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
其他
科学教育区域发展动力源 | 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系列专题分享第二期
馨火学堂特别节目来啦你是不是对职业发展路径有困惑的科学教师?你是不是努力拓展本地科学教育疆域的教研员?你是否在思考科技飞速迭代背景下的科学教育?那么,这个系列的特别节目不容错过!4月10日:看见科学教师群体4月27日:科学教育区域发展动力源5月26日: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
其他
袁辉:株洲科学教师的“肩膀”
上一篇文章中(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观察员刘柱石老师记叙了走访湖北长阳和湖南株洲两个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入选成果的过程和感受。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则是他在走访后单独撰写的人物故事,是对株洲成果中的灵魂人物袁辉老师的侧写和致敬。株洲科学教师的“肩膀”———记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学教研员袁辉撰稿:刘柱石我和袁辉老师相识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刚从市五中调到市教科院、任当时的自然教研员,而我当时在县城的小学教自然,二十多年来,我们俩一直是生活上互相关心的好兄弟,工作上互相支持的好伙伴,相互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变化,他即将退休,这次我随桂馨来株洲采访科学教育支持计划,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他。无限情怀袁辉,1982年参加工作,先在农村学校教数学兼小学自然教学,后来调到市属中学教数学。由于他爱动脑,动手能力强,加上市教科所需要一名这方面的人,于是他成了科学教研员,并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一辈子奉献给了小学科学教育。“我希望做好全市科学老师成长的助推手。”这是袁辉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话里话外传达的是他愿为他人做嫁衣的无我情怀。在他的心里,教师的成长就是他的成功,教师的进步就是他最大的快慰。他默默无闻地、不断地忘我付出,为全市小学科学老师的成长倾注所有的心血和智慧,搭建了各种研究展示平台,助推着全市小学科学老师在专业发展的大道上大步前行。26年没有间断过的“株洲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竞赛”很能体现他对事业的执着。从1997年担任市小学科学教研员至今,每一年的竞赛活动,他都精心组织,按照循序渐进、全员参与的原则,从学校赛到县区,再赛到市里,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26年来,他组织的竞赛活动年年有主题,每次着力解决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或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因此,一批又一批科学教师从赛课中脱颖而出、不断成长。根据我个人的不完全统计和估算,株洲市每年有10位以上老师参加此项赛事,近十余年全市有300余名科学老师获得了市级赛课的机会,教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提升。所以,株洲科学教师这样评价他:株洲科学教师的精神领袖,株洲科学教师的“肩膀”。说他是精神领袖,是因为他以高尚的品德情操和精准的专业水平而获得老师的认可。如,因为种种原因,一般老师都不太愿意承担公开课、研讨课、竞赛课的教学任务,学校也不太愿意承办大型活动。可是,自袁辉担任科学教研员以来,株洲市每年要举办五次以上的教研活动,举办一次科学教师的竞赛活动,因为每次活动内容充实,学有所获,株洲科学学科老师都争着上竞赛课、争着来参加教研活动,很多学校争着承担科学学科的会议,这使得株洲科学学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科学教师队伍越来越壮大。比如今年2月这次活动原来估计最多150人,实际到会240多人。特级教师、株洲市科学学科带头人孙江波老师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袁老师是我生命中的贵人”。上世纪末,袁老师去醴陵一个乡村学校听课,发现孙江波对科学有股钻劲,又爱动脑动手,是个科学教师的好苗子,于是着力培养:多次听课、评课,指出其不足;给他压担子,带他做科研课题,以提高其科研水平;发现他进步快,又给他展示的平台,让他参加市、省、国家级的竞赛课,在他的指导下,孙江波迅速成长,年仅33岁就被评为湖南省特级教师,是当时全省科学学科中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成了省内名师,之后,孙江波多次执教全国名师、特级教师展示课,多次送教送培到省内外。为了发挥他的特长、才干,2012年袁辉又推荐他担任株洲市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和主持全市科学教师发展的各项活动,而袁老师甘当绿叶,在幕后为他当好参谋,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使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像孙江波老师这样通过教学竞赛和做课题研究走出来的老师,在株洲越来越多,名师队伍也越来越大。龙洁、宾雨老师,相继被评为省特级教师;洪献珍、何利、欧阳海晏等老师从株洲赛课获一等奖再到全国一等奖,卢淼鸿、周海兵等老师,相继被评为市级科学学科带头人。他们每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都离不开株洲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竞赛这一平台,袁辉老师为株洲的科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成长奠定了坚实有效的基础,他的助推给了每位教师成长的动力。在株洲科学教师眼里,袁老师就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坚实的“肩膀”!去年,袁辉生了场大病,身体虚弱,到了下半年仍没恢复,单位要组织全市范围内的教学视导工作,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以及路途遥远(最远的视导学校有200多公里)、时间长(1个星期)等原因,本没有打算安排他,可他割舍不了对专业的热爱,仍执意参加。由于去学校路途遥远,加上身体虚弱,他大汗淋漓,还上吐下泻,同行的老师都为他担心,而他一再叮嘱同伴不要将他的情况告诉学校领导及他人,一怕增加领导的麻烦,二怕影响工作,就这样他坚持把所有视导工作都做完。事后他家人从他的同伴处得知此事,责怪他太不爱惜身体,而他笑着说:不是没事吗,这可能是我工作中最后一次下到县乡视导,我不能有始无终呀,我要为自己的工作历程画上圆满的句号。聚在教研袁辉是一位做事十分认真的人。株洲下辖五县四区,有数百所小学,仅常态教研一项,他每年要听上百节课,几十年来,他几乎跑遍株洲所有小学。另外,院里组织的专项视导、市级的竞赛课、各类研讨、集体备课、课题研究以及市辖各县区组织的大型教研活动也会请他参加,一年到头难得有几天在办公室清静
其他
看见科学教师群体 | 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系列专题分享第一期
馨火学堂特别节目来啦你是不是对职业发展路径有困惑的科学教师?你是不是努力拓展本地科学教育疆域的教研员?你是否在思考科技飞速迭代背景下的科学教育?那么,这个系列的特别节目不容错过!4月10日:看见科学教师群体4月26日:科学教育区域发展动力源5月26日: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
其他
刘柱石: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 特约观察
今年2月开始,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入选成果走访继续进行。下文是观察员刘柱石老师参与走访了湖北长阳、湖南株洲两个地区的科学教育工作室申报成果后用心写的文章,需要拿出一个安静的时段阅读才会有最佳体验。能以众正,可以王矣文/刘柱石一年一度春草绿,蓄能起航正当时。在这样一个春风习习,润物无声,充满生机的美好季节,我随桂馨基金会到湖北、湖南走访桂馨科学课项目支持的教育成果。湖北长阳战术与战略齐发展接到走访任务后让我有点疑惑:桂馨基金会经过多方评选才选出12个项目作为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入围成果,把一节科学课作为成果,价值是否小了点?带着疑问我来到了湖北长阳。首先到达的地方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见到了负责科学教育的教研员林静老师。这是一位精明强干、睿智、爱学、爱钻、谦虚的女老师。她1996年参加工作,在教了两年语文、四年专职音乐后,转行成了专职科学教师。7年后,因为工作的需要,又从专职科学教师变成了兼职。2018年8月,因为能力和成绩突出被选拔为县科学教研员,承担全县的科学教学研究指导。回忆27年的教育生涯,她觉得当专职科学教师是最快乐的时光。担任科学教研员后,她经常深入课堂听课,组织开展多种教研活动,既培养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又注重区域整体教研水平发展,特别是去年成立了长阳科学教育工作室,教研工作更上台阶。谈到《影子的秘密》这节课的打磨过程,林老师特别向我们提到了工作室钟高平和彭少宜老师在打磨过程中的作用,接着我们来到了他们所在的长阳县津洋口小学。初见钟老师感觉对方好像有点不善言谈,当与我们谈起来时,让我大吃一惊,第一句话是,“科学课比数学课有趣”。钟老师今年48岁,98年参加工作,一直教数学,并且数学也教得小有成就。2019年参加“桂馨科学教师培训”后,更喜欢上科学课了,我们笑着问他:“以前教数学,学校和家长肯定重视,现在教科学有失落感吗?”他回答我们:“期望值不一样,不但没有失落感而且还有成就感。”因为钟老师爱动手,他的课堂上学生总有实验可做,或者有动植物可观察,学生喜欢上科学课。据说,他家一年四季花果飘香,为学生观察提供了充足的观察材料。同时,他家池塘饲养了鱼,摸索了鱼的养殖方法,会给鱼诊病、治病,成为了附近养殖户的“鱼医生”。彭少宜老师也是一位四十多岁的老师,
其他
好的科学课,是把孩子当成科学家来教
好的科学课,是把孩子当成科学家来教——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浙江走访侧记2022年12月,我跟随桂馨基金会的小伙伴,到浙江去走访桂馨科学教育支出计划入围的几个教育成果。这些成果各不相同,有一节课的设计,也有一整个评价系统的推进;有在校园里的,也有足迹遍布全国的;有刚任教几年的新老师的探索,也有从业几十年的老教师的尝试。如果把这些成果放到“科学课要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时空框架中去考量,那么我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是,浙江这些学校现在的科学课,不再只是教科学知识,而是把孩子当成科学家来教。这句话是美国的一位科学老师克丽·伦道夫说的,她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理念变化时说到,我对科学教育的看法,从教学生科学,转变为把学生当科学家来教。从教科学知识,到教未来的科学家,这不仅仅是某个老师对学科理解的变化,也是正在进行的科学课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现在说的小学里的科学课,最早叫《自然》,后来叫《常识》,现在叫《科学》,名字变化的背后,是对学科认识的变化,从感知体验,到知识学习,再到科学思考。科学课的教育目标,也从一开始的教授知识,变成了教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要激发孩子的好奇,教会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最近十多年科学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的变化,也是我在当下浙江的科学课实践中观察到的变化。01课堂上,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在温州市龙湾区见到潘欢燕老师之前,我最好奇的是,到底是什么样的动力,能够驱使她在五、六年的时间里,反反复复地把一堂课打磨几十遍?《空气有重量吗》这节课第一次公开上,是在2017年,潘老师一直记得当时参加评课的专家章鼎儿的话,“欢燕的课是好课里上的不好的,但是还是一节好课!”这个评语激励了潘欢燕老师,让她在接下来的六年里不停地改课、磨课,就为了将这堂被章老师认证过的“好课”上好。直到2022年,最后一次上完试教时,潘老师说,“(改好的课)上的时候很顺,上完了自己心里很舒服。”“顺”这个词,潘老师常常提到。上课上得不好时,她说,上得很不顺;上得好时,她说,上得很顺。我问,您说得这个顺不顺,到底是什么意思?潘老师的回答是,上课的时候,孩子是真的做研究,真的去思考,真的有发现,真的解决了问题,这样就顺了。为了让我真的理解,潘老师详细介绍了课程改进的细节。她说,“第一次上《空气》这个课的时候,教材上的安排是用杠杆尺来测量两个气球之前的平衡,充气的气球重一点,证明空气有重量。可这个实验是个假实验,空气在空气中称不出来,因为空气有浮力。用杠杆尺来称,我们老师还得辅助作假,才能让学生看到“空气有重量”,这个课上得太不顺了。后来改成用电子秤称球里压缩的空气,才终于顺了一点。”她说,“用来称重的球、打气的气筒、称量的电子秤,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电子秤吧,精确到个位数的称不出差异,精确到两位数的对三年级的学生又会产生干扰,所以我干脆用胶布把最后一位贴起来,再比如打气筒吧,手动的,脚踩的,大的,小的,一个一个试,这些用到的材料,每个我都试过四五个版本,要找到最好操作、用起来最顺的。”她说,“课堂上的引导也改了很多遍,课上要让学生自己花15-20分钟操作探究,花10-15分钟讨论、分析,如何操作,如何处理数据,如何发现规律,都改了一遍又一遍,终于上起来比较顺了。”潘老师说上起来顺的课才是好课,这是资深教师宝贵的直觉。她花了六年的时间把“不顺”改“顺”的过程,也很像科学家做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不断改进,最终解决了问题。课堂上求“顺”的过程,也是科学上求“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潘老师践行了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样的课堂,必然对学生产生了正向的影响。访谈的最后,我们邀请了潘老师的几个学生过来,请他们说说自己对科学的认识。孩子们七嘴八舌:科学是严谨的,要做实验,出了差错就要重新做;科学是有趣的,能让我们知道很多生活小奥秘;科学是冒险的,做实验的时候要小心,点火柴要快一点,灭酒精灯要对准,科学不仅要很严谨,有时候还要冒险。我想,潘老师在课堂上,教会了他们关于科学最重要的事,严谨且求真的科学态度。02校园中,处处可用的科学方法跟着陶露文老师穿过武义县新纪元双语学校的校园时,她不断地指着不同的地方说,这是我们上课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会观察鸟类,上次我们在这边捡拾落叶,如果下雨了我们就会到那里去……我忍不住感慨,你的户外科学课要用到这么多场地,平时协调起来很麻烦吧?她露出一个孩子般的笑容,说,不用协调,这些地方都是我的,别人不用的。这次前往金华市武义县走访的课程,是陶老师设计的系列课,全名叫“户外教室(科学观察)”,即在教室之外做的科学观察。而科学观察作为一种方法,教室中可用,校园中当然更可用了,这也是所谓的“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陶老师身量小巧、语速飞快,聊起童年理想时,她眉飞色舞地说,你们肯定想不到,我小时候最想当的,是农民,到山上去挖野菜、摘杨梅、捡板栗,漫山遍野地跑,感觉自己与自然是连在一起的。这门户外科学课,有点像是陶老师童年理想的校园版。她带着孩子们满校园地走,调动五感来体验,观察色彩,聆听声音,去抚摸,去攀爬,去讨论,去记录,去分享,去设计,去呈现。课上除了教授和实践科学观察,还引入了陶老师擅长的设计思维,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我问,您最希望孩子在户外科学课上收获什么呢?陶老师答,希望他们能对科学、对自然感兴趣,并在校园这一真实场景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园林专业出身、做过设计师的陶老师,出于职业敏感,在做教育的时候也常常思考场域,也即,学生学习这件事,在校园里是如何发生的。对她来说,校园的各个角落,学校里发生的各种状况,都藏着练习科学方法、实践科学思维的机会。夏天的时候,孩子们在校园里观察杨梅树、摘杨梅、吃杨梅,不小心把杨梅汁洒到了校服的白衬衫上。于是,一个真实问题马上出现了,该如何洗掉衣服上的杨梅汁呢?用水可以洗掉吗?用洗涤剂可以吗?用酒精可以吗?要解决这一问题,孩子们需要自己动手研究、做对比试验、观察过程、记录结果、撰写报告、发表演讲。这样的实际应用,真实、有趣且有用。陶老师也上正式课堂中的科学课,而户外科学课,有点像是课后在校园中的拓展。至于为什么要做这个系列课,陶老师的解释是,老师给一个东西,在课堂上的时间和吸收都是有限的,但在课外、在假期,孩子们可以花更多时间慢慢吸收。教授一个方法,可能只需要课堂上的几分钟,而学会一个方法,则需要课外的很多练习,很多应用。陶老师带孩子们在课堂之外的探索,很像跟小小的科学家们一起工作。03生活里,由兴趣而热爱的科学精神在杭州市胜利山南小学见到顾云涛老师时,我们很好奇地问他,为什么您要自称水熊老师呢?顾老师腼腆地笑了,说,孩子们会对神秘的东西感兴趣。水熊虫曾经在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状态下在外太空生存了180天并存活了下来,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顽强的生物之一。孩子们对此会很有兴趣,更容易引发主动交流的意愿。“兴趣”这个词,顾老师在访谈中会反复提到。他说,科学课,一定得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一定要get到孩子的point,知道孩子真正在乎的是什么。这一追求,也始终贯穿在顾老师所设计的所有课中。“旅途中的科学课”,是顾老师实践多年的成果,也是顾老师的兴趣和热爱的产物。它是校外的第二课堂,既有活动的真实有趣,也有科学课的教育意义。迄今为止,旅途中的科学课已经带着孩子和家长去过多家博物馆、周边区县课程点,甚至远到云南、青海、甘肃各地组织实施课程。最开始,它还只是给自己孩子做的非正式课程。顾老师喜欢旅行,也喜欢带孩子旅行,为了让旅行更有教育意义,他把孩子所有学科的课本都翻阅了一遍,把各个学科的学习目标都适当地加入到旅途中,甚至还列入了音乐学科的欣赏曲目,比如到了安徽就听黄梅戏、到了陕西就听秦腔。再后来,顾老师将之前不断积累的各种活动梳理了一遍,根据需要择优选择一部分设计成精品课程,从科普的角度向教师和公众发布课程实施指南,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从中受益。为了使课程能够更好地吸引孩子,在内容组织上甚至不局限于科学学科。并非所有孩子的兴趣点都在科学课上,采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开展探究性、体验性学习是不分学科的,因此希望借助更多样的学习内容,来get到孩子们的point。顾老师说,科学学科学习内容是很宽泛的,孩子们总能发现自己喜欢的,但也不排除部分孩子一开始对科学课兴趣并不高。为此,在活动和课程的设计中,我们把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学科也添加进来,它们同样可以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态度开展学习,这能让更多的孩子对课程感兴趣,并慢慢转向对科学学科的兴趣。例如,有孩子不喜欢科考,嫌脏嫌累,但却被化石点燃了兴趣;有孩子为了摆弄相机留下美好瞬间而来,但慢慢爱上了科学观察;有孩子只是得到了参加周末活动的奖励,但潜移默化地变成了科学发烧友……顾老师说,当老师最具幸福感的时候,是站在孩子们面前时,有那么多双眼睛亮晶晶齐刷刷地看着你。有时候,可能是因为自己投入不够,对孩子的了解不够,孩子们的眼光就会慢慢变得暗淡。我希望自己能始终get到孩子们的point,了解孩子们的兴趣,这是把课上好的前提。他从课堂出发,组织课外活动,组织校外科考,组织旅途中的科学课,把科学从课堂上带到生活中。这些“课”的组织难度当然很大,但孩子的喜欢、家长的支持,一直支撑着他坚持做下去。有时候,孩子对兴趣过于投入,家长反而会担心,花了这么多时间摆弄化石、研究标本,会不会影响学习成绩?搞不好以后是不是只能去个职业技术学校学种植了?面对家长这样的担忧,顾老师安慰家长说,孩子能投入到与学习相关的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这是好事,这样的态度和能力是可以复制和迁移的,只要我们引导得当。一个人一旦有了兴趣和热爱,他就会把大量的时间投入进来,这样的收获是不可估量的。这也是顾老师在做的事,找到自己的兴趣,从兴趣出发,投入大量的时间,影响、感染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家长和更多的老师。兴趣,眼前看,是激发孩子学习热情的要素,从更长远来看,是终其一身做好一件事的重要驱动力,这正是科学家身上必备的特质。课堂上的学习永远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非正式学习,则会持续一生。把孩子当成科学家来教,也是希望他们能一直保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性的生活态度,这样的话,兴趣一定能带他走得更远。04构建一个正向的系统,需要举“全村”之力袁和林老师是湖州市安吉县教育局的教研员,推动安吉县科学课课程改革这件事,他已经做了十年。课程改革,无论在哪里做,都是想象得到的艰难。已有的惯性,老师的不理解,效果的反复,与人的沟通,哪一项做起来都耗费心力。所以我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支持着他把改革一直做了下去?袁老师说,我其实不是搞科学的,是搞道德与法治的,最开始当这个科学教研员,是兼着当的,搞改革,是出于一种朴素的直觉,我就觉得,科学课就不该是这样子的。十多年的前的科学课,主要还是死记硬背。袁老师说那会儿有老师到他办公室闲聊,讲到上学期就做了两个演示实验,但学生考试还是能考80多分。这让他开始思考,如果不做实验的科学课还能考80多分,那么问题就不在老师身上,而在评价标准身上。之后,袁老师开始认真推进评价体系改革的事情,让科学课变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安吉县科学课改革的1.0版本,是抓做实验,用袁老师的话说,就是不能再用一本书、一支粉笔、一根教鞭去教科学了,而是要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要操作,要研讨,要学真的科学。为了让改革不要太激进,最开始袁老师只要求做规定实验数量的60%,其中分组实验25分、分组加演示25分、书面考试30分、学生操作20分,做实验的评分占比达到了50%,这就是第一版的532评价方案。评价体系,并不仅仅是出张考卷看看学生考得怎么样,而是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有学校的管理等整个体系的考核,目标是推动教学整体的进展。可以说,改动的是对结果的评估方式,但要改变的,却是整个教与学的系统。而在2012年的安吉县,科学课的专职老师都很少,很多是语文数学老师兼着教的,实验设备、器材也不多,老师对科学课也不甚理解,改革推进困难重重。要改变教学,需要先改变老师。为此,袁老师组织了多场学习和培训,课上要做的实验,老师们必须全部做过,一个一个过;也组织了很多教学评课、比赛,树先进,立典型,带动老师去按新的要求备课、做研究。就这样,老师们慢慢地接受了新的思路,课程改革慢慢地有了想要的样子。再后来,袁老师继续改评价体系,提高对实验数量的要求,改革考卷的命题思路,明确对课堂时间占比的要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老师少讲话,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做研讨,自己去发现。现在实行的,已经是新的433方案,这个2.0版本,重点是学教的方式。除了开展实验的绝对数量,还考核学生分组实验在所有实验开展中的数量,袁老师说,还要继续改下去,用评价的升级,来推动教学的进步。袁老师说,一节课如果光听老师讲,那么老师讲三个点,学生最多也就学到三个点,但如果把课堂还给学生,他可以自己发现五六个点,远远超过老师的预期。学生的变化也是巨大的。袁老师的“徒弟”,同时也是科学课老师和小学校长的胡滨,给我讲了他女儿的故事。他说,我女儿现在上初中了,学到等高线不太好理解,就自己琢磨着用粘土做了个模型,把标高做出来,把平面图转成立体的,就好理解了。我女儿的科学课不是我教的,但我觉得别的老师教的也很有效,教会了她解决问题,我们安吉县的科学课,是普遍的好。不用择校,不挑老师,学生学得都好,这真的非常鼓舞人心。袁老师对评价体系的改革带动了老师的改变,老师的改变影响了课堂的改变,课堂的改变带来了学生的改变,而学生的改变反过来又激励了老师,这就构建了一个正向的反馈系统,使得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受益。想要实现把所有的孩子都当成科学家来教的教育目标,我们确实需要一个正向的师生都能成长的系统,这需要举“全村”之力。05结语,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理查德·欧尼贝内是一位拥有诗人情怀的物理老师,也是2008年的纽约年度教师,他在思考教育应该教什么的话题时说,人类有这么多的知识,却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待在地球上,当下教学的决定性问题是“什么是值得知道的”,如果我教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查到,那么,我该怎样增加我教学的价值呢?这一思考,凸显的正是我们最近十几年在教育上的探索与转变,不再以知识为核心,而以人为核心。我们越来越认同,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颗心唤醒一颗心,一个人影响一个人。我们越来越把教学中的老师和孩子都当作平等的个体,从重视教,到重视学。此次走访的浙江科学课老师们,无疑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们在课内、课外、生活、学习中做了很多探索,对学生的关注和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只是碍于文章内容,不能全部展示。但我最后想讲的,也是最打动我的,是他们提到学生时的神态。提到跟学生的交往,老师们会露出不易觉察的微笑;提到学生学习的故事,他们的眼睛里都闪着光;讲到某个孩子感人的瞬间或终于到来的成长,他们还会落下泪来。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教育这个古老又现代的行业里,一直是专业带专业,真心换真心。老师们专业的成长是教学的基础,真诚和以身作则,则会给教学增加更大的价值,一种一个个体施加给另一个个体的,有温度的影响力。科学教师与未来科学家在科学课堂内外充满安全信任的好奇冒险,无论最终是否通往未来世界都是彼此最珍贵美好的心流时刻。
其他
顾云涛:将学习的画布铺满生活
水熊,缓步动物门生物,是不起眼的微小生物,得名于外表像熊一样憨憨的样子。它们有一种特别的技能叫做隐生,隐生期间不吃不喝,能在外太空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可以通过排除体内水分、收回肥胖肢腿、蜷缩成圆筒形,然后自动脱水来完成这一技能。因此,它被认为是生命力最顽强的物种之一。以水熊作为自然名的顾云涛老师,说起缘由,是因为学生会对这个名字感到神秘和好奇,趁机攀谈起来,水熊顽强的生命力、奇特的本领和去过外太空的经历都是挺好的谈资。笔者听闻,默默觉得,也许顾老师温柔细致的背后,也有奇妙的本领和强大的能量。在没见到顾云涛老师之前,就听不少接触过顾老师的工作人员称赞过他对科学课的热情,以及超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执行能力,但百闻不如一见。顾老师本次申报入围科学教育支持计划的成果《旅途中的科学课》,是把课堂延伸到了生活中,带孩子们去旅行,在旅途中学习科学,这可能是许多老师想都不敢想,或者想到却无法开展的事情。顾云涛老师打破学习的局限“旅途中的科学课”最初的念头,来自顾老师2014年带着自己孩子自驾西藏出行途中。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他,觉得科学课如此丰富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方式,仅在学校课堂内落实,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多,有了来自旅途中行走观察的灵感,沉浸在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顾老师马上联结出了一幅更为立体的学习时空画面,由此产生了《旅途中的科学课》的最初版本,一个颇受好评的区域精品课程。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顾老师用了许多方法来打破学习的局限。学习的局限来自存在的风险。为了让旅途中的科学课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为了能够持续地开展研究,规避课程组织工作带来的风险,顾老师开始与青少年宫、报社、地质调查院、博物馆等机构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和实践。请学校、班级家委会出面做好课程组织工作,自己集中精力负责设计和实施课程。学习的局限在于内容和学科的界限。旅途中的科学课中的学习主题并不一定是教材相关内容,学习设计可能是跨学科的,如“松果的秘密”、“化石研究”、“各种各样的岩石”、“指南针”、“树轮的秘密”,教学内容部分或者全部来自科学教材之外,教学目标则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这样的做法要得到认可,需要设计者有全局视野和全科意识,离不开各科老师的合作参与。学习的局限还在于有效的评价。旅途中的科学课采用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评价理念指引,在正向激励个性化能力发展的同时特别注重学习常规的养成评价,采用每课一记、每月累计的方式进行日常评价管理。比方说,每次举手发言可以得到1-3分不等,课前准备情况、课后整理情况、合作探究情况、当日作业和长周期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等都会被记录在案,每个月统计结算一次,根据得分高低和进步情况择优选择部分学生参与旅途中的科学课科学考察活动。这些积分还可以用来兑换标本、标本盒、标本制作套件等实物奖励。每次旅途中的科学课科考活动在留足了日常研究用的标本后,顾老师会把余下的标本作为奖品提供给学生。每个学期能够获得完整奖励的同学将获得一个自制的精美矿物(岩石)标本。这个奖励会分解到三个月的日常学习活动评价中,比方说,第一个月获奖的同学可以选择一种喜欢的矿物,比如一块方解石,第二个月可以选择奖励一个标本盒,第三个月可以选择定制标本盒外的标签贴纸作为奖励。这个矿物标本标签由学生自己创作文案,顾老师联系广告公司设计制作,保证其科学性和设计感。这个标本会成为孩子放在家中醒目位置的摆设,这名孩子可以给每一位来家中的客人介绍这个矿物(岩石)的故事,关于自己是怎么得到它以及有关这种矿物(岩石)成因的故事。学校每年的六一节或跳蚤市场,旅途中的科学课科考活动参与学生和家长会进行成果展示。去年的六一节,顾老师组织胜利山南科考队的学生开展了自制矿物标本的义卖活动,为结对学校图书馆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家长和更多其他人了解了这门课程和这些活动。胜利山南小学的标本义卖信任与合作,撑起一片成长天地谈及怎么做到与家长建立起这种相互信任支持的课程实施状态,以及如何让家长参与到课程项目中,顾老师神色凝重,略显严肃:“教师怎么样把安全责任给卸下来,全力以赴设计课程,实施课程,首先肯定要有家委会的协助,需要家委会的负责人明确知道课程的目的,知道老师的做法能够为孩子带来怎样的收获,然后让家委会想办法促成这件事。家委会有了清晰而主动的活动愿景后,最终的组织形式就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于是,旅途中的科学课最终组织形态就是由家委会组织牵头,家长一起参加,邀请顾老师参与设计和实施课程,带着孩子们一起边走边玩边学习。旅途中的科学课,成了家长自主自发组织的活动,家长主要负责孩子们的出行安全,教师主要负责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这个为了孩子成长的“新项目”就由家长和老师的默契协作创造出来了。顾老师先从半天、一天的周末短途旅行开始带孩子们体验,然后慢慢延长到三、四天的课程活动。在收获了更多经验,获取了更多信任后,最长的旅行时间甚至延展到了半个月之久,这只有在暑假里才能顺利完成。孩子们的出行费用由家长自行承担,但老师和上课专家的费用,以及活动所需的其他费用还需要妥善解决。因此,顾老师想办法争取了当地和外部一些基金会、公益平台的教育资金支持。当家长和教师各自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更适合同学们成长的学习场域就建造出来啦。户外旅行活动中兴趣是慢慢显现的开展了这么多年的活动,顾老师成了孩子们热爱科学考察活动的故事宝库,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就在与顾老师交流的前一天,有个家长和顾老师就自己的孩子对于化石的痴迷进行了交谈。这名同学十分迷恋化石,把所有学习之余的时间都用在了化石研究上,他独立完成了类似于侯氏红山龙这种中国特有恐龙的知识分享,他能够将侯氏红山龙化石头骨部分的每一小块名称一一标注出来并作解释说明……台下听讲的人一下子就认可了这位恐龙化石的“小专家”。可谁能想到,最初这个孩子对科考是不感兴趣的。还记得顾老师第一次带他去科考,是在一个火山滚石遗迹采集火成岩标本。但是那次活动就没有触达到孩子的兴趣点。回来路上孩子就沮丧地认为:“噢!科考原来也不过如此,好像也并不怎么有趣”。科考队后来开始关注化石,没想到他的学习劲头一下子就上来了。他关于侯氏红山龙头骨化石的分享过程呈现出理性客观的研究者姿态,已经知道什么,尚未确定什么,对于推测和想要探究问题的表达,在他的描述中都能够反映出来。这是兴趣引发的骤变,这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旅途中的科学课想要尽可能让学习“真实的发生”,让科学课的学习就像是在对的时机遇上了对的人,使学习产生了满满的幸福感。在顾老师的“学生数据库”中,这样的时机,大多数不在学校的课堂上,而是学生在家人、小伙伴和其他影响自己的人的陪伴下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想要学习绘画的念头,可能产生自户外观察活动中“自然笔记”环节的记录过程,是他发现绘画能力强的同伴居然能观察记录得那么栩栩如生的时候;有的学生参与种植的强烈愿望,也许只是因为春游踏青跑遍整个小山头只找到了一株“蒟蒻”[jǔ
其他
陶露文:燃烧着的科学课程设计者
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的入围成果来源多样,设计思路灵活创新,来自上海新纪元武义双语学校(编者注:位于浙江金华)的陶露文老师申报的成果,就是一类代表。同时,她个人的教师成长经历也非常特别,从植物景观设计师跨入到教师行业的过程让人在不可思议中又觉得顺理成章。希望借由2022年12月科学教育支持计划观察走访的记述,能让各位科学教育关心者看到当前新一代科学教师成长发展的脉络。陶露文老师应该是所有入围成果候选人中十分年轻的一位,也是申请人中十分少见的在民办学校从事科学教育的。作为一名从植物景观设计师转行的科学教师,其个人特色十分明显的呈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和每个主题项目学习的课程设计中。从农民到景观设计师再到教师从小她便寄宿在畲族老师家中,假期总是会跟着老师回老家,随着“外公外婆”一起到田间地头玩耍,比如挖野菜、捡板栗、摘杨梅等。那时候,每每一睡醒就能够和小伙伴一起跑到山上去玩,直到听到外婆的大声呼唤从远方传来,才蹦蹦跳跳回家吃饭,这大概就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虽然读小学后回到城里,年少的陶老师还是在寒暑假有机会就到“外公外婆”家,带上一个本子,去观察记录山野里的事物。“那个时候不知道这其实就是学科学的方法,就是自己非常喜欢待在自然里,自己涂涂画画,但实际上这样的画面是我一直憧憬的模样。”幸运的是,陶老师所就读的小学刚好开设了植物种植课,虽然学校是新修建、没有完全建设好,但正好在电话亭边上留了一块区域,成了同学们的植物园,甚至还专门配有一名植物种植的教师。所以从小就体验了自然教育的陶老师,也把自然放在了心上。自然而然在大学选专业时,选择了园林。不过,现实中的专业学习并不仅仅是学习植物,景观设计的学习很重要的一部分还有园林工程,需要精准测量绘制“施工图”。对陶老师来说,“那些施工图可能并不是我所擅长和喜欢的,因为那个东西跟自然艺术可能关系不大,设计实际上是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而且这个东西跟我们原来讲的艺术是表达自己的内心,可能就不太一样了。”陶老师所教同学们进行的园地创想设计之一大三那一年,陶老师有一个机会到台湾去学习,在那边见到了不太一样的设计——生态社区营造和参与式社区营造。因为这个课程,当时的“陶露文同学”走访了很多不同的现场,有震后重建的生机,有储木池的再生,也有救助洄游小鱼的设计······而在一个普通退伍老兵的农园,让她感受到了久久的震撼。农园的阿嬷,大概六七十岁上下,按说已经非常高龄,但她带着陶露文一行大学生们去参观的时候展现出来的生命力和温柔状态,触动了陶老师最柔软的部分。阿嬷讲述的内容十分简单,就是每一处水缸中有几只青蛙,是什么时候来的这样的信息,但阿嬷讲述时那种对这个地方每一个物种的熟稔和亲切,感染了听讲的每一个人。那并不是一种对于知识道理的臣服,而是对于生命温度的珍视。怕黑的陶老师,竟然忘却了对夜晚的恐惧,绕着农园穿过小溪树林走了一圈。那天晚上,陶老师还见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菌,那种菌会发光,阿嬷告诉大家说是荧光菌。当天,在陶露文的心里就种下了想要从事类似工作的心愿。台湾之行除了这个奇妙的农园之旅外,陶老师还收获了一段和同学们背着睡袋夜聊旅行的时光,这个时光中,她们沟通觉得自己走过的这些社区做的可持续发展是大陆可以借鉴的,想解决留守儿童等问题的设计共创是值得进一步开展的。这就是陶老师心目中不拘泥于纸面上,而建立人与人关系的、与自然对话的设计。有了这层认知,陶老师毕业后就去做了很多创造性的规划设计,比如生态海岛的保育这类,从居民居住区设计延伸到关注当地的物种和可食用植物、水循环等等这样的场域设计。后来,她也在创新教育机构做内容先行的设计,为自然学校做全年的运营方案,在上海的社区、郊野公园设计自然教育活动、讲师培训等。在这样的项目过程中,陶老师也有幸加入到“群岛”的学习,与一群有美好理想的人共同寻找未来教育的模样,在学习中受到了鼓舞并确认了自己想要去往的教育发展方向。她希望能够有机会为心中的教育蓝图找到一个可以实践的突破点,能够开始付诸行动并真真实实地践行。自然活动更像是课外活动或者旅游项目,而陶老师希望能够做真正的教育,希望能够有稳定长期的对学习者的陪伴,而目前的主流学习场所在校园内。之所以会选择从科学课切入,除了景观设计的植物、生物、生态学背景跟科学特别亲近外,还有陶老师学生时代自己的科学成绩是挺好的,还曾经参加市内竞赛拿到不错的成绩,所以她对这个学科比较自信。“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我还是想要看到自然教育,在一个长期稳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效到底是怎么样的?所以听朋友介绍武义这所学校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投了简历,但心中还是有些忐忑的,因为自己本身不是师范专业,而且也没有在中小学教学的经历,但很幸运这所学校领导人的理念与我的追求非常吻合,学校刚好也更喜欢有特长、有想法并且是从综合类大学毕业的学生。”就这样,陶老师从上海来到了美丽的武义校园。新纪元武义双语学校有大滑梯的教学楼用热忱让创新教育理念生根发芽走进陶老师的办公室,会看到大量的资料和自制教具,小小的陶老师在文山文海中驰骋的身影,总让人觉得散发光芒。她信手抓来一个教具,就能介绍出一系列的内容。低段学生学习的小材料“《户外教室》小学低段科学观察STEAM课程”设置最初受到家长的欢迎,首先是因为,原来低年级段的科学课每周只有1节,而参加这门选修课后就会变成每周约5节课的课时,家长们单纯地认为可以增加孩子在学校的科学课。但是,参加课程后,家长们发现课程能够让学生们不局限于这样的时空环境。陶老师认为,“包括现在的环境教育、生态文明这样的一种建设,其实需要在孩子小时候扎根并且渗透在生活中,然后可以在其中去看发展史,很多科学家的这些知识都是从自然当中来,比如说植物是很有智慧的,我们给孩子们讲这种植物智慧的时候,让孩子们对自然产生一种钦佩的情感。”“我们在校园中开展这样的户外课堂,是希望能够打破教室这样的一个空间,让学生们能够走到我们的教室之外,去感受我们校园当中的一些内容,比如我们校园当中的一些树花草等等这些东西,甚至可能更多还有一些昆虫,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会设计一些主题式的课程,让孩子们在我们的自然环境当中去进行真实的观察。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们最大的收获是能够更加有内驱力去自主地发现和观察,然后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收获一些他们自己可能感兴趣的东西。根据他们的兴趣点,他们的爱好,对孩子做更深入地培养,引导他去研究这个方面的东西,这是我们觉得户外课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的原因,它能够帮助孩子提升他的科学观察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们会通过自己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比如说我们的五感观察对比观察,然后设计一些游戏,在游戏中进行观察,会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他们的观察逻辑和观察方法,提升他们的一些科学素养。”陶老师觉得整个进入新纪元双语学校的过程很幸运,并且意外地发现校领导也有这样的儿童时候的经历,最记忆深刻的事情就是在田野里面玩耍去爬树,所以学校设置了一片树林,专门拿来让孩子们爬树的,选的是杨梅树,一是因为杨梅树好爬,二是等果子成熟了会采摘下来,大家一起来体验这个酸甜的味道。户外学习分享中的陶老师和同学们之前陶老师做自然教育活动的时候,不少人会觉得有点像公益环保活动,当开展这个体系化的课程后,校领导、家长会开始觉得这个事情跟我们有关,因为学校课程是一个渗透的过程,可以慢慢渗透下去,会很清楚地看到孩子们发生变化。比如,他上过课之后会知道什么是垃圾,为什么会有垃圾,如果没有人类的话自然循环可能会更好,他就会努力不去打断这个循环链条。虽然是低年级的小朋友,但他们已经能够形成一些非常明确的观念。获得校方支持的陶老师,还发挥特长,进行了校园景观和户外教室优化。陶老师说,“其实我最想给到孩子们的东西是他们的一种思维,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同时拥有美术、科学、全科的教师资格,但我会选择科学这一门学科来教孩子,因为我认为科学和我们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科学是帮助我们去认识、去发展、去发现生活的方式,我会想给到孩子们的是一种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未来肯定是很未知的,但拥有了这样的能力之后,你可以去拥抱未知。而我所倚靠的最大一个优势就是设计思维。”先锋产品孕育中“选择参加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是因为我非常想拥有一个与更多同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我目前的状态有点像自己埋头在苦干,我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只能说把我自己想做的东西先做出来,但是我其实希望能够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成功入围后,从兴趣热情出发经由专业学习和深入思考、不断在实践中积累和精进的陶老师,如今有了更大的梦想。“我希望我所做的这个事情能够产生更大的一个影响力。”陶老师希望未来能够设计并产出更符合课程标准、符合学生发展特征的产品化的教育成果,帮助到更多科学教师完成好小学低段的科学教育任务。今年,学校教学楼附近的空地将根据陶老师的图纸真的变成一间户外教室,相信不久的将来,从这里累积的经验,又会成为新的成果,展现在世人面前。往期推荐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系列看见科学教师群体:潘欢燕:真的、美的、好的科学教师看见科学教育:章鼎儿:补上科学这一课
其他
潘欢燕:真的、美的、好的科学教师
前言:2022年12月,桂馨基金会工作人员有幸参与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入围成果观察走访,作为科学教育的“外行”回忆起来,首先浮现的都是科学教育工作者、科学教师们的样貌和故事。科学教育支持计划为了公平性和可衡量,奖励的对象是“成果”而非个人,但在实际科学教育中,正是一个个传递科学理念、方法及知识的科学教师,才是其中能量和创新的来源,我们看见成果的精彩,也需要看到每一位成果诞生的小小传奇背后持续努力的科学教师们。本文记录的潘欢燕老师,是科学教育支持计划最终获选成果的申请人,在与她的交流中,始终感受到的是一种如冬日暖阳般的温度。温州,这个在中国民营经济史上有重要一笔的名字,也是国内排行靠前宜居的城市。当地的经济发展吸附了大量外来人口,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生活着921万人,外地人口占了约40%。潘欢燕老师就是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执教科学多年的一位教师。见面当天,她开着车停在酒店门口等着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公立小学女教师的形象,低调的职业裙装,淡妆,搭配着科技感十足的车辆,竟然没有一点违和感。潘老师是温州市名师,在横街学校教了18年,在这所民工子女占一半的学校里静静地当普通老师。大家都好奇,“你为什么不当中层干部?”“你怎么不调到好一点的学校?”潘老师告诉我们,教育是公平的。在这所学校,她看到孩子的成长和出身并没有明显的关联。她喜欢孩子,非常开心地看到他们的成长,当这样的老师就是她的定位。也曾经在年轻时,有过做学校行政管理的机会和经历,却让她更加明确自己在教育路上的定位,“更愿意当普通科学老师,喜欢教学生,也喜欢教更年轻的同事”!科学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让潘老师讲讲教学,她最先谈及的却不是具体的教学,而是在她教学生涯中触动心灵的学生成长故事。“我是比较容易被学生感动的人”!“学生跟我很亲的!”虽然潘老师不当班主任,却有很多挂在她心上的学生。她特别心疼那些在学校里安安静静,那么努力却不出色的孩子。她也总是想着用科学老师的角色给那些灰暗色调童年的孩子带来些许的温暖与明亮。最近的故事,是关于一位被语文老师定义为连帮忙发作业本都没有资格的
其他
章鼎儿:补上科学这一课 | 回眸
编者按:《中国新闻周刊》“章鼎儿:补上科学这一课”这篇报道已经发表了10年,但今天再回头阅读,发现其中的思想理念和中西部地区科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仍然没有过时。桂馨科学课项目已经开展了近15年,我们仍然在路上。原载于《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16期
其他
科学教育让科幻照进现实
2023年新春伊始,《流浪地球2》春节档期票房26亿,并在不断攀升中,海外观众也赞不绝口,烂番茄新鲜度为80%、爆米花指数为92%,预计全球票房超40亿。人们热议剧情时,总不免会自豪于国家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有人说,“如果国家没有量子计算机,当你看到刘德华研究数字生命时会觉得非常尴尬;如果中国没有月球基地计划和空间站,你会觉得这些设定非常玄幻;现在你看电影觉得丝滑很有代入感,觉得不是意淫,是因为有真实国力做为支撑。”电影中很多场面和设定,在现实中也需要很高的技术支持,刘德华重返20岁的特效应用了人工智能,徐工投入了42款61台主机设备和319名工作人员,而电影中涉及到手机应用也都是编程后实拍,这些科技的应用让观众体验更加丰满。走出电影院,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仍然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离科技大国还有一段距离,希望通过一番努力到2035年,建设成为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刘慈欣曾说过,“我觉得小说能作为一个引导程序,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现代科学的内容和现代科学展现的世界观上面来。”可以说,作家本人也很希望科幻成为一般人进入现实世界科学的一个入口,激励大家肩负起责任、提高科学素养。他在最近的微博中表示,“看到很多小朋友被种下科幻的种子,这真的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这延续了他一直以来对教育的关注。科幻发展和科学创新的重要条件是科学教育的进步科幻作品的流行往往与科学在大众生活中和教育中的地位息息相关,美国现象级的科幻作品,比如1956年上映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环游地球八十天》、1977年上映并获得最佳导演的《星球大战》,从时间上看也暗合了美国社会文化浪潮的时间。我国科幻发展也有几个重要的时间点,早期由梁启超等变法一代和民国时期鲁迅介绍翻译凡尔纳、老舍《猫城记》等开启,那时候救亡是一个大主题,先辈们的关注点并不在技术中,而是对于过去腐朽的制度批判和未来国家的想象中。1949年以后,由科学家郑文光以及科普作家叶永烈开启的科普读物时代,则承载了儿童教育的重任。1992年以来、特别是1997年以后,中国科幻文学又有了新的变化,翻译及原创作品获得了自己读者群的认可,2015年刘慈欣作品《三体》获得雨果奖,更是把中国科幻推向了大众文学的领域。一般人看懂科幻作品并喜爱它们,可能标志着两件事,就是我们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基础和开放想象的心境。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盘点20世纪中国小说时,2000年以后只选了一本《三体》,并说,“这是唯一一本硬科幻小说,不仅象征了几乎空白一个世纪的中国文学神奇魔幻传统的回归,并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试图证实当代‘中国故事’的‘世界意义’……如果说梁启超的政治幻想预见了百年小说拯救中国的各种方案,刘慈欣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硬科幻,是否在显示中国小说的一些新发展可能,在物理上走向太空,在心理上走向世界”。“中国故事”的现实是1988年9月,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的提出,掀起了社会面引进和学习技术的热浪,同时也掀起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1992年春天的故事传到每个角落,1993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最重要的文件。199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则明确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思想。在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的岁月,科学本身和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格外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科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对科学教育的改革,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把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枝末做简单的调整综合,而是要把科学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能源动力。2001年,国家将“自然课”改为了“科学课”。而到了2006年,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科学教育终于走出了学校教育和学生群体,变成了全体公民都需要的科学素质。《流浪地球2》原创了大量关于人工智能和数字生命的情节,最近,引起热议的ChatGTP,可以说技术已经深刻嵌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甚至未来还会嵌入我们的生命。科学素养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生存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但科学教育仍在路上。科学教育任重道远《流浪地球》原著中,刘慈欣曾经描述地下城的“学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小说中还设定过“记忆遗传技术”让“小娃娃具备了成人的智力”来支持“地球发动机这样连神都不敢想的奇迹”能够在“四个世纪内变成现实”。时间转到此刻,我们的教育仍然主要是通过教师在学校中完成的,而中国的小学科学教育环境仍然不容乐观。首先一点是,虽然人人都知道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它在现实的课程内却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与语文数学并列在主科位置,却远比这两科地位低下,甚至许多科学老师还是数学、语文老师兼任。在双减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背景下,甚至有时比艺术、体育还要弱势。其次,是大家都注意到的师资薄弱问题,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绝对数量很少,2021年的《科学教育发展报告》中数据显示,2019年小学科学教师的生师比仍在472:1,而这还是建立在比2015年科学教师数量增长了20%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的专职比例较低,2021年针对东部9省及直辖市的调查中仅有52%的专职科学教师,其余均为兼职,而这一数字在西部地区则低至17.6%(《小学科学教育调查研究报告》2019年)。最重要的是,教学方法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调研中发现,教师们真正在课堂上采取讨论、探究法仍然远低于使用讲授和演示。有接近五分之一的西部地区教师甚至从来不在实验室上课,更不用说能够将同学们带到“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了。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正是基于这种现实考虑,希望以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为主要支持方向,鼓励更多小学科学教师及科学教育研究者参与以科学素养目标为导向开展变革、探索和创新,为与科学素养目标相适应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小学科学课程建设作出基础性贡献。入围和获选的这些改革成果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另一个思路。其实,科学素养提升、科学课改革和创新的方式也有千万种,你可以聚焦课堂,可以集体教研,可以留意生活,可以创意传统,甚者可以改革评价“指挥棒”,总有一条行得通。这些平凡的科学教育工作者正在用他们自己的坚持,努力改变着自己,改变着学生,改变着那个区域科学教育的生态。我们相信这种努力点滴汇聚,终将汇成一束阳光,让科幻中“守护人类和地球”的梦想照进现实。
其他
回眸 | 1903年以来我国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的演变
编者小记时常有一些刚接触到科学课概念的馨友认为科学课是非常新的课程设置,实际上,这门课在我国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今天,我们通过历史资料的盘点,想为关注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的馨友们介绍一下我国科学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同时期对科学教育和整体教育的关切点。01清1903年(清光绪廿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完全科初等小学设修身、历史、地理、格致等课程。简易科小学将后三门合为“史地格致科“。高等小学堂有修身、中国历史、地理、格致。1910年(宣统二年),初等小学不再分完全科与简易科,历史地理格致全并入文学课本内讲授,高等小学不变。此后,“格致”课曾易名为“理科”、“博物”,或“理化”、“博物”。袁世凯称帝时取消格致课,改为尊孔读经。02民国时期1922年(民国11年),小学改为四二制,初小设《社会》(包括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两科。《自然》之名称从此始。高小设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五科。规定“乡村学校无力单独设科的,可将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常识》之名自此始,它是“社会”和“自然”的合称。1928年(民国17年),《小学暂行条例》规定设历史、地理、卫生、自然、三民主义。卫生课从此单独设科。1929年(民国18年),制订第一个课程标准。把高小的历史、地理和一部分卫生合并为《社会》科,个人卫生部分并入自然科。初小则把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1932年(民国21年),高小历史、地理、自然、卫生各科又单设。初小仍是一门综合的《常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03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50年(解放初期),有的大区初小有《常识》,有的大区初小没有《常识》,高小都设历史、地理、自然。自然课是每周三课时(每课时50分钟)1951年,全国初小都取消了《常识》。高小都设历史、地理、自然。自然课是每周三课时。1956年,学习苏联的第一个自然教学大纲规定,初小阶段的自然课在语文课中进行教学。除语文课中编有自然课文之外,规定每周要专门拿一节语文课来上“自然专课”。高小每周两课时自然课。初小学生物界自然,高小学无生物界自然。1963年,颁布第二个自然教学大纲。因全国多数初小语文教师反对在语文课中承担自然教学任务,教育部又坚持初小不单设自然课,所以第二个自然教学大纲只规定了高小的自然教学任务。从此,有史以来历来初小都有的自然或常识课无形中被砍掉了。1966-1977年,各地自编《科学常识》,全国无统一的学制、教学计划和教材,实际上是“停课闹‘革命’”。04改革开放以后1978-1981年,颁布第三个全国通用的《自然常识》教学大纲(《自然常识》之名自此始),仍只在小学最后两年设《自然常识》课,每周仍是两课时。但学制已改为五年制。所以学习的年级从原来的五、六年级降低到四、五年级。内容基本上保持了第二个大纲的内容(第二个大纲把原在初小四年内的生物界自然和生理卫生全部包到了五、六年级,而课时不仅未增加,反而比解放初减了一课时),再增加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内容,于是成了“压缩饼干”、“深、难、重”。1982年秋起,根据新教学计划提前于三年级起开设《自然》课(恢复《自然》的名称,取消了画蛇添足的“常识”两个字)。但按新教学计划,每学期减少了一周,每节课减少了五分钟。计算下来增加的时间不足原教学时间的一学期,还不够解决“压缩饼干”、“深、难、重”的问题,所以必须改弦易辙,另寻“加强”自然课之道(新教学计划要求“加强”自然课教学),就是精简知识量而注重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1984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和《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对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的数学、自然常识、外语、劳动课程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中规定,在各地确定一些试点,一般为40分钟一节课,为照顾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每节课可以定为35分钟。自然常识课,一般从三年级开设,条件良好的学校也可以在一、二年级试设,每周各1课时。农村小学六年级开设农业常识(或林、牧业常识等)。1986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初稿)》规定,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社会、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等课程。因为与初中联合教学计划,六三制与五四制课程课时有所区别。五四制:条件较好学校可于一、二年级开设自然课,每周1课时,三至五年级每周2课时。六三制:一至四年级为每周1课时,五六年级为每周2课时。1988年9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调整了课时比例,增加了自然课程的总课时数。1992年,正式发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允许有条件的小学增设外语,同时,“科技文体活动”被首次纳入活动课程中。1994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调整意见,五年制小学三年级的自然课时由每周2课时改为1课时,六年制课时不变。2001年,教育部开始组织编写新的《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据此,学科名由“自然”改为“科学”。2001年课改实验区38个,2003年实验教材修订后增加至380个,后进入课改推广阶段,2004年覆盖三分之二,2005年百分百覆盖。2017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一、二年级按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课时数保持不变。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其中科学课程标准对一至九年级的科学学习进行了整体布局,同时,新独立设置了“信息科技”与“劳动”两项课程科目,事实上,增加了科学类课程学习的课时。备注:1982年之前内容节选自《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一书,1984年以后介绍根据知网及资料调研整理而成。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取授权。
其他
首届“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终评结果揭晓
“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下称本计划)是由爱心人士孙含晖先生提议并发起捐赠,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组织实施的教育公益项目。本计划以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为主要支持方向,旨在鼓励更多小学科学教师及科学教育研究者参与以科学素养目标为导向开展变革、探索和创新,为与科学素养目标相适应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小学科学课程建设作出基础性贡献。经过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评审专家团队的严格评选(评委名单参看首届「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专家评委名单公布),6项成果凭借其在设计和改善课内外教学、提升区域科学教育环境等方面的成就,获得本届计划的支持。现将名单公示如下。获选成果简介(一)改革创新的课程及活动申请项目:空气有重量吗申请方:潘欢燕项目简介:《空气有重量吗》设计改编自教科版教材(2002年版本)《空气有重量吗》一课。原教材中活动内容安排欠缺合理性和科学性。本课经过6年40余次的磨课,课程的变化记录体现出了授课老师对科学课理念的认识真正从“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走出来,开始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申请项目:种子云研究所申请方:福州市台江区小学科学林岚名师工作室项目简介:《种子云研究所》是以生活中常见的“种子”作为儿童认识植物的切入口,以“建设学校种子展览区”为驱动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地观察种子,收集种子,解剖种子,为种子建立博物馆,同时项目中融入了科学阅读和搜索引擎录入技术,用项目化方式结合新科技手段助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建构科学概念。申请项目:旅途中的科学课申请方:顾云涛项目简介:“旅途中的科学课”是一位热爱旅行的科学老师在10年前带孩子旅行时产生的念头,在经历了学校社团活动、拓展性课程开发、班级假日小队活动、夏令营活动、“双减”学后托管课程等一系列科学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践探索后,旨在通过对教学时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设计,落实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课程充分利用周末、小长假和寒暑假等大量课余时间,将学校课堂延伸到了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大自然。旅途中的科学课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联系,认为观察自然和社会是应用、检验、完善科学学习方式的最佳途径;科学素养也许很难直接向学生传授,更需要让学生经历充满生机的学习过程。申请项目:影子的秘密申请方:桂馨·长阳科学教育工作室项目简介:桂馨·长阳科学教育工作室选送的《影子的秘密》一课,三次试教的课堂录像,让我们看到了团队的研究过程。简单的改变,能够感受到工作室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引领老师们往前发展。科学课堂教学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及现有水平,深究影子产生以及变化的原因,实际教学也从关注知识走向了引导学生探究。设计了有层次的活动,借助亲身经历的探究获取直接经验,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不断卷入;通过交流分享,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碰撞。(二)可复制的科学教师成长和区域发展路径申请项目:十年磨一剑,走进科学教育新时代——湖南省株洲市小学科学教师成长共同体研究(课题)申请方:桂馨·株洲科学教育工作室项目简介:该项目通过对株洲市小学科学教师不同层级自组织成长共同体和他组织成长共同体的建设实践,探索了“互联网+”时代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的路径——“理想引航、榜样示范、团队共进、塔式发展、整体成长”,同时总结提炼了骨干教师的培养策略——“情怀涵育、素质锤炼、素养拓展、气质养成”。十年间,把株洲地区“少而散”的科学教师群体,打造成了“有归属感、有成就感、有价值感”的“自育共生”的科学教师团队。该项目的实施,不仅促成了教师专业的成长,更带动了当地科学教育的发展,对其他中西部小学科学教育相对较薄弱地区就如何提升科学教育水平具有极强的借鉴指导意义。申请项目:青海湟中科学教育“一路艰辛一路景、千淘万漉始得金”(实践案例报告)申请方:桂馨·湟中科学教育工作室项目简介:该成果记录和总结了青海湟中从2001年起,在连续几任教育局领导、小学科学教研员的引领下,坚持不移地进行科学课的改革,从只有几个科学老师发展到现在建立起17个乡镇工作室教师网络团队的经验。湟中区小学科学教育的崛起,既有公益机构一如既往的鼎力支持,也有湟中区教育局、教研室和科学老师内生的对科学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湟中区科学教育改变之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湟中区科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是一个典型地区发展的代表性缩影。探究未来——2023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大会暨首届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成果展示活动将于今年5月底举办。届时,所有获选及入围成果将在现场进行交流展示,并将开放新一届科学教育支持计划的申请。
其他
坚信行动的力量,桂馨乡村教师支持项目2022年度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充满波折与艰辛的一年,从一次次活动被迫延后、一次次出行被迫取消开始,我们与老师们的相聚从线下转移到线上,面对面手牵手的期待变成相隔屏幕的两端。虽然充满不易,但我们依然坚信,脚踏实地,一点一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22年,桂馨乡村教师支持项目共开展公益项目16个,服务乡村师生4561人次,86人次志愿者参与其中,贡献志愿时长613.2小时。截至2022年底,桂馨乡村教师支持项目已实施南师计划5届,75名乡村教师入选;实施馨火基金48个,开展馨火学堂线上分享134期,组织乡村教师外出访学15场、赋能教师培训38场,线下培训教师4044人次;累计参与志愿者711人次,志愿服务时长8018.9小时,累计惠及乡村师生97,596人次。一年又一年,感谢每一位伙伴的一路相伴,我们坚信行动的力量,坚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乡村教育定会生机盎然。这一年,我们坚持看见更多乡村教师的实践在祖国的各个角落,都有数不胜数的优秀乡村教师。他们不仅有教书的智慧,更有育人的情怀;他们扎根乡村,带着数年如一日的热情走进课堂,开展关于科学、艺术、乡土文化等创新课程,培育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们将对教育的思考传播到村庄的角落,带动更多的学生家长及村民们共建共育。2022年4月,第六届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计划申报启动,我们通过自有平台、公益同行、教体部门等多方力量支持和宣传,通过同伴推荐、推荐委员等多种手段,发现了更多扎根乡村一线、坚持耕耘创新的优秀教师。截至2022年11月底,第六届南师计划申报截止,基金会本届共收到参评教师申请资料220份。申请教师所在学校分布北至黑龙江漠河,南及广东汕尾,十分广泛。在具体实践方向上,人文教育成为越来越多教师选择的方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发展,成为大家更为关心的话题。选择多项实践内容的教师比例达到40.5%,在已有的选择之外,更多老师在劳动教育、少数民族文化、跨学科融合等方面做出了更多的尝试。▲第六届南师计划申报数据-实践内容类型分布获奖以后我觉得改变最大的就是我的教学理念,以前我觉得我是老师,孩子就该听我的,获奖后跟着桂馨基金会一直在学习,桂馨帮我打开了视野,让我看见儿童,能考虑到他们行为背后后的感受,更多的去关注他们的生命状态,和孩子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我也找到了职业的幸福感,并引领更多的教师走在阅读的路上,为乡村教育贡献我的绵薄之力。——高瑞兰
其他
回顾 | 延续与拓展,桂馨书屋2022年这样走过
2022年有一个好的开始,开年便是冬奥会,但之后各地不间断地被疫情骚扰,直至年底彻底放开,全国经历一波“阳过”。桂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项目执行受到影响,但在众多桂馨伙伴的陪伴与支持下,仍努力前行。这一年,桂馨书屋累计执行公益项目52个。其中,建设桂馨书屋26个,捐建桂馨乡村悦读空间14个,累计捐赠图书15.5万余册,组织线下阅读培训3场、悦读夏令营4场,参与志愿者111人次,志愿服务时长6814小时,直接受益师生25万人次。一、硬件支持2022年,经过前期走访调研、立项会讨论,桂馨在26所学校实施了桂馨书屋项目。图书配送到校后,工作人员组织学校老师开展了桂馨书屋搭建线上培训,随后各学校组织师生共同完成了书屋搭建,并让书屋进入常态化运营,14,096名乡村师生因此受益。2022年,桂馨为14所项目学校捐建了悦读空间,让空间成为乡村校园最美丽的地方,让阅读成为美好的事情,19,068名师生受益。此外,桂馨书屋子项目在春季、秋季开放申请,让学校可依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项目申请执行。不同类型子项目的实施,激发了学校阅读工作开展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乡村教师的灵感,帮助学校和教师实现自主阅读规划,全面累计实施子项目285个。项目反馈管理图书一年,和桂馨打交道一年,让我有了很大转变,感受到桂馨这些平凡的人做着不平凡的事。为了乡村儿童的阅读,以后的路,愿与你们一路同行!——湖南省龙山县尧坪小学
其他
回顾 | 桂馨科学课2022年的历程,都在这里……
2022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在众多桂馨伙伴的陪伴与支持下,我们共同走过了桂馨科学课的2022。在这一年中我们累计执行公益项目36个,公益支出295万元,线下培训科学教师300人次,捐赠科学实验工具箱186套,捐建小科学家实验室4间,惠及师生177,206人次,共有151人次志愿者参与科学课项目,贡献了13,420小时的志愿服务。一、硬件捐赠2022年,我们为中西部地区167所学校捐赠桂馨科学实验工具箱186套,为4所学校建造了桂馨小科学家实验室,解决了学校科学教育硬件设施无法满足孩子进行实验探究的问题。同时,我们在原有项目基础上,将课内工具箱拓展到了课外材料包,为120所项目学校配发了多样化的科学实验拓展材料包和科普类读物,助力乡村学校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送达河南滑县的科学工具箱整齐放在一起,等待各个项目学校领取。▲孩子们帮助老师搬运工具箱,开心极了。▲有了合适的实验器材,科学课变得有趣起来。▲贵州省榕江县寨蒿镇中心小学实验室,改造后便于孩子们开展分组探究的桌椅。▲崭新的课外科学拓展材料包。▲学校组织孩子们利用课后时间开展实验探究。项目反馈大益西卓玛同学在学习“云”这节课的课堂上,通过实验观察,她开心地跟大家分享到,“原来云跟雾在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听到孩子这样的心得体会,听课的老师都很欣慰,也很惊喜。——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八一镇小学科学课每学期做实验的次数是比较少的,所以一听可以做实验,学生自然而然就兴奋起来了。刚开始我们的科学老师吴老师有点紧张,在课前默默地把实验又做了几遍,生怕在课堂上出现实验失败的状况,但整体一节课下来还是比较成功的,小组之间的合作也比较默契。吴老师会在学生实验的时候巡回指导,基本上每一组的实验都成功了。做实验是充满趣味性的,孩子的眼睛是充满探索欲的,笑脸会因为问题的解开而绽放。——湖南省张家界市罗水乡中心学校二、教师培训2022年是疫情反复的一年,线下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影响,尤其是科学教师系列培训活动,县域项目的培训也多次被迫延期甚至取消。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时刻准备着,只要条件一允许,我们和专家老师马上按照早已制定好的培训方案去落地实施。
其他
阅读陪伴乡村学童成长 | 桂馨月捐计划2022年度微报告
桂馨月捐计划阅读陪伴乡村学童成长本计划是桂馨基金会于2020年推出的第一个月捐项目,月捐人的定期捐赠善款,最终会根据桂馨书屋项目对乡村教育阅读支持方向和计划,用于支持小种子绘本计划、七色光、图书更新计划、自主运作金以及阅读领航人计划教师培训等项目的实施。我们希望通过月捐方式,让公益触手可及,汇聚每一份爱心,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数据概览截至2022年底,已累计有712人参与桂馨月捐计划,累计捐赠善款727,344.13元。项目执行情况2022年2月-12月,“阅读陪伴乡村学童成长”
其他
悦·动于行,阅·动于心 | 毛毛虫桂馨阅读联盟2022年工作分享
写在前面毛毛虫桂馨阅读联盟是由一批热爱阅读的桂馨书屋项目教师自发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在基金会的持续支持下,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发挥自身的影响里,在县域内推广儿童阅读。截止到2022年底,在河南嵩县、汝阳,湖南龙山、保靖,贵州贞丰、罗甸6个县域已成立了毛毛虫桂馨阅读联盟。联盟宗旨:关注自身,专注成长,推广儿童阅读,为桂馨书屋项目注入可持续力量。“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阅读联盟的成立,致力于推广儿童阅读,让老师成为会“讲故事”的老师,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让改变从阅读开始。2022年,各县域毛毛虫桂馨阅读联盟总成员达到221人,全年共组织线上和线下活动73次。这些活动,发生在老师、孩子甚至家长及社区之中,让越来越多人感受到阅读的力量。2022年,是充满艰辛的一年,各个县域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疫情,有的县域甚至在4-5个月的时间里一直在上网课,各联盟年初计划好的线下活动,也不得不推迟或取消。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能看到各个联盟在尽可能地找机会组织活动。从定期组织线上读书分享和心得总结、暑期与大学生共同完成夏令营研课和教学、跨县域的阅读交流活动,到第一次尝试教师主导的夏令营、走进慈爱园为孩子们讲解绘本、为县域内外的老师分享送教等。2023年1月7日,2022年度毛毛虫桂馨阅读联盟总结分享会在线举行。基金会组织6个县域阅读联盟老师通过线上的方式分享了联盟这一年的工作、成果、现阶段面对的困难及新年工作方向,同时邀请了不同联盟的部分骨干教师就阅读、联盟与个人成长进行了分享。各地阅读联盟负责人及骨干教师代表、桂馨基金会工作人员近60人上线参会。1各联盟工作总结&骨干教师分享会议伊始,先是由各联盟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对2022年联盟工作进行总结分享。湖南保靖这一年,保靖的老师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完成了“一月一书一心得”,
其他
回顾 | 桂馨基金会2022年的35件事
时间的齿轮已将我们带到2023年身后的365天仍历历在目成为抹不掉的回忆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前行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携手更多各界馨友为“改善乡村教育环境,促进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进!一月馨火基金项目成果分享会举行1月8日,桂馨组织6位馨火基金项目老师举行了“馨火基金项目成果分享会”,通过分享项目实践成果、过程中的故事及经验等,让更多老师了解该项目执行内容,同时给到乡村教育实践同行者一些案例、思考。馨火基金通过关注和支持南师计划项目教师进行教育创新与实践,帮助乡村教师解决所在学校和社区在教学和发展中面临的相关问题,鼓励乡村教师自主开展有主题的教师自组织活动。科学课项目入选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
其他
首届「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专家评委名单公布
首届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自9月29日公布终审入围名单后,终审评选也正在有序推进中。该项目,桂馨基金会邀请了11位来自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等领域的资深科学教育专家及活动组织方、捐赠方代表组成评审团,力图全方位、多角度挖掘科学教育一线的最新成果,助力我国科学教育优秀成果的展示及应用。名单如下。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专家评委(按评委姓氏笔画排序)卢新祁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科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苏教版《科学》教材副主编。孙含晖维世私募基金管理(珠海)有限公司董事长,维世投资咨询(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项目捐赠方。李
其他
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特约观察员/视频创作者开放招募
01项目简介“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以下简称该计划)是由爱心人士孙含晖先生提议并发起捐赠,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组织实施的教育公益项目。该计划以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为主要支持方向,旨在鼓励更多小学科学教师及科学教育研究者参与以科学素养目标为导向开展变革、探索和创新,为与科学素养目标相适应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小学科学课程建设作出基础性贡献。同时,该计划致力于成为小学科学教育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优质公益项目,引发社会各界对小学科学教学研究和实践成果的进一步重视、对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研究者和科学教师群体的关注和支持。
其他
首届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终审入围名单公示
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下文简称“支持计划”)是一项以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为主要支持方向,旨在鼓励更多科学教师及科学教育研究者以科学素养目标为导向开展变革、探索和创新的公益计划。该支持计划自2021年12月发布公告以来,截止到6月30日累计收到了来自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09份申请资料。申请资料中,个人申请74份,团队申请35份。申报改革创新的科学课堂的有49个团队(或个人),申报改革创新的科学活动的有16份,申报改革创新的科学教学内容的有11份,申报其他的(课题、论文、出版物等)有33份。其中,科学课课堂教学及课题研究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申请群体的年龄集中分布在1970-1990年代之间,85.71%的申报者拥有至少5年以上科学课教学经验。历经初审和复审两个环节后,共有12份申报成果进入终审阶段。现将终审入围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自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在公示期限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实名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反映公示对象存在的问题。反映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将严格按有关规定为反映单位和个人保密。联系方: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电话:010-6955
其他
倒计时50天 | “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申请开放中
距离2021年12月21日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正式发布已过去了4个月,距离该计划原定的申请截止日期还有21天。基于上半年各种疫情影响,我们综合考虑后决定,将该计划申请提交截止日期延长至6月30日。大家的申请资料都准备好了吗?近期,科学教育领域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新课标的实施无疑会对广大科学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这更需要我们群策群力,共同努力去发现和发觉身边已有的优秀科学教育实践成果,鼓励更多教师投身于提升儿童科学素养的事业中。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发起“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的初心。通过征集现有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改革和创新性的科学课课例、活动、教学内容以及各类研究性成果,真正实现智慧共享,为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详情请戳链接)截止目前,我们已累计收到来自全国16个省份的个人或团队提交的35份申请材料。在已有申请资料中,不乏80、90后青年教师所提交的课堂教育教学成果,我们在其中深切感受到他们对科学教育事业的热爱。在最后这段申请时间里,我们真诚呼吁广大科学教师能投身于这个活动中。如果您的实践成果能被选中,可以获得个人或团队奖励金,以及后续更多专业培训、研究和实践的机会和经费。当然,如果很可惜没有选中,您也可以获得一次请科学教育领域专家亲身指导作品的机会,是不是也很诱人。大家抓紧时间参与申请吧,期待您成为下一个小学科学教育领域的“启明星”。延伸阅读:号外!“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正式启动我们整理了大家对“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最好奇的11个问题并回应
其他
我们整理了大家对“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最好奇的11个问题并回应
桂馨科学教育支持计划是由爱心人士孙含晖先生提议并发起捐赠,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组织实施的教育公益项目。该项目于2021年12月21日正式启动,并面向全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研究者和小学科学教师开放报名,征集“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实践成果”。(详情请戳链接)至今,项目已开放报名3月有余,在收到各地科学教育同仁申请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时常被大家所问到。今天,我们特意把大家提问最多的11个问题及基金会回应整理如下,一次和大家讲个清楚!
其他
12位桂馨人2019年读过最希望推荐的书
推荐语:相比甲辑,我更爱读乙辑,它能发人深思。我觉得这本书是奇妙的,奇妙之处在于木心随性的单句却让我拨云见日曾经的惑。其中有许多短句我印象深刻:比如“忽有谈话的欲望
2020年1月20日
其他
赵军先生的馨公益之旅
7月25日,宁夏隆德县张程乡中心小学2017桂馨书屋悦读周正式开始。本次活动中,除了来自宁夏大学晨曦计划的12名志愿者外,还有一位来自北京的特殊志愿者——桂馨基金会法律顾问、捐赠人赵军先生。
2017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