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史未必使人明智,那些读起来痛快解气的史书,都值得怀疑

先知书店 少数派文苑
2024-08-15

古人云:开卷有益,实际上开卷未必都会有益,因为有些书是有毒的,比如“成功学”毒鸡汤之类;西哲说:读史使人明智,然而读史并不一定使人明智,因为历史上许多专制君主都杜撰过虚假历史,它们往往真假参半,让盲从者深信不疑,让研究者如坠迷雾。


所以,读书要有选择。那些读起来痛快解气的历史书,都值得怀疑。读者必须有寻找真相的见识和勇气——在信息管道狭窄、真相稀缺的时代如此,在信息泛滥、真伪难辨的时代,更是如此。

越是这样的环境,也就越需要带着问题意识,愿意面对公共写作的历史学家,否则最终只会劣币驱逐良币。若论这一领域中的佼佼者,恐怕非杨奎松莫属。

◎学术界的“清道夫”

读杨奎松的书,常常让人想起“清道夫”这个词。在中国近代史学界,做学问的人很多,号称学问很深的人也很多,但像杨奎松这样的人却很少。

他的学问涉猎面极广,国民党、苏联、共产国际、中美关系等领域,都有著作问世,尤其对于党史的研究,更是出类拔萃,学界研究中出现的史料上的模糊,学风上的浮漂等,都给以清除。

所以,学者徐庆全说,“在这个领域里,很多人怕杨奎松。因为一旦被他挑出毛病来,大多数人如果不想颜面尽失的话,只好缄口不言。”


◎以良知书写真实历史

杨奎松曾在八十年代利用档案短暂开放的时机,在中央档案馆枯坐冷板凳多年,收集了大量不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

凭借这些资料,他以一位历史学家的良知,重新书写了被权力扭曲的中国现代史,最终完成了《革命》四书这一整套“革命”丛书。这套书也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史永远无法绕开的重要著作。


面对中国近现代艰难且复杂的转型,很多历史学家还在参与“大合唱”。而杨奎松研究历史,眼光是向外的,在《革命》四书中,他写的是中国革命历程,放在读者眼前的却是20世纪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化。书中的历史事实,颠覆认知又合情合理,让今天的读者恍然大悟,又深感叹息。

正如学者刘志琴所说,杨奎松这样史学家,“坚持历史的真实性,以确凿的史实纠正了人云亦云的讹错。”


◎以问题意识深挖“革命”史

杨奎松写书,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解决某个现实的社会问题而研究,因此他的著作带有浓重的问题意识,读完往往能有所感悟、警醒。因此,他总能见别人所不能见,回答一般学者回答不了的问题,也受到一般学者所不能得到的荣誉——他是被海内外都高度赞誉的历史学家。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马勇说:“杨教授是当代研究革命历史的顶级学者,要想研究同类问题,没有办法绕开他的成果走。”

台湾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陈永发说:“《革命》四书是一套能直面中国革命逻辑的佳作。”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某些原因,杨奎松的书常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断货王”。曾有人问,“这套书会绝版吗?”出版社编辑回复:“建议趁早收。”店长荐书有幸获得杨奎松老师“《革命》四书”签名+钤印版,更具珍藏价值,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延伸阅读

杨奎松:一个历史细节,听得人头皮发麻

研究党史的人为什么会怕杨奎松?

张鸣:《南京条约》的签订,就是走个过场

“东南王”孙传芳,为何会被一个“弱女子”掀翻?

精彩绝伦!豆瓣9.3的稀缺神作,尺度贼大(无删版)

美国是“分裂”的,而非统一的:对美国的四个错误认识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绝境,绝境是钱不能解决的|阿城

胡耀邦做的这件事,不亚于林肯解放黑奴

陈嘉映:自我认识是痛苦的

他一生的书信,每一封都是一次呐喊|陀思妥耶夫斯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数派文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