,施特劳斯完成其最重要的作品《城邦与人》。1964年,施特劳斯开始撰写另一部重要著作《苏格拉底与阿里斯多芬》。在这两部作品之间,施特劳斯在圣约翰学院开设了《高尔吉亚》研讨课程——这篇柏拉图对话的主题,是城邦正义与言语修辞。因此,1963年的课程,或许是理解施特劳斯这两部重要作品的关键。

在对《高尔吉亚》的解读中,有别于大多数研究者,施特劳斯并不认为这篇对话毫无保留地谴责修辞术。对他来说,修辞术依旧是这篇对话的中心主题,贯穿了整部作品的三个部分。可以说,柏拉图通过撰写《高尔吉亚》批判了修辞术,但同时也在揭示修辞术的必要性,甚至或特别是对哲人而言的必要性。所以,关键在于,是否有一种修辞术形式,得以弥合哲学与城邦间的鸿沟?——这恰是施特劳斯讨论阿里斯托芬时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是他如此重视《高尔吉亚》的原因。


目  录

施特劳斯讲学录整理规划  

英文编者前言(斯托弗)  英文编者说明  修辞、政治与哲学  ——柏拉图《高尔吉亚》讲疏(1963年)  第一讲导言(447a-447d)  第二讲高尔吉亚部分(447c-452e)  第三讲(未录)  第四讲高尔吉亚部分(457c-464a)  第五讲高尔吉亚、珀洛斯部分(463a-469c)  第六讲珀洛斯部分(469c-474d)  第七讲珀洛斯部分(474d-481b)  第八讲卡利克勒斯部分(481b-486d)  第九讲卡利克勒斯部分(486d-491d)  第十讲卡利克勒斯部分(491d-497c)  第十一讲卡利克勒斯部分(497b-501e)  第十二讲卡利克勒斯部分(502b-507d)  第十三讲卡利克勒斯部分(507d-513c)  第十四讲卡利克勒斯部分(513c-520b)  第十五讲卡利克勒斯部分(520c-结尾)

06



西塞罗的政治哲学

[美]施特劳斯 讲疏

尼科尔斯 编订  于璐 译

496页,2018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在现有的施特劳斯讲学录中,西塞罗研讨课是唯一他专讲一位罗马作家的课程。这门研读课对我们具有特别的重要性。首先,本书可作为最佳入门导读,非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正确与历史》;第二,辨识人类历史上个体思想的优劣对错乃至品质的高低,是我们能够从施特劳斯的这门课上学到的最为宝贵的思想经验。

本课程分为十五讲,讨论了西塞罗的四部哲学著作。第一至四讲考察《论共和国》,第五至七讲考察《论法律》,第八讲解释和阐明古代的自然概念,第九至十二讲考察《论义务》,第十三至十五讲考察《论至善和至恶》。第八讲独立成章,将本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基本的政治问题,第二部分讨论道德。


目  录


施特劳斯讲学录整理规划/1  
中译本前言(刘小枫)/1  中译者说明/1  编订者前言(尼科尔斯)/1  西塞罗的政治哲学  第一讲/3  第二讲/40  第三讲/74  第四讲/117  第五讲/151  第六讲/174  第七讲/205  第八讲/236  第九讲/276  第十讲/312  第十一讲/346  第十二讲/375  第十三讲/410  第十四讲/435  第十五讲/436

07


古典政治哲学引论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讲疏(1965年)

[美]施特劳斯 讲疏扎科特 整理  娄林 译225页,2018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施特劳斯极少开设大型的讲授课程,但1965年冬季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了“政治哲学引论”课,以《政治学》作为进入古典政治哲学的基本引导。本稿是研讨课的录音整理稿,1-9讲是对现代政治学的批判,10-15讲则是以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作为古典政治哲学的基本引导,而第十六讲则反思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之间的区别。本卷讲稿只包括原课程的后半部分。施特劳斯开设这个课程的意图在于表明:我们缺乏更高的担当、更迫切的责任,我们只能提醒自己和我们的学生,要留意政治的卓越、人的卓越和人类卓越所潘月的高峰。既然我们应该锻炼自己和其他人去发现诸种事物之所是,那么,这首先就意味着探究它们的伟大与不幸。

目  录


施特劳斯讲学录整理规划  中译本说明(娄林)  编订者引言: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引论(扎科特)  编订者说明  第十讲 古典政治哲学——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一  第十一讲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一至卷三  第十二讲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三  第十三讲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三  第十四讲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七和卷四  第十五讲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四、卷五和卷六  第十六讲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卷六和卷四;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08



尼采如何克服历史主义

——尼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讲疏

[美]施特劳斯 讲疏维克利 整理  马勇 译308页,2019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施特劳斯1959年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经典文本研读课程”的讲稿,本次课程讲疏尼采的灵感迸发之作《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通过对文本进行细读和详解,施特劳斯为我们揭示了尼采“如何克服历史主义”。可以说,《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的作品意在以平淡无奇的形式清楚地说出《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更高的形式所表达的东西,这些作品包括《善恶的彼岸》、《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敌基督》等。在施特劳斯看来,《善恶的彼岸》是尼采最好和最漂亮的作品,但在尼采本人看来,这本书要比《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低一个水准,仅仅是《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导引。

目  录


施特劳斯讲学录整理规划  英文编者导言  英文编辑本说明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恢复作为伦理标准的自然  第三章 作为创造者的自己  第四章 真正的个体是最高目标  第五章 假设的自然和终极真理  第六章 真理、解释和可理解性  第七章 权力意志与自我超越  第八章 总结与评论  第九章 希腊哲学和圣经:自然与历史  第十章 永恒复返  第十一章 审视:尼采与政治哲学  第十二章 整全的善、苏格拉底式和海德格尔式的批评  第十三章 创造性沉思  第十四章 复兴神圣的和终极的问题

09



尼采的沉重之思

[美]施特劳斯 讲疏

维克利 整理  马勇 译

464页,2020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施特劳斯1967年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尼采讲座的授课记录稿,由杜兰大学哲学教授维克利编辑整理而成。施特劳斯一生共三次讲授尼采,本稿是第二次讲授,讨论了《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与《道德的谱系》三个文本。

施特劳斯的这次讲课主题是尼采对自然问题和真理问题的思考,以及尼采试图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努力如何使得尼采思想矛盾重重。施特劳斯讨论这个问题的意图是思考哲学是否可能这个大问题。尼采的困境在于,试图在历史意识的基础上,重新找回自然,并为自然祝福。施特劳斯的讲述细致入微地呈现了尼采所思的沉重性,并告诫听众,尼采的思考至今仍有重大意义。中文版根据图书内容和主题重拟了标题,即《尼采的沉重之思》。

此外,施特劳斯于1962年专门讲授过《善恶的彼岸》,但仅留存下来两讲,附于《尼采的沉重之思》书末。


目  录


施特劳斯讲学录整理规划      1967年尼采讲稿  英文编者导言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试读)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第十一讲   第十二讲   第十三讲   第十四讲   第十五讲   第十六讲   第十七讲      附录:1962年尼采《善恶的彼岸》讲稿  英文编者导言   第一讲   第二讲
//////英文编者导言(节选)维克利(Richard Velkley)
1967年的尼采研读课,在导论课之后讨论了三个文本:《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至第三讲)、《善恶的彼岸》(第四至第十二讲)、《道德的谱系》(Genealogy of Morals,第十三至第十七讲)。在第一讲中,施特劳斯描述了尼采思想的独特特征,强调尼采的核心关切是历史,如同尼采宣称的那样,“历史意识”(historical sense)将他与所有其他哲人区分开来,包括赫拉克利特这位他最敬仰的古代哲人。历史意识与下述这种洞见有关:每一种哲学表达的是哲人的道德取向(moralorientation):“他瞄准的是什么类型的道德?”(《善恶的彼岸》6,211)



历史意识和理想塑造(the ideal of formation)之间存在张力,塑造理想是一种德国传统,这一传统通过古典研究来塑造人,而尼采从青少年时期起就痴迷于古典研究。尼采的终极关切不是行动,而是解放个体。与马克思不同,“尼采从未克服也从未意欲克服哲学”。然而,尼采和马克思一样都是革命者,是右翼无神论革命者的一种新类型,而非一个保守主义者。在这个方面,他是法西斯主义的先驱。他宣告了苏格拉底式文明的终结以及虚无主义的到来,但也指向未来超越以往所有高峰的人性高峰,这一观点的基础是下述历史洞见,而这一洞见是一条致命的真理:所有思想都是历史性的。施特劳斯说,通过 阅读《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他将探究尼采思想中的历史问题以及尼采思想中的张力。他称《善恶的彼岸》是尼采最美的书,明显与尼采的说法不一致,后者把《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未完成的《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视为最重要的作品。在第一讲中,施特劳斯概述了他所谓的“我们的任务”(our task)、“我们的问题”(our problem)和“这个重大问题”(the great question)分别是什么。“我们的任务”是比较尼采接近更深刻的真理(thedeeper truth)——即主观性(subjectivity)真理,青年尼采用主观性反对科学史学的客观性(objectivity)——的途径与存在主义对真理的新解释,而存在主义通过结合基尔克果(Kierkegaard)和尼采而产生。尽管施特劳斯提出这一任务表明存在主义在他对尼采的思考中占据一个核心位置,并且在这门研讨课上几次提及存在主义,但是施特劳斯在这一年的研讨课上没有像1959年研读《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那样详尽和明确地讨论存在主义。施特劳斯只是在描述“我们的问题”时,即“早期现代哲学如何理解晚期现代哲学所谓的‘历史’”,才提及最重要的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的名字。这个问题与施特劳斯关切的现代历史思想的谱系有关,他在别的地方也追踪这个问题,如著名的《自然正确与历史》(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构成了历史哲学的顶点。施特劳斯的意图不仅是要揭露历史思想的错误,而且是要在早期现代哲学中寻找历史哲学对之有不同理解的种种现象,还试图发现早期现代哲学与历史哲学对这些现象的理解发生变化的根源。当施特劳斯说,尼采之后历史思想有“一段伟大的历史”(a very great history)时,心中所想就是海德格尔,并且指出,海德格尔的尼采讲座集(1961年出版)是尼采思想最好的入门书籍。

施特劳斯没有像1959年的尼采研讨课那样,以对我们时代的危机和伴随这一危机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戏剧性描述开始1967年的研讨课。因此,他提出“我们的任务”和“我们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具有抽象的和学院派的特征。这可能是故意的反讽:施特劳斯在1959年以更为通俗的方式导入尼采最深刻的作品,1967年则以更为“理论的”方式导入尼采更通俗的作品。至于“这个重大问题”,不像“我们的任务”和“我们的问题”,最初就是尼采所关切的,不过“这个重大问题”也与真理的历史特性相关。施特劳斯强调,尼采试图保护和捍卫哲学,但是他以一种新奇的兼具诗性和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思考,试图以此面对历史洞见的挑战。尼采的历史思想表达以独特的“自身”或“主观性”作为基础,因此,“这个重大问题”就是:

如果自身(the self)是独特的,那么哲学能否存在?

施特劳斯非常清楚,海德格尔批判了尼采思想的这一基础,因此也存在一种对尼采的哲学阐释的批判性方法。“这个重大问题”明显牵涉比较尼采与海德格尔或存在主义,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理解二人的差异。

施特劳斯断言,尼采关切历史,其“最深的理由”是他否认一切不灭性(imperishability)。尼采让如下两者形成对照:一者是虚无主义对“万物流变”思想的回应,另一者是对永恒复返的意欲中的永恒性假定,并让后者对抗前者。因此,施特劳斯转向《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并获得理解《善恶的彼岸》的关键背景。“论一千零一个目标”这一章谈论人类灵魂的一种著名转变,即民族的不断凋谢是个体绽放的序幕。一份新的价值标牌为新的个体提供了法,这些新的个体不是毫无目标的末人,而是有创造力的个体,他们绝不会模仿上帝,而是反叛上帝,在有意识的创造行动中赋予这个世界意义。这种创造性的根源就是自身(the self),自身的活力在过去一直没有被意识到。自身之于个体是独一无二的,是表面自我(the superficial ego)的深层根源,是美德之王。基于自我(ego)和自身普遍性的科学是苍白的侏儒,没有能力完成哲学高贵的立法任务。更高的人必须克服威胁人类未来的重力精神(the spirit ofgravity)和复仇精神(the spirit of revenge),前一种精神渴求确定性,后一种精神对“过去如此”(itwas)绝望和愤怒不已,因为过去不可克服。知识不能与意欲(willing)分离,哲学更高的意志是一种救赎的意志(a redeeming will)。尽管这一意志在特殊的个体那里根深蒂固,但它有一个普遍目标。尼采谈到了对“机运和无意义之物”的终极征服,但仍然面临顶峰之后将何去何从这个问题。依然需要理智的真诚和对确定性的渴求,不过,科学必须与诗联姻。

    ……







 ● 中文版首发 | 施特劳斯遗稿:霍布斯如何用自然权利颠覆自然法

 ● 中文版首发 | 施特劳斯遗稿:论历史主义

 ● 施特劳斯为何复兴古典政治哲学

 ● 访谈曼斯菲尔德 | 回忆列奥·施特劳斯

 ● 列奥·施特劳斯研究著作存目(赵宇飞 整理)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柏拉图注疏集(刘小枫、甘阳主编)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古希腊肃剧注疏集(刘小枫主编)

 ● 纪念莎翁 | 经典与解释书系 · 莎士比亚绎读系列

 ● 纪念卢梭诞辰310周年 | 经典与解释书系 · 卢梭集系列出品

(编辑:肖炅焘)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