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抗抑郁药和益生菌是强强组合?

大话精神 大话抑郁
2024-11-25

精神病学越来越意识到益生菌对改善情绪的作用。然而,在更多的临床研究完成之前,大多数精神科医生对用益生菌替代抗抑郁药物持谨慎态度。

那么,益生菌作为一种辅助药物又如何呢?Anna-Chiara Schaub及其同事的一项新研究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测试。他们将重性抑郁症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服用益生菌,另一组服用安慰剂。所有患者都继续服用目前的抗抑郁药物。一个月后,与安慰剂相比,服用益生菌的那一组患者的情绪明显好转。

正如研究人员所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益生菌治疗可改善抑郁症状,并增加与健康相关的特定细菌类群。在神经层面上,益生菌改变了抑郁症患者的负面偏差和情绪价位,这与抑郁症的常规治疗是不同的"。

能够改善情绪的益生菌被称为精神生物,研究中使用的益生菌的主要成分是乳酸杆菌,这是一种著名的精神生物。这项研究与2021年进行的一项荟萃分析相吻合,后者也显示,将抗抑郁药与益生菌配伍使用,可以大大改善情绪。

它是如何工作的?

微生物如何改善抑郁症?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微生物如何帮助修复渗漏的肠道有关。一些研究人员不喜欢这个词,因为肠道内壁实际上就是用来渗漏的:这样才能吸收营养。

这个词可能不够精确,但确实令人回味。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原体会破坏粘液层,侵蚀脆弱的肠道黏膜。这样,病原体及其毒素就会进入血液。然后,心脏会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泵送到身体的每个器官,引发一场免疫战争,炎症细胞被召集起来追捕并杀死病原体。这种反应会消灭入侵者,使一切恢复正常,前提是肠道愈合。

如果渗漏持续存在,就会导致慢性全身性炎症。科学家们现在意识到,大多数慢性疾病都是这样开始的,细菌会对各种器官造成损害,包括大脑。正如希波克拉底指出的,"所有疾病都始于肠道"。

益生微生物产生的丁酸盐既能滋养肠道内壁,又能修复肠道内壁。这就降低了肠道渗漏的几率,并阻止了炎症。

镇静免疫系统

有些细菌能激活白细胞介素,从而缓和炎症。这是因为这些微生物在人体发育初期就已经侵入,并教育免疫系统永远放它们一马。当你的免疫系统看到它们时,就会把它们当作老朋友,并抑制炎症。

坏细菌的作用恰恰相反,它们会启动炎症反应,将它们一网打尽。在这种狂热中,免疫系统会造成大量的附带损害,往往会使情况变得更糟。尽管如此,细菌感染还是会致命,所以我们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免疫反应会尽最大努力使我们的系统保持平衡,但有时选择也很残酷。

精神微生物会产生BDNF,这是一种促进新脑细胞生长的化学物质。它们还会产生 GABA、多巴胺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这些不同的微生物分泌物对大脑的健康有重大影响,这或许可以解释它们是如何支持抗抑郁药物的。

持续关注

要分辨细菌的好坏是很困难的,因为很多所谓的坏细菌在数量得到控制的情况下都是很好的伙伴。不过,我们可以列出几种主要的细菌。

好细菌——
  • 双歧杆菌

  • 乳酸杆菌

  • 粪杆菌

  • 阿克曼氏菌

  • 戴阿利斯特杆菌

坏细菌——

  • 链球菌

  • 克雷伯氏菌

  • 颤杆菌克

  • 另枝菌

  • 毛螺菌

  • 图里西杆菌

  • 副杆菌

在有益菌中,有我们熟悉的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它们存在于酸奶、酸乳酒、德国泡菜和其他发酵食品中。这些菌属的特定种类也是精神生物。食用发酵食品是获取益生菌的一种流行方式。

如果您患有抑郁症,无论是否正在服用抗抑郁药,服用益生菌或益生元补充剂都不会有什么坏处。至少,它们可以舒缓肠道,预防数十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它们还能帮助改善情绪。这种做法风险低、成本低、简单易行,而且没有任何污名化。

欢迎加入病友群

微信扫码或长按识别


响应病友多年呼吁,大话精神编辑部在半年前搭建了患者交流群和家属交流群,半年来,已经有数千病友入群,每个群每天多达数千条信息分享。


面对青少年的抑郁、焦虑及其辍学等问题,家属群的父母们分享交流,彼此借鉴经验,为了孩子一起在努力。


我们非常欣慰能为病友交流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同时也欢迎更多病友加入我们的大家庭。请长按二维码扫码入群。



欢迎转发推荐,让更多病友受益

精彩

推荐


大话精神专业分站《大话双相》、《大话抑郁》、《大话焦虑》、《大话少年》上线了,欢迎关注!


● 警惕:垃圾食品对青少年大脑造成持久伤害● 双相障碍十大维生素及应避免的事项● 侵入性想法: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以及如何停止● 一文掌握社交焦虑症的治疗和应对
推荐阅读

六种抑郁症亚型的发现与个性化治疗--大话精神

情绪的温度计:双相障碍与体温的隐秘联系--大话双相
过度洗澡是抑郁症的征兆吗?--大话抑郁
无需药物的焦虑症治疗: 焦虑症可以自然治愈吗?--大话焦虑

聪明药丸背后——益智药安全吗?--大话少年

参考文献

“Schaub et al. - 2022 - Clinical, Gut Microbial and Neural Effects of a Pr.Pdf.” Accessed August 21, 2022.

Nikolova, Viktoriya L., Anthony J. Cleare, Allan H. Young, and James M. Stone. “Updated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bi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Clinical Depression: Adjunctive vs. Stand-Alone Treatment.”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10, no. 4 (February 8, 2021): 647.


Yong, Shin Jie, Tommy Tong, Jactty Chew, and Wei Ling Lim. “Antidepressive Mechanisms of Probiotics and Their Therapeutic Potential.”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13 (January 14, 2020): 1361.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话抑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话抑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