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安 | 用画来玩一场爱的解码游戏
坐落在上海杨树浦路的北外滩艺术园区是一个安静的创意园区,这里的建筑还带有一些老厂房的气息,画家牛安的工作室就在园区深处的一座楼中。穿过一条挂满画作的通道,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宽敞的空间出现在眼前,再往里走,画室的窗户边上,搭出了一个仅供两人坐下喝茶的小阁楼。
这已经是牛安的第五间工作室,她习惯了这种不断更换场地的流动式创作生活,正如她之前的人生,从中国到日本,再从韩国到美国,又回到上海。
牛安拥有一种爽朗、干练而又温柔的气质,周围的人也很容易被她的热情所感染。她的画,充溢着交错的线条、浓重的色调和形色的符号,是有趣的,神秘的,而又充满着涌动的情感。
最近几年,牛安开始尝试在画作中加入一些新的、好玩的东西,比如“亮瞎眼”系列,她将在美国聚会看到的小孩子们用来画画的glitter和油彩中得到启发,将它们加入颜料之中,画作便因此具有了闪闪发亮的特性,且随着光线变幻有所不同。
这是牛安对于网络时代数字艺术发展的一种反思。对于新兴的元宇宙和NFT艺术,她也有好奇心去了解与研究,就像她每次开画展,都在琢磨着以一种新形式来进行创作,身边随手可得的滴胶、扇子都成为了她的创作载体。
但无论载体如何创新,牛安总是热衷用符号来表达爱。她的作品中总会出现一些神秘的数字,其中各有各的含义,比如“+8621”就是在上海画的,“+1650”就是在加州画的,只有在那个地方住过的人才能一眼就看明白。东方文化讲究“隐喻”和“留白”,这是牛安所欣赏的,书法为她提供了无尽的灵感,笔画勾勒出表达对象的主体,用符号甚至线条去暗喻,留下给人联想的空间,也为她的作品增加了韵律感和神秘性。
在线条与符号构成的抽象盛宴中,牛安的作品仿佛一场盛大而美好的爱的解码游戏,正如她所言:“在这个到处是公开的社交网络的时代,我们的爱是要加密才好玩吧。”
幼年学习传统书画篆刻艺术,少年时进入上海大学美院附中学习西画,后赴日本考入东京都武藏野美术大学造型学部,毕业后回上海创立工作室并辗转于上海和旧金山两地进行艺术创作。作品在中国的上海和香港,以及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欧洲等世界各地均有展出。
身为画家的牛安,艺术生涯却是从学习书法开始的。她回忆起童年的自己喜欢画画,妈妈便决定找个老师教她。老师很擅长书法,觉得小孩子学画首先要把字练好,于是她就懵懵懂懂地踏上了习字之路,一练就是15年。她曾有过不理解和委屈,但是后来再看这段经历,牛安才慢慢发现,学习书法,令她在绘画上大受裨益,书法中最讲究线质,即线条与质感,而线条后来成为了牛安画作中最关键、也是最有韵味的元素。
上了高中的牛安,开始正式学习油画。高中毕业之后,她直升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室内设计,但是她有自己的想法,那便是出国,读书,做艺术。于是她在连日语都不会说的情况,怀里揣着两千美金就去了日本。她很要强,一边学日语,一边打工,不仅解决了经济问题,还读上了著名的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毕业之后,牛安进入了日本一家著名的建筑公司工作,她的美大读书经历帮助了她,公司里有些特别侧重艺术性和审美的项目,只有她能做。作为外国女性员工,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不过,对于牛安而言,她更希望去艺术氛围更开放的美国。牛安三十岁之前的人生经历,似乎都在为她做艺术家做铺垫,到美国之后,她终于决定正式做一名画家。第一幅作品是一张很小的,和猫有关的画。从这幅画开始,她开始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绘画创作之中。
2000年,牛安回到上海。在这里,她再次启程,进入了创作的全新阶段。
学习书法对于您后来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牛安:我的第二位书法老师曾经跟我说,你的书法就是你的宇宙,字的偏旁部首就是两个人,他们在对抗,但是要站稳了,所以对我的启发就是,(知道)画画时什么地方要留白,什么地方要重。其实到最后画画都用线条去“散步”了。虽然我现在画的貌似看上去用的都是西方化的材料,但是我觉得是在用一个中国人的情怀去画,所以我认为这是自上到下的一个传承。
在武藏野美术大学读书的这一段时间,给您后来的艺术生涯带来什么启发?
牛安:那段时间,我住在一个小小的日式榻榻米房间,就开始自己布置装饰,还上过杂志。给我的启发是画画的时候学习的是一种SENSE,一种MOOD,姑且说是“美术思想”,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变成一种艺术。
您离开日本后,又去了韩国与美国,那段时期对您的创作又有什么影响?
牛安:旅居韩国是为了进行一个艺术家采访项目,他们的艺术创作状态对我的启发还挺大的。之后我就到了美国,那个时候真就是可以天天画画了,还有参展,开始卖画了,还比较享受。
您最后选择定居故乡上海,为什么?
牛安:其实原因很简单,上海所有的方面都满足我的艺术创作要求,我可以有个大空间,因为旧金山也有这样的地方,但租金就是不得了的。
您的画风偏抽象风格,似乎您很喜欢使用圆形元素,它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牛安:我们从最开始练习画画的时候就是画人的曲线,就像是木雕或雕塑也是先裁成方的一个胴体,然后再让它圆润起来。其实人的每根骨头都是弧形的,都是有曲线的,所以就很美。我不太喜欢定义自己是什么风格,但是我觉得一定是神似比形似更重要,只要神似,不管画成什么样都行。
您回国后以苏州园林太湖石为灵感来源的《石在系列》是您的重要创作之一,石头本是坚硬的,然而您说想画的是“石头的温柔”,该如何理解这一“矛盾”呢?
牛安:太湖石是在水下发现的,上面的那些圆洞都是被最温柔的水冲刷出来的,特点就是玲珑,所以它的线条是最优美的,弧线型都是水的模样,所以尽管是石头,但是留下来的形体都是最美妙的曲线。
所以你看,一个美丽的东西,它就是一个矛盾体,但越矛盾越冲突,你会发觉它越好看,为什么莎士比亚悲剧好看,因为矛盾冲突是无解的。石头也是这样,本来那么硬,但是却被水冲刷出那么优美的圆的曲线,我真是觉得不能再完美了。
牛安的早期作品,大多与女性有关,像是代表作《月亮女人》系列,隐隐约约中可以看出是女性的柔美胴体,与一轮圆月交错融合,以月为颜,洒脱飘逸的线条,表达着无声的情绪。这个系列,也是她经历了从青春期的懵懂少女身份,到独自出国学习、深造,对于自己女性意识的萌发和探索女性身份的一种表达和回应。
在您的早期创作“月亮女人”系列中,是如何利用抽象的表现形式将“月亮”与“女人”关联起来的?您觉得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牛安:我本来就觉得阴阳是个很有趣的事情,小时候写生,我就想,太阳给人带来无限多的热能和色彩,月亮却没有,但是很多神话故事以月亮为背景,让人浮想联翩,月光下的云朵都像是漩涡,好像特别的神秘。而人们又常说做女人就要多一点神秘感,然后也说女人是半边天,那么晚上出来的月亮不也是一半的天吗?而且它有月圆月满,女性每个月也有一次必经的生理现象,很像月亮的潮起潮落,就真的蛮有意思的。
女性,是您作品不变的主题,您还记得最开始萌发创作女性题材时的想法吗?
牛安:画画我觉得其实很简单,就是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我是谁,一个是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是女的,这个很重要,小时候学画都是比较男性化的教育,没有什么性别意识。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其实就是我从高中毕业到日本的那一段过程,刚开始还不太懂感情、爱啊什么的,所以到了自己要创作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于是就把对此的思考融入到了我的画作中。
我们可以从您的画中感受到浓烈的关于女性情绪的表达,爱情,或者说是情爱,在您的创作中占有怎样的地位?
牛安:其实爱是有多种多样的,比方说你爱某个东西,你爱人,你爱艺术,我觉得都可以说是爱。对我来说爱人是挺难的,有时你追求和你得到的是不成比例的,而且有的时候会犯错误的,还要反思,所以我还在学习中。
反而是对做艺术的爱,从小到现在从来没有改变过,我觉得这肯定是真的爱,但是这也是最残酷的地方,有的时候这个画明明是好的,但是你心情不好时,也许会错误地判断它是一张坏的画,那么人家都不理解你的时候,你怎么去珍视你自己的这份爱?
如今,您对于“女性”及“女性美”这些词汇,有什么新的理解吗?
牛安:到了今天,我对“女性美”的看法,就是觉得独立很重要,独立去思考,独立去面对你的人生,然后不需要跟别人一样,你可以再勇敢一点。
请和跃动她影的读者,分享您喜爱的书籍、电影、音乐或任何您认为值得分享的文艺作品或有趣事情。
现在在读或正准备阅读的书
《盲柳与睡女》by 村上春樹
《成为波伏瓦》by 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最爱的十部电影/电视剧
《教父》《活着》《霸王别姬》《千里千寻》《花样年华》《第二个月亮》《小鞋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艺术的力量》《蓝色星球》《情义知多少》《女税务官》
私人歌单
这两年必看的艺术展览
上海teamLab无界美术馆的展览
上海浦东美术馆的“徐冰的语言”
外滩久事美术馆的“乔治·莫兰迪展”
龙美术馆的“盐田千春展”
Credits
采访/撰稿:珊瑚
摄影:二花
视频:周噜噜 carlosz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