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穷人家的孩子该去读博吗?搞科研能改变命运吗?
今日话题:读博跟家境有多大关系?
穷人家的孩子,应该选择去读博吗?搞科研可以改变人生吗?有人甚至彻底扭转了人生:从一个重刑监狱罪犯,成为在权威数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学者......
近日,知乎上有这样一则话题引发热议:
一名从山村走出的211硕士,在毕业后因为一份5000元/月的工作倍感绝望,于是选择申请浙大博士,终被录取。但没想好是否去读博,因为家里情况不好,读博时间成本高、没退路,硕士期间只发了一篇四区水刊......基于种种情况,他希望过来人指点一二。
图源:知乎
题主(提问者)表示自己已经纠结了好几个月没做决定是否读博,还是因为家境、专业和生活这三大问题:
——家境,家里情况不好,没啥钱,读博没退路,只能是赌,读博时间成本太大,怕自己坚持不下去。
——专业,博士即将就读浙大能源动力专业,主要做二氧化碳铺集方向。导师据说人不错,但是没有什么头衔,提前和我说有很多工程项目,很辛苦很难。就业一般,但应该稳定不用担心中年危机,大多二线二本左右高校,或一线电力相关央企国企,在北京差不多30w多点。
——生活,读博意味着和女友异地。她北京211博士毕业留校了。我就重新在北京找了工作,半导体安全管理岗,全年差不多20w,但部门很卷。工作一年对读博变得很胆怯,怕毕不了业,不读又觉得未来会和女友拉开差距。又觉得浙大机会很好,错过以后这辈子是没可能了。
网友观点:
1. 什么样的家境,才算“穷人家的孩子”?这个概念太主观了,不过题主目前家人健康,自己有拼搏的意图,这就不算穷。如果综合自身情况考虑,其实建议争取申请一所北京的高校读博,和女友一起拼搏更有动力。如果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读博其实挺不错的。
图源:知乎
2. 题主在北京新找的工作是半导体行业,这个行业现在属于上升期,工作经验才是黄金衡量标准,在大的平台工作一年身价接近2-6w的涨,有发展前景。相对地,中国的学历红利在快速下降,根据其博士就读专业来看,虽不太内卷但结合自身条件来看,未来可能学术生涯发展非常尴尬。
图源:知乎
3. 读博固然有风险,但是博士确实让你被人高看一眼,资源分配上确实有倾斜,上升空间也比较高。如果真的顾虑家境的问题,就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家庭可以承受读博以后各种各样的后果吗?此外,穷只是条件,不是理由,没必要为一个“穷”字原地打转。
图源:知乎
一位作者人寸(985在读博士生)投稿分享过这样一个读博评价体系,来诠释读博和家境的关系:
我们可以发现,在“家境”因素之外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心态”。
导致太多优秀的人给自己定了远超自己能力的目标,对自己的要求永远是我要考前X名,而不是我已经尽力了。这带来的后果是他们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接受不了旁人的优秀,接受不了异样的眼光,一次的失败就会带来长久的阴影。
在此,作者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是:保持心态平稳,能够接受失败,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超人(天才),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的擅长之处,发现自己平凡的优势所在。
读博就如同赌博一样,从概率论上讲只有50%的胜率,希望上述的表格和分析能够给正在徘徊的学子一点帮助,辅助大家拿到更高的胜率。
复旦博士黄旭在科学网博客写到,我了解到复旦的本科生中只有十分之一左右来自农村家庭,也深切地意识到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在没有家庭的支持下,读研读博不能提高你的上限,上限取决于你的天分;但能提高你的下限,下限取决于你的努力。总的来说还是一种稳妥地改变命运的方式,至少未来的生活会好于父辈。
当然,如果你喜欢自己所学的,之前接触过研究又有继续往深处做下去的意愿,那么我认为家庭条件差这个因素是其次的,你可以选择知名高校或是中国科学院系统,除了师资力量相对较好,研究生待遇也还算可以,不用过于担心经济问题,会有更多的精力用在研究上。
另一位中科院在读博士曾分享:
第一,个人觉得家境普通和读博士没有太大的关系,博士每个月的补助完全够生活了,不需要家里额外提供资金。
第二,家境普通的家庭和急需经济支柱的家庭是不一样的。如果家里需要你现在就支撑起这个家,那么完全不建议你读博士。(这里的家庭情况不仅仅指经济,还包括家里人的支持与理解)
第三,读博需要考虑的除了经济问题还有其他很多问题,比如年龄,婚姻,与导师的关系,课题组氛围,专业方向,就业前景等等,如果想要读取博士,请一定不要仅仅只考虑经济,全盘考虑之后再做决定比较妥当。
高中辍学、因吸毒杀人被判处有期徒刑25年、重刑监狱罪犯......人生DeBuff几乎叠满的情况下,他却能在权威数学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他是怎么做到反转人生的?
他就是克里斯托弗·海文斯,11年前刚入狱的时候,还是跟很多犯人无异。在一次打架斗殴之后,他被惩罚来到一个单人“禁闭室”,更幸运的是,在他开始感到无聊时,看管他们的Mr. G给他送来了一包“数学作业”。
从这里他爱上了数独游戏,没有计算机、没有老师,单靠手写、以及数学教材有限的情况下,高中辍学的他,在单人房间里,每天学习10小时。
被捕时的克里斯托弗和他在监狱中解题的手稿
随着学习不断地深入,他渴求的知识越来越多,但家人无法帮助准确地找到这些晦涩难懂的教材。于是在 2013 年 1 月,他写了一封信向数学科学出版社“求救”,并想订阅著名期刊《数学年鉴》。出版社编辑尽管有些怀疑,还是托朋友请教了都灵大学的数学教授,引来不少教授为监狱里的他出题“考验”,最终仅靠纸和笔,克里斯托弗研究出的结果“足以开辟数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2021年1月,他在数学界知名期刊《数论研究》上发表了题为 “一些连分数的线性分数变换和非线性跃迁收敛” 的学术研究论文。
他还在狱中成为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密码学家阿米特·萨海(Amit Sahai)博士的特殊学生。阿米特说“他是我整个学术生涯中遇到的最勤奋的学生”,他可以一整天致力于解决老师发给他的任何问题。
克里斯托弗还透露,出狱后他想要继续完成学士和硕士学位,一步步踏上正途的克里斯托弗还在监狱中“开班授徒”,希望帮助大多数误入歧途的囚犯重返自己的求职生涯,有助于打消出狱后社会对他们的歧视。
他的传奇经历再次向我们展现了科研的重要性,甚至可以彻底逆转你的人生。
不过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穷人家的孩子能不能靠读博士搞科研改变命运?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辩证看待,最主要的还是结合自身情况去分析,毕竟别人的成功案例不代表我们“抄人生的作业”就能成功。
论文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40993-020-0187-5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