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0年代老司机,讲述开蒸汽机车的故事

一舟 记忆弹窗 2023-01-15

点击名片 · 关注我们



上身鸭舌帽、防风镜、斜挎包、立领夹克,下身直筒长裤、黑皮鞋,这位满头白发、步伐颤巍的84岁老人,收拾得干净得体,衣料上没有半点褶皱。


陈清平

平静、祥和、话不多的陈爷爷在汽笛轰鸣的蒸汽机车上当过司炉、副司机、司机、调度员。他开的机车从西直门到门头沟,铁路穿行在山中,平时坐的人不多,山里的人会带上梨、杏、核桃一类的山货去城里卖。


(该铁路由詹天佑主持修建,详情见文章《徒步四个半小时,詹天佑修建的这条铁路值得重温》


37年里,那瘦弱的身躯曾坐在车头的司机室里,安全运送过几十万人的日常通行,他从年少到白头,直到退休才离开火车头。



驾驶室只有几平方米大小,最前面是蒸汽机和锅炉,中间是司机室,后面是煤水车——上半部分盛煤,下半部分装水。车头里有司机、副司机、司炉三个人,司机负责操纵,副司机和司炉两人轮流负责铲煤焚火并协助司机瞭望。


图源网络


蒸汽机车通过烧煤提供运行动力,看似机械的操作却是个技术活儿,半点也马虎不得。1958年,十八岁的陈清平成为了一名学徒,和二十几个人一起每天练习铲煤:地上的大箱子里装了五十挑煤,除了吃饭睡觉,都在车底下练习铲煤,铲完煤继续到车上学习理论。


当了司炉后跟着火车跑,把燃煤一锹一锹地投进锅炉,单程下来和副司机就要铲上3-4吨煤。陈爷爷笑着说,“在煤矿装煤的时候,我们在外面等着,一装煤那煤灰啊,你们是没见过,厚厚的一层。”


陈爷爷埋头铲了好几年的煤,达到一定工龄后需要参加更为严格的理论规章和实作考试。考验开车稳定性时,车后面会放上一个立着的小木块,开车、停车时小木块都不能倒,倒了就要扣分;时间上也有要求,从永定门到广安门规定七分钟,必须定点停车,早到不行晚到也不行,“车上没有速度表,只能凭经验跟着电线杆、树一类的自然标志目测”。


图源网络


开蒸汽机车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陈爷爷从学徒到司炉花了两三个月,从司炉到副司机花了六七年,由于人数位置有限,他考上副司机以后也要等司机退休,从副司机到司机又花了十几年。1958年他开始当学徒,经历了十六年,直到1974年才坐上了司机的驾驶座。


每次发车收车前都要检查车辆的安全性,规定在五十分钟检查完。“我们用检点锤,从车头到车尾,从车顶到车底,每个螺丝都要敲,敲了以后听声音。螺丝拧紧了敲着是‘蹦蹦蹦’脆的声音,要是松了声音会不一样、手感也不一样。”


50年代司机检查车辆 图源网络


驾驶着这个轰鸣的庞然大物,看似威风厉害,实则酸苦不断。“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掏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机务段的”,列车司机们自嘲打趣的话是蒸汽时代陈爷爷真实写照。


提起开蒸汽机车,陈爷爷摆摆手,提高了音量苦笑着,说这份工作就是受累、受罪又熬神:“我们是今天上白班,明天上夜班,后天休息,白班夜班、白班夜班来回倒......白班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这十二个钟头盯下来不累啊?尤其是夜班,从夜里七点到早上七点,瞪着眼困了也不敢睡,这不受罪啊?冬天冷夏天热不受罪啊?”


狭小的车头里没有卫生间,中途要上厕所只能等到了停靠站。司机室在锅炉燃烧室的后方,陈爷爷要观察路况只能通过侧方的一个小窗户,探出半个身子去看前方的道路。


图源网络


行车过程中要求窗户始终打开,“尤其是刮风的时候,烟囱里的烟气和煤渣吹到脸上,每天下班脸都是黑的,冬天飘雪也没办法。”虽然当时环境恶劣,但如今陈爷爷说起这些事情时却显得风轻云淡,仿佛他不是那个被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的人,只是一个偶然乘坐蒸汽机的乘客,作为旁观者目睹过这一切。


安全,是驾驶的第一要义。遇到下雨下雪天,铁道湿滑,车轮经常空转或者打滑走不了,他就会脚踩座椅下方的踏板进行预防性撒砂。


图源网络


“我们最怕爬坡和下坡。从门头沟到木城涧都是上坡,规定最多只能拉五百吨,再多了车可能会上不去。车上不去经常坡停,坡停了要把车推到坡度小点的地方,冬天冷,得再添煤才能冲上去。一下雨再加上弯道就会打滑;回来的时候都是下坡,可以拉一千吨、两千吨,下坡得留神,就怕停不住一下子冲出去了。要提前把困难估计好了,到时候才知道怎么应对,我胆儿小,每次都会担心,但也没出过事儿。”


蒸汽机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陈爷爷也退休近30年,那个曾经铆足劲紧握铁铲的少年已然步履蹒跚,他不再风尘仆仆地穿梭于山林之间,而他瘦削的背影却始终坚毅笔挺。






往期推荐

驾驶四十年,在自行车海中开公交是什么体验

对话“都市农人”:北京天台种菜的大学老师

41年前的回忆:与艾芜相处的那些日子


主笔:李勇

策划:马琳

编辑:一舟

视频 :张EMO

运营:王雪洁

出品:忆库数字传媒

在记忆碎片中找寻与世界的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