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法本高绩点养成秘籍:如何打破圈住自己的高中思维?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
作者本科某强势985院校,年级排名前3.2%,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共25项校级以上奖项荣誉,三年维持全学科高绩点记录,2024年高位保研法大刑法学。本文详述了作者的高绩点养成秘籍:如何从高中思维中蜕变,在大学本科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你如果每科都能考第二名,那总分加起来你就是第一名。想要加入2025年保研群的同学,请扫码联系魔法鱼师姐。
目录
一、个人基本情况
二、怎样在大学中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1. 打破圈住自己的高中思维
2. 掌握专业课高分学习方法
3. 参加适合自己的科研竞赛
三、学长寄语
一、个人基本情况
本科院校:某985院校,年级排名前3.2%
奖项荣誉:国家奖学金(连续3次)、一等奖学金(连续3次)、省优秀学生、市优秀学生、校优秀学生(连续3次)等校级以上奖励、荣誉共25项
英语水平:四级610+、六级535+、雅思7.5分
科研竞赛: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1项;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获全国二等奖);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获全国二等奖);全国法科学生模拟立法大赛(项目负责人,获优秀奖);多项校级学科竞赛一等奖等
保研去向: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
二、怎样在大学中取得“成功”
在与大家分享前,需要说在最前面的是:关于大学期间的学习方法,通常不存在严格对立的“对错好坏”。试看众多优秀的学习榜样,他们的“成功之道”也往往存在着截然不同之处。例如,一些学长学姐会建议大家在本科期间多参与志愿活动或学生工作,另外一些则会反对在这上面投入时间和精力。因此,一些细枝末节之处往往是见仁见智的——大家需要做的,只是在学业科研与课外活动之间求取利弊上的权衡,避免因噎废食即可。但是,如若仔细观察那些年级排名十分突出、次次考试名列前茅、获奖经历极为丰富的同学,不难发现他们身上往往存在着高度相似之处——本文所要重点分享的,正是这些“优等生”们普遍拥有的、致使他们走向优秀的闪光点。这又包括三个方面:思维模式的转变、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养成、如何打好科研竞赛。以下,笔者便针对自己本科期间的经验教训,与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管见,希望能对各位学弟学妹有所帮助。
1. 打破圈住自己的高中思维
首先,何为“高中思维”?大学又与高中存在着怎样的不同?答案或许是众说纷纭的,但在笔者看来,在高中阶段,大家的学习状态更像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高中期间,现实的升学压力与老师的严加管束迫使学生纷纷变成“卷王”,在题海战术的牵引下,日复一日地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因此,所谓高中期间的刻苦,更类似于一种“麻木的坚持”——每个人都知道明天的生活将会怎样度过,学习计划的不确定性较小、时间安排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缺失。
但是,初到大学后,不少高中期间表现优异的好学生都会陷入一种“不知所措的纠结”:一方面,大学期间不再有家长和老师逼着自己学习;除了那些仍然保持自律的学生,“报复式”的狂欢和娱乐开始成为本科新生最主要的诱惑来源。“熬过了高中,大学就能放开玩儿了”,便是高中思维的持有者长期信奉的教条。然而,法学是一门需要深造的学科——从全国范围内看,除了“清北人政”之流的法学顶尖院校,在其他院校中,法学本科就业率通常较低;一厢情愿地试图提升法学生的本科就业率,既不现实、也不可取。因此,希望大家进入大学后志存高远、不要过于懈怠,更不要轻信“大学就是用来玩儿的”之流的言论,以致泯灭了自己的好胜心,丧失了成绩保研、高分留学等诸多机遇。
另一方面,即使一些新生能够抵挡住大学自由的诱惑,如何利用好大量的“可支配时间”、在课余生活中高效开展自习,也是一大思维难题。本科期间的空闲时间不比高中,除了上课时间,我们甚至很难见到自己的同班同学;此前长期“相伴左右”的班主任,也在大学期间“销声匿迹”。因此,可以认为:本科期间好成绩的取得,是高度依赖于合理的课余时间分配的;高中期间“由课表决定日程安排”的学习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大学。关于方法论之外的具体措施,笔者会在下文详细来谈;在这里只想强调一点: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学会主动去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等着师长的督促,或坐等被别人安排事情去做。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大学与高中的本质区别、尽早打破圈住自己的高中思维,才能在本科期间少走弯路、行稳致远。
其次,笔者希望给大家一点劝告。高考是实力的体现,但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无论高考超常发挥或是失意伤感,从步入大学校门的一瞬间,我们就迎来了全新的开始。请相信,在同一所大学里,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谁都不比谁差;心中的高傲或自卑,都会成为大学期间阻碍你前进的绊脚石。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即使自己高考失利、也不可认为本科院校“配不上自己”,更切忌带有任何优越感、高傲地认为“自己不努力也比别人强”,否则只会在自我麻痹中走向颓废;即使自己在高考中超常发挥、幸运上岸本科院校,也不要觉得自己底子不好、技不如人,而要意识到自己在大学期间完全可以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2. 掌握专业课高分学习方法
如前所述,既然来到了同一所大学,谁也不比谁聪明或愚钝、优秀或差劲;大学期间考试分数存在差距的原因,主要和自己愿意不愿意学、掌握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关(对于竞争力较强的院校而言,原因主要是后者,彻底“摆烂”的学生仅占极少数)。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经历,与大家分享以下几点专业课学习方法,供学弟学妹们参考:
(1) 养成列计划的习惯,合理分配课余时间
首先,把握大方向、合理设计长期学习计划的重要性,是万万不可忽视的。本科期间,常有不少同学觉得自己每天都很累、很忙,但若问起来,却又不知道自己都在忙些什么。这便是没有设立中长期目标所留下的后遗症。由于不同院校对本科生培养方案的设置不同,笔者在这里仅展示自己的长线计划图作为参考。学弟学妹们可以结合自己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列出适合自己的长线规划。
其次,制定每日学习计划。自高中以来,笔者自认为勉强算是一个较为自律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也还算认真;但即便如此,也万不可认为“只要大方向对了,就不必在意一些细枝末节,列出每天的学习计划是多此一举”。在没有列出学习计划的日子里,笔者很容易就会浑浑噩噩地度过一天,却又在夜晚入睡前感到后悔和遗憾。因此,笔者后来便不再相信自己有多“自律”,而是开始舍得在每晚睡前花上几分钟时间,列出第二天的各种学习任务。“惜时、标清、专注、高效”的十六字箴言,总是大有裨益的。
然而,每日学习计划的制定,应当依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性格。有些人能够坐得住冷板凳、可以专注地长期保持学习状态,有些人则需要中途多短暂地休息几次才能保持学习状态;有些人看到自己没能按时完成前一项任务就会提高效率、奋起直追,另一些人可能就会因追求“完美主义”而泄气。以下为笔者在保研期间的某一天列出的学习计划(如图所示),而如此安排的理由是:清晨是头脑最为清醒的时间,最适合用来背诵和记忆知识点;自己担任主要班干部,应每天至少关注两次保研通知,避免遗漏重要群通知;连续两次长时间学习之间,应留出5~10分钟的休息时间,否则容易陷入思维疲惫等。总之,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才是最重要的。
(2) 强化学习的执行力,拒绝受困于拖延症
众所周知,大学期间,我们需要在四年间(主要是前三年)学完我国最主要的部门法。这种学习方式有“短期速成”的特色,且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截然不同。它不像语数英等学科,即使你在第一年没学好,第二年、第三年还可以接着学,直至逆风翻盘。然而,任何一门部门法的内容都是十分丰富的,而身处本科阶段的我们却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来搞学会它。虽然对部门法的学习不应该抱着“学完就扔”的态度,但我们学习它的时间确实是极为有限的,必须及时把握——不要总想着“不会的之后再学、不懂的以后再问”。对于想保研或出国深造的同学而言,期末成绩和考试绩点毕竟很重要。因此,本科期间的拖延症是十分致命的,对部门法的学习不会赋予我们太多的容错时间。
(3) 长线作战不可松懈,确保成绩长期稳定
之所以强调长线作战,是因为不论是评奖评优的认定、还是保研资格的获取,都不可能只看一个学期或几门课程的考核结果。评奖评优通常以年为单位开展,而保研则是更为漫长的三年之旅。记得之前短暂火过一小段时间的一本网络小说,叫做《我在人间凑数的日子》。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令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小时候问过我爸怎么才能成为第一名,我爸说,你如果每科都能考第二名,那总分加起来你就是第一名。我现在想问的许多问题,这个答案仍然是个好答案。”诚然如此。在大学的漫漫征途中,稳定性总是压倒竞争对手的核心优势。它不像高考的“一考定乾坤”,而是在对几十门课程加总的结果进行比较。因此,我们需要尽力做到的就是不因成功而自满、不因低谷而颓废,在多个学期的长线作战中较为稳定地取得优异成绩;即使每一门课程的排名都不是前几名,稳定性的优势也会积少成多,并最终成为自己最核心的竞争力。
(4) 勤于思考不懂就问,多与老师沟通交流
关于这点建议的提出,笔者可以说是有着血泪教训的。在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笔者秉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观念,认为大学像高中一样,不必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也无需课下及时向老师提问;自己要做的只是自查自纠,遇到不会的问题时,通过积极阅读相关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弥补知识漏洞即可。然而,由于大学的考核成绩是由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相加得出的,我的自学方式在第一学期就受到了重创。其中一门课程的任课老师在不了解我的情况下(加上本人当时的字比较丑,可能确实让老师没有在答卷上耐心寻找给分点的欲望),最终仅给了我76分的超低分。这也使我迅速意识到,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尽可能多与老师进行沟通;用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混个脸熟”(但仅限于学习层面的交流,溜须拍马不可取)——因为大学期间,一个老师要教的学生人数实在是太多了,期待每位老师都能准确了解所有学生的真实水平是不现实的。因此,如果能够让老师对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即使不会使自己的得分升高,也肯定不会带来坏处——至少能够避免任课老师因为不了解你而误认为你是一名差生。
(5) 咨询学长学姐意见,尽早破除信息壁垒
在此,笔者借用这样的话语描述本科阶段的学习:“真正有用的信息都是有壁垒的。”唯有大胆交流、虚心请教,才能打破信息差,尽早获取对自己最有用的信息。从这个角度而言,优秀的学长学姐所拥有的“信息优势”,无疑是一项很不错的资源。因此,在大学期间应争取认识更多优秀的学长学姐,抓住这种非常宝贵的向他们学习的机会。多向他们咨询有用的意见、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往往能少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当然,学长学姐的建议也不是百分之百对的;切不可迷信盲从,而应辩证地看待这些建议,做到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从而避免受到个别错误建议的误导)。
(6) 提前预习专业课程,充分利用网课资源
提前预习专业课知识,是笔者给出的第六条建议。这条建议在笔者看来最为重要,因此将它放在这部分内容的最后一点,压轴出场。可能不少学长学姐都会强调提前预习的重要性,但笔者希望在这里把它说的更详细一些,而非泛泛而谈。根据笔者的观察,那些真正志在保研、或者有极大的意志和决心想要多拿奖学金的同学,基本是没有寒暑假的。他们假期时间的绝大部分,不是用来旅游或做一些可有可无的社会实践,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对专业课的预习之中。
然而,这种预习不能是盲目的,而要有足够的针对性。首先要想明白的是,哪些科目有必要进行系统的预习?预习时应参考哪些资料或教材?对此,笔者建议将大学期间所学的部门法专业课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侧重理解型的课程,一类是侧重记忆型的课程。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多数课程是侧重理解更多一些的——只有《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等少量部门法更侧重于背诵(当然,它们也需要理解,但相比之下背诵起主要作用)。只有侧重理解型的课程,才有提前预习的必要,这是第一步筛选。但是,如果企图提前预计所有侧重理解的课程,那么寒暑假那点可怜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用的。因此,还要进行第二步筛选,也就是看哪些部门法是最为核心和重要的;相比之下,在法律体系中不具有重要地位的部门法,只需在开学后紧跟老师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即可,不需要通过假期提前预习。那么,哪些部门法是重要的?一则,我们可以根据学分的分布来判断,学分占比越高则重要性越大(例如,笔者所在的本科院校的刑法学占6个学分,而法制史仅占2个学分);二则,对于一些社会中公认的重点学科(例如,合同法学、物权法学、行政法学),我们也要务必重视起来,提前做好预习。在预习课本、通读书籍、阅读论文等不同的预习方式中,笔者认为,观看法考网课是最具性价比的。在b站等各大视频平台,都有免费的法学网课资源,大家只需自行检索即可。笔者推荐的几位网课老师是:刑法柏浪涛,民法孟献贵,物权法张翔,行政法李佳,商经知郄鹏恩等。这些都是经得起广大法学生检验的、授课能力十分出众的几位老师,在此向大家推荐。
当然,这些法考视频仅限于一轮预习;如果希望在一轮预习结束后,更加深入的学懂弄通这几门学科,那么建议阅读相关书籍、或使用鱼跃法学的课程资料,从而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掌握学科前沿知识点。
3. 参加适合自己的科研竞赛
科研竞赛,是本科期间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一环。从各类评奖评优来看,科研成果往往也是仅次于学习成绩的核心参考因素。然而,在本科期间,大家难免会面临诸多的比赛机会,各式各样的竞赛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然而,我们的课余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该参加哪些科研竞赛、如何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便是难以回避的两个问题。
首先,是“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对此,笔者建议:如果对于“该参加怎样的科研竞赛”感到迷茫,可以主要对标以下三点:
(1)看这项科研竞赛的级别。
它是一项国家级竞赛,还是省部级科研项目,抑或仅是一次校级比赛?如果精力有限,建议集中精力打好几次高级别的竞赛。这并不是说校级比赛就没有参加的意义,而是因为从结果导向上来看,不论将来是保研、留学还是就业,校级竞赛的认可度通常都不会太高。毕竟,那时大家面对的竞争者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凭借所谓“亮眼”的低级别科研经历,显然难以证明自己比外校的同学更加优秀。
(2)看这项科研竞赛的学科关联度。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对于法学生而言,笔者强烈建议参加法学类科研竞赛。在笔者身边,也时常会见到一些同学积极参加一些“跨学科竞赛”;但归根到底,这种尝试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新奇的体验,对于提升我们的学术能力收效甚微。且不说它会占用我们本就不多的课外学习时间,即使我们在该类竞赛中获奖,我们本身的认可度也并不会因此大幅提高。笔者也曾参加过英语、商事、文学等方面的竞赛,但毕竟专业不对口;虽然在其中取得过一些不错的名次,却在事后发现这些竞赛获奖对于自己几乎毫无用处,反倒在组队、报名等方面耽误了不少时间。因此,笔者随后只专注于法科竞赛,并最终有所收获。
(3)看这项科研竞赛的含金量。
参加“水赛”所取得的各种证书,非但不会使自己受益,反而会给自己留下学术污点。所谓含金量,其实就是看为了取得不错的排名,自己究竟需要在比赛中付出多少努力;同时,也要参考赛事主办方给出的获奖率——如果“参加即获奖”,通常说明含金量极低;如果评选程序严格、获奖比例较低,通常能够反映其具备较高的含金量。在大一入学初期,受困于没有任何科研经历,笔者曾参加过一次英语水赛,并获得了所谓“全国特等奖”。但事实上,那次考试流程极不正规,仅需缴纳60余元报名费、在电脑上做几篇阅读理解、再交35元“获奖证书费”,就能获得这样一份“国家级证书”。但真正拿到证书的那一刻,笔者才恍然意识到,比赛已经结束了?证书就这么轻而易举到手了?遂发觉,参加水赛并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收获,于是豁然一笑,将那份获奖证书连同自己的虚荣心一起撕得粉碎,随手丢进了垃圾桶。借此经历,就是希望告诉大家一点自己的感悟:只有把精力用在真正能够提升自我的高水平科研竞赛上,才能使自己的学术道路走得踏实、走得长远。
其次,是如何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问题。这与大家的平时所学和硬实力有关,笔者难以给出更多具体的“教条”,也不乐意在此说什么空话、喊什么口号,单纯成为一个“劝学机器”不符合笔者行文的初心。毕竟,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将功夫用在平时,远非读几篇经验分享、看几篇鸡汤文学就能学会的。但是,笔者在这里希望说明的一点是:科研竞赛通常是一项团队项目,离不开集体中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这就意味着,对项目队员的挑选是至关重要的——优秀的团队中不应该存在任何一个“划水者”。一旦有成员在做项目时摆烂,消极的氛围便容易迅速弥漫。笔者在本科期间曾多次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科研竞赛,深知团队协作对于取得成绩的重要性。笔者的一位学弟曾担任某项目负责人,也和我分享过他的带队经历。他曾听到过项目成员这样抱怨道:“你看那个谁谁谁一点都不认真,交的稿子一看就没认真写,凭什么最后和我们获得一样的荣誉?他要是这样摆下去,我也不在这天天熬夜拼命了,自己努力给别人赢得奖项,不值得!”这便会对团队士气造成巨大打击。笔者有幸在自己参加的比赛中选到了非常优秀的队友,并在与他们的协同努力之下取得了不少荣誉。因此,在组队参加科研竞赛时,一定要擦亮双眼,找寻学术态度端正的“优质队友”。面对“只愿同甘、不愿共苦”的划水选手发来的组队邀请,请学会大胆而委婉地拒绝。
三、学长寄语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正如我们无法在珠穆朗玛峰之巅烧开一壶凉水,理性的决策与选择永远大于盲目的努力。当然,以上分享只是个人尚未臻熟的观点,笔者也不奢求这份经验能完整地适用于每一位阅读本文的朋友。归根到底,任何经验都只是对过去成功的实践所进行的抽象提炼。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生长的节拍,千篇一律地复制他人的经历只会使自己丧失个体的独立。毕竟,年少的最大勇气,就在于自己拥有较低的试错成本;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大家探索本科生活的路上,为大家提供一些“无用之用”的经验之谈。路漫漫其修远兮,愿各位的学习生活如春花般绚烂,在无数个未知里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切,在无人问津的日子里走向璀璨的未来。
鱼跃保研精选文章
保研人10周英语六级630+的高效提分秘籍未名湖畔丨中上985前6%保研上岸北大法硕:脚踏实地终迎不期而遇
211边缘人专项推免上岸法大国私:另辟蹊径,专精学术五院综排2/1055的魔幻保研史:没去清北真不是我不想
985前3.2%保研法大刑法:优者更优的出圈之路丨鱼跃蓟门
法学生雅思7.5并拿下保研面试:用英语撬动保研坦途
也有人选择坚持:“韦伯式谦卑受屈”下保研er的故事一文读懂丨法学保研科研竞赛加分的秘籍一文读懂丨2025法学保研扫盲帖:六步走上岸梦校十一分水岭,2025保研er的大三规划:化焦虑为行动
在明明德丨如何在人大法硕保研中构建民刑知识图谱十推上岸中山大学法硕:考研为主,保研为辅
鱼跃蓟门丨独辟蹊径保研法大:法硕+人权法的复习攻略与项目解析复交非法本跨保100%斩获复交浙人北大STL优营五院第一保研上岸top2刑法的万字经验雅思8.0是如何练成的?
名校法学硕士/法学博士深度解读
专注于五院四系等国内一流法学院精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