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开始大搞“基建”的背后
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促使人类对生物医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全球主要国家纷纷提速大健康产业。在国内,生物医疗成为备受关注的重点赛道。《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2030》等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并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其中,深圳对生物医药的政策支持力度达到空前程度,多管齐下,在“20+8”产业集群中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支持化学创新药、全新剂型及高端制剂、现代中药、先进制药设备以及数字化医疗等领域发展,支持坪山、南山、福田、龙岗、光明和大鹏等区创建产业集聚区。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建设,呈现出浓厚的“基建”意味。但距离打造医药强国,尚需巨量前期工作、多条腿走路的同频共振。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生物医药是一场以规模换效率的战役。
提速中的医药“底层建设”
从赋能的多个维度而言,《园区规划》对于生物医药的扶持力度是空前的。从研发到产品,从人才到市场,从本土扶植到招商引资,几乎囊括了生物医药的上下游体系,无一不包。深圳在生物医药崛起的道路上先拔头筹的态势强劲,彼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已经落户位于河套合作区的深港国际科技园及毗邻的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且研发中心的主攻方向明确——主要建设4个研发平台,分别是靶标及创新药物开发平台、生物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精准及再生医学研究转化平台和中药现代化与药物化学合成平台,为生物医药赋予了新质生产力“原生”的技术壁垒优势。
今年6月,深圳园区举办河套国际产业中试集聚区中试平台集中授牌仪式,已建成的4家中试平台和拟筹建的6家中试平台获授牌。河套智能化自动化药物发现中试平台为其中建成4家之一,“基建”马力全开,迅速落地。结合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和科技创新硬实力是深圳对外部市场招商的底气,去年年末,复星医药、西门子医疗就已与深圳达成深度合作,为医药赛道国际合作树立标杆。
生物医药呈现出多城区、大规模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加速建设的欣欣向荣景象,与国内医药产业的追赶态势息息相关。
生物医药产业的“死亡谷”与其转化路径密切相关,但科学的产学研体系也可助力其后发先至。
在传统制药体系中,我国“商业化能力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顶尖科研人才富集于科研院所,与市场化较为脱节,而生物医药恰恰是最强调市场化、商业化的领域——形成以药养研的自循环机制,方能保证生物医药生态运转起来。随着科研工具的升级,新质生产力将赋予生物医药更为便捷、高效的研究方法,制药这条赛道也越来越凸显其诉求:专业的成果转化从业者。
据相关专利调查数据报告显示,缺乏技术转化的专业队伍是高校专利转移转化的最大障碍。国内缺乏高水平的职业化培养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培养主要依靠短期培训;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项法规中,激励对象忽视了成果转移转化专业人员等等。
这也是河套拥有除革新生产力之外的“软实力”优势。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国际化的机遇与管理资源,结合各种成果转化平台,以技术与管理经验相结合,辅以福田增长迅猛的现代服务业,可催生一批成长于专业培训体系、并有丰富成果转化经验的人才梯队。
无论是关于生物制药全产业链的生产工具迭代,或是以政策帮扶、金融工具加持、服务人才孵化,当前对于生物医药,都主打“先筑巢再引凤”,以最合适落籽的土壤,迎接生物医药产业大爆发的春天。
-END-
01
优质空间 协同发展
02
聚焦产业 链接未来
03
构筑生态 共建平台
往期精彩
iii 供应链枢纽,走向贸易强区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