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冬至大如年,亚岁迎吉祥。冬至为何“大如年”?

上古三皇
2024-09-24

上古三皇文化公众号替代号

敬请关注!


冬至又叫冬节、贺冬节,还有亚岁、肥冬、喜冬等称谓,是我国最早制定出的节气。据《左传》记载,现在保留下来的我国对冬至最早的观测记录,是在春秋时代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正月辛亥和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二月己丑。“至者,极也。”《恪遵宪度抄本》上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

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就使用圭表测量中午时分日影长度的变化。冬至是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夏至是日影最短的一天,所以在战国以前,冬至、夏至分别被称为日南至、日北至。

冬至不仅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四时八节”之一。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体现了这一节气的重要性。

按古人说法,冬至是一个安静之节。
这是为顺应阳气刚萌动的天时地理——它初萌微弱,需大家一起呵护之,以天下静扶助微气以成万物,共同成就一个健康、明媚的春天。
由此,这一日要关闭城门,关闭市场,停息战事,禁止喧闹,所以,冬至夜是一年中最安静的长夜。
《冰嬉图》卷,清,金昆、程志道等绘,该图反映了清代宫内冬季冰嬉的习俗。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在冬至休假七日

把冬至定为节日始自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淮南子·天文训》说:“冬至……阴气竭,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古人认为,冬至作为万物始成的重要节点,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历来受到朝廷和民众的重视。《汉书》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对冬至的重要性,《晋书》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魏晋南北朝时,冬至称“亚岁”。冬至日朝廷不仅要举行“贺冬”仪式,皇帝还要赐宴招待文武百官和万国使臣,接受群臣和各国使节敬酒祝寿,并且例行放假。《后汉书》里也说:“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就是说,冬至日除皇帝祭天和朝贺外,官府例行放假,流行相邀聚会和互贺的“贺冬”或称“拜冬”的礼俗。

唐朝规定,冬至日与元正日同样“休假七日”,官奴婢给予三日休假。《大唐新定吉凶书仪》载:“元正日、冬至日,右已上二大节,准令休假七日,前三后四日。”朝廷行拜贺礼后,皇帝多在大明宫的含元殿赐宴,朝野也流行冬至聚宴。

明代则在冬至“赐百官始仪貂裘帽”。《帝京景物略》载:“冬至节,宫眷内臣皆穿阳生补子蟒衣。”阳生补子蟒衣即“补子”上绣有表示“阳生”景象的官服。“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燕京岁时记》:“每年冬至月初一日,臣工之得貂裘者,均于日一体穿用,谓之‘翻褂子’。”

在中国众多的庆贺礼俗中,最高的祈祷仪式是天子举行的圜丘祀天礼。《礼记外传》曰:“王者冬至之日,祭昊天上帝於圜丘。注曰:冬至日,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中国古代礼仪分为吉礼、嘉礼、军礼、兵礼、凶礼等“五礼”和大祀、中祀、群祀三等。圜丘祀天属吉礼之首、五礼之首,以及大祀之首,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以显示帝王的“天子”身份,以及皇权至上、无比崇高的权势。早在汉武帝确定冬至为节日之前,已有周王在圜丘举行祭天祈福活动的记载,并为历代帝王所继承。

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天坛庙,是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北京天地坛,早期帝王在这里合祀天地。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下令在天地坛大祀殿之南建圜丘坛专以祭祀皇天,祈谷坛用于祈祷上天保佑五谷丰登。嘉靖十三年(1534年)二月,诏令定名南郊祭坛为“天坛”,这是天坛一名的首次出现。


清代沿用明制,“定每岁冬至日大祀天于圜丘”,冬至祭天成为清帝亲祭的首要大礼。据统计,从明朝永乐年间到1912年民国政府宣布废止“祭天”为止,天坛的祭天整整延续了490年,有22位皇帝举行过654次(含祈谷礼)之多,致使天坛祭祀礼仪发展到顶峰。

宋人称冬至为“亚岁”

中国向为礼仪之邦,受冬至帝王祭天影响,民间也祭祖设家宴,向父母师长辈拜节。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十一月,冬至之日,荐黍、羔,先荐玄冥于井,以及祖祢……其进酒尊长,及修刺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旦(日)。”

日本僧人圆仁留学唐朝期间,在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有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冬至贺冬情况:“十一月二十七日,冬至之节。道俗各致礼贺。住俗者拜官,贺冬至节。见相公即道:‘晷运推移,日南长至。伏惟相公尊体万福。贵贱官品并百姓,皆相见拜贺。出家者相见拜贺,口叙冬至之辞,互相礼拜。’”宋人称冬至为“亚岁”,重视冬至一如唐人。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冬至的情况时说:“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遝(tà)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岁时杂记》载:“冬至既号亚岁,俗人遂以冬至前之夜为冬除。”冬至节的前一天被称之为冬除或除夜,外出的人要回家祭祖过冬节,全家老少齐聚吃团圆饭,与除夕一样也叫“添岁”。清初潘荣陛著《帝京岁时纪胜》写道:“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馄饨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

从现有史料来看,冬至吃馄饨的习俗起码在唐代已经形成。《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开成五年十一月廿六日冬至节“沙弥对僧,右膝着地,说贺节之词。吃粥时,行馄饨、果子。”敦煌文书《冬至相迎书》:“长至初启,三冬正中,嘉节膺期,聊堪展思。竟无珍异,祗待明公,空酒馄饨,幸垂访及。谨状。”空酒是谦语,意为薄酒。冬至请朋友赴宴吃馄饨,以贺佳节。

冬至吃馄饨的习俗在宋代已经非常普遍,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称:“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故有冬至馄饨,年之萌始之说。”南宋临安城有钱人家冬至时所吃馄饨,品种可达上百味。《武林旧事》:“享先则以馄饨……贵家求奇,一器凡十馀色,谓之‘百味馄饨’。”

至于冬至吃馄饨的原因,《燕京岁时记》解释道:“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我国古代传说,天地未分之际,宇宙一片混沌。历经18000年孕育,终于出现了盘古氏,盘古用利斧开天辟地,又经过18000年,才形成日月星辰、锦绣大地。冬至之日为一年中阳气上升之始,在这一天吃馄饨,取天开于子,混沌初分的意思。所以人们以吃馄饨来象征打破混沌,开辟天地,据说这天吃馄饨可让人聪明。

“数九”寒尽迎春分

数九,用物候形象地反映数九中的气候变化情况,是冬至期间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又为极数,数九即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冬至过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便在“三九、四九”,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最后“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从冬至到春分,整整九十天的时间,正是寒极转暖、春回大地的过程。

“九九歌”的产生和流传由来已久,南北朝时期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里已经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的记载。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因此在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九九歌”也有所不同。现在发现最早的“九九歌”,是后唐同光三年(925)前传入敦煌地区佚名的《咏九九诗》。

“九九消寒图”出现的年代比九九歌要晚,元杨允孚《滦京杂咏》:“试数窗间九九图,馀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馀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原注:“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回暖矣。”大约元末在北京地区的闺阁中已流行画梅花的习俗。


到明清时,“九九消寒图”已经非常流行。《帝京景物略》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另一种消寒图,以清宣宗道光皇帝御制词“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每字各九画,用双钩装潢成幅。日以“阴晴风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

“九九消寒图”流传有许多不同版本,良莠不一。刘若愚曾在《酌中志》中批评司礼监印刷的“九九消寒”诗图“皆瞽词俚语之类,非词臣应制所作,又非御制,不知如何相传耳,久遵而不改。”

来源:北京晚报


古籍文献中的冬至以及诗歌



“十一月中,阴极之至,阳气始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这是古人对冬至的说法。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在古代,人们一直是把冬至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天,君主们都不过问国家大事,而要听五天音乐,朝庭上下都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由于古代礼天崇阳,因此,冬至祭天是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的活动,可谓一项国家大典。《梦粱录》一书这样写道:“太庙行荐黍之典,朝廷命宰执祀于圜丘。”意思是,冬至到了,皇帝要到皇城南郊圜丘祭天,在祭天前皇帝要先行斋戒。祭天的仪式很隆重,也很繁琐,但皇帝只是按照礼仪官的引导完成早已熟悉的规定动作。除此之外,冬至那一天的朝会也很热闹,百官和外藩使者都要来参加这隆重的朝会。届时,文武官员要整齐地排列在殿中,宋时俗称“排冬仪”。皇帝驾临前殿,接受朝贺,其仪式和元旦时一样。这也正是《汉书》中所说的:“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一个吉日,所以值得庆贺。《后汉书》、《晋书》等史籍中都有“冬至贺冬”的记载。尤其到了唐宋时,这一习俗尤为盛行。“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东京梦华录》)“最是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禋,加于常节。”(《梦粱录》)到了这一天,车马喧嚷,街巷拥挤,行人往来不绝。“岳祀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明清之际虽曾一度废止,但清代以后直到近世,民间仍有冬至节之俗。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虽然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但阳气初生,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唐朝杜甫写过一首《小至》的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另外,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另外,冬至对吃也很有讲究。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进补的习俗。

时过境迁,如今人们迎接冬至的方式已经和古时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纵然岁月流转,永远不变的是在这个特殊的节气里,和家人的相守相聚,对美好生活的祝福祈盼。


古代诗人们在冬至日留下的古诗词


「 邯郸冬至夜 」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小 至 」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 冬 至 」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 至 后 」
(唐)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 冬至感怀 」
(宋)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
(唐)杜牧
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 冬 至 」
(宋)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 满江红·冬至 」
(宋)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昼永,使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
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 水调歌头·冬至 」
(宋)汪宗臣
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
五云重压头上,潜蛰地中雷。
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
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
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
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
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

「 江城子·龙阳观冬至作 」
(元)尹志平
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
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
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
归根复命性灵明。过天庭。入无形。
返复天机,升降月华清。
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

「 冬至诗 」
(南北朝)鲍照
舟迁庄甚笑,水流孔急叹。
景移风度改,日至晷回换。
眇眇负霜鹤,皎皎带云鴈。
长河结瓓玕,层冰如玉岸。
哀哀古老容,惨颜愁岁晏。
催促时节过,逼迫聚离散。
美人还未央,鸣筝谁与弹。

「 冬至夜作 」
(唐)韩偓
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
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

「 冬至酬刘使君 」
(唐)殷尧藩
异乡冬至又今朝,回首家山入梦遥。
渐喜一阳从地复,却怜群沴逐冰消。
梅含露蕊知迎腊,柳拂宫袍忆候朝。
多少故人承宴赏,五云堆里听箫韶。

「 冬至后招于秀才 」
(唐)王建
日近山红暖气新,一阳先入御沟春。
闻闲立马重来此,沐浴明年称意身。

「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
(唐)戎昱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 至日登乐游园 」
(唐)裴度
阴律随寒改,阳和应节生。
祥云观魏阙,瑞气映秦城。
验炭论时政,书云受岁盈。
晷移长日至,雾敛远霄清。
景暖仙梅动,风柔御柳倾。
那堪封得意,空对物华情。

「 辛酉冬至 」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 冬至夜 」
(唐)白居易
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
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
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
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


拓展阅读:

中秋月能量非常特殊,错过再等一年!

2024甲辰龙年预言:一龙治水,十牛耕田,三人分饼,是什么意思?

“天地君亲师”蕴含的千年智慧,我们了解的只是皮毛

画卷一样的美, 李子柒写春联、挂灯笼、备年货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年

古人如何過年。


为防止失联,请关注以下公众号,知道更多真相


也可以登录网站查看更多真相:www.lingmiaomiao.cn

接触皮肤就能解毒,天佑中华!苗毒克星来啦!

重要提醒!看好自己家的孩子们!

家长们,请看好孩子!安全比成绩重要一万倍!

揭秘华夏第一仙人:赤松子!

《西游记》、《红楼梦》和《封神演义》都是天书,读懂的人寥寥无几!

南怀瑾:我提倡孩子们读经,是为了多出一些大思想家、科学家和政治家

国家天文台课程5《光辉的太阳》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近100人自给自足的农业共同体—国外媒体的真实采访记- 中文

何新:印度文明的真相

内家武学搜秘

为什么药王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民间的滚鸡蛋收阴,真能救命!切莫失传了

周海媚讲自己奇异经历,自曝有阴阳眼!

索达吉堪布:藏文化的养生之道……

南怀瑾:诵读经典为什么不从蒙书开始?

土地爷的故事!犯邪淫,家宅六伸全“得罪”!

我们常说的山神、土地、城隍,都是怎么来的?

【广西桂林】传统私塾国学堂招生简章

禅门至宝!《牧牛图》详解

委屈的身体:70%以上的人都在攻击自己身体!附身心疾病对照表

睡眠的秘密:睡觉是在连接神秘的宇宙能量?

《命孕》 反堕胎教育微电影,年轻男女一定要看!

我年纪大了,因果报应越看越相信,越看越害怕(南怀瑾)

关于我村里一个修真者的故事...

明朝买办集团与西方伪史

十年大运养一生,聊聊换大运前的征兆

阳气的惊天秘密!(收藏)

莲花生大师预言未来成真

科学家开始对松果体进行深入研究,天眼竟然真实存在?

风水入行基础(看图学)

古代空地那么多,为什么农民宁被地主剥削也不去开荒?

震惊——汶川地震预测真相

中华文明的“敬天法祖信仰”自古依然

《山海经》的中山经和东山经分别对应中国和美国!竟然丝毫不差!

陈大惠老师揭秘:《山西小院》背后的故事,你一定想知道!

【收藏】秦东魁老师:色情泛滥的危害(全12集)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48-人间最可敬爱的人(完)

【收藏】秦东魁老师讲了凡四训 (全15集)

【收藏】陈大惠老师:重新认识传统文化 (全14集)

【护苗计划】停更一个月特别说明

小明教授讲科技新闻【让人震惊的科技】

荷蘭資深銀行家揭露光明會的金融體系

国外曝光核酸检测拭子的真相

你为什么会被洗脑,如何摆脱被洗脑?

地球不是球,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曾质疑过!

蜥蜴人和共濟會的絕密資料

央视新闻公开报道喵喵含石墨烯(速看)


您的转发是最重要的支持!感恩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古三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