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李玉琼简介中共党员,1993年11月生,甘肃张家川人。201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推免至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攻读矿物学、岩石学、矿产学专业,于2019年获硕士学位。2019年参加工作,现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本科生第二党支部书记。曾获国家奖学金、兰州大学优秀毕业生、三好研究生等奖项。操场上的方阵正喊着震天响的口号,主席台前的教官正对着话筒说着什么。西操场的入口处,李玉琼笔直地站在这片热闹中,脑后的马尾随着微风扬起青春气息,身上熨帖的绿色制服又为她添上了些严肃端庄。她脸上带着笑,静静地等待着。操场上过于喧嚣,李玉琼选择了游泳馆旁边的花坛木椅作为采访地点,在这方静处毫无保留地和我们分享了她的故事。坚定跋涉,终见曙光出于对地球学科的兴趣,李玉琼在大学时选择了地质学专业。李玉琼原以为大学地质学专业和高中地理的学习方式大致相同,直到正式开始大学的学习生活之后,她才发现这门学科和自己之前想象的很不一样。大学的地质学不局限于课本内容,同学们经常需要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或是踏勘。李玉琼大一暑假时在天水进行旅游地质实习,任务相对来说还比较轻松。但到了大二,暑假实习内容为地质填图实习,前期的踏勘工作需要每天早出晚归,那时候李玉琼和她的同学们几乎一整天都待在野外,中午吃饭时只有自带的榨菜和大饼。如今距离李玉琼毕业已经好几年了,那段日子的欢乐和炙热仍然清晰地印在她的脑海中。虽然大学学习并不轻松,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玉琼的付出也让她收获了很多。说起这个,李玉琼和我们分享了她在大三时参与国创项目的经历。李玉琼参与的国创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寻找古植物的化石,然后对化石进行测年,并通过测得的数据推测当地过去的地理环境。李玉琼之所以会对那段经历印象深刻,是因为项目的进行方式相较于之前的学习任务有所不同。在之前,李玉琼每次出野外都有老师带队,每当挖到不认识的化石,老师都会在一旁进行讲解,有时还会指出哪本文献上记载有相关信息。而那次国创项目是在一位学长的带领下进行的。与经验丰富的老师相比,和李玉琼他们一样还在专业学习的探索阶段的学长自是无法为他们提供像老师那样详细的讲解,所有可能的化石埋藏点都需要李玉琼他们对照着文献资料自己找寻,这无疑是对整个团队的极大挑战。但也正是通过这种自主找寻的方式,李玉琼掌握了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从依靠老师带队研究逐渐成长到可以自主着手开展项目。第一次总是艰难的,李玉琼进行国创项目研究时遇到的困难与挑战还有很多。项目进行之初,同学们干劲十足,捧着文献资料推测出了大量可能的化石埋藏点,即使在真正开始挖化石后才发现自己扑了空,他们仍然选择坚持。直到第三天,李玉琼所在的项目团队还是一无所获,他们不禁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找错了方向,开始疑惑他们踩着的这片土地下是不是和它的表面一样贫瘠荒凉。而当时拖住研究团队前行脚步的不只有精神上的压力,还有工作和环境带来的生理负荷。李玉琼和她的伙伴们在进行国创项目时推测出的化石埋藏点通常是在偏僻的山区,他们根本无法在那样僻远的地区叫到代步的车,有时甚至一天下来都遇不到行人。这就意味着进行项目研究的同学们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尽管已经身心俱疲了,他们还是得自己背着挖掘工具一步一步走回去。此外,受制于资金不足,项目组的成员寻找化石时没有条件使用大型挖掘机器,他们只能拿着小铲子小铁锹在推测出的化石埋藏点一寸一寸地挖掘。在这种似乎完全看不见希望的情况下,一部分参与项目研究的同学萌生了想要放弃的念头。而这时,负责国创项目的学长仍然坚信,既然文献上有记载,而且同学们的推理方法和过程没有错误,那么同学们推理出来的诸多埋藏点中一定会有埋着化石的那一个。学长一面安慰着沮丧的学弟学妹,帮助他们坚定信念、重燃斗志,一面带着项目组的同学一个接着一个地搜遍了所有可能的化石埋藏点。终于,他们在一个露天煤矿旁边找到了化石。成功挖到化石后,李玉琼和她的伙伴们把挖到的化石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并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他们将这份论文投递出去并成功发表在了学术报刊上,为项目团队的那段艰辛而充实的科研经历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通过这件事,李玉琼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做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自己找到了方向就要坚持下来,哪怕在结束前的最后一刻都好像看不到成果。类似的外出学习经历还有很多,每次都是艰苦的,但每次结束后再回望,它又是充实的。正如李玉琼所说,虽然那些日子很不容易,但是和同学们一起外出学习、一起奋斗、互相鼓励的经历是不可多得的。就算是现在回想起来,她依然很感动。她认为,正是这些充满未知的挑战和挫折的经历让她感受到了“同甘苦、共患难”的真情,同时也增强了她对自己所研究的这门学科的兴趣与情感,让她能够以更昂扬的斗志投身于自己所选择的领域。玉汝于成,功不唐捐在关注学校教学事务之外,李玉琼还为推进教育均等化发着自己的一份光和热。而这或许可以追溯到她在大学时期和研究生时期担任班委和校学生干部的工作经历。李玉琼曾在大学时期在学校奖助中心担任助理,她在那时就真切地体会到了“有些人的起点是有些人历经艰难才抵达的一个站点”这句话的深意。当她知道有些小孩没法和其他同龄人一样享受教育的时候,当她见证了很多同学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跨进学校的校门接受教育的时候,她很想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机缘巧合,李玉琼在2020年末接触到了“西部天空”社团并且成为了社团的指导老师。通过和社团成员沟通,李玉琼了解到“西部天空”社团的成员都是希望去落后地区支教、去帮助落后地区的孩子获得更好教育的青年志愿者。她在交流中感受到了当代大学生在推动教育均等化路上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也意识到“西部天空”为她一直想做的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作为“西部天空”社团的指导老师,李玉琼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通常情况下,“西部天空”在学期内的支教是与夏官营的一个小学点对点进行,寒暑假时则以志愿支教团的形式到指定学校支教。但在疫情反复的背景下,这种支教模式显然行不通。李玉琼了解到现今大多学校都已经具备必要的教学多媒体设备,所以她把目光转移到了线上,让落后地区的孩子们在按要求采取防疫措施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来自“云端”的教育服务。这种新颖的支教方式也发展成了“品牌项目”,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与支持。与此同时,李玉琼也在和“西部天空”的成员们一起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西部天空”的支教模式。以今年的支教活动为例,“西部天空”推出了“探索西部、宣传西部、服务西部”的主题,支教团不再局限于支教这一项内容,而是在服务需要帮助的孩子的同时,探索西部地区的特色风土人情和文化印记,甚至还有一部分志愿者前往省外进行宣传西部的工作,让更多人了解西部,吸引更多人来到西部、为西部的发展做出贡献。随着志愿支教活动的开展,李玉琼更加认识到这项活动的重要性。她发现除了自己大学时期看到的那些现象,还有一些方面也存在教育失衡的状况,例如有些落后地区的孩子只接受过语文、数学等最基础学科的教育,他们在学校没有条件接触到体育、美术、音乐这些课程。这种教育的缺失,显然不利于那些孩子的全面发展。李玉琼和“西部天空”的成员们也正在不断努力、不断探索,让教育能够真正惠及到西部大地上更多的孩子。不断润泽,不停照亮当辅导员的想法是李玉琼在毕业以后萌发出来的。李玉琼告诉我们,她在大学生活结束时才恍然明白大学究竟应该怎样度过。她觉得这种现象应该是大学生的共性,应该会有很多同学和她一样对大学生活有些茫然。尽管李玉琼的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了,但她觉得她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尽可能地帮助同学们适应大学生活。就这样,李玉琼走上了辅导员的道路。辅导员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初李玉琼担起这份职责的时候,总是会不知所措,各种琐事和学生的突发状况常常让她手忙脚乱。李玉琼担任辅导员的第一天,就因为同学们军训时肚子疼、摔跤受伤等突发状况忙得脚不沾地。即使是结束军训进入正常的学习生活,李玉琼也并没有更轻松。为了避免学生在出现突发状况时找不到老师,辅导员的手机必须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在当辅导员之前,李玉琼每天都睡得很早。成为辅导员之后,为了不错过同学们的电话,她每天睡前都习惯性地把手机音量调到最大,以便铃声一响她就能醒来。李玉琼说,多年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极大地锻炼了她的共情能力、抗挫折能力和责任心,加之她自己本就是个责任感比较强的人——“只要是我该负责的事情我肯定会从头到尾地负责好”,所以虽然辅导员这条路走得有些磕磕绊绊,李玉琼也很努力地适应着她的新身份,尽自己所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度过大学四年时光。可即便这样,李玉琼还是会遇到让她因为无计可施而只能干着急的状况。李玉琼提到了一位让她印象很深的男生。那位男生很内向,刚开学那段时间几乎不与人交流,有同学主动和他搭话他也不回答。李玉琼找到那位同学,想要具体了解情况,方便“对症下药”,但无论李玉琼怎么问,那位同学只是低着头坐在椅子上沉默。李玉琼有些着急,她很想帮助那名同学,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直到有一天深夜,李玉琼被自己的电话铃惊醒,接听后才知道那位同学身体不舒服,需要马上送去医院进行治疗。李玉琼马上跑出宿舍,找到那位同学并把他送去医院检查。那天晚上李玉琼一直守在那位同学身边。好在熬过那一晚后,同学的情况好了很多,而这也成了他打开心扉的一个契机。在那之后,李玉琼经常能够从那位同学口中听到他的一些真实想法与感受。“所以说当辅导员一定要把握和学生交流的契机。”李玉琼这样总结。从那以后,李玉琼在每学期学生来交材料时都会放下手中正在忙的事情,趁着同学们放材料的功夫观察他们的一些比较细微的情绪表现。而事实也证明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和同学交流的方式,让李玉琼能够更多地了解同学们最近的情绪状态等等。这其实也是不断探索的结果。最初李玉琼直接找到同学让他们来办公室谈话,结果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就是“我是不是做错什么了?”对此,李玉琼有些无奈,之后她每次需要和同学们谈一谈的时候,都优先考虑办公室以外的场所,包括但不限于校园内的某条林荫道、游泳馆前、球场、操场……对于这些用心,初来乍到的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生也颇有感触。一位大一新生分享说,他们在班会上提交入党申请书的时候,李玉琼挨个指出他们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我们院的辅导员真的是个很亲和、很负责的人。”李玉琼认为,辅导员还要加快脚步赶上新一届学生的思维和新一轮的社会发展。为了能和同学们有更多的话题,李玉琼还专门留心一些同学们可能感兴趣的消息或事物,比如体育赛事、网络用语等等。既然接手了新一届学生,就要对他们负责到底。李玉琼对自己未来的工作也有所规划。她认为,辅导员必须要想办法走进学生心里,让同学们对自己敞开心扉,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诉求和具体存在的问题,从而更恰当地引导同学们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帮助同学们把握好大学时光。作为曾经的国家奖学金和各项优秀学生荣誉的获得者,李玉琼结合自身经历和大家分享了一些学习方法。她建议同学们一定要抓住上课时间,如果能做到在上课的时候专心听讲,效率是不会低的,甚至可以做到听一节课就掌握一节课的知识。李玉琼坦言自己是一个急性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当辅导员的经历成功地在这位“急性子”身上磨出了耐心与细心。2022级兰大新生大学生活刚刚开始,李玉琼也向新生表达了自己的期待和祝愿:希望同学们能够坚定和信任自己的选择,对专业学习一以贯之,坚持自己学习的初心和本心。李玉琼端坐在花坛长椅上,阳光洒在她的脸上,她在暖黄色光晕的笼罩中打捞着回忆——她说:“那段时间是真的苦。”而她却用誓达目的的坚韧和吃苦耐劳的韧劲来填充那些被她用“苦”来形容的日子;坦然承认自己是一个“急性子”的人是她,但最后持着无比的耐心和细心与同学们相处的人也是她。她如同一块玉石,在生活中不断打磨润色,不断找寻平衡,流转着温润的玉泽,照耀着行路的学子。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