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革,仍然在路上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2023 2023-06-03
改革开放的主线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40多年了,全社会已经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改革了几个轮回,但有些领域却离奇地风平浪静。

有些东西,明明大家都知道没用,但往往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搞不清楚当初为什么做、为什么后来不取消,于是就成了保留项,直到有一天因为各种原因,突然发现原来这个真的没用了,这才终于取消。

比如毕业生的就业报到证,前不久中组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通知,明确2023年起,不再发放本专科、研究生就业报到证,取消就业报到证补办、改派手续,不再把就业报到证作为办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落户、档案接收转递等手续的必需材料。

报到证这是典型的计划时代产物,所依据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已经是1997年就实施的,一个暂行规定延续了几十年,在这期间教育改革经历了多少,偏偏就没动这个东西。

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一切都要按计划执行。举个例子,小时候去老家走亲戚,总是给一大把花生,这种习惯也来自于计划经济时代,在那个时代花生可是稀罕货,不允许随便种植,特别稀少,直到在农业领域放开计划经济体制,花生才渐渐不再稀缺,但这个习惯一直流传。

计划经济时代,不仅产品是计划好的,工作和教育也是计划好的,高校毕业生自然要服从计划,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和种类(专业、培养模式)都是计划好的,大学生毕业后就要服从安排被调配派遣到相应的部门报到,接受相应的岗位安排,确定干部身份,这就是常说的毕业包分配制度。

在那个时代,数字技术还远不发达,报到证有其存在必要,比如可以区分不同的培养模式,但从1996年开始取消毕业分配,1999年教育改革要求报到证只作为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就业的报到凭证。

但一个文件只要存在,就一定要用起来,事实上报到证具有的功能远超报到凭证这一个功能。比如办理档案、党籍、团籍,确认干部身份,确定工龄、转正定级等等,都用得上报到证,甚至在近些年的人才补贴中,还要求申请人拿出报到证。

报到证被进一步扭曲使用,还与考核高校就业率有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育自然也要进行市场化改革,核心就是要从过去按照计划培养改为市场化培养,由市场去验证高校的教学质量。

于是在开展教育改革、取消毕业包分配制度的同时,1999年教育部开始公布就业率,这也是高校扩招的基础制度,只有严格考核就业率才能尽可能保证扩招不会降低教育质量。

2003年全国74所高校公布了200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显示全国大多数部属高校就业率在70%到100%之间,考虑到那时候大学生还非常金贵,中国经济增长极为迅速,这个就业率显然非常真实,很有参考意义。

于是2004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将高校的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硬性挂钩,就业率连续三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甚至停止招生。而在实际执行中,这个要求也被层层加码,一些地方甚至提高到连续两年就业率不足60%就要停止招生,还要把招生计划和财政资源向就业更好的高校转移。

这可就动了高校的命根子,于是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就业造假潮,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毕业生就业率根本没有第三方统计,而是由学校自行统计,源头是2004年教育部组织上海交大等6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用人单位和地方人事部门的100多名专家,研究制定了“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办法”,确定了七种就业类型:

签订就业协议书、签订劳动合同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艺术类自由职业)、定向委培、升学、出国(境)和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

注意这里的“灵活就业”,那时候灵活就业还没用烂,还限制在艺术类。

根据这个标准,2007年对1.6万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率为70.9%,而教育部当年统计的初次就业率是71%,可见那时候就业“美化”还收缩收敛。

后来的事就不多说了,2006年央视焦点访谈就曝光了西安欧亚学院就业率严重造假的丑闻,这所学校公布的就业率一直是百分之九十几,但实际大量造假,后来类似的造假行为越来越普遍。

以至于这些年,年年都说最难就业季,可就业报告统计的就业率基本超过90%,甚至前年榜单,清华大学的就业率在全国才只排第90名,就业率前百就业率都在98%以上,前50强更是高达99%,就算把升学也算上,这也太离谱了。

为了提高就业率,各个高校用尽了办法,教育部连续十几年,年年强调各地各高校不得在就业率上弄虚作假,还点名了几种最常见的造假方式,比如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把毕业证学位证发放与就业签约挂钩,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学习,把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等等。

但显然,连续十几年禁止却屡禁不止,口号喊得多了,各高校也就不当回事了,老实执行的反而吃亏。

现在淘宝进行了搜索限制,前些年在淘宝上花十几块钱就能代签三方协议,更多的招数就不多说了。

到了2020年毕业季,教育部发通知,明确将“互联网营销工作者”“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等自由职业也纳入就业统计。应该说,这确实是与时俱进,毕竟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兴职业,理应纳入就业统计。

但这也为就业造假提供了极大便利,以前还得弄虚作假搞三方协议,现在省事了,只要学生有公众号、小红书、微博等等账号,又或者玩游戏赚了点钱,直接按自由职业登记就业,不过这也算好事吧,起码给毕业生节约了精力。
顺带一提,清华大学作为国内前二高校,2022年毕业生灵活就业比例仍然为10.1%,然而一些地方灵活就业比例远低于10%,不知道到底哪个数据有问题。

但报到证仍然卡在这里,造成了很大麻烦。明明数字技术、互联网已经发展到比较充分了,有太多更加便利的方式可以替代报到证,比如学信网,但这么一个早就被时代淘汰的东西仍然顽强存在,带来的全是麻烦。

在取消之前,很多学校把三方协议跟报到证挂钩,报到证又跟档案挂钩,而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教条,只要签了三方协议,报到证的抬头就是签订协议的用人单位。

这就出现了特别麻烦的事,签订三方协议的时候可能距离毕业还有大半年,在此期间如果毕业生有了更好的就业单位或者想换个地方,就必须先跟原来签约的单位解约,由对方出具解约证明,才能到学校重办报到证进行改派。

于是就出现了天价解约金,毕业生如果想解约甚至可能赔偿几万元,有的单位为了留人把解约金定得越来越高,而有的甚至把解约当成生意,赚毕业生的钱,诱导毕业生提前签订三方协议,人为给本就不容易的就业添堵。

很多人就因为报到证的事,丧失了更多就业机会。这还不算报到证极为陈旧的管理模式带来的麻烦,比如有毕业生毕业回家,或者去了其他城市工作,等到需要办理户口、人才补贴等事项的时候,还得来回奔波,就因为报到证是一张纸,没法线上办理。

这还算好的,有的毕业时搞不明白报到证到底怎么回事,高校老师也不认真,毕业后去了私企问HR不需要报到证,就大意了,结果过了几年考上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央国企,需要完善档案,报到证是其中必查的一项,如果报到证上有单位名称,还得去找这个单位开相应证明,可现实中往往早就解约了,甚至这个单位(公司)都已经不存在了。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前些年搞养老双轨制改革,需要确定视同缴费年限,有不少人发现档案里报到证缺失,那么视同缴费年限一般从普遍毕业的月份算起,一般是7月,但有的学校比较特殊,可能4月、5月就毕业了,这就出现了空档期。

按照档案管理要求,需要无缝衔接,就需要说清楚这段时间干什么了,如果一直待业也就罢了,但如果有就业单位,还得找这个单位开证明,证明空档的几个月在这家单位工作。

档案这东西,一般来说本人根本无法自行查看,谁知道里面东西全不全,等十几年、几十年后需要了,打开一看东西不全,那麻烦劲就别提了。小镇曾经在某大型企业实习过,当时经常有退休老员工上门补办档案,都多少年前的事了,浪费了极大人力物力成本。

现在报到证取消了,终归是好事,又少了一个没有意义的证明,必然可以提高社会运转效率,也能少给毕业生添堵,这也是“放管服”的体现,但一定要注意转型衔接,今年开始没有报到证、没有改派了,但往年的人怎么办?这都要考虑好。

除了就业报到证,还有多少早就应该取消或者改变的,还因为种种“历史原因”莫名其妙地存在?需要好好清理下了。

经济形势困难些,也有正面作用,困难就必须改革弊病,以促进社会发展、经济恢复。


其他文章推荐
■  高傲的头终于低下了
■  单搞旅游业,其实没啥意思
■  需要适应未来新阶段的“鲇鱼”
■  债务问题怎么办,要看站在什么维度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防失联,请关注“大树乡谈20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