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理想

其他

我们决定送出这份礼物

开始难免伴随着未知与无序,总是需要花些时间才能慢慢理出头绪。如今九月过半,相信学生朋友们已经适应了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接下来终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世界、去安顿自我,正如在每个人生阶段、每次重新出发时都会经历的那样。所以,我们选择在这个时间点送给所有用户一份礼物,希望能帮助你穿越前路的迷雾,也陪伴你看见另一种可能。愿你能拥有无限的勇气和耐心,去成为那个想要成为的自己。🔔看理想开学季福利活动「如果故事从今天开始」正在进行中:🎁福利1:所有用户优惠我们精选了40+档节目,活动期间所有用户购买均可享8.5折优惠。左右滑动,了解更多特价节目🎁福利2:学生用户专享通过邮箱完成学生认证即可99元购买「畅听月卡」,畅听月卡限量600份,前300份额外加赠「世界青年主题方巾」1条。🧧🎒看理想开学季福利如果故事从今天开始⬇️⬇️
9月23日 下午 1:08
其他

“为什么一定要生男孩?”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气质独特,有人会被其间大量的留白打动,体会到掩藏在日常中汹涌的情感和无可挽回的宿命;也有人难以忍受沉默无声带来的煎熬,不知道为什么要看一家人的一日三餐,盯着一个女孩走完上学的路。
5月24日 下午 12:34
其他

李娟x梁文道:书一旦写成,命运就在别人那儿

事实上,这部作品改编自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它的气质离不开李娟笔下铺就的阿勒泰风貌,又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新的故事,很难说它与原作完全相同。不过,对李娟而言,一本书一旦写成,“它的命运就在别人那儿了”。
5月15日 下午 1:30
其他

在“服美役”中感到快乐,有错吗?

这里的“为什么”,可能是哈基姆教授所说的为了“向前一步”,但也可以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像自己”。这里的“想让谁看到”,可能是普通男人,可能是你想取悦的一个无论什么性别的对象,但也可以是“自己”。
4月29日 下午 1:21
其他

从首映争议聊起,让女性说话,很难吗?

上周日晚,电影《坠落的审判》中国首映礼在北京大学举办。映后,导演茹斯汀·特里耶与北大教授戴锦华、董强展开对谈。对谈过程中,董强与主持人陈铭的言论多次引发争议,争议焦点在于,《坠落的审判》是否涉及性别议题,以及导演的女性身份是否应该被予以尊重与正视。
3月27日 下午 1:14
其他

等了三年,《沙丘2》值得

《沙丘2》的最后一段,契妮离开了保罗和他的大银河系圣战,一个人走上沙丘,召唤沙虫返回故乡。而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了契妮那张复杂的脸上——颤抖的下嘴唇,湿润的眼睛,拧在一起的眉毛和决绝的眼神。
3月13日 下午 1:57
其他

被滥用的竞业协议,正在拖垮打工人

缺乏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高昂的制度成本。即便在短期情况下,因为缺乏各方的制约,资源已经被错配,而市场的不确定性在其中增加,即便少数市场参与者短期获得巨大利益,对于大多数人,这样的体系都是负效益的。
3月12日 下午 1:18
其他

“断亲”之前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A,但现在并没有一个现成的Plan
2月26日 下午 1:22
其他

有必要谈谈《第二十条》的问题

还是孩子的那个问题好:如果法律没错,那是谁的错?电影对历史的改编,恐怕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本文整理自看理想原创音频节目《文明的刻度:法律简史30讲》番外小节,有删改,完整内容请至“看理想”收听。📖
2月21日 下午 1:31
其他

她们,无名,无分,无家

“女人真是没有乡情的,只能去往更文明的地方,只会向往更繁华的地方。喜欢文明,整洁和繁华靓丽是我们的本能。越落后的地方,越能凸显自己是个鸡蛋的尴尬事实,要努力留在橱窗里,不要落单到路边,被石头碾碎。
2月1日 下午 1:41
其他

当年轻人断亲:“我不是谁的下一代,我是自己的最后一人”

文学史上最有名的断亲的人也许是张爱玲。她不仅不愿意和亲戚来往,和要好的闺蜜、亲生的弟弟以及父母也断了联系。她一生没有过孩子,人生的最后三十年在美国独居,几乎谁也不见。这不仅仅是断亲,简直是断人了。
1月26日 下午 1:30
其他

哈尔滨爆火:“讨好型”旅游真的好吗?

这同样是令人费解的,因为这种预期不符合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当一座城市接待人数达到数十万人,从最简单的经济学角度去想象,当地酒店与餐厅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服务质量也会因人数膨胀而有一定的下降。
1月23日 下午 1:44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无论看多少遍,这部还是神作

《黑客帝国》《黑客帝国》三部曲已经完结20年。这些年里,不止像“红药丸蓝药丸”等电影里的元素成为了经典的文化符号,它也被反复地提及和分析,却依然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原因之一,就是这系列作品指涉了一个经典哲学议题:何为真实,何为虚幻?或许人生,就是“梦与梦的交际,形成了梦的旋涡”,而所谓的“事实”也不过就是“虚构”,“虚构”在一些情况下也能成为“事实”。今天,我们换一个视角,跟着佛学研究者成庆一起,从佛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经典议题——一个我们可能都很熟悉,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甚至常常产生误解的概念,“空”。
1月19日 下午 1:00
其他

历史缝隙里,两位普通女性被裹挟的一生

《雾中风景》近些年,人们对宏大叙事越来越感到厌烦,更愿意关注大时代下普通人的处境。人类学研究者袁长庚认为,“大”和“小”是辩证的关系。英雄人物的伟业,常常是无数细小条件的汇聚,并不能单单归因于某种超人的天赋或能力;相应地,小人物的琐碎日常里,也能够看到“历史大势”,能够看到历史绵延向前在具体的场景中的显现。
1月16日 下午 1:38
娱乐

如何反驳“小心嫁不出去”?

这个答案还是回到“剩女”符号所代表的性别观念。博士身份最客观直接的信息,就是一个人在一个领域达到了现有学习体制内最高的等级认证,因此有资本开始做更专业和突破性的知识生产。这些描述看起来是非性别化的。
1月11日 下午 1:28
其他

保安杀死外卖员,是“底层互害”吗?

典型的例子应该是我们无处不在的“守时”,人际交往的“情商纪律”,对成就、创造、勤勉的自我要求。依然需要一个中心化权力来进行主动惩罚的,并不算典型的毛细血管式的权力,而是一种古典权力运作方式。
1月8日 下午 1:35
其他

豆瓣9.3,真的是时代的眼泪

2023年最后一天,《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在大陆院线公映,短短5天票房纪录就突破5000万。然而,它不仅仅是一部演唱会实录,更是一个现象级人物掀起的巨大浪潮的见证——在2023年,出道17年的歌手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1月5日 下午 2:32
其他

《繁花》,灵吗?

《繁花》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很多上海具体的路名、街道,一方面可能因为那是作者实在的青少年记忆,记忆常常是具体的、细碎的,而不是抽象、宏观的。另一方面却也隐含着作者对上海市民生态的阶级分析框架。
1月2日 下午 1:06
其他

我们再也看不到裁判文书了吗?

近日,仅供法院人士在内网检索裁判文书使用的“全国法院裁判文书库”将于2024年上线的消息,在法律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从业者都有疑问,所谓的“全国法院裁判文书库”是否会替代已经运行了多年的中国裁判文书网?仅对法院系统干警专网开放是否缺少合理性?此举是否会影响同案同判的司法公正,以及司法公开制度的落实?看理想主讲人、法学教授翟志勇针对这件事所引发的争议,讲述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他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裁判文书要不要公开的问题,也不只是最高人民法院的问题。讲述|翟志勇来源|看理想节目《文明的刻度:法律简史30讲》01.裁判文书公开的是与非最近一周时间,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个内部通知,被发到了网上,引发了全体网民对于裁判文书网的关注。这个通知叫做《关于建设全国法院裁判文书库的通知》,2024年1月上线,全国法院的干警在四级法院专网查询检索裁判文书。为什么这样一个事情会引起大家关注呢?因为我们有一个裁判文书网,是2013年建立的,到现在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截止本期节目发出前,裁判文书网上裁判文书的数量是1亿4300多万,总访问量是1080多亿次,足见大家对于裁判文书网的关注。为什么最高人民法院要建裁判文书库?最高法院没有解释,但是法律学者大体上也能够猜到,因为裁判文书网上线十多年之后,有很多正面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作用。正面作用不用说了,裁判文书的公开促进了司法公正。如果说过去中国司法有进步的话,可能唯一的或者说最大的进步就是裁判文书的公开,除了涉及到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未成年人等特殊的案件不公开之外,所有法院的判决文书都要在裁判文书网上公开。裁判文书的公开倒逼法官在裁判的时候要做出一个公正的裁判,因为文书一旦做出来之后,全国人民都能够看到,都可以去评价,这对于促进中国司法公正实际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过去十年如果说中国法学有什么进步的话,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就是依据裁判文书网上所公布的裁判文书所做的大量研究,这些研究都建立在对这些裁判文书的分析之上。我们以前的法学研究大多数都是基于法条,基于学术著作的研究,但是裁判文书网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得大家能够去了解司法事件的真实情况,并且可以做对比、分析。《芝加哥七君子审判》过去10年裁判文书的公开,无论是对于司法公正还是对于法学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正面作用,这是大家关注这件事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要建裁判文书库的时候,大家都特别关注裁判文书网的命运,因为裁判文书网在过去几年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第一是个人隐私的问题。虽然裁判文书上网的时候会消除个人的隐私,但大数据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数据分析对应到具体的个人,所以确实存在一些个人隐私泄露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裁判文书大量上网后,大家终于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以前学者认为始终存在,只不过没有证据,现在有大量的证据来证明,那就是同案不同判——同样的案件在不同地方的法院,判决结果不一样。法律追求的是统一的、普遍的适用。也就是说同案应该同判,但事实上同案是不同判的。这有损司法的公正与威信。各地法院因为同案不同判的问题受到大量批评,对于法院、对于法官来讲确实会形成非常大的压力,但反过来,它也有助于我们慢慢去统一司法裁判的标准。第三个问题是数据安全的问题。裁判文书的大量公布,尤其是被大量下载之后,可能会用于大数据分析,它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是未知的。这也是中国人民法院想限制裁判文书上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对于未来数据安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家认为可以通过技术的方式,或是其它更有针对性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完全没有想到最高人民法院要建立一个裁判文书库,也就是建成一个内网,普通公众没办法访问,只有法院内部才可以访问。02.裁判文书网何去何从?虽然最高人民法院没有说建了裁判文书库之后,裁判文书网就会被下架,或者说暂停更新,但学者还是捕捉到一些信息,足以让人相信,一旦裁判文书库建立了,那么裁判文书网的命运可能就是被关闭,或者说停止更新。为什么这么讲?从2022年开始,大家就注意到一个问题,大量以前公布的行政诉讼的判决书开始大量下网,以前可以查到,现在查不到了,而且整个2022年全国法院行政案件有60多万件,但实际上上网的只有800多份,也就是绝大多数行政诉讼的判决书开始不上网了。为什么?因为过去这些年,大家通过对于法院行政诉讼判决书的研究,发现了大量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从积极意义上讲,这些问题有助于中国法治的进步,从消极意义上来讲,这些研究实际上暴露了问题。所以行政案件的判决书在2022年不但开始不上网,而且大量下网。特别是2023年8月份以来,法院内部实际上有一个口头的传达,就是裁判文书原则上不再上网了。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建裁判文书库的这件事,相当于靴子落了地。《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大家判断,裁判文书库一旦在2024年1月上线的话,那么大概率裁判文书网在2024年1月之后就不再更新,而且可能有大量的判决书下架。最高人民法院如果要关闭裁判文书网,实际上有很大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违法事件。我们大概可以从四个层面来讲,第一个层面就是我们的民事诉讼法实际上规定公众可以查阅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涉及到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行政诉讼法中也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公开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给公众查阅,涉及到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也就是说,《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有讲公众可以查阅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公众如何查阅?当然只能够通过裁判文书网来查阅,否则的话公众没有办法来查阅这些裁判文书。公布裁判文书是法律的明确要求,关闭裁判文书网实际上违反《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第二个层面,裁判文书的公开不只是最高人民法院的事情。实际上在2013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就讲到,要“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是中央的一个政策,这是2013年所通过的。大家也可以理解,为什么2013年的时候裁判文书网上线,其实也是为了落实这个政策。虽然裁判文书网先上线,这个政策后发布,但政策里讲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也就是说要进一步公开。如果最高人民法院下架裁判文书网,那实际上跟这个政策相违背。第三个层面,是最高人民法院过去十年的工作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司法公开,而裁判文书上网是司法公开的重要环节。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在2013年和2016年发布过司法解释,特别是2016年的《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实际上全面讲了人民法院应该依法、全面、及时、规范地在互联网上公开裁判文书,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如果最高法院要下架裁判文书,或者停止更新,或者减少裁判文书上网,这也违反了自己过去颁布的规定。《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第四个层面,更为重要。2016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曾应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了一个专项报告,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情况的报告》,报告的核心就是通过司法公开来促进司法公正。这个报告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并且承诺未来要怎么做。其中就提到司法公开要坚持全面公开。全面公开是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将司法公开覆盖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各领域、各环节,严禁在法律规定之外设置任何障碍,确保向社会公开一切依法应当公开的内容。既注重程序事项的公开,也注重实体内容的公开;既注重案件审理信息的公开,也注重司法政务信息的公开;既注重运用传统的公开方式,又注重运用新媒体;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些是最高人民法院自己讲的。其中还专门提到开通了中国的裁判文书网,除涉及到国家秘密、未成年人犯罪以调解方式结案、离婚诉讼或涉及未成年人子女或涉及未成年子女抚养等情况外,各级法院作出的裁判文书统一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而且还要不断完善网站功能,增加公开蒙、藏、维、朝鲜、哈萨克等5种民族语言的裁判文书,还要提供全网智能化检索服务,更好地满足各界群众对裁判文书的多样化需求。也就是说,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了一个公开报告,且这个报告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我们如何理解这个报告?它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向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公开表达承诺,自己要全面推进司法公开来促进司法公正。而裁判文书上网,或者说裁判文书网是全面司法公开的一个重要环节,今天如果最高人民法院要关掉裁判文书网,那就意味着它违背了2016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做的承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裁判文书要不要公开的问题,也不是最高人民法院自己一家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宪法问题。03.正义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来实现在《文明的刻度:法律简史30讲》的第2集里,特别讲到罗马法历史上的《十二表法》,中国春秋时候的“子产铸刑鼎”,以及《汉谟拉比法典》和《乌尔纳姆法典》,人类历史上所有文明中最早的成文法的出现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法律不再是立法者或者统治者的秘密,它成为了一个公开信息。为什么法律成文化这件事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非常重要?原因就在于法律是人类文明的公器,既然是公器就不能够私藏起来,立法者必须把法律公开出来,这样大家才知道法律是什么,立法者也才会受到自己所制定的法律的限制。《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公元前536年,春秋时期的郑国正卿子产,将郑国的刑法铸在了鼎上,放在王宫门口,供老百姓查看,这就是著名的“子产铸刑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叔向因此给子产写信谴责他,说“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意思是老百姓知道法律,就不害怕上面的统治者了。后来的学者对这句话著书,其中唐代的孔颖达就说,“刑不可知,威不可测,则民畏上也。今制法以定之,勒鼎以示之,民知在上者不敢越法以罪己,又不能曲法以施恩,则权柄移于法,故民不畏上。”简单来说,就是法律一旦公开化,那么法律的制定者也要受到自己所制定的法律的约束。所以这就是法律公开的特别意义,而法律公开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公开,它也要求法律的运作是公开的,司法是法律运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在普通法里有一句法律谚语,字面翻译过来就是,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来实现。*本文整理自看理想原创音频节目《文明的刻度:法律简史30讲》番外小节,完整内容请至“看理想”收听。📖
2023年12月20日
其他

怎么还在吵“文科是服务业”?

你相信“物质第一性”吗?相信我们的想法不过是大脑中的电信号和化学反应的产物,相信我们的文化和观念不过是基因和自然选择塑造的结果。在这个热爱“本质”,热爱“根本原理”的社会中,这两点几乎是真理了。
2023年12月18日
其他

“能考公,为什么要考研?”

除了总体录取率外,还有一个情况也值得注意,即各个高校的“保研率”。对很多人而言,考研是二次高考,也许高考的时候自己录取的学校并不理想,可以通过考研进入一所985或211院校为自己的学历增加含金量。
2023年12月6日
其他

豆瓣9.3,这部“神作”过誉了吗?

最近有一部口碑动画,不少媒体盛赞这是“今年最好看的科幻”甚至“今年最好看的动画”,到了完结之际,它依然维持了高口碑的观众评分(豆瓣9.3分,IMDb8.8分)。或许你已经猜到了,《拾荒者统治》(Scavengers
2023年11月30日
其他

是什么让我们有上不完的岸?

《白日焰火》当今世界,人们仿佛陷入飞速流转的漩涡,马不停蹄地从一个点奔向另一个点,奔跑的过程中也带着对生活的期待和不安。伴随着高度流动的,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悬浮”状态。不只是中国社会如此,全球都有相似的现象。
2023年11月29日
其他

集体记忆并不可靠,你是知道的

这几年里出版的关于疫情的比较重要的小说,是帕慕克的那本关于瘟疫的书,但他讲的是几百年前的瘟疫。所以很多时候,作家处理的不是眼前的记忆,这个记忆可能要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变成一个真正来到笔下的东西。
2023年11月21日
其他

“人造真相”泛滥,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这种新的“真相”,我们可以称其为“推论真相”,与我们过去所讲的那种直白的真相来进行区别。在过去,我们把直接可以“眼见”的照片、视频,或直接可以统计的简单事实称作真相,例如在法庭上的那种“证物”。
2023年11月16日
其他

续集冲上豆瓣9.2,竟然没烂尾

时隔一年,科幻动画《万神殿》第二季上线,依旧延续了前作的高口碑,甚至更胜一筹(豆瓣评分9.2,IMDb上最后一集的评分更是高达9.4)。因为第一季叫好但不叫座,制作方AMC一度宣布这个系列将停更,幸好后来亚马逊追加投资,我们才终于看到了《万神殿》第二季。这一季动画尤其特别,它不像许多剧集的续集那样,只是简单延续或是草草复刻此前的精妙点子,而是在剧情内容和讨论深度上都更进一步。如果说《万神殿》第一季的关注重点是奇点主义,探访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的影响;第二季则走得更远,它用技术的目光去审视,去追问,我们作为人类的极限在哪里?*💡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是时候囤点精神食粮了!

问:文化公司如何挤进双十一大战?答:完全挤不进!所以,我们早早就开启了五周年特别活动月!11月30日前加入看理想的会员计划,成为「理想家」或「畅听卡」会员,将获得五周年特别赠品🎐是时候囤点精神食粮了,管饱管足(甚至还保睡眠😴)!*详细会员权益请看下图👇👇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我们的会员计划
2023年11月11日
其他

“前台实名制”,又是为了我好?

综上所述,需要知道实名信息,可以通过实名信息进行调查、追缉、强制措施的,早已经知道了实名信息。知道了实名信息后,不能做什么的,徒增犯法风险。既然如此,前台实名制带来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实在令人费解。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豆瓣9.3,中国人的哲学是“好好活着”

天地大纪行》前段时间,一条标题为“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的短视频突然爆火。视频的主角,是香格里拉女孩茨姆。十年前,她抱着小羊闯入了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的镜头,并以此为契机开启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旅行。
2023年10月19日
其他

时间偶尔也会奖励走得慢的人

五年前,看理想还是出版品牌理想国旗下的一个栏目组,出品过几档视频节目,但很有可能,当我们决定自建App、并在十月上线的那一刻,作为独立体的「看理想」才真正诞生。因此,每年的十月,都是一次生日。
2023年10月17日
其他

当“远方的哭声”变成谈资

在祛魅前的宗教世界,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价值世界紧密联系,因而人们可以将价值安放于生活之中;但在祛魅后的世界,不仅日常生活完全与价值无关,甚至工作都变成了纯粹的工具,成为糊口和提供消费基础的工具。
2023年10月16日
其他

等待一个秋天会来找我的人

陈春成在《夜晚的潜水艇》里写,“确定无疑的事情有这么一两桩,也就足以抵御世间的种种无常了。”在冲突、崩塌频发的今天,如果我们能在短暂的相聚里,成为彼此确定无疑的那一两桩存在,那便再好不过。
2023年10月13日
其他

我们离“极端”有多远?

Again)蔚为大观,反疫苗反移民等阴谋论大行其道,已经绝对不是社会的潜流。而在德国,AfD(Alternative
2023年10月10日
其他

巴以冲突,何以至此?

1978年萨达特与以色列总理贝京同获诺贝尔和平奖。萨达特指挥“中东战争”收到人民拥戴,但作为勇敢的和平使者,却遭到部分人的痛恨。1981年10月,萨达特在阅兵式上被极端分子开枪刺杀,享年63岁。
2023年10月9日
其他

我们还有批评一部电影的权利吗?

最近,因为一部“文艺电影”的院线票房不佳,该片的制片人在网上将矛头对准了影评,怒斥都是因为这些“黑心黑肺的影评人”的存在,导致电影“无端被黑”。目前,争议已经逐渐平息下来,该制片人也已删除了相关发言。不可否认的是,在决定购买一张电影票之前,很多人还是会先去查查电影的评分,看看网上影评如何,再决定是否购票。所以,在许多电影的讨论甚至占据关键角色的宣发上,“影评人”都是一个关键角色。不过,影评人该保持中立还是直抒己见?一直是一个争议纷纷但未有终论的话题。今天的分享,我们就来聊一聊影评人身份的界定,以及他们与电影的文化生产机制的关系。
2023年9月21日
其他

“疯马秀”上的艳舞,性解放还是倒退?

人类对其他人在看不见的地方、在私密的环境中所采取的性动作保持了疯狂的好奇。他们不仅会指手划脚、不仅会道德评判,甚至在可以的时候,还会不厌其烦地订立法律条款,惩罚那些所谓“偏离规范”的性(sexual
2023年9月20日
其他

“活在无所不有的时代,却过上一无所有的生活”

从劳工的角度、雇员的角度、消费者的角度,都可以分别看到互联网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从整体的角度会稍微难一点,不过这很重要,因为从整体上理解企业,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与互联网龃龉间摩擦和痛苦的来源。
2023年9月18日
社会和文化

如今谈论什么话题都是危险的

哈贝马斯首先承认,新媒体不是传统媒体的简单扩展,而是像印刷机的发明一样,是传媒发展中的跨越。但是他认为,社交媒体不是一个媒介,而是平台,平台不是生产者。社交媒体平等且没有制约,导致碎片化与自我封闭。
2023年8月29日
其他

生孩子,韩国女人不干了

性别意识的觉醒让女性意识到她们是结构性不公的承受者,揭露了压迫如何施加在自己身上。普通男性对女性处境的不理解和无视,扼杀了她们沟通的意愿。在无法改变结构的前提下,不结婚和不生孩子,是她们逃难的方式。
2023年8月3日
其他

上班调休,是我们的宿命吗?

《回家的钥匙》明天,又是调休结束后要上班的一天,不免让人感到疲惫。为什么我们总要陷入这样的工作循环里?这些年,像资本论、马克思这样的关键词,总被反复提及。其实,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非常复杂,比现在主流通行的经济学要复杂得多。虽然经济学里有很多的术语、模式和公式。但相较之下,经济学的根本精神,它的原则是把一切差异性抹除,最后用一个单一、统一的理论来涵盖所有的经济行为、交易,乃至于人类的所有行为。到目前为止,理性选择仍然在主流的经济学里占核心位置,这完全没法解释我们的困扰。但马克思在分析资本时,追问到底——经济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在大多数劳动者都感到被工作捆绑的当下,似乎是回溯《资本论》的最佳时机。
2023年6月24日
其他

被统治是所有人的命运?

《国王的演讲》在今天,很多人应该都能切身感受到,政治离我们更近了——就业压力、消费降级、楼市低迷、贸易争端、大国博弈、局部战争……从日常生活到国际大事,无论是否关心,每个人都会受到政治的影响和左右。既然生活被政治覆盖的事实无法改变,不如尝试去了解一下它背后的逻辑,比如大国之间的政治均衡为何往往不能长久?贸易摩擦、军事战争为什么总是不断发生?资源有限而欲望无穷,人类的未来在哪里?分裂的时代,普通人又该如何生活?音频节目《统治的逻辑:5000年人类政治博弈史》已在看理想上线,原价168元,限时特价98元。💾
2023年6月21日
其他

辞职19次,坦然做一个边缘人

但当时我需要这样的工作。在此之前,我跟两个旧同事合伙开了一家网店,做得不太愉快。那时已经是2017年,我38岁了,按照我的工作履历和学历来说,我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而且我的钱也没有了,没有时间去耽搁。
2023年6月16日
其他

陈丹青×王瑞芸:能不能傻一点,回到感觉?

实际上,我们忘记了根本的东西,就是我们怎么跟世界相处,怎么把自己保护好。我们太容易受到各种东西的伤害了,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这也是杜尚教给我的,他能够一下子意识到“我是不愿意被艺术压迫的”。
2023年6月10日
其他

“吴谢宇弑母案”报道为什么引发争议?

5月30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吴谢宇弑母案”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即对吴谢宇以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三千元。
2023年6月6日
其他

看理想编辑再就业,办个“游乐园”

我们还有很多梦要做。这次打算先做一场白日梦。每到儿童节,就觉得当有小孩心态。孩童是什么样的呢?天真、烂漫、生拙、独特,无知而无畏。大人虽然和岁月一起拉长了生命的深度,却难免多生出几分保守和怯懦。小孩无所顾忌,对未来的书写溢满盎然的想象,世界对他们而言很大很大,有无穷的玩法,有奇妙的可能,一粒沙里有世界,一朵花里有天堂。
2023年6月1日
其他

人终将老去,而酒神永远年轻

「如果你将在一座岛上度过余生,只能随身带一本书/一张唱片/一部电影/一瓶酒,你会选择什么?」这个有些年代感的句式,仍然是文艺青年们的经典发问。无论交流试探还是社交场合破冰,或者是作品宣发时背书,这个问题总可以作为经典起手式和惯用切口。年轻人总是幸运的,在他们被生活锤打得太厉害之前,还有机会躲到一座只属于自己的岛屿上。构建这座岛屿的材料,可以是书籍、音乐、电影和酒精。在这座孤寂与肆意成正比的岛上,年轻人可以借助他人创造出的文艺灵感,探索自己精神世界的边界。🏝为什么是一座岛?这里面藏着某种可以解读当代年轻人精神状态的久远回音。检索词源的掌纹,岛(Island)显然带有某种孤独和悬隔的心态暗示,在后疫情时代,这种心态似乎已成为当今年轻人的一种症候,或者时尚。岛(island)是一片「孤独的土地」(isolate
2023年5月27日
其他

30岁前,我遭遇了“中年危机”

Hyde)。这个故事还滋生出诸多变体,比如《变身怪医》,以及一发怒就会从班纳博士变成绿色肌肉男浩克的《绿巨人》。在《指环王》里弗罗多数度被魔戒蛊惑心神,《哈利·波特》里哈利也曾经被阴暗的念头所干扰。
2023年5月26日
其他

还不想就这样散场

好不容易,我们依靠着忍耐和相互搀扶等来了新的春与夏。走散的人却越来越多。当共同经历的这场漫长的失落潦草结束,世界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继续运转,还没准备好的人们各怀心事、沉默不语。打起精神重启生活原来并不如想象中容易,持续性的不安早已令人麻木,短暂的亢奋之后只剩一种“灰烬般的疲惫”。于是,我们只顾各自四散于殊途。路走散的时候,难免对自己曾经笃定的信念产生怀疑。少数派的生存格外依赖彼此的坚持和鼓励,如果渐渐看不到同行的人或是同行的希望,迷惘与无力将如同弥漫的海水一步步侵蚀原本坚固的岛屿。如今还在认真做内容的人,已经多少陷入这样一种少数的处境。书的精神与人文主义一度须向商业力量和投机商低头,流量、收入、利润成了价值的衡量标准;以内容为生的人,深知这条路的困厄,需要一种近乎苦行式的坚守。而之所以还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下去,也只是因为相信至少还有小部分人相信我们的相信。可悲的是,单一的、匮乏的生活方式全面入侵,即时的、易得的满足诱惑着所有人,另一种可能性的能见度越来越低。你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自我拷问,现在在做的、在坚持的方向还有什么意义?或者是否还有人在意?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显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确定的答案,人也无法仅仅为了答案活着,只能在匍匐前进的实践中尽力。厄休拉·勒古恩在散文集《我以文字为业》里提醒,“艰难的时代要来了,在那样的时代里,我们将会需要另一些作家的声音,他们能够看到与我们当下不同的生活方式,能够穿过我们饱受恐惧之苦的社会,穿过其对技术的痴迷,去看到其他生存道路,甚至能够想象希望的真正土壤。”这或许是可参考的答案之一,现实的引力太过沉重的时刻,恰恰需要超脱飞扬的思想不让生活坠地。我们需要找到这样的思想,去学习离地的能力,去领略诗歌、浪漫、爱、动人的美,也去领悟更深刻的智慧和伟大的记忆——这是人之为人的尊严,也是活着的意义之一。走过了五年多的时间,我们始终希望为守住这种尊严再尽一点薄力。社会学家安德鲁·阿伯特在新书《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未来》中总结了美国高等教育希望培养人才的几个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分析推理能力、终生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写作能力。“通识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是看理想做内容的基础,在此之上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近
2023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