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2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系列(1)--过早篇:豆丝

园地作者 一枚园地lll 2021-02-19



编前语:

浓浓美食香,恋恋故园情,舌尖上的味道是割舍不断的乡愁。身在异乡,制作家乡的美食,也就成了心尖上的一次故乡行。

疫情期间,一位身在他乡的武汉人,将亲手制作的故乡小吃,用图文的方式记录下来,以寄托她对武汉的殷切牵念,排解她心中的焦灼忧惧。留存下一份特别的美食家书。今天起,一枚园地将陆续推出这份——疫情里的武汉乡愁。



武汉味道过早篇---豆丝


风 | 文


2020年初故乡武汉的疫情,令移居山东威海三年的我坐立不安。婆婆和小姑子都取消了从湖北来我这里的行程。从元月23日武汉封城起,我便过上了“食不甘味,夜不成寐”的日子。


原本为她们准备的满满两个冰箱的过年食材,后来,成了我们在山东疫情严控期间的物资补充。


记得四月初武汉逐渐解封时,我在微信朋友圈写的一段话是:悲歌当泣,远望当归,我爱我的故乡。


在那段隔绝、恐惧、期盼的日子里,身在他乡的我何以捱过那漫漫寒冬?我是靠着记忆,自己动手,学习制作武汉的小吃美食,来慰籍我惴惴不安的思乡之情。


我不是美食家,我只是一个在异乡思念、牵挂被封城的武汉家乡的人。


这个系列的小吃,全部是疫情期间我在威海亲手做的。今天,先来说说我2月份做的豆丝。


 (一)豆丝


为什么第一篇我不写热干面而写豆丝呢?因为这是武汉的“老味道”啊!它是新武汉人可能“不知、不吃”,而老武汉人深爱的一个传统年货。


史无前例的武汉封城正逢腊月二十九,不知道在2020年这个春节被封的武汉城里,还有几家有心思去摊豆丝呢?


单向历(摄影:一枚)


我在威海,相对宁静一些。疫情期间,我试着做了豆丝,但那时,我并没有丝毫庆幸,因为武汉亲人的安危让我牵肠挂肚。


威海本地大年初一开始针对武汉户籍人口展开摸底排查,虽为例行公事统一行动,也令我心惊肉跳。那个时候,战战兢兢足不出户,呆在家里盘吃的,成了我排解不安、自我安抚的主要方式。


故乡武汉,隔离在家里的市民们,也开启了自学成材弄过早的模式。


我先解释一下“不知不吃豆丝”的新武汉人:因为考取大学、当兵转业、毕业工作、周边进城务工等到武汉的新武汉人很多,如果定居时间不太长的,他们熟悉热干面的程度会远甚于豆丝。


老武汉人呢,是指在老城区土生土长的,或者在江夏、黄陂、蔡甸有一堆乡里亲戚,即使不是出生在武汉,但从童年起成长在武汉的人。这些人普遍还爱着豆丝。


腊月里摊豆丝,是和炸圆子一样的武汉年俗。


因为武汉夏天酷热,所以武汉人偏爱凉性食材。武汉人虽然好麻辣,但也爱苦瓜、冬瓜等,就是为了去火、利水。绿豆性寒解百毒,更成为武汉人喜欢的食材之一。


湖北盛产水稻,古有“湖广熟、天下足”一说。所以武汉大部份象“面”的食物很多其实是粳米轧粉做的,比如各种米粉、豆丝等。


最地道的豆丝原料就是绿豆和大米轧的粉制作而成,后来也有黄豆豆丝,绿豆豆丝会比黄豆豆丝贵些。


我在他乡威海制作豆丝的流程如图:

 


在我的娘家,四口人对于豆丝的态度分为三种阵营,这其实也是新老武汉人对豆丝的不同态度:


1、一往情深、念念不忘型:


这个类型的代表,是我78岁的父亲和父亲家族所有的人,他们土生土长,在武汉繁衍生息了数百年,与这座城市早已血脉相连。


虽然我父亲22岁大学毕业就离开故乡武汉,但豆丝等吃食代表了他的爹娘、他的家族亲人、他的老屋、童年、所有的学生时代和最后的叶落归根。


我小时候的印象就是到武汉和爷爷奶奶亲人们团聚后,每每从大伯二伯家回来,行李箱包里总有亲人们放的“干豆丝”。爸爸离开武汉后每次煮豆丝,都会啧啧称赞:豆香清香……我妈妈则反驳,“香在哪里?”


2、完全没兴趣,丝毫无感型:


我妈妈、我妹妹。我妈妈是地道的湖北黄冈罗田人。山东援鄂医疗队驻扎轮休的温泉宾馆就在罗田县三里贩镇。她对于武汉的鲜豆丝炒牛肉或大蒜腊肉,可能觉得不如一碗罗田的板栗煨鸡汤,或者腊肉煮糍粑来得更有味!


我妹妹一毕业就去了吃肠粉的地界儿上班,嫁狗随狗,在珠三角安家的她,自然推崇广式早茶更甚于武汉过早。


3、兼容并存型:


那就是我了。我常年出差东西南北,洞察湖北人对豆丝的不同态度。我的态度是:真正的不掺假的豆丝,那是“人间有味是清欢”,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爱武汉的豆丝。


只可惜现在生活节奏快,制作成本高,市面上销售的豆丝良莠不齐,正宗的越来越少。


老武汉的豆丝,我的吃法如下:


新鲜的湿豆丝,不耐放,可以炒着吃,炒红皮大蒜、炒腊肉、炒牛油枯豆丝。也可以下汤里吃,比如下在排骨藕汤里吃,下鸡汤里吃。拖油,解腻,也做主食来食用。


晒干了便于延长时间保存的干豆丝,得提前在水里泡泡,再下汤里吃。除了各种高汤里下着吃,还可以下在荠菜(湖北人叫地菜)汤里吃,和江浙的荠菜鱼丸一样异曲同工。


腊月的豆丝春天的味,冬去春来,汤汤水水,生生不息。


我的根在武汉,我的亲人朋友,退休前原单位前同事,我的大部分社会关系都在武汉。


我武汉的一位朋友1月23日扶老携幼奔出围城。在北京过了两个月,她一路主动戴口罩并记录下接触过的车牌,以作最坏的打算。


当封城结束返回武汉后,她把别墅小院的花,诸如玫瑰等等全扯了,开始改种蔬菜,搭瓜棚支豆架,养鸡鸭。


我问她:那么漂亮的院子,草坪和玫瑰花,为什么要拔了?她说盛世才种花,现在只种菜自给自足,怕出门!现在她也不发朋友圈,只是给我秀她养的鸡下了好多蛋。


还有一个朋友住在长江二桥附近的徐东大街上,疫情期间隔离在家,她也是自己做的豆丝,晒干了做干粮,因为不知道疫情何时结束。



记录这些,是想让外界知道,武汉人是多么地苦中作乐,像我这些朋友一样的武汉人,在封城的恐惧中,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等待疫情结束。

这就是大江大河的武汉人。


(待续)



【作者简介】风,大别山人,根在武汉,现居威海。追随方方三十余年的忠实读者。一枚园地耕耘者。


(本文编辑:安然以待)




关注一枚园地,分享时代心声,共筑心灵家园。


一枚园地lll         一枚园地ll        一枚新园地

(防止失联,敬请同时关注)


谢谢大家一起帮忙点“在看”和转发,

帮助更多读者找到一枚园地的新家。


征稿:


一枚园地,我手写我心。欢迎您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anranyodai(请注明“投稿”)


点击阅读更多

方方:希望你能记住水上灯三少爷的剑:不曾忘记水上灯
月华如水:海棠花开的时候
过去的农村,家家养猪
安然以待:应当取消家长群

园地精彩回顾(1)|| 方方日记接力MV最终版
园地精彩回顾(2)|| 竹林风影:大姐
园地精彩回顾(3)|| 竹林风影:我从小说假话
园地精彩回顾(4)|| 柏拉图的玫瑰:尊严地老去
园地精彩回顾(5)|| 三少爷的剑:咏怀
园地精彩回顾(6)|| 马老师和他的自救之策




一枚园地III
我手写我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