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苦难

三少爷的剑666 剑语诗话 2022-12-28


最近几天总有朋友关心地询问我,工作有没有着落。我现在找了一份搬运装卸的工作,这不是理想的营生,但可以糊口。每天早晨七点上班,傍晚六点下班,中午休息一小时——从此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告别朝八晚五的工作模式。

今天是在新岗位的第六天,直到觉得尚能扛住,才告诉关心我的朋友有了新的工作。这是个不折不扣的体力活,只要有力气,不用费脑子。但必须克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心理障碍。也曾去厂里了解过一份金属加工送料入炉的工作,但终因只有夜班而作罢。

几个喜欢阅读写作的朋友担心我干体力活吃不消,也有两三人竟都提及武汉的女作家,年轻的时候也曾拉车装卸,并宽慰我是一种经历。我也瞬间想起来,她确实曾在底层做过苦工,所以她对底层的苦难感同身受。

朋友们如此举例,其实是对我的安慰和鼓舞。在现实面前,所谓的“是种经历”其实比较苍白。在大多数国人眼里,体力劳动没有脑力工作体面,所以工地上的农民工和办公室里的公务员,天然地被很多人在心里划了分类线。包括我的很多亲友,亦是如此看待。

但我知道,我的这些朋友不会戴着有色眼镜歧视,因为他们的思想境界比较开阔,他们担心我——向来靠脑力工作的人,突然干起体力劳动,身体能否承受住断崖式的转变?毕竟我在他们心目中大概是一副柔弱形象。以前健身是为了打坏人,坏人没打到,这下打苦工派上了用场。有朋友也说:“不知是不是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我们的思维在体力活和脑力活上有点分裂。干什么工作倒不是体面不体面的问题,而是大材小用的问题。”

我跟他们开玩笑说:“不用担心,吃苦是我的强项,也不是什么大材好材,以后争取变好一点。”装卸这份活计,确实比较辛苦,相比之前的工作,确有天壤之别的感觉。但苦点累点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能让我踏踏实实、心安理得地工作,比什么都强。

兴许是担心我自己不好意思,有个朋友对我说:“(体力活没有不体面)我觉得你做得很好,有体面,有担当,有智慧。”这当然是朋友在提振我的士气,为我加油鼓劲。我很清楚自己做的并不好,所以这些鼓舞恰恰促使我不断强化和坚定内心的信念。

因为发声,我失去了工作​(👈点击阅读)在家待了几天,就觉得无所适从。我不后悔辞职,也不抱怨谁,不怨恨谁。当然,兴趣和工作兼容,是多么奢侈和难得的一件事。老是闲着不工作也不是个事,一天两天还行,日子久了就心中发慌,有负罪感了,倒不是担心自己像诗人布罗茨基一样,被安插一个“社会寄生虫”的罪名,而是生怕一直在家待下去不工作,时间久了自己变得怠惰——很多时候,堕落不是瞬间生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况且对于一个内心充满强烈危机感的人而言,坐吃山空是不可饶恕的大忌。不管做什么工作,只要干点,心里就充实一点,踏实一些。

体力劳动带给我的最大感受,不是苦累带来的疲惫,而是没有做过体力劳动的人,永远无法切身体会手搬肩扛的艰辛。但无论多么艰辛,都有某种力量支撑着一副副承载着拼尽全力“活着”的躯体。想起在四川时所吃的苦,受得累,比现在更甚,但一直以来,无论日子过得多么辛苦多么艰难,我都尽可能地坚守内心那个叫“体面”的东西。体面不是吃的多好,不是穿的光鲜,它是支撑我抬头挺胸、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内核。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曾说:“你内心肯定有着某种火焰,能把你和其他人区别开来。”体面这个东西,有的人需要,有的人不需要,有的人觉得是累赘,有的人觉得是必需品。但无论需要不需要,能让自己感觉出活着有所思有所求的东西,一定值得捍卫与坚守。

好几位朋友一再叮嘱我,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工作,都不要忘记思考,不要放弃记录,因为这是不被现实钝化的方式之一。我理解很多人选择躺平,但我没有勇气躺平,我有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有需要面对的现实。但无论多忙多累,我也谨记朋友们的激励,思考不止,记录不止。最近关注比较多的话题是有关润的话题,但我目前也无能为力。想到古尔纳小说里的话:“既然不知道要去哪儿,就没必要害怕,反正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这么一想,心里反倒坦然了。”

嗯,当务之急先把“搬砖”的工作干好。这份工作当然不会干到终老,在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之前,维持生计是必须考虑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感谢朋友们的关心和厚爱,虽然辛苦,但我有的是力气,尚能承受。其实,做什么不累不苦呢?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苦难,我们90后也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在苦海里挣扎。但还有更多人经历着比我深重的苦难。感恩那些默默陪伴我的朋友们,给予我勇气和力量,让我永不放弃。

这几天,上下班路上,总会不由自主地默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篇初中时代的语文课文,十多年后仍然烂熟于心。我当然不敢自比先贤,也胸无大志,更遑论有什么“大任”,但先贤的思想和精神激励着我,也能给我这种小人物宽慰和力量。这是文字穿越时空,在与它有缘人的内心盛放的花朵。


往期文章:

因为发声,我失去了工作

不助恶,就是一种善良

勇敢发声,不一样又怎样?

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生活很苦,但不要放弃爱与希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