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其他

“遇见•惊喜” ——昆山市中华园省级宜居示范街区慢行友好环境设计(二)

传统“大街区”开发模式的反思当前我国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住区建设受现代机械主义及市场运营规律的影响,偏好“大地块”、“封闭式”的开发模式,“宽马路、大街区”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城市路网重干路系统、轻支路网络,加之干路围合的大型住区以封闭式管理居多,导致城区路网密度有限,住区的可达性有所降低。同时,随着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以及绿色健康生活理念的普及,骑行、步行等慢行出行方式日益受到居民的认同。然而,传统“大街区”模式下,居民的慢行生活受到了诸多限制:例如慢行路径选择少、绕行距离较长、缺乏安全宜人的慢行环境等等,亟待通过街区更新改造寻求破解之道。因地制宜建设街区“共享路”,是缓解“大街区”模式弊端的有效途径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
其他

“我们的生活” ——昆山市中华园省级宜居示范街区慢行友好环境设计(一)

一居民对于微观环境的真实感受是检验城市宜居质量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提升城市宜居性成为必然趋势。街区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空间单元,联系着住区和城市公共空间,与居民日常生活、交通出行联系最为密切,成为影响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关键要素。街区是否宜居,涉及安全、服务、环境、文化以及治理等多方面因素,其中人性化的交通出行环境是宜居性建设不可忽缺的重要部分。回顾过去的快速城镇化时期,城市建设受现代机械主义、市场机制的影响,偏好“大街区、封闭式”的开发模式,导致街道逐渐丧失线性公共空间的生活功能。很多新城区街道设计强调以机动车为主导,以最大化机动车的通行效率为优先目标,街道空间资源分配更倾向于机动车的通行空间,非机动车和行人的空间受到挤压,街区休闲、交流、文化氛围遭到破坏,街道空间逐渐丧失城市功能,转向纯粹的交通功能,由此引发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与居住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突出。长期以来,街道空间的不平衡发展既造成了人们日常出行的不方便、不安全,也影响了城市经济、空间活力的持续发展,降低了城市宜居性的体验。图1
其他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主持人:梅耀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其他

分论坛二 | 高质量发展下的城市交通学术交流会在宁成功举办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刘志远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刘志远首先对智慧交通大数据的应用作了介绍;之后,对智慧交通大数据实践的两个案例进行了介绍,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多源数据及手机数据在城市交通分析当中的应用。
其他

分论坛一 | 规划编制改革与创新实践学术交流会在宁召开

2018年10月19日,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四十周年暨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学术交流会—改革与创新实践学术交流会在南京召开,我院总规划师袁锦富主持。
其他

综合型城市社区公园的景观探索 ——以扬中城南公园为例

项目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场地内有一条贯穿南北的河道,因污水直排导致水质较差;周边居住区林立,人口密度大且中老年人口占比较高;基地整体景观质量一般,滨水区散置数组垂柳、水杉为核心的乔木群落,长势良好。
其他

征收拥堵费,免费午餐终将成为过去式

社会之所以关注“拥堵费”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公平问题。“拥堵费”会不会把一部分人排除掉呢?开车会不会成为富人的特权?
其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造假而生?

专业、高度、贴近的规划+生活媒体账号。坚持原创,用心与你交流。
其他

论道“城市双修”,在思考中探求前行的方向——12月14日江苏省“城市双修”论坛精彩观点播报

本次论坛邀请的六位专家分别从“城市双修”的国内实践进展、社会组织与治理、价值导向、开发区转型、开放街区设计、南京河西新区实践等多维角度分享了各自的思考。
其他

特色小镇研究之二十二:袁锦富--小城镇发展应回归“人居”本质

专家介绍:袁锦富,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