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裕生|沙漠里的相遇
沙漠里的相遇
DESERT ENCOUNTERS
/ 作者:黄裕生 /
在沙漠里,人与任何生命都会显得更为珍贵和特別,却也显得尤为渺小与脆弱。
茫无边际的沙漠或许就是在地球上还没有生命之前由海底隆起而成,丢失了水,也丢弃了在漫长的地质岁月里四处奔涌生命的希望。
在这里,偶尔看到一株植物,都是艳遇。
在古称为沙州的敦煌,生长着一种既似韭菜又象细葱的植物,被称为沙葱。
据说只有在下雨之后两天才长出来,同时也在两天后开始干枯。
如果没有水源与绿洲,沙漠就只是沙漠,它没有关系,只有没关系。所以,在沙漠里压根就没有方向,因为每粒都一样的沙子无法相互差异化为路标,无法确立起可以定位的坐标系。
在这里,每个人自己就是方向,也才有方向;你一旦失去了方向,也就沉入了深渊。在这里,你孤立无援,你被人类遗弃,被世界抛下,渺小得与每一粒无关紧张的沙子一样,直至与沙漠合一,也许也是一种与天合一。但是,这种合一实际上是一种走投无路的绝望:你不是行走在沙漠里,而是带着整个沙漠在沙漠里打转。
或许恰是为了抗拒这种深渊,为了反抗这种同一,行走在沙漠里的人才会认真打量与沙子不一样的任何东西,似乎抓住差异,就是抓住走出深渊的方向,抓住摆脱绝望的杠杆。
在沙漠里孤旅,哪怕只是没有风险的尝试性独行,碰上一个陌生人,都会是与一个真正的他者相遇的时机。
你会情不自禁地与ta打招呼,而不在乎是否冒失,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尴尬,是否回应。
此际的“你好!”,全然不同于工作场所的习惯性招呼,不同于问路或任何其他请求处境下的客套性礼节,而是对隐去了一切身份、一切社会关联的一个他者出场的回应。
于是,他人作为他者出场了。他不是什么角色,也没有某种身份,他只是他自己。但是,他却与我的希望相关,因为他或者燃起了我的希望,或者加持了我的希望;同时,他也与我的责任相关,因为我同样担负着他的希望。
沙漠里的相遇,见证着陌生人之间并非互不相关,相反,陌生人之间的陌异恰恰把人带入了互为他者的相遇,带入了一种更本原的相互性关系。
而此刻,沙漠似乎也由令人恐惧与绝望的深渊转变为充满神秘、冒险与希望的深渊。
·照片为作者拍摄·
·作者简介·
黄裕生,哲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第一哲学、德国哲学、宗教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比较哲学。著有《真理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摆渡在有-无之间的哲学:第一哲学问题研究》《权利的形而上学》等。
• 往 期 精 选 •
黄裕生|“自由与共同体——一种哲学的想象”——德国哲学系列讲座第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