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一块小宇宙」林阳:把咖啡做成块,依靠供应链技术更好实现商业咖啡平替

IPO早知道 2022-09-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明亮公司 Author 主编24小时在线

作者:Stone Jin、MD

出品:明亮公司


在沉寂许久后,零售咖啡品牌再迎融资消息。 


7月5日,创新性将咖啡做成块状产品的「一块小宇宙」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及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分别为红点中国和蓝驰创投,本轮资金将用于加速“咖啡块”的研发与创新,以及供应链建设。 


成立于2021年的「一块小宇宙」由线下精品咖啡连锁品牌CUP ONE创始人林阳创办,并先后邀请了中国顶级设计工作室ABCD创始人广煜和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马超分别担任首席品牌官和首席研究官。 


在林阳看来,中国消费者的咖啡消费习惯正在养成,却没有出现一款能够满足“随时随地”与“一杯门店级咖啡”需求的产品,这也是其重新创立「一块小宇宙」这个品牌的初衷。“不是我们不需要面包,而是我们需要不一样的面包。” 


当前,市场上的便携式咖啡产品几乎全部为粉状和液体状。而「一块小宇宙」团队则选择通过食品科技改造冻干咖啡生产工艺,以大幅提升品质;同时,「一块小宇宙」完成了对供应链的革新,即自主研发立体冻干产线,自建立体冻干咖啡工厂。 


在本次披露融资的同时,「一块小宇宙」亦宣布国内首家自建立体冻干工厂落地天津。 

  

 

林阳坦言,尽管冻干技术在中国并不新鲜,在航空航天、疫苗等高精尖行业都有广泛应用,但把咖啡冻干成型并且保持不开裂、不炸开,仍是件非常难的事情。为此,「一块小宇宙」创始团队几乎跑遍了国内所有冻干工厂,发现都无法制作出 “立体冻干”咖啡块。后经过近两年的实验研发,「一块小宇宙」首席研究官马超才将“立体冻干”咖啡块从一个设想变成了现实。 


截至目前,一块小宇宙产品已全面上线天猫、抖音、得物、小红书等多个线上平台;入驻Ole‘、711等精品线下商超、便利店;并在北京东四开设了一家概念店。上线抖音3个月后,一块小宇宙产品已成为抖音咖啡类目TOP 3品牌。 


鉴于「一块小宇宙」现已掌握植物提取物立体冻干+塑型+速溶+锁味的关键技术体系,未来或将推出生可可咖啡、红曲咖啡、瓜拉那咖啡等植物基功能咖啡,以及天然桂花咖啡、玫瑰咖啡等植物基风味咖啡,从而持续拓展产品线,来满足更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一块小宇宙」本次引入的两家投资方——红点中国和蓝驰创投过往均不以新消费品牌投资作为自己的主要投资方向。 


当「明亮公司」将“为何选择投资「一块小宇宙」”这个问题抛向两位投资人时,二位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产品力”和“技术能力”两个词。 


红点中国合伙人张鸣晨指出,「一块小宇宙」创始团队对于产品的钻研让红点看到了公司更远的未来。 

 

“消费品最重要的就是产品本身,好的产品才是竞争的核心,而小宇宙正是这一点打动我们。我们坚定的认可咖啡赛道,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它都是复购极高的刚需品类,小宇宙用他们独有的技术能力,用咖啡块这个新型产品形态切入这个市场,差异化明显,相信公司未来的空间一定是巨大的,我们期待陪伴公司一起成长。”张鸣晨表示。 


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则强调,对「一块小宇宙」的投资非常符合蓝驰在消费科技赛道“产品力驱动超级新物种”的投资逻辑。 

 

“一块小宇宙是新消费品牌中为数不多的有较强食品科技研发能力的公司,他们在早期就规划并搭建了咖啡全产业链团队。其推出的立体冻干咖啡是咖啡界的‘新物种’,在原材料和工艺上进行革新,具有高颜值与自传播性,能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获得一杯门店手冲咖啡的需求。”朱天宇说道,“我们期待未来一块小宇宙为消费者推出更多有趣、好喝、健康的咖啡‘黑科技’产品。” 


当被问及类似的问题时,林阳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块小宇宙」是在进行科技和技术上的迭代、供应链的迭代,而不是做一个OEM、ODM的品牌。换言之,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品类,并且这个新品类的背后是靠技术驱动导致的。这是我们的核心,也是我们和投资方之间最大的契合点。与其说称自己是一个新消费品牌,我更愿意把自己看作一家食品科技公司,因为我们的核心改变是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我想这也是红点和蓝驰两家在技术和硬科技方面投得非常不错的机构认可我们的原因。” 


以下系经精编整理的对话节选: 

 

便捷性咖啡产品,迭代和平替的是商业咖啡 

  

Q:之前已经做了这么多年的CUP ONE,为什么选择在2021年创立「一块小宇宙」这个品牌? 


林阳:这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迭代。在我看来,当我们选择一个创业方向的时候,找到一个可持续的方向更有价值。 


当初选择做CUP ONE的本质就在于咖啡本身——咖啡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在几乎所有国家都可以合法流通的致瘾物,并且很多论文证明了咖啡是有益的。再加上彼时北京的空气环境不太理想,我们认为需要一个良好的、高品质的室内空间。结合这两点,我们最终做了CUP ONE。 


在做咖啡馆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如何更便捷地获取到一杯高品质的咖啡其实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它涉及到咖啡豆的新鲜度、咖啡豆每天的变化、咖啡机的调试、咖啡师水平等环节,再高品质的咖啡豆、再好的咖啡机也很难完全解决这些痛点。 


或许胶囊咖啡机是一种解决方案,但这还是脱离不了咖啡机本身;冻干粉也是一种便捷的解决方案,冻干粉对传统速溶咖啡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迭代,但与日常所喝的咖啡差距依然不小。 


基于这样的市场痛点,我们决定脱离CUP ONE来做一个新品牌。 


Q:这次为什么创新性地把咖啡做成块状? 


林阳:当一个新产品出现的时候,如何告诉客户它是更好的产品、是一个迭代的产品,最显现的方式就是形态,就像沐浴露之于香皂、肥皂的迭代一样。 


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咖啡形态无非就是粉状和液体状。我们之所以考虑把咖啡做成块状,一方面因为做成块状后,在造型上能够产生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消费者使用起块状产品也更方便。此外,如果通过对技术路径的改变,让咖啡的品质同样完成迭代,这就非常有可能成为极具潜力的新物种。 


Q:我的理解是,您试图在缩短整个咖啡萃取流程的节点,即让它变得更标准化。但节点越多的话,品质的上限也会更高,当然下限同样可能比较低。今天所有的类即溶、精品速溶咖啡,实际上是在解决下限的问题,在上限这块无法保证百分百的突破,对于这一点您如何看待? 


林阳:我们不妨把咖啡的品质进行分类: 


第一、类似星巴克、瑞幸这一类的商业咖啡。他们的咖啡品质是可以被突破、被复制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便捷性咖啡产品来迭代、来平替,甚至可以超越他们。 


第二、精品咖啡馆、独立小店。这一类的咖啡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匠人精神”在运营,这就不应该由便携性咖啡产品去迭代,而是继续留给独立咖啡馆、咖啡师本身来解决。因为当客户选择这类咖啡馆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有一定独特性的体验和感受,这和咖啡本身好不好喝或许就没有那么大的关系。 


所以说,我们迭代和平替的是第一类咖啡。 


Q:对你们这些做便捷性咖啡产品的品牌来讲,其实需要的就是更加极致的工业化。 


林阳:瑞幸对星巴克迭代最明显的特征是:空间砍掉、价格大幅下降。至于品质孰好孰坏,我们暂且不去评价,因为这不是最重要的。 


本质上,瑞幸、Manner这样的takeaway窗口模型,就需要做到极致的工业化,通过背后强大的供应链、强大的标准化来解决。客户根本不关心那杯咖啡是怎么做出来的,只要这杯咖啡看起来有价值。显然,瑞幸看起来没有星巴克价值高,但卖一半的价格,客户也可以欣然接受。 


对于我们而言,就需要更标准化、更工业化,利用更先进的科技手段来解决产品。我们在购买体验上必然比不上星巴克、瑞幸、Manner,但在保证品质相同甚至品质更高的前提下,再用价格进行平替,这种体验就更符合需求。 


何况,过去大家讨论的都是“中国人一年喝多少杯咖啡”;今天已经变成了“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有喝咖啡习惯的客户,一天喝多少杯咖啡”。 


当这个问题发生转变的时候,价格平替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去考量的问题,并且咖啡产品的便捷性也变成了一个焦点。因为消费者随时需要咖啡,去楼下咖啡馆买咖啡或者点外卖,效率是不够高的,消费者想要寻找更快速、更便捷的方式来获取到一杯好喝的咖啡。我们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这里我们讨论的同样不包括精品咖啡。 


Q:这样看来,你们面向的客户是具有一定咖啡依赖的消费者,而并非再去从0到1来教育用户。 


林阳:教育市场这件事是一个社会行为。对于我们一个消费品而言,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和实力。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在现有的客户需求下,如何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我认为才是核心。 

 

供应链的打磨是最核心壁垒,从客户需求出发选择生豆品类 


Q:无论如何,对你们这类便携式产品来讲,供应链的打磨可以说是最核心的壁垒。 


林阳:从我们决定做这件事开始,我们就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咖啡工业化的技术,包括萃取端和冻干端,我们判断把咖啡做成块是成立的。并且,到目前为止,冻干这个技术是对食物和饮品的风味、品质、营养保存最好的一种方式。毕竟,它一直以来都作为航天员的食品工艺存在。 


如果更细地拆分冻干工艺,其实存在两大分支:一类就是航空航天,包括疫苗,这都是非常高精尖的技术;另一类就是做成果蔬冻干,这件事在中国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尤其在山东一带有大量的工厂是在做果蔬冻干,但它们是以提供原料的方式给国外的一些大品牌,总的来说冻干这个技术并不新鲜。 


冻干粉就是沿用做果蔬冻干的方式,工厂一样、生产线同一条,但技术很糙,这种方式的核心目的是把水分升华掉,无需考虑品质和风味,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技术路径一定要有别于他们。 

 

但是,把咖啡冻干成型并且保持不开裂、不炸开,是件非常难的事情;我们邀请北京农业大学的马超教授加入进来,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里花了一年的时候才把这个难题攻克。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对于冻干这种干物质而言,保质期本身就非常长;我们着重关注的点是感官货架期,即在多长的有效时间内,风味、营养物质、口感都是最佳的。这就需要非常精细化的控制。 

   

  

在完成实验室研发这一步后,我们跑遍了中国所有的工厂,没有一个工厂可以生产。这就导致我们又花了半年的时间在实验室里建了一条中式生产线来模拟规模化生产的可能性,而后才建了自己的供应链来生产我们的咖啡。 


所以说,从生产线的规划到生产线上的设备,都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并且我们生产线路是专线生产,对品质、风味、微生物等等的控制都更好。 


Q:相较于之前做CUP ONE,你们现在又多了一个烘焙的供应链。 


林阳:坦率地说,我认为烘焙这件事是没有know-how的,工业化、商业化的生产烘焙技术是完全没有瓶颈的。真正的不同之处还是在于精品咖啡馆,精品咖啡馆独立的咖啡师、烘焙师,他们想要获取到独有的烘焙的时候,的确是是存在一些个人的心思、技术、理解,但对工业化的生产,这是不存在的。在我们之前做CUP ONE的时候,这条供应链就已经打通了。 


Q:在生豆的选择上,你们的侧重点是什么?毕竟某些品类的生豆更易于被市场接受,某些品牌又更容易工业化。 


林阳:我们的出发点是从客户需求推导。客户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就以近10年中国咖啡口味的变化来看。从完全的星巴克口味,到慢慢接受风味稍微浅一些的,带点果酸的,带点风味的,这是一个转变的过程。当然,总体上中国人的口味还不是那么能够接受酸度较强的咖啡,稍微有点果酸,最好有点微甘,大家更易于接受。 


我们的选择也是,首先我们要分析当下的客户口味,以及未来两、三年的趋势,从而制定我们现在SKU的风味方向,再去分析什么样的风味或者什么产区的豆,更适用于这种工艺。这是我们的推导模型。 


Q:除了您刚才提到的供应链,之前做CUPONE时的哪些技术和经验也是可以复用到「一块小宇宙」上的? 


林阳:最大的复用点我认为是对用户口味、对需求的理解。多年的线下经验使得对这个事情的理解比纯线上更高,因为线下直接面对面接触客户,反应是非常即时的。 


Q:在产品上,下一步的规划是什么? 


林阳:接下来我们要推出一些调和类的咖啡。调和类的咖啡一方面涉及到调配能力;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现在市面上能看见的冻干咖啡都没有混合的,就是因为技术做不到,冻干咖啡粉做不到这个。即使强行做了,但当冲粉不溶的时候,就会发现里面全是不舒服的颗粒,同时口味也比较差。 


立体冻干就可以做到,因为我们先混合溶解再冻干,这是完全不同的。 


Q:从我们的观察来看,特调是一个比较大的增量,消费者对多样性风味的接受度是越来越高的。 


林阳:消费者需要新鲜感,大家的生活压力都很大,喝咖啡可以被视为一种调剂。在这种调剂过程中,消费者必然想追求一些变化,这就变成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值得突破的一个点。 


Q:推出特调产品,会不会意味着供应链的难度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林阳:我们现有的供应链已经解决了特调这件事。对我们来说,推出特调产品是节奏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 

 

造型设计须要让用户有记忆,复购率将近20%


Q:在设计的思路上,你们是怎么考量的?尤其是你们的块状产品是有相当大延展性的。 


林阳:设计的目的是传播和理解——也就是当我们的产品放在货架上的时候,如何能够快速吸引客户的眼球,并且当客户看见这个产品后,他能快速相信这个咖啡是可以喝的。 


与其他品牌更多考虑如何设计得更好看相比,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设计得更容易让客户识别、理解和接受。 


Q:的确,中国的设计资源和设计师资源都比较丰富,设计的背后还是如何更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包括线上、线下的运营。 


林阳:就像我们之所以起名为「一块小宇宙」,我们不希望赋予它一个所谓有深刻含义的名字,我认为这太沉重了,客户并不愿意接受。对于品牌而言,一个名字需要同当下这个时代的一些特质产生关联性,听起来也要比较轻松。 


对于即饮咖啡,本质是个大众消费品,就理应被更多的人接受和理解。名字过于高级奢华,会不会让它缺乏亲近感?这是我们考量的核心。 


类似的,为什么把数字放那么大,其实就是因为阿拉伯数字是一种真正的世界性语言,并且数字非常容易被理解、接受和传播。 


某种程度上而言,把数字放这么大是有一些“视觉暴力”存在的。当这个物品从消费者眼前飘过的时候,无法抗拒、无法躲避它,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Q:视觉设计怎么去和线上、线下的传播更好地结合? 


林阳:底层逻辑和本质是一样的。 


我们把块的造型做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几何造型,也有几个层次的考虑: 


第一、咖啡是饮品,我们不能把它做成一个看起来无法食用的造型;第二、我们不能把它做成一个简单的几何造型,如果是立方体、圆、钻石体,就不是我们独特的造型。 


当品牌逐步渗透到消费者内心的时候会留下一个记忆,也许消费者无法描述,但他可以识别出来这是「一块小宇宙」的造型,这是一个更底层的经营方式。 


Q:通俗点说,就是你的造型设计要让用户有记忆点。 


林阳:让用户有记忆点,并且这种记忆点不容易被模仿,这件事很重要。 


Q:这样的记忆点目前带来了怎样的复购表现? 


林阳:我们保持将近20%的复购率,我认为这是一个必要的数据,同时我们也希望继续提高复购,继续提高复购的核心就是如何把成本进一步下降并且品质不断提高,同时推出更多的口味,让客户保持一定的新鲜感,这都是我们逐步要去做的事情。 


Q:另外一个细节,你们的咖啡是没有小杯子的,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实用性对于你们产品设计来讲也非常重要? 


林阳:至少在我看来,盖子是没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不应该把成本花在这种地方,而是应该把成本更多花在产品本身。杯子的目的是更好地保护这块咖啡,更好地让这块咖啡保鲜,这是它的使命,但让消费者掏钱去买这个杯子,这不是它的使命。 

 

标准解决方案提供商并不需要完美解决个体的独立需求 

  

Q:2021年年末,你们在东四北大街开设了一家线下体验店。这家体验店之于你们的定位是什么?未来是否有规模化复制的打算? 


林阳: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个实验场所。我们一直想传达的理念是“做咖啡未必需要咖啡机”,我们希望通过东四这家店逐步实现这种可能性。当然现在它还处于测试阶段,我们还在持续思考到底该怎么做。 


同时,把第一家体验店放在东四那个位置,我们也是将它视为一张非常好的广告牌。由于疫情管控的影响,过去一段时间没什么游客光临;但一旦好转后,这家店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播点,我们可以在店里做体验、做客户互动等。 


至于复制问题。未来我们也许会在重点城市开类似的体验店,但一定不是规模化的复制,在每个重点城市可能也就一、两家,更多承载的是一种体验、一种概念、一种形象。 

  

 

Q:产品真正走量还是在线上以及其他零售渠道? 


林阳:在潜移默化中,我们逐渐会养成一种消费习惯,就像买3C产品的时候就可能习惯逛京东,当然天猫也会逛。 


对于即饮咖啡这件事,大家可能还是习惯于在线上购买。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消费习惯,很难被改变,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改变它,我们需要的应该是去理解和挖掘这种客户底层的行为方式。 


Q:相较于之前的精品速溶咖啡品类,这种底层的行为方式是否有所改变? 


林阳:我们的不少客户也会反馈说,我们的产品喝起来真的能够跟门店媲美。刚才我们谈到平替,一旦当消费者的口味感受能够达到一定水平后,很多消费者就会转向使用类似的产品,降低去门店购买的频次。 


简单来说,在品质上是有一个平衡点的,一旦达到乃至突破这个平衡点后,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就会发生转变。 


Q:但不可否认,在国内的现磨咖啡市场,类似拿铁、卡布奇诺这样的奶咖其实占据了一个相当高的比例,因为它们的口感可能更适合中国人的饮用习惯。即溶/速溶咖啡目前还是很难做到这一点,也没法打奶沫或者怎样,这一点您怎么看? 


林阳:门店咖啡以奶咖为主,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点。 


我们这些年的线下经验也发现一个现象:一个客户刚开始喝咖啡的时候,他更倾向于喝奶茶甚至加糖的咖啡;但一旦他喝了四、五年咖啡、并且是长期饮用后,他就开始逐渐转向美式、不加奶、不加糖。当然过去有些门店做的美式实在没法喝,也会促成他喝奶咖。 


进一步来讲,人类的味觉一定是从甜蜜的食物逐渐转向清淡的、保留原来风味的食物,因为舌头是越来越挑剔的。譬如年轻的时候大家就是觉得奶茶好喝、加糖的饮料好喝,但现在都在选择代糖、无糖,选择原味的茶和咖啡,就是因为口味逐渐在往这个趋势发展。 



Q:太甜的东西到了一定年龄后确实很少碰、甚至不碰了;但奶咖的问题相信你们还是要有一个解决方案的。 


林阳:我们肯定不会只做美式。 


首先,咖啡和牛奶的融合是一件非常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咖啡萃取出来的口味怎么去和牛奶较好地混合,这就是一个技术难点。我们在做研发、做调配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它当美式好喝,也要它跟牛奶结合之后产生甜蜜感,这是我们研发端和技术端解决的问题。 


使用端同样有方法。很多人有个疑问,为什么不把牛奶也冻起来?把牛奶和咖啡冻在一起,这个事情完全能够做到。但真正的问题是现在连线下咖啡馆都放弃常温牛奶,转而使用短保、冷链运输的鲜牛奶了,这个时候客户怎么可能接受奶粉? 


换言之,获取到一杯高品质或者一瓶高品质的鲜奶,这个事情非常容易;但获取到一个高品质的espresso(浓缩咖啡),这件事情就很难。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给你提供一个便捷性的espresso,你可以根据你的需求买鲜奶、燕麦奶、植物奶,这些都可以,你只要把咖啡块放进去融合就好了。 


再接下来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两者融合后更好喝、更绵密,甚至出现奶泡。我们的策略是从周边入手,我们推出的电动搅拌杯能解决这个问题,不管哪种奶放进去电动搅拌,都可以获取到非常接近门店口感的一杯拿铁,口感甚至更好。没有搅拌杯也没关系,把咖啡块扔到牛奶瓶里拧紧,然后手摇,这也能产生类似的效果,这是我们对牛奶解决方案的一个思考。 


Q:这就有点像产品经理的逻辑,先解决最紧要或者说最强的需求,那些更容易被替代的需求就交给市场,或者通过众包的方式来解决。 


林阳:是的。每个消费者、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特需求。我们作为标准解决方案提供商,很难解决这种个体的独立需求。所以我认为个体的独立需求,更应该交给客户自己去解决,而我们提供的是一个更优良的、标准化的统一解决方案。 

  

| 发福利!添加下方明亮公司主编微信有惊喜!


#疫情改变了什么

餐饮医疗服务通胀解压玩具度假海底捞|机器人钓鱼

#当人们无法出境

大热荒野ABC CampingHomfulSNOW 51Northface日本户外品牌

#性价比品牌与效率零售

ALDI瑞幸舌尖英雄盒马预制菜叮咚预制菜每日优鲜预制菜

#精神消费

小红书诗与万花镜暂停实验室HeartlylabLululemon|观夏

#投资机构Q&A

无届创新资本|宽窄创投|弘章资本|斯道资本|番茄资本|栈道资本|力矩资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