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高校领导入选!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这些高校表现亮眼
广告
日前,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最终名单正式公布,共有133名学者当选,分别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4人。(详细名单:133人!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公布(附完整名单))
经过本轮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增长至873人和978人。
此次增选,有不少高校表现亮眼,共51所高校上榜,其中有8位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入选。
工程管理学部23年来首次无新增
在本次增选中,按学部统计情况如下。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10人,化学部10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1人,地学部8人,信息技术科学部8人,技术科学部12人。
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人,农业学部10人,医药卫生学部11人。
小乔整理了两院近5轮增选各学部新增院士人数情况,可以看到,2023届两院院士增选各学部人数出现下降,具体情况如下:
注:数据均为编辑手工统计,如有疏漏,敬请指正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今年并无新增院士,这是该学部成立23年以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况。不过这个结果也是可以预见的,毕竟在5月末中国工程院发布的2021年院士增选指南中,工程管理学部均未出现在“增选的领域学科方向”和“名额分配”中。
实际上,工程管理学部在设立之初就饱受争议,不少院士担心其变成“官员和企业家的俱乐部”。著名“高铁院士”王梦恕还曾向中国工程院提交书面意见,建议取消工程管理学部。不知该学部的停止增选是一时的还是一种长久的信号。
74人来自高校
清华大学位居第一
在133名新增院士中,有74人的工作单位为高校(高校附属机构不纳入统计,单人工作高校多于一所的分别统计),占比55.6%,共涉及51所高校。不少高校已经发出喜报。
图源:各高校官微
其中,清华大学输出6人,中国科学院5人,中国工程院1人,位居第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紧随其后,当选4人,中国科学院4人,中国工程院1人,位列第二;同济大学共4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各2人,排名第三;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均有3人当选,并列第四。
另外,还有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均有2人当选。
具体排名如下:
注:数据均为编辑手工统计,如有疏漏,敬请指正
可以看到,入选人数超过1人的高校以985高校为主,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两所211高校表现突出。在本轮增选中,全国共16所985高校0人上榜,其中不乏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以文科见长的高校。
此次上榜高校中,还包含12所双非院校,成绩喜人,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燕山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8位高校领导成功冲击院士
校长和党委书记作为一所高校的“灵魂”,对于高校自身的良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届增选中,共有8位高校领导成功入选,名单如下(按学校首字母排序):
注:数据均为编辑手工统计,如有疏漏,敬请指正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 杨勇平
华北理工大学校长 张福成
辽宁大学党委书记 潘一山
潘一山,男,汉族,1964年5月生,辽宁省东港市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力学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博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后,美国密西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辽宁大学党委书记。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 张荣张荣出生于1964年2月,先后担任过山东大学校长、厦门大学校长等职,他长期致力于光电信息功能半导体材料生长、半导体新材料、器件和物理研究。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 李清泉
他出生于1965年1月,曾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党委常委(正厅级),深圳大学校长,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等职。李清泉长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以及3S集成等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同济大学校长 郑庆华郑庆华出生于1969年1月,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2023年2月任同济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他还是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西北工业大学校长 宋保维
1963年7月出生的宋保维长期任职于西北工业大学,长期从事水下航行器总体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均排名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排名2),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均排名1)。
6位女性科学家当选
在新增院士中,有6位女性科学家当选,占比4.5%,分别为北京大学的段慧玲、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金奎娟、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陈春英、清华大学/深圳医学科学院的颜宁、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李惠以及华中农业大学的金敏林。
与2021届女性院士占比7.38%,以及2019届占比8.63%的数据相比,今年女性院士人数及占比有所下降。
其中,颜宁从参选到最终确定当选都备受瞩目。在正式名单公布之前,就有消息传出其当选信息。2017年,时年39岁清华大学教授颜宁曾入选中科院院士候选名单,成为当年最年轻院士候选人,但最终遗憾落选。对于此次当选,颜宁在公开采访中表示,“我说这些‘帽子’什么,它不改变你这个人,不改变你是谁,不会说因为有这个你就更优秀,或者怎么样。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想我们追求的都是在科学史上我留下了什么,为这个社会我做了什么。所以从这个初心出发,你就会想,我一直要aim high(追求高目标)。”
注:数据均为编辑手工统计,如有疏漏,敬请指正
女性院士的“稀有”与科研工作者总体的性别分布是分不开的。从规模上来讲,长久以来,男性科研人员的人数都远超女性科研人员,这也势必造成女性在科研工作中的“弱势”现象。让女性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大的能量,仍然任重道远。
平均年龄56岁,最小45岁
按年龄统计,本次新增两院院士的平均年龄约为56岁,主要集中在51-61岁区间,60岁及以下占比84.96%,其中年龄最小的45岁,共3人,年龄最大的为76岁。与2021届相比,增选院士有“年轻化”的趋势。
注:数据均为编辑手工统计,如有疏漏,敬请指正
两院分别来看。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平均年龄54岁,最小45岁,共3人,分别为:厦门大学郑南峰,清华大学、深圳医学科学院颜宁(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郑海荣;最大年龄65岁,为上海交通大学张荻。
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平均年龄58岁,最小48岁,为南京师范大学黄和;最大年龄76岁,为上海交通大学谭家华。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