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22年11月17日,“青山行不尽3: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特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幕。本次特展创新媒体手段,通过线上、线下两部分展示,记录、展现和讴歌新时代,展示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诗画之路”。卢山、佐藤训子、王永昌、蒋珍贵、汪全立、高世名、孙哲君、王红威共同为展览启幕浙江省副省长卢山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指出,第三届“青山行不尽”聚焦“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探寻浙江诗路文化的国际传播,以精美的诗书画为媒介,描绘出浙江与静冈的交往史,将跨越山海与时间的东方文化理念、文明之美又一次生动地呈现在大众面前。本次展览既是浙静结好4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一场重要文化交流活动,也是双方在探寻文化共性、深化交流互鉴、推动文化交融,为浙静友城合作赋能添彩的一次有益尝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也因互鉴而丰富。卢山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深化浙静友好合作和相知相通,应进一步推动浙静两地在文化艺术界的互动交流,期待艺术家们创作更多直达人心的作品,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同时,应进一步扩大交流领域,打造更多友好交流项目,引导两地民众积极参与。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愿浙江与静冈的交流似青山,连绵不绝。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还有: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领事佐藤训子,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馆长王永昌,省政府副秘书长蒋珍贵、汪全立,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省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骆莉莉,省委统战部二级巡视员朱烨,省委社建委专职副主任孙哲君,省教育厅总督学舒培冬,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叶翠萍,省民政厅二级巡视员陈家耀,省财政厅副厅长沈磊,省建设厅二级巡视员陈建秋,省交通运输厅一级巡视员王寅中,省外办副主任王红威,省文联书记处书记余旭红,省机场集团副总经理葛建娟,中新社浙江分社党委书记柴燕菲,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省文史馆副馆长郭学焕以及省文史馆馆员、研究员,中国美院的艺术家代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媒体嘉宾等。开幕式由省文史馆专职副馆长姜玉峰主持。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讲话向上滑动阅览各位同仁:我代表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界,对“唐诗之路中日艺术特展”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感谢并祝贺中日两国所有的参展艺术家、策展团队,感谢为这次展览付出努力的浙江省文史馆、浙江省静冈福井县经济交流促进机构事务局、日本静冈县日中友好协议会等合作单位。唐代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时期,自630年至895年的260多年间,遣唐使节渡海来华者络绎不绝,中国文化、艺术得以东传,唐诗就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文化珍宝。有唐一代,无数文人、画家在山水间烟云供养,在馆阁中吟风弄月,在路途上出入行止,于此有情世界间倘佯徘徊,形成一条唐诗之路,一个中国人诗性心灵的核心现场,演绎出无尽的文华与风流。千年以来,这条唐诗之路从塞外到长安、从江南一直伸展到一衣带水的日本,融会到日本文化血脉的最深处。对今天的艺术家们来说,唐诗最重要的价值是“起兴”。“诗人因所见以兴事而美之”,“兴”就是“托物兴辞”“即物兴情”。《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观群怨”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艺术功能,但在今天,“观、群、怨”都已经被替代了。“观”是社会观察,“群”是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怨”是社会批判,这些都已经成为各类媒体的功能。留给艺术的,只有“兴”。这里所说的“兴”不只是手法,而是人与世界激荡生发的创造性关系,这是艺术的本质,是物我之间最原始之关系。“兴者起也”,唐诗最卓越之处,在于诗人跟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那种情致的生发,在于诗人自我和世界之间情物交感、身心发动——那是感觉的开端,一切创造力的源头,是艺术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被替代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唐诗具有了一种超越性的价值。唐诗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是全体中国人集体的心灵记忆,也是可以为全世界共享的文化财富。大家都知道,现代诗人庞德通过唐诗开创了意象主义,爱森斯坦也坦承自己是在唐诗的启发下发明了蒙太奇,更不必说日本的俳句、园林与诗意画了。对中日两国人民来说,唐诗是共同的精神资粮,它塑造着两国文人艺术家的情志与灵魂,开启了无数世代跨越山海的唱和与酬答。千载以降,中日两国艺术家于疫情反复缠绵之际,以唐诗为媒介进行对话创作,成就了一批精彩的作品。展厅中既有技艺精湛的书法、绘画,又有年青一代的影像、装置以及AR作品。这个展览是当代中日文化交流互鉴的一次别开生面的展示,更是两国艺术家对唐诗这一伟大文明传承的一次历史与心灵的回应。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祝贺浙江省、静冈县友好交流40周年;祝愿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历久弥坚。中方艺术家代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管怀宾谈到,中日文化交流可溯源千年之上,尤其是在对于艺术与自然的感知途径以及诗性的意向表达方式上,都能以不同的主体方式回应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自身拥有的文化传统。值此浙江省与静冈县缔结友好省县关系40周年之际,本次展览以新的艺术表现方式诠释东方山水的诗性美学与文化内涵,凸显诗路文化的世界性精神义理和文化创新的意义。管怀宾表示本次展览既反映了当代社会现实与文化语境在两国艺术家创作层面的不同视角与媒介转呈,同时也显现出东方诗性表现所特有的时代韵致和精神内涵,艺术家们共同续写着中日两国间千年不尽的“唐诗之路”,远上寒山,一径渡远。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王永昌表示,自2020年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建设暨浙东唐诗之路启动大会以来,省文史馆与中国美院等有关单位合作,围绕立足记录新时代,精心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按照每年一个主题,主办“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系列展,高水平创建可看、可听、可体验的“浙东唐诗之路”。他说:“此次展览,做了一些新的解读和探索,两国艺术家们共同创作,运用新的艺术载体和方式来展现唐诗之路的诗心内涵,为唐诗之路系列展带来了新意,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日方艺术家代表樱井流翠向策划、筹备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及文化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他认为,对于只有传统书画艺术参展体验的自己来说,无法想象在虚拟世界中,他的作品将如何同其他领域的艺术作品进行融合,这将是一次极有意义的体验。他期待双方能共同作出新的尝试,探索新的交流形式,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文化交流,不断巩固两省县的深厚友情。浙静机构静冈县委员会主席代表、静冈县日中友好协议会理事长栗原绩代表日方主办单位发表致辞:“自1982年静冈县与浙江省缔结友好关系以来,这40年来在多领域的交流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已然成为中日地方交流的典范”。他认为这是一场非常契合、精彩的展览,为中日之间文化交流以及地方层面交流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十分期待双方能够继续推动、深化各领域的交流合作。静冈县知事川胜平太对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特展在浙江杭州隆重举行表示衷心祝贺。他指出,静冈县将自觉扛起建设“日本文化之窗”的重任,积极主动开展各类活动,努力推动浙静两地的文化艺术走向世界。中日文化交流史绵延2000多年,两国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为亚洲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浙江省、静冈县结为友好省县。在40年的友好交流中,无数精彩故事发生在两片一海之隔的土地上,浙江与静冈已然成为中日交流的前沿窗口。此次展览以中日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为纽带,通过人文领域的交流,助力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日友好交流交往故事,浙江与静冈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故事,浙江与静冈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故事,展示好中日“友谊之窗”。“东方诗性”“青山行不尽3: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特展”立足影响深远的“盛唐”记忆,以重访唐诗之路上中日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节点、实地溯源东方文明,延续“诗路文化带”精神。展出了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和日本静冈艺术家以及东京艺术大学等老中青三代70多位中日艺术家200余件艺术作品。中日艺术家们在“东方诗性”文脉共情下,围绕“诗画”“山水”“佛道”“禅宗”等中日共同的文化主题进行回应和阐释。展览从“唐诗之路的国际交流与传播”的视角深入,探寻“诗路山水”世界性的精神义理与文化内涵,探寻面向国际的“诗路之链”。“诗路文化”展览分“一径到此”、“远上寒山”、“山海渡远”三个专题板块。参展作品既有国画、书法等传统中国艺术,又涵盖油画、影像、新媒体、声音、装置等近乎全部的当代艺术种类,融合了传统和现代艺术。展览创新媒体手段,通过线上、线下两部分展示,将“浙东唐诗之路”的历史迹忆和数字互联网结合,在新一轮技术更新中,充分运用新媒体的手段进一步激活诗路文化基因。线上展厅实景还原寒岩洞天,部分艺术家作品数字扫描之后呈现在寒岩之中,与实景相结合。无论中国还是日本观众,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在线上沉浸式体验跨时空的山水之景与艺术之趣。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明末清初高僧费隐通容的《春秋五十仍寿图》、日本室町时代禅师一休宗纯的《窗收梯叶众书滋,钵拾松花午爨香》两幅书法原作,均为首次对外展出。一休宗纯就是大家熟悉的“聪明的一休”原型。“文化赋能”中日12位艺术家围绕“书、像、间、物、绘、法”六个关键艺术文化内核展开交流和对话2020年起,以“文化赋能”为理念,浙江省文史研究馆联动中国美术学院启动了行走“唐诗之路”计划,中国美院师生、省文史馆馆员研究员老中青三代一同重返唐诗之路。作为第三届唐诗之路艺术展,特展立足诗路文化IP,持续推动“文化赋能”,升级文史研究和文艺创作跨界合作。通过多形态的艺术作品,弘扬东方诗性文化底蕴,以历史观照现实,探索中日文化交流互鉴的实践路径,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展览特别邀请了中日12位艺术家组成6组,进行一对一的对话,在文化交流中增进情感交融,展示东方文化之韵同时追溯人文渊源。“青山行不尽3: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