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补篇:记忆中的漳州老医院前身今世
《往事》156
《老漳州记忆》50
记得50年代初,漳州只有两家医院,就是专区医院和市立医院,后来又设了中医院和人民医院,统称“四大医院”。当时请病假必须有这四大医院开具的疾病证明,其他诊所、卫生院都不算数。位于延安北路的市立医院,是有百年历史的老医院。80年代市改区后叫芗城医院,至今已近40年,不知为什么又要改成漳州市人民医院?其实漳州原来另有一家人民医院,它与芗城医院并没有传承关系,也许是因为各地的人民医院排名都靠前,傍了这高端名称,再冠名漳州市,免得让外地人误会是“乡社”医院吧。
当然漳州名气最大的当属专区医院,就是现在的漳州市医院。
漳州市医院有135年历史,其前身是协和医院,但可追溯至“番仔”(洋人)巴医生1888年在漳州创办的福音医院。漳州对外开放较早,西方传教士除了传教,还办了学校和医院。巴医生受英国教会派遣,在接官亭礼拜堂附近的元魁庙开设了漳州历史上第一个西医诊所,后到新兴街(今解放路)创办福音医院,科室齐全设施先进,还配有X光机。巴医生名叫巴阿美,是英籍埃及人,他医术高明,会中文也会讲闽南话,对漳州医院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他从年轻的杂工中挑选门徒,严格调教,不少学业有成,如蒋天汉、朱楚材、李永清等。他们得益于巴医生的栽培,后自行开馆行医成为漳州的名医,他们的后代也多为医学界的专家和各行业翘楚。蒋天汉在新桥头开设寿南医药局,曾任协和医院董事长,是我的同学颜信的外公,其子女均为教授名医,颜信的公子颜开是我国羽毛球著名国手和教练。朱楚材的儿子朱浴沂成为专区医院的院长,朱曙光为放射科主任,孙婿吴硕贤是中科院院士。李永清在东铺头开诊所,我三姐夫黄镇西家住其隔壁,李医生是他的启蒙恩师。
漳州各教会在福音医院的基础上合办漳州协和医院,协和(union)的本义就是联合,当年各地协和医院都是第一流的。1936年迁址马公庙(今党校),下图为协和医院旧址,据说闽南神学院校址也在马公庙,是两者合二为一还是分设,未考。1949年协和医院从马公庙搬迁到新址即漳州市医院现址,1952年漳州协和医院与福建省第六专区人民医院合并,成立龙溪专区医院,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不多。
协和医院1937年奠基石题字:
皇矣上帝
骏发乃光
矞昭乃诚
庸导余兮
文革初期破四旧,曾改名反帝医院,1968年成立龙溪专区革命委员会,替代地委和专署党政机关。1970年,将用了几十年的行政区划专区改为地区,大概是专员没了,不好再叫专区吧,相应改名龙溪地区革命委员会,龙溪专区医院也随之更名为龙溪地区医院。但老百姓至今仍然习惯叫专区医院,说要去专区的,就知道是到医院,不会误会到政府机关。文革后,党政机关名称还原,专员公署改叫行政公署,1985年地改市,龙溪地区改叫漳州市,行政公署变身市政府,原漳州市改为芗城区,大家为加以区别,分别叫大市和小市。从此,龙溪地区医院改叫漳州市医院,简称市医院。
每当行政区划或党政机构改名,或者动乱年代派性组织林立以及大联合,象征权力的公章都要更换,这时刻印社的业务剧增,是刻印工人盛大的节日。他们日夜加班又皆大欢喜,那时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母亲有时每月能拿到七八十元的工钱,堪比19级干部,此为题外话。
专区医院原来的大门开在英雄路,前面是50年代建的门诊楼,后面工字型旧楼是住院部,也曾从建设路的小儿科的边楼出入,后来才将胜利路作为出入门面。专区医院住院部旧楼原为三层,后加盖为四层。小时候有一次在老鼠亭玩耍时跌倒被竹片刺伤血流不止,赶紧去专区医院,只用蒸馏水处理,没涂红药水或碘酒,经无菌包扎,几天后伤口愈合,让我印象深刻。那时医院规模就很大,设施完备,是漳州最大的医院,集中了一大批医术精湛的专家。这些名医经历过旧社会,个人或家庭出身难免有些问题,知识分子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必然受冲击,文革更是大吃苦头,很多医生被关在南靖办学习班,期间至少有五人死于非命。其中,我的表姐夫是外科医生,受到残酷批斗后生不如死,用手术刀割动脉了结一生,有的被毒打致死尸体塞在厕所沟里,还有的在小河沟寸水中淹死,死得不明不白,家住文川里的眼科医生也死在这时。而尊重知识分子是文革以后的事。
专区医院(协和医院)旧楼
排名第二的是市立医院。市立医院的前身是爱人医院,位于中山公园西门外,大门在新华西路,另一面朝芳华北路。文史专家江焕明考证,爱人医院是天主教徒吴大能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创办的一所西式综合性医院,有门诊也有住院,住院部设在对面天主教堂内,有20张病床;还配置电疗、验光配镜、细菌检验、外科手术等设备。30年代初,爱人医院曾举办医学图片及标本展览,向民众进行预防疾病的科普宣传,为闽南首举,一时轰动漳州城。1953年,爱人医院改为漳州市立医院。记得50年代市立医院举行健康儿童比赛,三哥得了一面三角形的奖旗,在家里挂了好几年。1958年搬到延安北路新址,旧址长期当市文化馆。之后在市立医院新址的南面建了芗江宾馆,医院和宾馆之间有个大池塘,我们小顽童曾在那放暗钓偷钓鱼。1959年7月,我雨天滑倒,被锋利陶瓷片割伤腋下动脉,血流不止,就在市立医院做了动脉缝合手术,成为市立医院新楼最早一批的住院病人,第一次见到手术室无影灯,曾改反修医院。
漳州市中医院创建于1956年,时年公私合营和合作化高潮,漳州各家个体诊所也合并成立几家合作化的联合诊所,就是后来的卫生院前身。印象另有一些骨伤科医生如章宝春,组建了中医院,成为公立医院。最早中医院在圆环附近的新华南路,隔壁就是华侨小学,后面水德宫好像也有医院的房舍。记得后来住院部迁到打锡巷霞仔巷,好像是龙师附小的旧址,门诊仍在圆环。以后规模不断扩大,建了好几座新大楼,名称也从龙溪地区中医院改成漳州市中医院,大门改在新浦路。现在是三甲医院,排名超过芗城医院了。
原来的四大医院排末的是人民医院,对它的来龙去脉不太清楚。印象最早曾在南山寺隔壁,谢谢知情者看到本文后予以证实,后来搬到解放路。而修文西路的华侨医院,文革后好像撤销或者是与人民医院合并,修文西路大楼变成防疫站。解放路的人民医院不知什么时候改为芗城中医院,还有另一个牌子华侨医院,大门改在后来拓通的元光南路。最近路过,发现华侨医院的牌子也不见了,只留下芗城中医院。据说现在这所公立医院大部分的股权是民营资本,就像原来的龙文医院改叫第三医院后,国有股权也只占一小部分。
链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