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欲成大事者,需牢记这九个字!
曾国藩说:“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想在社会上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注重“大处着眼”和“小处着手”二者的把控和调节。
平衡二者关系的关键,就像是战略、战术与执行的关系,既要看得远、想得深,又要脚踏实地做好细节。
正如先秦名著《管子》所言:“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说的正是,成大事的九字真言。
《黄帝内经》讲:“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虑”,即是为人处世,能思考得深远。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无论干任何事情,都必须深谋远虑,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准备。
唯有运筹帷幄,才能游刃有余,步步为营。
齐国国相管仲,以足智多谋著称,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被后人誉为“华夏第一相”。
当年,为了击败“衡山国”,管仲与齐桓公便商讨了一项长远的计谋。
衡山国盛产兵器,若直接武力攻打,代价过大。
管仲就在起兵前一年,派人到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几个月后,其他各国也效仿着去衡山国收购兵器,一时天下抢购。
兵器供不应求,衡山国国君便要求把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
衡山国百姓看到钱容易赚,纷纷放弃农业种植,转而打铁造器。
紧接着,管仲又派人到衡山国高价收购粮食,衡山国内的积粮日益消减。
一年后,就在衡山国欢庆富裕之时,齐国突然封关,停止收购粮食和兵器。此时,衡山国兵器卖得所剩无几,百姓放弃种植,国内基本无粮可供。
于是,管仲认为时机成熟,便让齐桓公出兵,一举攻下。
这正是名扬千古的“衡山之谋”,被认为是古代“货币战争”的一种形式,其制胜的关键,就在于谋虑得深远。
物理学有个概念叫“熵增”,说的是:如果没有外在能量,物体会自然地由“有序状态”转向“无序状态”。
人也是如此,没有规划的人生,就会变得越来越无序,甚至逐步走向崩溃。
正如《论语·卫灵公》所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做事没有长远的计划和打算,就会像“无头苍蝇”,漫无目的,得过且过。
浑浑噩噩的日子,并非顺其自然,而是危机重重。
因为这样的人生,不足以抵挡一丝风雨,稍微遇到变故,就很容易陷入焦虑和迷茫。
若今天的你,懒于去考虑未来,那明天的你,也必将要忧愁当下。
《墨子》讲:“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说的是,人的名声不会通过懒惰懈怠而获得,荣誉不会通过投机取巧而建立,君子是通过务实勤奋、身体力行来达到的。
国画大师齐白石,就有这么一段故事。
他成名多年,依然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至少作画五幅。
一次,齐老过生日,前来祝寿的朋友络绎不绝,齐老热情招呼了一整天,等他送走最后的一批客人时已是夜深,于是来不及作画。
第二天,齐老便早早起身,顾不上吃早饭,就待在画室作画。
等他画满五幅后,依然没有停下,家人便问:“今天不是画满五幅了吗?”
齐老回答说:“昨天生日,来不及画,我得再画几幅,补昨日之闲过。”
齐老之所以成为殿堂级大师,正得益于他“不教一日闲过”的高度自律。
古往今来,没有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无不来源于日常的务实积累。
可是,现实中也常发现,许多半途而废的梦想:
比如朋友圈立誓不再熬夜,配图“早睡早起”,过几天又见凌晨叫外卖,配图“深夜放毒”;
比如突然办张健身年卡,没刷几次就又睡在钱包里,啥时过期都想不起;
比如网购一摞书,志曰“读书达人”,过两年搬家才默哀,袋封竟完好未拆……
那些所谓的“自律”,一次次如昙花一现,不攻自破。
归根结底,就是缺乏齐老先生那般用功的刻苦、坚持的恒心。
古人有云:“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万般造诣,皆是千锤百炼,厚积薄发。
好比竹子,用了三年时候默默扎根土地,才能换来第四年的破土而出。
人活此生,路途再远,一直走就终会抵达,事情再难,坚持熬才终见光明。
《荀子》言:“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意思是讲,世上事情凡取得成功的,是因为能够敬业;事情告败的,是因为傲慢懈怠。
人一旦盈满自傲,事情也将败露无疑。
历史上,马谡自恃失街亭、庞涓轻敌死于马陵等等,无不是因为傲气太过,方以败笔告终。
所谓“满招损”,骄傲自满会丧失对事物的敬畏之心,逐渐让人狂妄自大,自视甚高。
干事创业最怕的,是稍有成就便欣然自喜,虎头蛇尾,没法始终如一。
而真正靠谱的人,是懂得谦逊低调,他们从不高谈阔论,居功自傲,时刻维持“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曾国藩的一生,便以谦逊低调而受人津津乐道。
据载,当时朝廷规定,四品以下人员乘坐四人抬的蓝轿子,三品以上人员则乘坐八人抬旳绿轿子。
可他即使升任二品大员,仍然坚持乘坐蓝轿子,抬轿人数也维持四人。
他曾说:“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
如此处世之道,让他纵横官场几十年,一直受人敬重拥戴。
正如老子曰:“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不自满的人生,才能吐故纳新,源源不断地收获新生。
越是想成大事,越要懂得虚怀若谷,明白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变幻莫测的,常怀忧患意识,才能做足准备予以应对。
泡个枸杞水就叫养生?清晨跑几圈就叫养生?晚上吃半饱就叫养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误解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养生延寿文化。
我们从《黄帝内经》说起,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的养生观。
一、因时制宜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时间节律,认为医者必须通晓天文历法,并将其作为从医的门槛,故《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官针》都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素问·生气通天论》更说“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明确指出了人之所以能避外邪之犯,是顺应了时间规律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要做到以下三点。
1
顺年节律养生
周年节律指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周期的节律变化。一年之中可分四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认为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命之本,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
因此该篇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因时养生”法则,强调要顺自然四时物候之变化而采取“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对养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音五味》等篇还提出五脏应五季,五季食物各有所宜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除一周年之内的节律外,还有五运六气的超年节律变化,运气学说认为,自然气象存在着5年、6年、10年、12年、60年等周期 。
由于每一年岁运不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各不相同,人之患病情况不同,治未病所需之药食亦不相同,因此要“司岁备物”方可“无遗主”。
2
顺月节律养生
周月节律指以1个恒星月或朔望月为周期的节律变化,其产生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周期公转。地球上,海水受日月引力而有潮汐,人体气血受其影响而有盛衰变化。
《灵枢·岁露论》指出“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虚,其卫气去,形独居。”
《素问·八正神明论》亦有类似的论述,并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又说“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既说明了人体气血盛衰存在月节律变化,还指出了违反月节律而治的不良后果。
因此,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养生防病,都应当要注意“因月而调”,避免灾祸内生。
3
顺日节律养生
一日分为四时,则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一日之中的养生亦当同年节律,朝养生,日中养长,日入养收,夜半养肾。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将一日分为平旦、日中、日入三时而论,指出人的阳气平旦初生、日中阳气隆盛,日西阳气内收,因此在日西入夜之后,要减少劳作及户外活动,若违背此原则,则会形体困顿。
二、因地制宜
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东方生风”“南方生火”“中央生湿”“北方生寒”“西方生燥”,指出五方的气候各不相同。
《素问·异法方宜论》进一步指出五方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的不同,导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的差异。
实质上,特定的生存环境造就特定的生活习惯,造就了特定的人群。人类最原始的养生理念来源于生存过程中本能的趋利避害 。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的北方人“乳食”,其原因在于自然之中阳气不足而阴气有余,导致“风寒冰冽”,而北方又是“天地所闭藏之域”,作物产出相对较少,故乳食以充饥而御寒;又说“脏寒生满病”,其本义在于提示居于北方,应以避寒而就温为养生第一要务。
西方人由于“多风,水土刚强”,故“不衣而褐荐”,多以致密不透风之皮毛为衣以御风寒。就此而言,不同地域之人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要根据处生活的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必须做到“节饮食”“适寒暑”,方能“安居处”而“长生久视”。
体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说明体质源于先天,人在出生之时已初步具备了体质特性。
《黄帝内经》对体质的论述多种多样,如《灵枢·逆顺肥瘦》云:“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论述了肥人、瘦人、壮人、婴儿内在气血盛衰、皮肉坚脆情况各不相同。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则以五行分类,论述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之人,又以宫、商、角、徵、羽五间对五行之人进一步分类论述,共计 25 种体质,指出各形人体格大小强弱、性格特点各不相同。
《灵枢·通天》则以阴阳五态分类,论述了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等五种体质。
此外还有从人格来对体质进行分类的,如《灵枢·论勇》的勇者、怯者,以及《素问·血气形质》的形志苦乐分类。体质不同,其内在脏腑气血之盛衰亦不相同,故养生必须以体质为依据,不同的体质选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2
辨年龄养生
出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结构、机能、代谢也随之而变化,从而形成体质的差异。
《灵枢·营卫生会》说“老壮不同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指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时,其脏腑气血盛衰存在差异,少儿至青少年时,人体气血渐充、脏腑功能逐渐强盛,在中年盛壮之后就逐步走向衰老;
在五脏六腑平定强盛之后,脏腑功能从肝开始按照相生次序逐渐衰退,至五脏皆虚、形神相离之时走向生命终点,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之变化受气血之盛衰、脏腑功能之强弱的影响。
由于年龄不同,体内气血盛衰情况不同,故养生法则必须因年龄而定。
3
别男女养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指出男女存在生理差异,男子为阳,以气为用;女子属阴,以血为本。故男子之养生重在养气,而女子养生重在和血。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以女七、男八为阶段详细论述了男女生、长、壮、老、已的规律。男子五八衰老始于肾,女子五七衰老始于阳明。除了说明人的生理状态随年龄而变以外,还与性别密切相关。
《灵枢·五音五味》对女性的体质特点概括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即认为女子受经产的影响而处于气有余而血不足的状态。
综上所述,女子的养生应当以血为根本,要重视阳明的调护;男子养生应以精为根本,要重视肾气的保护。
三因制宜作为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它要求在养生防病的过程中,必须将人所处的时空环境特异性结合在一起综合进行考虑,知常达变,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人生中,当时刻提醒自我谦虚谨慎,避免一时自傲而前功尽弃!
•道教智慧:用智商做事,用情商做人,做个有雅量、气量和心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