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物医药,开始大搞“基建”的背后

FII 福田产投
2024-10-14

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促使人类对生物医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全球主要国家纷纷提速大健康产业。在国内,生物医疗成为备受关注的重点赛道。《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2030》等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并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其中,深圳对生物医药的政策支持力度达到空前程度,多管齐下,在“20+8”产业集群中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支持化学创新药、全新剂型及高端制剂、现代中药、先进制药设备以及数字化医疗等领域发展,支持坪山、南山、福田、龙岗、光明和大鹏等区创建产业集聚区。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建设,呈现出浓厚的“基建”意味。但距离打造医药强国,尚需巨量前期工作、多条腿走路的同频共振。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生物医药是一场以规模换效率的战役。



提速中的医药“底层建设”
在深圳市“20+8”产业集群规划中,福田区承担了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任务。此前,福田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已经打造了14万平方米的3个专业化产业园。

2023年,生物医药的一项巨大政策利好也已给到深圳——8月29日,国务院印发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简称:《园区规划》)正式公布,提出要联手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包括聚焦生物医药在内等前沿交叉领域。整份园区发展规划中,生物医药被重点提及4次,大有山雨欲来之势。详细的措施包括支持先进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应用,推动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等交叉学科领域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创新药物;加快推动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临床试验等规则与国际接轨;试点放宽外资生物医药企业准入限制等。


从赋能的多个维度而言,《园区规划》对于生物医药的扶持力度是空前的。从研发到产品,从人才到市场,从本土扶植到招商引资,几乎囊括了生物医药的上下游体系,无一不包。深圳在生物医药崛起的道路上先拔头筹的态势强劲,彼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已经落户位于河套合作区的深港国际科技园及毗邻的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且研发中心的主攻方向明确——主要建设4个研发平台,分别是靶标及创新药物开发平台、生物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精准及再生医学研究转化平台和中药现代化与药物化学合成平台,为生物医药赋予了新质生产力“原生”的技术壁垒优势。


今年6月,深圳园区举办河套国际产业中试集聚区中试平台集中授牌仪式,已建成的4家中试平台和拟筹建的6家中试平台获授牌。河套智能化自动化药物发现中试平台为其中建成4家之一,“基建”马力全开,迅速落地。结合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和科技创新硬实力是深圳对外部市场招商的底气,去年年末,复星医药、西门子医疗就已与深圳达成深度合作,为医药赛道国际合作树立标杆。



生物医药呈现出多城区、大规模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加速建设的欣欣向荣景象,与国内医药产业的追赶态势息息相关。



以科技赋能跨越“死亡谷”
在创业热潮初掀起时,生物医药是一个少有人问津的赛道。作为高精科技产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产业周期长”似乎是所有科技创新面临的共同痛点,实则并非完全如此。

除了上述挑战之外,生物医药产业从医药研发成果到临床应用之间,其方向性的错误以及偶发性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前期的巨量投入化为泡影。且即便研发成功,市场的接受度与反馈又是一个未知数。科技产品从研发到产品落地这段时期,又被形象地称为“死亡谷”,“死亡谷”现象又尤以生物医药领域为突出。仅在2023年一年,全球知名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均有药物研发“滑铁卢”的新闻流出:如某巨头HIV疫苗研发工作在临床3期失败,退出了HIV疫苗攻坚阵地;另一巨头却由于外包数据分析公司的疏忽大意险些放弃了正在进行的2期临床试验……

生物医药的“死亡谷”现象越发严峻。据德勤估计,开发一种新药的成本,已经飙升至23亿美元。


生物医药似乎成为了一种“老牌玩家”才能深耕的产业。依照传统制药开发的流程,自提出一种药物思路起,坚持推进研发的路径就基本确定——试制,海量试验,数据记录与分析,控制变量改良,重复上述步骤。由于作用在生物体且成效往往也需要试验数据体现,整个研发体系的成本就将暴涨到一个难以承受的范围。如研究假说或方向错误,则需要推倒重来,无限循环。

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生物医药的任何产品落地可能已然是无数投入凝聚而成。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罕见病特效药就对于药物研发高成本、小市场规模的特性有充分体现,“天价药”折射出市场需求与研发成本的矛盾。


“科技赋能”跨越药物研发“死亡谷”让生物医药迎来了爆发契机。

AI大模型的加入可以极大减少重复劳动,尤其是药物研发环节的试验操作成本。河套智能化自动化药物发现中试平台应运而生,该平台的建立旨在加快从研发到工程化的中试转化过程,平台集成了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量子物理计算技术、自动化机器人技术、多中心算力调度技术以及希格生科的干湿实验技术,可大幅度提高科研成果跨越“死亡谷”的概率。

仅仅是试验操作提升效率,也依旧难以解决药物研发高成本的痛点。而全产业链的优势则在于,其对生物医药研发阶段降本增效的作用是全方位的,诸如医用耗材的规模化出货和智能化生产,以及承接医药研发的智能检测、临床试验等,让生物医药上下游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真正从供应链的视角去看待和解决生物医药的落地问题


先筑巢再引凤凰

生物医药产业的“死亡谷”与其转化路径密切相关,但科学的产学研体系也可助力其后发先至。


在传统制药体系中,我国“商业化能力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顶尖科研人才富集于科研院所,与市场化较为脱节,而生物医药恰恰是最强调市场化、商业化的领域——形成以药养研的自循环机制,方能保证生物医药生态运转起来。随着科研工具的升级,新质生产力将赋予生物医药更为便捷、高效的研究方法,制药这条赛道也越来越凸显其诉求:专业的成果转化从业者。


据相关专利调查数据报告显示,缺乏技术转化的专业队伍是高校专利转移转化的最大障碍。国内缺乏高水平的职业化培养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培养主要依靠短期培训;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项法规中,激励对象忽视了成果转移转化专业人员等等。



这也是河套拥有除革新生产力之外的“软实力”优势。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国际化的机遇与管理资源,结合各种成果转化平台,以技术与管理经验相结合,辅以福田增长迅猛的现代服务业,可催生一批成长于专业培训体系、并有丰富成果转化经验的人才梯队。


无论是关于生物制药全产业链的生产工具迭代,或是以政策帮扶、金融工具加持、服务人才孵化,当前对于生物医药,都主打“先筑巢再引凤”,以最合适落籽的土壤,迎接生物医药产业大爆发的春天。



-END-





- / 推 荐 阅 读  / -


01


优质空间 协同发展

02


聚焦产业 链接未来

03


构筑生态 共建平台



往期精彩


i 文化展越来越像科技展背后:文化生产迈向“黑箱化”

ii 数据“出海”:产业升级后辐射全球的“版本答案”

iii 供应链枢纽,走向贸易强区的起点

iv 5G-A杀入低空背后:给低空经济再上一道保险

新能源借势“汽车”打响新质生产力第一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福田产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