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J Cell Biochem︱陈柳莹/侯晓华/杨玲团队发现HSP90抑制剂阻止胆管细胞坏死性凋亡减轻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陈柳莹,杨玲 岚翰生命科学 2023-03-10

撰文︱陈柳莹,杨玲

责编︱方以一,王思珍

编辑︱方以一


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以肝内胆管损伤、胆汁淤积和进行性肝纤维化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在遗传、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黏膜免疫失调和胆道碳酸氢盐屏障缺陷,导致患者出现胆管损伤[1]。对PBC患者胆管损伤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新药的开发。


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是一种程序性坏死细胞凋亡。尽管坏死过程是可控的,但与细胞凋亡不同,细胞坏死释放的细胞内成份可以触发免疫反应。在梗阻性胆汁淤积小鼠模型和PBC患者肝组织中均发现necroptosis激活[2, 3]但是,PBC患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坏死性凋亡的机制还不甚清楚抑制胆管上皮细胞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可能是PBC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


2022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杨玲/侯晓华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杂志发表了题为“The HSP90 inhibitor 17‐DMAG alleviates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via cholangiocyte necroptosis prevention”的研究。该研究探讨了HSP90在胆管细胞坏死凋亡中的作用和潜在的治疗策略。研究表明HSP90抑制剂17-DMAG可阻止胆管细胞坏死性凋亡减轻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HSP90是热休克蛋白家族中重要的一员,是一种调节多种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分子伴侣。HSP90在机体的抗感染免疫、肿瘤免疫及自身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坏死性凋亡过程中,HSP90可以保护三个关键的坏死性凋亡效应蛋白(RIPK1、RIPK3和MLKL)免受蛋白酶体降解[4]。 研究表明HSP90对细胞坏死性凋亡中MLKL的稳定及膜易位是必需的[5, 6]。 HSP90在胆管细胞坏死中的作用尚未被研究。17- dimethylaminoethylamino (17-DMAG) 作为一种HSP90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癌症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7]。 本主要研究探讨17-DMAG对抵抗PBC胆管细胞的坏死性凋亡的作用。


研究者首先发现与对照组相比,HSP90在PBC患者的胆管细胞中高表达,并伴随着p-MLKL、RIPK3、MLKL和RIPK1表达的升高(图1A)。RT-PCR提示HSP90AB1和HSP90B1在PBC患者肝组织表达也增加(图1B)。然后,作者进一步探讨HSP90在PBC小鼠模型中的作用。通过2OA - BSA免疫和poly I:C处理建立PBC小鼠模型。PBC小鼠出现汇管区免疫细胞浸润(图1C),特别是小叶内胆管周围。同时PBC小鼠血清中抗PDC‐E2水平升高(图1D)。与对照组相比,IHC检测到PBC小鼠肝内胆管细胞HSP90、RIPK3、MLKL、p-MLKL和RIPK1的表达明显增加(图1E)。PBC小鼠肝组织HSP90AA1、HSP90AB1、HSP90B1、RIPK3、MLKL和RIPK1的mRNA表达也升高(图1F)这些结果提示PBC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出现坏死性凋亡。


图1  PBC患者和小鼠肝内胆管细胞坏死性凋亡伴随HSP90表达增高。

(图源:Chen L, et al., J Cell Biochem, 2022)


与未接受17-DMAG治疗的PBC小鼠相比,17-DMAG治疗的PBC小鼠胆管炎症减轻(图2A)。同时,血清抗PDC-E2、ALP和TB水平均下降(图2B-D)。17-DMAG处理后PBC小鼠血清中IL-6、IFN-γ和TNF-α水平下降(图2E),肝脏组织中IL-6、IFN-γ、MCP-1和TNF-α mRNA表达水平也降低(图2F)。但是,IL-1表达没有显著差异。与未经17-DMAG处理的PBC小鼠相比,17-DMAG处理后PBC小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HSP90、MLKL、RIPK3和RIPK1表达明显降低(图3A)。PBC小鼠肝脏坏死性凋亡蛋白RIPK1、MLKL、p-MLKL、RIPK3、p-RIPK3和HSP90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图3B),17-DMAG干预后表达下降(图3B)以上结果表明HSP90抑制剂17-DMAG可以抑制胆管上皮细胞的坏死性凋亡,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PBC的药物。


图2  17-DMAG干预改善PBC小鼠的肝炎症损伤。

(图源:Chen L, et al., J Cell Biochem, 2022)


图3 17-DMAG干预减轻PBC小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坏死性凋亡。

(图源:Chen L, et al., J Cell Biochem, 2022)


为了进一步揭示HSP90在胆管上皮细胞坏死性凋亡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者进行了免疫共沉淀实验,并采用HPLC-MS分析与HSP90作用的蛋白。分析后发现RIPK1与HSP90结合。17-DMAG处理的人源肝内胆道上皮细胞24h后,RIPK1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图4A)。并且, 17-DMAG处理引起的RIPK1表达下降可以通过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来纠正(图4B)。RIPK1的正常半衰期约为25.2 h,经17-DMAG处理后,半衰期缩短至17.0h(图4C)。17-DMAG处理增强了HSP90 siRNA对RIPK1表达的抑制(图4D)这些结果表明,HSP90RIPK1的结合对RIPK1的稳定至关重要。17-DMAG诱导RIKP1HSP90分离,加速了蛋白酶体对RIPK1的降解。


图4  17-DMAG通过加速RIPK1降解缓解胆管细胞坏死性凋亡。

(图源:Chen L, et al., J Cell Biochem, 2022)


文章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综上,作者发现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胆管炎(PBC)患者胆管上皮细胞存在坏死性凋亡。HSP90高表达通过稳定RIPK1,阻止RIPK1被蛋白酶体降解介导了胆管细胞的坏死性凋亡。17-DMAG可加速RIPK1的降解,缓解胆管细胞的坏死性凋亡,可能是治疗PBC的一种潜在方法。但是,通过腹腔注射17-DMAG抑制肝脏HSP90的方法缺乏特异性,尽管约50%的17-DMAG是由胆汁排泄。未来通过体内干预HSP90表达,将更能阐明其在胆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拓展我们目前对PBC的认识。总之,目前针对PBC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深入了解胆管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将为PBC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手段。
原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037317/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杨玲教授、侯晓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陈柳莹博士后、范慧倩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武汉市科技厅的基金支持。


通讯作者:杨玲(左)、侯晓华(右)

(照片提供自:杨玲/侯晓华团队)


通讯作者简介(上下滑动阅读) 

杨玲,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中国老年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微生态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西医结合协作组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重大专项1项,在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J Clinical Investigation、J Hepatology、Cancer Lett等国际、国内期刊发表论著共40余篇,被Nature、Cell、Hepatology、Cell Metabolism等杂志广泛引用。

侯晓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亚洲神经胃肠病和动力学协会常务理事,国际胃肠电生理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生理学会消化与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肠道炎症性疾病、神经胃肠疾病与动力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包括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卫生部重点项目2项,承担国家重大医疗仪器专项1项、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2项。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共发表SCI文章257篇,他引5517次,H因子42;主编著作10部,参编教材等20余部。


往期文章精选

【1】Cell Death Dis|黄智慧/王莹/张旭团队合作发现SARM1蛋白在多发性硬化中的新机制

【2】Pharmacol Res 综述|刘永琦/张利英团队阐述水通道蛋白在心血管病理生理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3】Trends Biotechnol︱黎永富/黄永德/张大宏评述红细胞衍生载体于成像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4】Cell Biosci | 邹康/赵小东团队揭示E-cadherin调控精原祖细胞分化的新模式

【5】STTT︱于涛/王志斌团队发表乳酸代谢与疾病的长篇综述

【6】Nat Commun | 许超/张凯铭团队等合作揭示Gemin5 羧基端十聚体结合mRNA的机制

【7】“ 岚翰生命科学 ”诚聘副主编/编辑/运营岗位 ( 在线办公)

【8】APS 综述︱左建平团队综述青蒿素衍生物SM934对自身免疫性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作用和药理机制

【9】APS︱韩际宏/陈元利团队揭示LXR激动剂抗肝细胞癌作用的新机制

【10】Nat Methods︱张阳团队发布蛋白质、核酸及其复合物的通用结构比对算法:US-align

优质科研培训课程推荐【1】R语言临床预测生物医学统计专题培训(10月15-16日,北京·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欢迎加入“岚翰生命科学”

 ”岚翰生命科学“ 诚聘副主编/编辑/运营岗位 (在线办公)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阅读) 

[1] Gulamhusein, A.F. and G.M. Hirschfield,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19. 17(2): p. 93-110.

[2] Afons, M.B., et al., Activation of necroptosis in human and experimental cholestasis. Cell Death Dis, 2016. 7(9): p. e2390.

[3] Afonso, M.B., et al., miRNA-21 ablation protects against liver injury and necroptosis in cholestasis.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2018. 25(5): p. 857-872.

[4] Jacobsen, A.V. and J. Silke,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chaperoned: HSP90 and necroptosis. Cell chemical biology, 2016. 23(2): p. 205-207.

[5] Zhao, X.M., et al., Hsp90 modulates the stability of MLKL and is required for TNF-induced necroptosis. Cell death & disease, 2016. 7: p. e2089.

[6] Jacobsen, A.V., et al., HSP90 activity is required for MLKL oligomerisation and membrane translocation and the induction of necroptotic cell death. Cell death & disease, 2016. 7: p. e2051.

[7] Mellatyar, H., et al., Targeted cancer therapy through 17-DMAG as an Hsp90 inhibitor: Overview and 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 Biomedecine & pharmacotherapie, 2018. 102: p. 608-617.


本文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