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见:我建议你不要选择读书
今天我们的文化领域,假佛假道满天飞,伪国学公然登堂入室,这些都无不与国人错误的读书观有关。
今天,一个朋友叫我推荐他几本心理学的书,说自己想改善自己的生活,看有没有书能指导他,让自己也能做好一个文化人。他还举了个例子说,他想像张国荣唱的那首歌《沉默是金》里唱的那样,在人生困顿的时刻,能得到书经的指引。
收到这个问题,我沉默了半天,倒不是我认为沉默是金,而是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一个人读书的原始动力,应该是自己的求知欲,对自己不知道不了解的东西,有一种好奇心,想要知道想要了解的欲望。这种欲望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但它在生活中常常被一些其它的东西取代或者覆盖,而这些东西,往往是一个人的控制欲和虚荣心。
在我看来,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不是为了去习得一些理论教条,然后用那些理论教条去改变自己或者要求别人,更不是为了标榜自己有知识有文化懂得多了不起。
在中国,错误的读书观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两千年前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后来的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中国人的读书观早已被彻底被颠覆。
如果说汉武帝之前还存在百家争鸣的情形,那时候人们读书还可算做是在求知;汉武帝之后天下只有儒教一家独大,人们读书就变成了学习儒术;再后来隋文帝杨坚又开创科举制度,这时候的读书人不仅学习儒术,还要相互比,看谁学得更好,学得好的就能当官,去管理别人,也就是学而优则仕。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末。在这近两千年的时光里,读书人的状态早已经变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读书的目的也越来越明确,那就是为了求取功名。而那些所谓的功名,早已与求知欲完全没有半点关系了。
为什么我们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没有一件是由读书人发明的?为什么我们两千多年的文明里,没有诞生一件像哥白尼日心说、达尔文进化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这样的伟大自然科学发现?当人没有了求知欲,也就没有了创新,没有了创新,就没有心思去发现,更谈不上会有自然科学的重大发明。
那些孔老夫子的儒家教条,不仅阉割了人的生命力,更严重的是阉割了人的求知欲。一旦遇到问题,我们想的不是求新知,开拓眼界,而是想去找理论教条约束控制人本身,还打着读书学习的名义。
可叹的是,这种错误的读书观,在今天很多国人的心中并没有得到改变。今天我们的文化领域,假佛假道满天飞,伪国学公然登堂入室,这些都无不与国人错误的读书观有关。在我看来,如果离开了求知欲,读书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或者虚荣心,读再多的书也是枉然。
我想告诉这位朋友,如果你读心理学的初衷是源于自己的求知欲,那你可以继续读下去。但如果你读心理学的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希望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去控制别人,那我还是建议你趁早放弃!
关于读书与自己日常生活的关系,我觉得,书看得多了,认知水平提高了,人的言行举止自然会改变。这种改变是由内而外的成长。反过来说,一个人到底有没有文化,水平怎么样,别人从你的言行举止中能自然而然地看出来。而读书,就是这样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不需要人为标榜。
另外一个问题,蒋方舟曾说过,“一个人如果不看书,他的价值观就只好由他的亲朋好友来决定。”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的话,这里面还包含着可能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人如果看书,那么他的价值观可能会与他的亲朋好友发生冲突。
对于一个喜爱读书的人来说,能不能坚守本心并处理好这种冲突,是一个严峻考验。
不少中国人都不爱读书,求知欲弱而控制欲极强。在读书的这条道路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突破那重重的阻碍而走上正道。所以,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如果你不是为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读书,那我建议你还是最好不要选择读书。
【作者简介】韦见,80后,坐标武汉。一枚园地耕耘者,精神分析爱好者,个人微信公众号:理智与情感社
(本文编辑:一枚)
共筑心灵家园。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文字观点与平台无关
一枚园地,我手写我心。欢迎您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编辑微信:mei94539 (请注明“投稿”)
点击阅读更多
林世钰:大选之后,生活还是要继续
林世钰 :美利坚大哥,你该醒醒了!
关于勇跳冰河救人的英国总领事,我去微博上抓坨屎给你们看
丁东:我所认识的理想主义者孙大午
你确定,拥护或反对的那个,是川普本人?
家丑不可外扬的文化基因与底层逻辑
保护孩子,需要改变观念完善法制
女童被虐事件,“家丑不外扬”的一次恶劣实践
一枚园地II
聆听良知,坦明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