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子》:欲成大事者,需牢记这九个字!

点击蓝字关注👉 三官庙 2023-04-05


曾国藩说:“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想在社会上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注重“大处着眼”和“小处着手”二者的把控和调节。


平衡二者关系的关键,就像是战略、战术与执行的关系,既要看得远、想得深,又要脚踏实地做好细节。


正如先秦名著《管子》所言:“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说的正是,成大事的九字真言。



生于“虑” 


《黄帝内经》讲:“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虑”,即是为人处世,能思考得深远。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无论干任何事情,都必须深谋远虑,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准备。 


唯有运筹帷幄,才能游刃有余,步步为营。 


齐国国相管仲,以足智多谋著称,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被后人誉为“华夏第一相”。 


当年,为了击败“衡山国”,管仲与齐桓公便商讨了一项长远的计谋。 


衡山国盛产兵器,若直接武力攻打,代价过大。 


管仲就在起兵前一年,派人到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几个月后,其他各国也效仿着去衡山国收购兵器,一时天下抢购。 


兵器供不应求,衡山国国君便要求把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 


衡山国百姓看到钱容易赚,纷纷放弃农业种植,转而打铁造器。 


紧接着,管仲又派人到衡山国高价收购粮食,衡山国内的积粮日益消减。 


一年后,就在衡山国欢庆富裕之时,齐国突然封关,停止收购粮食和兵器。此时,衡山国兵器卖得所剩无几,百姓放弃种植,国内基本无粮可供。 


于是,管仲认为时机成熟,便让齐桓公出兵,一举攻下。 


这正是名扬千古的“衡山之谋”,被认为是古代“货币战争”的一种形式,其制胜的关键,就在于谋虑得深远。 


物理学有个概念叫“熵增”,说的是:如果没有外在能量,物体会自然地由“有序状态”转向“无序状态”。 


人也是如此,没有规划的人生,就会变得越来越无序,甚至逐步走向崩溃。 


正如《论语·卫灵公》所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做事没有长远的计划和打算,就会像“无头苍蝇”,漫无目的,得过且过。 


浑浑噩噩的日子,并非顺其自然,而是危机重重。 


因为这样的人生,不足以抵挡一丝风雨,稍微遇到变故,就很容易陷入焦虑和迷茫。 


若今天的你,懒于去考虑未来,那明天的你,也必将要忧愁当下。



成于“务” 


《墨子》讲:“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说的是,人的名声不会通过懒惰懈怠而获得,荣誉不会通过投机取巧而建立,君子是通过务实勤奋、身体力行来达到的。 


国画大师齐白石,就有这么一段故事。 


他成名多年,依然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至少作画五幅。 


一次,齐老过生日,前来祝寿的朋友络绎不绝,齐老热情招呼了一整天,等他送走最后的一批客人时已是夜深,于是来不及作画。 


第二天,齐老便早早起身,顾不上吃早饭,就待在画室作画。 


等他画满五幅后,依然没有停下,家人便问:“今天不是画满五幅了吗?” 


齐老回答说:“昨天生日,来不及画,我得再画几幅,补昨日之闲过。” 


齐老之所以成为殿堂级大师,正得益于他“不教一日闲过”的高度自律。 


古往今来,没有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无不来源于日常的务实积累。 


可是,现实中也常发现,许多半途而废的梦想: 


比如朋友圈立誓不再熬夜,配图“早睡早起”,过几天又见凌晨叫外卖,配图“深夜放毒”; 


比如突然办张健身年卡,没刷几次就又睡在钱包里,啥时过期都想不起; 


比如网购一摞书,志曰“读书达人”,过两年搬家才默哀,袋封竟完好未拆…… 


那些所谓的“自律”,一次次如昙花一现,不攻自破。


归根结底,就是缺乏齐老先生那般用功的刻苦、坚持的恒心。 


古人有云:“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万般造诣,皆是千锤百炼,厚积薄发。 


好比竹子,用了三年时候默默扎根土地,才能换来第四年的破土而出。 


人活此生,路途再远,一直走就终会抵达,事情再难,坚持熬才终见光明。



失于“傲”


《荀子》言:“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意思是讲,世上事情凡取得成功的,是因为能够敬业;事情告败的,是因为傲慢懈怠。 


人一旦盈满自傲,事情也将败露无疑。 


历史上,马谡自恃失街亭、庞涓轻敌死于马陵等等,无不是因为傲气太过,方以败笔告终。 


所谓“满招损”,骄傲自满会丧失对事物的敬畏之心,逐渐让人狂妄自大,自视甚高。


干事创业最怕的,是稍有成就便欣然自喜,虎头蛇尾,没法始终如一。 


而真正靠谱的人,是懂得谦逊低调,他们从不高谈阔论,居功自傲,时刻维持“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曾国藩的一生,便以谦逊低调而受人津津乐道。 


据载,当时朝廷规定,四品以下人员乘坐四人抬的蓝轿子,三品以上人员则乘坐八人抬旳绿轿子。 


可他即使升任二品大员,仍然坚持乘坐蓝轿子,抬轿人数也维持四人。 


他曾说:“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 


如此处世之道,让他纵横官场几十年,一直受人敬重拥戴。 


正如老子曰:“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不自满的人生,才能吐故纳新,源源不断地收获新生。 


越是想成大事,越要懂得虚怀若谷,明白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变幻莫测的,常怀忧患意识,才能做足准备予以应对。 













泡个枸杞水就叫养生?清晨跑几圈就叫养生?晚上吃半饱就叫养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误解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养生延寿文化。




我们从《黄帝内经》说起,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的养生观。




一、因时制宜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时间节律,认为医者必须通晓天文历法,并将其作为从医的门槛,故《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官针》都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素问·生气通天论》更说“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明确指出了人之所以能避外邪之犯,是顺应了时间规律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要做到以下三点。




1

顺年节律养生

周年节律指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周期的节律变化。一年之中可分四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认为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命之本,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




因此该篇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因时养生”法则,强调要顺自然四时物候之变化而采取“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对养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音五味》等篇还提出五脏应五季,五季食物各有所宜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除一周年之内的节律外,还有五运六气的超年节律变化,运气学说认为,自然气象存在着5年、6年、10年、12年、60年等周期 。




由于每一年岁运不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各不相同,人之患病情况不同,治未病所需之药食亦不相同,因此要“司岁备物”方可“无遗主”。




2

顺月节律养生

周月节律指以1个恒星月或朔望月为周期的节律变化,其产生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周期公转。地球上,海水受日月引力而有潮汐,人体气血受其影响而有盛衰变化。




《灵枢·岁露论》指出“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虚,其卫气去,形独居。”




《素问·八正神明论》亦有类似的论述,并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又说“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既说明了人体气血盛衰存在月节律变化,还指出了违反月节律而治的不良后果。




因此,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养生防病,都应当要注意“因月而调”,避免灾祸内生。




3

顺日节律养生

一日分为四时,则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一日之中的养生亦当同年节律,朝养生,日中养长,日入养收,夜半养肾。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将一日分为平旦、日中、日入三时而论,指出人的阳气平旦初生、日中阳气隆盛,日西阳气内收,因此在日西入夜之后,要减少劳作及户外活动,若违背此原则,则会形体困顿。




二、因地制宜



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东方生风”“南方生火”“中央生湿”“北方生寒”“西方生燥”,指出五方的气候各不相同。




《素问·异法方宜论》进一步指出五方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的不同,导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的差异。




实质上,特定的生存环境造就特定的生活习惯,造就了特定的人群。人类最原始的养生理念来源于生存过程中本能的趋利避害 。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的北方人“乳食”,其原因在于自然之中阳气不足而阴气有余,导致“风寒冰冽”,而北方又是“天地所闭藏之域”,作物产出相对较少,故乳食以充饥而御寒;又说“脏寒生满病”,其本义在于提示居于北方,应以避寒而就温为养生第一要务。










西方人由于“多风,水土刚强”,故“不衣而褐荐”,多以致密不透风之皮毛为衣以御风寒。就此而言,不同地域之人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要根据处生活的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必须做到“节饮食”“适寒暑”,方能“安居处”而“长生久视”。


体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说明体质源于先天,人在出生之时已初步具备了体质特性。




《黄帝内经》对体质的论述多种多样,如《灵枢·逆顺肥瘦》云:“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论述了肥人、瘦人、壮人、婴儿内在气血盛衰、皮肉坚脆情况各不相同。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则以五行分类,论述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之人,又以宫、商、角、徵、羽五间对五行之人进一步分类论述,共计 25 种体质,指出各形人体格大小强弱、性格特点各不相同。




《灵枢·通天》则以阴阳五态分类,论述了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等五种体质。




此外还有从人格来对体质进行分类的,如《灵枢·论勇》的勇者、怯者,以及《素问·血气形质》的形志苦乐分类。体质不同,其内在脏腑气血之盛衰亦不相同,故养生必须以体质为依据,不同的体质选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2

辨年龄养生

出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结构、机能、代谢也随之而变化,从而形成体质的差异。




《灵枢·营卫生会》说“老壮不同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指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时,其脏腑气血盛衰存在差异,少儿至青少年时,人体气血渐充、脏腑功能逐渐强盛,在中年盛壮之后就逐步走向衰老;




在五脏六腑平定强盛之后,脏腑功能从肝开始按照相生次序逐渐衰退,至五脏皆虚、形神相离之时走向生命终点,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之变化受气血之盛衰、脏腑功能之强弱的影响。




由于年龄不同,体内气血盛衰情况不同,故养生法则必须因年龄而定。




3

别男女养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指出男女存在生理差异,男子为阳,以气为用;女子属阴,以血为本。故男子之养生重在养气,而女子养生重在和血。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以女七、男八为阶段详细论述了男女生、长、壮、老、已的规律。男子五八衰老始于肾,女子五七衰老始于阳明。除了说明人的生理状态随年龄而变以外,还与性别密切相关。




《灵枢·五音五味》对女性的体质特点概括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即认为女子受经产的影响而处于气有余而血不足的状态。




综上所述,女子的养生应当以血为根本,要重视阳明的调护;男子养生应以精为根本,要重视肾气的保护。




三因制宜作为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它要求在养生防病的过程中,必须将人所处的时空环境特异性结合在一起综合进行考虑,知常达变,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人生中,当时刻提醒自我谦虚谨慎,避免一时自傲而前功尽弃!



道家守拙三境界:不争对错,不乱分寸,不露锋芒!

诸葛亮生前留下三句话,句句经典,读懂的人受用终身!

读《庄子》的七个成语,悟人生的七种智慧!

道生于安静,德生于谦卑,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太上感应篇》:福气多的人,身上往往都有这个特征!

道教信士居家如何修行,修行应该诵读哪些经典?

《道德经》:不论人非,不记人过,不忘人恩!

《易经》: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见最好的别人

道教智慧:用智商做事,用情商做人,做个有雅量、气量和心量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