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 | 合辑:传统家庭研究

社会理论 社会理论 2023-03-11


“父子一体”的思想,几乎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这也是一直以来,“家庭”作为理解中国社会总体性命题的关键所在。“父子一体”主要指以“祖-父-子”三代关系为基本单元的绵延谱系;居于其间的个体,将自我只视为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一个环节。本专题选取的四篇文章,既有当代研究,也包括民国学者的研究,希望能从整体上勾勒出近百年来中国学者的思考,以及“父子一体”思想对于中国社会诸层面,比如人格心理、社会流动、生育选择等方面的影响。


周飞舟的《一本与一体》一文,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细致深入地阐释了“父子一体”思想的内涵,及其所形成的“垂直的”社会结构;并试图论证以“一体”为基础的、真正的“孝”具有打破家庭之私,实现“公德”的可能性。作为周飞舟笔下“五四运动以来的学者”的典型代表,许烺光和潘光旦这两位民国时期的学者,则似乎对于“父子一体”思想及其社会影响有着更加复杂的观感。许烺光的《后记:中国的亲属、人格,及社会流动》一文,探讨了“父子一体”观念对于不同阶层家庭的子女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富人阶层子弟易于形成虚荣、奢侈、极度追求名望等人格特质,从而进一步促成了中国历史上极大的社会流动性。潘光旦的《关于祖宗父母者》一文虽然篇幅不长,却相当精炼地展现了一种将“父子一体”观念以新的“种族绵延”形式重建的方案。潘氏和许氏一样,对于当时社会中大家族尾大不掉、偏私狭隘的社会风气颇为不满,但是他同样清楚地认识到“父子一体”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情感之自然流露”特性的可贵,以及将这种“祖-父-子”的绵延扩展为更契合时代精神的种族绵延思想的现实性意义。李中清、王丰的《生育》一文并没有探讨“父子一体”观念,而是一篇反映中国历史上低已婚生育率的历史人口学文章。不过,这种中国式的“婚姻内抑制”,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受到了“父子一体”思想的潜在影响。在许烺光四十年代的喜洲调查中,就曾对“已有孙辈的老夫妻几乎毫无例外地分室居住”的情况及其原因进行过详细介绍,这无疑是致使婚后生育早停的重要原因。


《一本与一体》一文,主要以儒家经典文本为分析材料,却又并不限于此,而是将“一体”思想作为中国社会深层的社会意识,详细探讨了其产生的“一本”基础,及其所构成的“垂直的”社会结构。正是以“一体”为中心,才展开了中国人基本的行为伦理,以及中国社会中独特的家内代际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试图回应百年来有关中国家制会带来“私”之狭隘性的疑虑,认为以“一体”为基础的、真正的“孝”具有打破家庭之私,实现“公德”的可能性。作为《传统家庭研究专题:“父子一体”与中国社会》系列文章的第一篇,该文细致深入地阐释了“一体”思想的内涵。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认为“一体”既包括“父子一体”,也包括“母子一体”,而这与一些学者(比如许烺光)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体”只限于“父子”的判断,存在差异。



《中国的血缘、个性,及社会变迁》一文,是许烺光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再版《祖荫下》一书时增加的一节附录。对于“父子一体”的重视,其实在《祖荫下》一书的最初版本中就已经有所呈现。因为是英文写作,许烺光将“父子一体”表述为“father-son identification”,并详细地介绍了这一关系的基本内容:“Whatever the one is, the other is; and whatever the one has, the other has.” 他指出,在“祖荫”这种绵延的代际谱系中,“父子一体”的关系实际上构成了中国亲属结构的核心,所有的其他亲属关系都是从父子关系推导而来。并且,他进一步讨论了“父子一体”这种社会意识的内生性困境:该观念作用于不同阶层的子弟,会产生不同的人格类型,并进而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亦即,对于富人阶层来说,较易使其子弟形成虚荣、奢侈、极度追求名望的人格特质;而对于穷人阶层来说,较易使其子弟形成恭顺、谨慎、勤俭、有理性的人格特质。在他看来,不同人格特质的再生产,是从个体人格层面解释中国历史上高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原因。



潘光旦的《关于祖宗父母者》一文是其著作《中国之家庭问题》的一节,该文虽然篇幅不长,却相当精炼地展现了一种将“父子一体”观念以新的“种族绵延”形式重建的方案。处于民国社会的混乱时局之中,潘光旦和许烺光一样,对于家族问题之弊端有着更为切身的体会,这或许是当代学者难以完全“共情”的根源。一方面,对当时社会中大家族尾大不掉、偏私狭隘的社会风气颇为不满,另一方面,潘光旦同样清楚地认识到“父子一体”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情感之自然流露”特性的可贵,因而,他试图将这种“祖-父-子”的绵延扩展为更契合时代精神的种族绵延思想,为中国家制开拓出一条“不变中求变”的未来发展之路。



李中清、王丰的《生育》一文是其著作《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中的一章。该文是一篇反映中国历史上低已婚生育率的历史人口学文章,初看起来和“父子一体”观念并没有什么联系。在文中,作者将低已婚生育率这种中国式的“婚姻内抑制”归因于很多原因,比如儒释道中都普遍存在的禁欲文化传统;中国母亲的长期哺乳;传统中医避孕与流产技术,等等。同时,他也模糊地指出,“基本的家庭关系不是夫妻关系,而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包办婚姻,也易于产生“婚姻内抑制”,“ 因为孝顺要比生育更为重要”。结合民国时期的一些田野调查会发现,作者的这一论述实际上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父子一体”的社会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造成这种低已婚生育率的主要原因。比如,许烺光在其四十年代的喜洲调查中,就曾对“已有孙辈的老夫妻几乎毫无例外地分室居住”的情况及其原因进行过详细介绍,这无疑是致使婚后生育早停的重要原因。



编辑 丨赵逸洲

审核 丨李昊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