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戛尔尼使团眼中的“乾隆盛世”长啥样?

私产人文 2022-10-1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循迹晓讲 Author 谢承汇

一时强弱在于力

千秋胜负在于理


马戛尔尼使团眼中的

“乾隆盛世”长啥样?


文:谢承汇  编:瑞秋的春天



☄当英国人得出如此结论时,乾隆帝还躺在这块“精美硕大却爬满虱子的绸缎”上做着下一个美梦。                            

最近讲了不少关于乾隆的事(详情参见:“三朝老臣”张廷玉谨慎一生,乾隆为啥要抄他的家?》 《 每半年搞一次文字狱,乾隆帝怎么想的?》《 乾隆:三俗戏由朕一人承受,万万不能教坏百姓!》《乾隆:朕认为,假道学这股歪风该管管了 )。


我在看相关评论以及跟线下朋友讨论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不少朋友都说乾隆时期不是盛世么?怎么到你嘴里,乾隆盛世怎么是这德行?乾隆也成王八蛋?


实事求是的说,就算乾隆朝是盛世,那也只是他自己的盛世,跟老百姓没啥关系。今天我再聊一期乾隆时期的故事,听完你再琢磨琢磨,到底算不算盛世。


乾隆58年(1793年)7月。一大队英国船抵达定海(现在的舟山)。船上,是以英国外交家马戛尔尼伯爵为首的外交使团。英国人对这次使团访华相当重视。


早在一年多以前,英国议会就在争论是否对大清采用武力手段,争取平等贸易。这里的背景前面的文章介绍过(详情参见:洪仁辉:被关三年,乾隆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 循迹晓讲),英国人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而且他们的商人在大清备受屈辱。


当时的英国早就完成了工业革命,并且在欧洲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等老牌强国。殖民地遍布北美、非洲、印度。日不落帝国出具规模。面对长期以来在大清这里碰壁,英国人当时的心态可以想象。


◇ 乔治·马戛尔尼(1737年—1806年),出生在北爱尔兰安特合郡的大地主家庭,1759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之后进入伦敦坦普尔大学进修,师从荷兰伯爵亨利·福克斯。


马戛尔尼是英国外交家,这年55岁,他从二十出头就一直担任驻外使臣。对大清也是比较了解。他在议会发表演说,表示应该先用和平手段争取大清市场。并且说服英王乔治三世,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名,带大量礼物前往大清。先取得乾隆欢心,之后再聊贸易的事儿。乔治三世虽然智商有限,但这次十分英明,同意了马戛尔尼的提议。


马戛尔尼转手准备送乾隆的礼物,这些礼物可谓精心挑选。其中包括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马车,甚至还有热气球。其他东西也非常多,滑膛炮、燧发枪甚至包括太阳系的机械模型。


◇ 描绘运输马戛尔尼使团送给乾隆帝礼品的画作 现藏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藏


◇ 马戛尔尼使团送给乾隆帝的行星仪以及其他主要贡品

◇ 马戛尔尼使团赠送给乾隆皇帝的自来火枪(局部)


在马戛尔尼看来,如果乾隆看见这些东西,肯定会了解到大清和当时最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之后肯定加深交流。


为了让此次外交行动顺利进行,马戛尔尼还特意提前一年就给乾隆写了封信,告诉他英国人将要带着大量礼物前去祝寿。从种种这些行为可以看出来,当时的英国人,确实想和大清实现双赢。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乾隆帝接到英国人送来的信,听说他们要给自己祝寿,特别开心。在他看来,这说明大清的威名早就名扬四海,英国在哪?不知道,听说比俄国还远。就连那里的人都对自己臣服,这还不是盛世的体现么?也不管自己曾经颁布过“不得跟洋人接触”法令。下令沿海官员,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看见英国船,就把他们送到京城。如果船不能来,先把礼物送来也行。


乾隆帝有这种心态,除了跟他自负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手下大臣早就把英国人的信改了。人家信的第一句是:乔治三世国王陛下奉天承运。到乾隆这就是:恭祝乾隆大皇帝万寿无疆。具体内容改动特别大,各位有兴趣可以搜索一下原文。

◇ 《英王乔治三世写给乾隆皇帝的信》1792年 翻译:冯学荣


◇ 马戛尔尼使团到达山东省登州府 威廉·亚历山大绘



◇ 使团到达天津 威廉·亚历山大绘


总而言之,1793年7月26号,马戛尔尼使团终于来到天津大沽口。这里解释一句,使团第一站并不是大沽口,而是定海,之后废了好大力气才到天津。


到了大沽口,英国使团傻了。因为中国人太热情了。码头上,到处都是欢迎群众。大清官员带着大量见面礼,准备送给英国人。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访问团的花费应该自理,而且礼物不会太贵重。


但大清这边,为了表现自己是天朝上国,一切费用乾隆报销,见面礼也相当夸张。牛100头,羊120只、猪100头,鸡鸭无数。绫罗绸缎金银财宝瓶瓶罐罐不计其数。以至于随行的大货船都装不下。


◇ 从天津到通州的河岸两旁,围观洋人的中国民众 威廉·亚历山大绘

◇ 为使团服务的中国厨师 威廉·亚历山大绘


马戛尔尼在日记里这么写道:“由于送来的牲畜太多,导致很多动物在路上就被挤死了。我们只好把死掉的动物扔进海里。接下来,可怕的一幕发生了。原本在岸上欢迎的群众,纷纷跳下海,去争抢那些死去的动物。任凭中国官员如何呵斥也没用。”


怎么?乾隆爷治下的百姓都是环保主义战士,容不得英夷污染大海?还真不是,只是因为他们太穷了。根据马戛尔尼的记载,当时的大清百姓,唯一肉食是狗,虽然老百姓家里也会养鸡养猪,但是狗仍然是主要肉食来源。这让英国人非常不能接受。


与百姓争抢洋人不吃的死动物相反,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说:“官员中有许多面色红润的胖子,这些达官贵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吃(…)官员对于吃饭真是过于奢侈了。他们每天吃好几顿饭,每顿都有许多道荤菜。” 


◇ 由于无力抚养孩子,很多家庭会选择把刚出生的女婴溺死,到了晚清时期,出现了“义塔”供人们弃置婴儿 图为19世纪末期为传教士拍摄的弃婴塔


除此之外,他们更不能接受的是,随处可见的弃婴。马戛尔尼保守估计,在京城里,每年就有9000婴儿被遗弃。随处可见弃婴的小手,从垃圾堆或者残垣断壁中漏出来。大清内河上的弃婴尸体则更多,河岸两边的百姓对此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仿佛飘过来的不是婴儿而是一条条死狗。不对,如果是狗,大清百姓会跳进河里抢来吃肉。


马戛尔尼使团记录了不少在大清的所见所闻,这其中,给他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大清的贫富差距和等级差距。清朝官员的身边随时随地都有大量的奴仆待命,官员上街之后,所有百姓都得跪下行礼,仿佛这一切都是应该的。


◇ 威廉·亚历山大画笔下的北京西直门


◇ 马戛尔尼使团沿京杭运河南下


使团的副团长约翰·巴罗,在他的日记里还记录了这么件事儿:由于不熟悉广州到天津的航线,英国人请求当地官员帮忙找一个去过天津的领航员。于是当地官员就命令士兵把去过天津的百姓全部抓过来。这些去过天津的人,一个个双膝跪地,神情悲惨。当使团船只进入内河时,士兵强迫大批百姓来拉纤,但付给的酬劳极其微薄,于是有大批人逃跑。于是,官员们派手下的士兵去附近的村庄直接把一些村民从床上拉起来加入纤夫队伍。为了防止这些被迫做纤夫的老百姓逃跑,他们时时刻刻被拿着长鞭的士兵监督着,仿佛这些为使团工作的不是人而是牲口。


◇ 《纤夫吃饭图》


巴罗在写完这件事儿之后,分析道:有充足的证据表明,满清手段已经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照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百姓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完全由朝廷左右,所有人几乎完全处于朝廷的控制之下。


◇ 在热河行宫,乾隆帝乘坐16人轿子接见使团


当然了,马戛尔尼使团觐见乾隆之后发生的事儿,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精心准备的礼物,包括马车热气球,太阳系模型,乾隆帝看都不看,直接扔进圆明园的库房。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惊讶的发现,那些东西还锁在圆明园里。那顶热气球,后来还被英国人运了回去,因为那玩意儿算个文物,太珍贵了。


马戛尔尼一看乾隆帝对礼物毫无兴趣,心情也凉了一半,但是此行主要目的是谈贸易的问题。还是硬着头皮跟乾隆帝提了五项建议,比如说把广东一口通商改成五口通商,中英双方互派使臣,在北京建立一个洋行,方便双方做生意等等要求。


乾隆帝听完之后逐一驳斥,总之是一项都没答应。令人唏嘘的是,马戛尔尼这次提出的五项建议,正是后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中的其中五项条约。


随着马戛尔尼使团在大清的活动结束,这些人英国人也对乾隆帝治下的大清得出一个结论:“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当英国人得出如此结论时,乾隆帝还躺在这块“精美硕大却爬满虱子的绸缎”上做着下一个美梦。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合作公众号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或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点击 阅读原文 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