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方面解析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全球视野、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化”运动在15-16世纪的欧洲就已经出现了,但现代意义上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则是指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启的“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因此,现代化又被称之为“欧美现代化”或“西方现代化”。从历史的角度透视,现代化是在科学技术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推动下,以工业化为推动力,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高度的工业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很显然,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
现代化发轫于西方,西方发达国家具有成熟的、丰富的现代化发展经验,这些经验中蕴涵着可以为后发国家借鉴的一般规律,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又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现代化进程远远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尽管现代化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舶来品”,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西方现代化发展中广泛吸取和借鉴共性规律,全面融入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
现代化具有普遍的共性,那就是必须通过科技革命实现工业化,然后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信息化,进而在整个社会实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现代化和人的理性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有各国现代化的共性,遵循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跟踪世界科技革命的变革,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开放性地吸收、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的长处和优点,内涵更丰富,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产生了世界性影响,拓展了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丰富了现代化发展的内涵,深化了不同现代化模式之间交流的规律认识,为世界现代化运动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因而具有“世界性”。
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辟、推进和拓展了现代化模式
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具有普遍性规律可循。但是,现代化也不可能像“可口可乐”一样全世界一个味道、一种颜色、一种形式,更不只是西方某个国家、某个区域、某个政党、某个人的专利。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当今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不到30个、人口不到10亿。因此,现代化的道路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现代化的实现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人类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是单一的,现代化的模式也不是独一无二的,由于民族的特性差异以及民族国家的国情不同,导致起点不同,路径不一。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比中国开始得早,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也是最早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启动的,它们依托先发优势,成为人类现代化的“重镇”和“样本”,也由此形成现代化的“西方中心主义”路径规定和认知场域,并且长期垄断着制度性现代化的话语权。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资本导向和利益至上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催生了阶级冲突和社会撕裂,也带来一系列无法克服的社会问题,大大降低了现代化带来的正外部效应。
中国式现代化在遵循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的同时,没有照抄照搬国外现代化发展的模式,“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而是扎根中国土壤、厚植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历史,深深地嵌入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打上“中国式”烙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辟、推进和拓展了现代化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
在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14亿多超大规模人口的“场景”下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追求和目标、实现手段和路径等关键问题上,是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不同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最重要、最本质的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的成功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依靠“资本”驱动,对内通过“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剥夺广大小生产者生产资料,对外通过贩卖黑奴、贩卖鸦片以及依靠大炮和军舰进行武力征服等殖民的方式来实现的,发展历程上充满了血腥和“原罪”。这种“现代化”是建筑在累累白骨和对他国的侵略、掠夺基础上的。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华文明中没有侵略、掠夺的文化基因,600多年前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7次进行洲际远航,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早,但是中国人没有搞任何殖民、杀戮、抢劫,而是给各国送去了茶叶、丝绸、瓷器。在伊斯坦布尔的历史博物馆中,左边展览厅展出土耳其同中国交往的文物,主要是丝绸、瓷器,右边展览厅是土耳其同西方交往的文物,摆满了剑、枪和铠甲,这是完全不同的历史叙事。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一百年,一万年,我们也不会侵略别人。”中国式现代化反对“国强必霸”,从来没有向世界输出过战争动乱和殖民苦难,也从来没有向别国转嫁过现代化的发展代价。
中国式现代化是靠全体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用鲜血和汗水来实现的。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希望有外援,也曾经想以西方为师、学习西方的现代化经验,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但不愿意看到中国实现现代化,而且采取各种明的、暗的、软的、硬的手段,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从政治、经济、科技、人才等全方位,遏制和围堵中国的发展。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不仅摆脱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和奴役,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而且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稳步实施中国式现代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成效显著,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以大同主义世界情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战争、掠夺等手段,利用其资本、技术、市场主导优势,先发实现现代化,塑造了以“自由市场、三权分立、普世价值”组合起来的“现代化”话语霸权,并将其包装成现代化的普世价值和先验要素标准,强制其他国家遵守,构筑起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利益格局和国际秩序,制约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权利和空间,收割后发国家的财富,从而加剧了南北对立、两极分化,引发世界动荡不安。
中国式现代化怀着深厚的大同主义情怀,始终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世界各国人民过得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引领人类进步潮流、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玻璃天花板”、打破了现代化“西方范式”的路径依赖和固有弊端、打破了西方列强现代化“国强必霸”的悖论,摒弃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对外扩张、受资本掌控的分化模式,提倡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的现代价值,践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互助友爱、合作共赢的理想追求和国际责任,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实践伟力,对内提倡诚信、仁爱、共同富裕、摆脱人民贫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本位”的现代化新模式、新选择,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的道路选择,特别是为占世界绝大多数人口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后发国家开辟了现代化新境界,深刻影响了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场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对话协商,交流互鉴,和睦相处,绿色低碳,合作共赢,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反对保护主义、“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单边制裁、极限施压等,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遍安全、清洁美丽、共同繁荣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而且丰富了世界现代化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展现了人类文明均衡发展的光明前景和巨大动能。
本文作者:唐任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终审:“科社共运动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