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夫曼和汉口锣

徐敏 汉嘉女1 2023-05-24

有人曾以为是瑞典锣

© 徐敏|文


这是一个关于著名指挥家和汉口锣的故事。
1977年,中国拉开了对外交流的序幕,国际上一些高档的乐团陆续来到中国访问。1979年年初,卡拉扬带着柏林爱乐乐团在北京举行了三场音乐会,那弦乐像风一样,非同凡响,看过的观众都感觉非常震撼。小泽征尔率领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在北京的红塔礼堂演出的盛况,也是让人大开眼界。
这之前,还来过一个著名乐团——柏林警察乐团,它的团长兼指挥叫考夫曼。在北京演出之后,他提出要去武汉演出一站,上面同意了。
有一个人参与了接待考夫曼的工作,包括乐团的排练和演出。一开始他便担心,他对考夫曼说,中国封闭了这么多年,普通民众能不能接受军乐,很难说。因为柏林警察乐团是军队的,主要是管乐,铜管乐器为主,演奏的是进行曲之类的曲目。考夫曼说不要紧,音乐是相通的,只要我们演奏得好,听众就会欢迎。
考夫曼的指挥有个特点,排练时,他拿他的锣一敲,长号就知道这是叫他,再一敲是小号,再一敲是圆号,这一敲是萨克斯,这一敲是三角铁,这是黑管,这是长笛。但是在彩排的时候,他就发现,他的这个锣,敲的时候很雄浑,但声音却有点哑。
不过演出结果却非常成功,四次谢幕,两次返场,才使近万名观众得到满足。
演出结束后,考夫曼提出,要去汉口修锣。中方人员大感惊讶,他是怎么知道武汉有个汉口的?而且还知道汉口有个修锣的?像这样的修理店,当地官员都不知道有没有。既然都提出要求了,只好带着他去找,还真就找到了一个叫做“佟记锣店”的铺子,在大马路旁边的小巷子里,黝黑的一个牌子,浸透了沧桑历史。这小巷原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后来萧条了,都拿店面改造成了住房,唯一幸存下来的,就是这家锣店。店堂里黑黢黢的,一货架的锣。有个小伙计在外边,一看见来一老外,很紧张,考夫曼很礼貌地对小伙计说,拜托你把师父请出来。小伙计赶紧跑到后边去了,一会儿请出一个老头来,一看大约70多岁。
老头嘴里叼着一杆铜烟袋锅子,一副波澜不惊的表情。老头看见考夫曼手里提着一面锣,恭恭敬敬地递上来,翻译就一通的介绍,考夫曼先生是德国著名的乐团团长、指挥家,他拿的这口瑞典锣,有点问题,想请你修修。老头拿过锣来,仔仔细细的看,挨一挨二的摸。考夫曼也非常专注地看着老头,端详着他青筋暴露的手。当翻译再次强调这是口瑞典锣时,老头的眼光突然瞪向翻译,手就不动了。考夫曼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问怎么回事?翻译向考夫曼解释,我刚才说这是瑞典锣。考夫曼一听急忙纠正说:不不不,这不是瑞典锣。这是汉口锣。老头一听,没言语,又低下头继续摸。
这口锣是怎么来的呢?事情要追溯到二战。当年,考夫曼是德国国防军第六集团军的一个上尉,他属于军乐团编制,专门在打仗的时候到前线鼓舞士气的。当时,他跟随第六集团军司令巴罗斯元帅进攻斯大林格勒,因久攻不下,乐团奉命上前线演奏。在伏尔加河畔,铜管乐器还没从套子里拿出来,就全军覆没,考夫曼和巴罗斯元帅一起,都成了苏军的俘虏。
在战俘营里,考夫曼得到管理当局的允许,召集旧部,组建乐队,从城市废墟中搜罗乐器,重操旧业,为生活单调的苏军官兵演奏军乐。二战结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他被分配到东德警察部队,参与创建了柏林警察乐团。此前,他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拣到一面铜锣,直径有50多厘米。虽然锈迹斑斑,但他格外喜欢。几十年来,形影不离,他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一般人都以为,那面锣是瑞典锣。但他们搞音乐的人一看,都知道是中国锣。后来问一些内行人,内行人分析这就是汉口锣。至于说怎么就到了欧洲的,不清楚。
所以考夫曼知道这个锣的产地,而且他相信汉口还能找到这家锣店。
这时候,老头已经将整个铜锣摸了一遍。当他摸到一个位置时,他停了下来,抬起头看着考夫曼。考夫曼一直在看着老头的手。此时,两人心有灵犀,同时抬起头来,四目相对,老头笑了,考夫曼也笑了。老头把锣按住之后,拿过锣锤来,邦的一锤。俗话说,千锤打锣一锤定音,全靠手上功夫和经验积累。用现在的技术锻造或是铸造,都不行。
老头一锤下去,便既不再摸,也不再看,顺手将手里的锣和锤递给了考夫曼。
考夫曼接过铜锣,试着敲了一下。原本有些沙哑的铜锣,像施了魔法似的,突然变得那样清爽、洪亮。
考夫曼惊奇不已,忍不住接连敲击了几下,笑声应和着锣声,在锣店里欢快地回响起来。
此时,已经冷落多年的锣店,突然间热闹起来,围满了街坊。
这回轮到老头感动了。考夫曼放下铜锣,招呼助手和他一起,恭恭敬敬地端正站立,向老头行了个标准的德国式军礼。他郑重地告诉锣店师傅,店里的大小铜锣,柏林警察乐团全部买下了。另外还需定制一批,图样随后送到。
更让老头惊讶的是,考夫曼在武汉演出的时候,全国很多乐团都来学习,这些乐团也都纷纷来佟记锣店订购了铜锣。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一个叫孙绍基的工作人员,全程参与了考夫曼在武汉的接待。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晃已经是45年前的往事,估计佟记锣店可能早就不在了。其实有些东西,特别是民族传承的好东西,让她能保留发展,代代相传,是一个民族眼光远大的表现。

资料来源:网络视频和孙绍基的《汉口锣》

推荐篇目    

极其难得的私密照片(最新版2)|出走

她对江青说,你精神太紧张|1941年的龙泉驿

一群“迂腐”的人|血战松山,娃娃兵也上战场

不可复制的风流|悲情人生|一套住房拖了八年

制造出来的假英雄注定的姻缘|伪造的英雄

她匆匆地走进戴笠办公室|爱心创造了医学奇迹

我用过皂之王书生本色|他预言林彪不得善终

没有护照签证的时代她后悔伤害过父亲

有些伤害是无法弥补的|幸存的女兵

出嫁时她与丈夫约法三章六十年不离不弃

这些人为何躲过一劫|赴死的勇气|顶撞

坚持不写认罪书的老头|一句玩笑话引出的灾祸

他把自己划成右派老书记死了|未了情

殊途不同归|晚年的尊严|错斗|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