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 | 张辰亮——“博物君”的成长之路

大学生记者团 中国农大稼穑青年 2023-01-27


3月7日下午,我校三教的一间普通教室里似乎在悄悄酝酿着什么。距离上课的时间还有近一个小时,这间教室已经座无虚席,晚到的同学们不得不自己搬来凳子,就连教室的两边和后面,也纷纷站满了人。同学们满脸兴奋与憧憬,期待着一位特别讲师的到来。

张琅 / 摄

七点半,当这位讲师千呼万唤始出来时,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他就是在微博上被广大网友爱称为“博物君”的张辰亮。

张琅 / 摄

张辰亮从事科普事业数年,笔风幽默而不刻意,在微博上有着极高的人气,坐拥621万粉丝,而他在刚刚接管微博时,粉丝量只有区区两万。这次来到农大,他不仅以“网红”科普达人的身份,更以“博物学长”的身份,与农大学子分享自己的经历。稼穑在这次成功的分享会后,非常有幸采访到这位神秘网红“博物君”张辰亮。

张琅 / 摄


张辰亮与“博物君”的缘起

作为时下科普界首屈一指的网红,如果在微博上搜索博物君的话,会发现大量评论转发破万的博文,而这些微博几乎都源自解答网友的提问。博物君,这个是什么?”“博物君,请问……”从植物昆虫到甲骨文篆书甚至到灵异事件,张辰亮似乎无所不知。作为《博物杂志》官方微博的运营者,从一开始发博的自娱自乐无人问津到现在每天收到成千上万条评论与@,张辰亮走过了一条相当漫长的道路。

由于张辰亮经常为《博物》杂志投稿并被多次采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分类研究生在读的他就已经是《博物》实习生了。那个时候恰逢微博方兴之时,各个品牌为顺应潮流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官微,但缺乏经验的微博经营者们在探索之路上或是过于严肃,或是玩笑失当,效果并不好。考虑到张辰亮还是学生没有太多时间,领导便安排他接管《博物》的官方微博,在这之前官微并没有专人接管。张辰亮新官上任,作为新一代“博物君”也在小心翼翼地摸索研究。初期的时候张辰亮走亲民路线,以卖萌为主,网上至今还流传着那时“博物君”一条微博截图作为卖萌证据,“元宵是摇出来滴,汤圆是包出来滴”,后面跟着个波浪线。“我在刚开始也会发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或者自己养的盆栽,但压根没人理。”初期卖萌的风格比较亲民,他自称“这种风格不是我的性格,又会让网友产生权威性的质疑。”后来偶然间解答了网友问题,张辰亮灵感突现般决定以互动的形式经营微博。“官博实际上就是使品牌人格化,要做到文字口语化,配图平民化”,张辰亮最后总结出经验,他定位的《博物》官博形象要结合自己科普类杂志的风格,通过辟谣来塑造自己权威形象,不断回答网友提问来进行互动,“要给大家一个关注你的理由”。

张琅 / 

在各路官微后知后觉的开启“卖萌”之路时,张辰亮已经回答了众多千奇百怪的“网友问”,他渐渐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回归他自己。有网友@他:“路上是什么蛇,吓得我不敢走路。”他言简意赅地只回答两个字:“绳子。”效果反到出其意料的好,涨了不少粉丝。他分析认为相比之前冷冰冰的专业术语,这种用口语化的解答风格,不仅能让网友更好的理解接受知识,更“让官方微博看起来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粉丝量越来越多,张辰亮依旧不忘初心,以科普工作为己任,变着法地传播知识,“宝绿。多肉里最难看的,再精心养护也是这个宽粉成精的德性。”这条微博因为张辰亮的“宽粉成精”四个字被网友大量转发,“虽然大家转发只是觉得‘宽粉成精’很好玩,但无形之中就帮我宣传了这种特别常见的植物叫宝绿。”


“博物君”的成熟阶段

《博物杂志》官方微博主要为科普大众,运营并非易事。除了微博工作外,在《博物杂志》上,他还有自己的专栏,同时担任责编的职务,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张辰亮描述:每天一打开微博就是几千条@自己的微博,问我这是什么,可能一天不停的回复也只能回复几百条。不管多基础的知识,总有人没见过不知道,做科普需要耐心,而且要把知识讲的简单易懂。”

多年的科普事业下来,如今张辰亮已被称作“人形百科”,甚至成为大众媒体可靠的信源。提及知识渊博,他则谦虚回答,自己知道的也都是常见物种,并幽默的表示:“也都是挑着自己知道的回答。”平时,他注重积累,向高人请教,除此,网友时不时会“我画你猜”,如何根据模糊的画作、描述进行解答,则需要很强的检索能力,他还向同学们建议,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物种,那么可以根据主要的特点进行检索,这样获取知识更快速也比较准确。

尽管工作量大,难度高,张辰亮认为“有输入才有输出”,每月他都要买很多书不断拓展自己,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他说:“从我家到公交站这段路程我也会读读书。在写文章时因为需要可能会再读些书,虽然有时候这是被动的,可也不失为一个读书的好理由,好途径。”

知名度越来越高,但是张辰亮对自然的探索未曾削减,兴趣爱好也不断拓展,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谦虚平和的心不断探索学习。在去年,他出版了《海错图笔记》,这正是源于他对海洋生物的兴趣,“古书里的生物既像漫画,又有些真实感,探索他们的过程就像破案。”

陈巧璐 / 摄


农大昆虫学硕士的“曲线救国”

而作为“博物学长”,张辰亮与农大故事的渊源,也许在其幼时探索自然的生活中就埋下了伏笔。

自然于他而言更像是充满神秘与浪漫的藏宝盒,他快乐徜徉其中,寻觅、探索、思考。他喜昆虫,深谙各种昆虫习性,就经常去野外捉蜻蜓、逮蚂蚱、或者直接抓回家观察。可惜他高考的年代里并没有昆虫专业,只得先就读植物保护专业“曲线救国”。所幸植保与昆虫学的知识有许多贯通之处,张辰亮利用本科四年的时间学到了相关专业知识,加之丰富的野外实习经历,使这段日子收获良多,为日后的科普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回忆起本科阶段在其他高校就读的经历,张辰亮十分感激,但语气中仍有些许遗憾。“本科没来农大一直挺遗憾的,如果早些来的话,可能会对现在的事业帮助更大。”

张依萌 / 摄

张辰亮付出很大努力,成功考取中国农业大学昆虫专业,师从彩万志老师学习昆虫分类学,完成了一直埋在心底的梦想。在农大学习的日子里,张辰亮依旧秉承潜心钻研、多读多问的原则,积累专业知识、开拓人生视野。同时,他接触到了业界许多优秀顶尖的人才,并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学习到了宝贵的专业知识与人生经验。

上学期间,图书馆一直是张辰亮最喜欢的地方,他常常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埋在书海中一整天。阅读是他最为珍视的品质,贯穿其每一个成长阶段。闲暇之余,他有充足的时间读书充电;忙碌的日子,他强迫自己“被动阅读”,不断输入输出新鲜的知识,使记忆牢固。即使是在运营博物杂志微博最繁忙的时候,他也会挤出时间了解未曾涉猎的专业知识。“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你就学会了如何去写,这也是对我运营微博、写书非常受益的一点。”读与写相互贯通,彼此促进,张辰亮深以为然。

张辰亮寄语农大学子:“在农大读书学习的同学们,一定要珍惜在这里的时间,多泡图书馆、多去问老师——这个大学能带给你们的资源太珍贵了。”

陈巧璐 /

除了管理《博物》微博账号、担当《博物》杂志编辑外,张辰亮现在还在写《海错图笔记二》,虽然很忙,但他乐在其中。“将兴趣变为事业并非易事,需要多年的不断积累与脚踏实地的扎实学习。”从一名普通的昆虫爱好者到如今的科普达人,张辰亮能感受到科普环境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带着孩子在节假日走进自然,花时间精力了解科学。他对此表示很高兴:“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博物君”张辰亮对我校学子的寄语



_特别鸣谢_


_中国农业大学昆虫爱好者协会_

_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兼副书记刘姝言_

_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记者团黄晨静_

_对本次采访的大力协助_



文字 | 赵晨宇 孙雨奇 贾林会 田思腾 童瑶 高月 

摄影 | 陈巧璐 张依萌 张琅

编辑 | 张依萌

责编 | 张辰亮 高月




特辑 | 双城-我们的节日-2016年度十佳冷门电影(下) |

    | 院士-主持-歌手-民族-奥运 |

  事  | 小月河-小吃摊-国家公祭日-七分之一素食 |

  物  | 我的学院-农大小宇宙-黄爷-鹏程万里店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