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数据

其他

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建成!

总算力达60PFlops算力提升6.5倍!2023年12月27日,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正式建成,带来52PFlops(每秒5.2亿亿次浮点运算)的新增算力,气象超算总算力达到60PFlops,相比建成前提升6.5倍。新一代气象超算瞄准气象高质量发展对算力的新需求,响应国家“东数西算”战略,构建了北京、内蒙古和林格尔、陕西西安三地五套子系统的新布局。其中,国家级(北京)超算算力达27.48PFlops,国家级(和林格尔)超算算力达20.9PFlops,共同构成新一代气象超算的“主力军”。全新系统的强劲计算能力、大容量存储、超高速互联网络和液冷散热等先进技术,将有效支撑并提升数值预报模式运行效率。系统的建设还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在国家级(北京)新建3.6PFlops智能算力,用于支撑人工智能气象应用领域研发,推动自主可控的气象预报大模型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西安容灾备份中心创新性地采用“2+2”架构,基于国产X86和国产ARM架构分别建设两套计算能力为2PFlops的超算子系统。这是气象部门第一次引进全国产系统,在承担天气数值预报业务灾备功能的同时,致力于打造国产“芯”生态,为气象超算由内到外全国产提前布局。中国气象局是国内最早引入并应用超算系统的部门之一。近四十年来,气象超算系统不断迭代更新,支撑数值预报模式的高速发展需求。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的建设,是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实际举措。新系统筑牢了气象超算基础设施底座,标志着气象超算迈入新发展阶段,将全力助力数值预报和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工作高质量发展。未来,气象部门将立足强化气象超算一体化融合服务与应用,充分发挥资源建设效益。
1月10日 下午 12:48
其他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徐达:系牢纽带 同心共行

看着计算机屏幕上弹出的最后一串字符,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系统发展室工程师徐达感慨,“总算把‘天擎’里缺失的历史数据资料补齐了,这样后面工作开展就顺畅了!”2023年2月,徐达作为中国气象局首批下基层服务锻炼的青年专家中的一员,来到江苏,开始了他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与江苏省气象信息中心之间“搭桥牵线”的任务。“一方面,我们希望能将气象大数据云平台
1月9日 下午 4:35
其他

安徽首个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通过中国气象局业务准入评审

采用人工智能方法实现对露、霜和结冰现象的自动判识2023年12月15日,安徽省气象局研制的中国区域露、霜和结冰现象综合判识产品(V1.0)通过业务准入评审,这是安徽省第一个通过准入评审的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中国区域露、霜和结冰现象综合判识产品(V1.0)采用了Bayes判别、随机森林等人工智能方法,根据温度、湿度、风速等地面实况数据,实现了对露、霜和结冰现象的自动判识。产品覆盖了全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时间分辨率为1小时。目前,该算法已在国家级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中部署并实时运行,在省级“天擎”数据接口中可以实时调用,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天气预报、灾害天气过程气象服务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安徽省气象局高度重视气象数据产品的研发,将数据产品的研发列为省级创新团队建设“实物工作量”的考核指标,以产品应用场景为牵引,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各单位任务,加强工作协调和调度,全力推进本省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凝练、改进和应用等工作。
1月8日 下午 4:12
其他

看!上海迪士尼“疯狂动物城”有了专属气象服务站

图/疯狂动物城旅游推广中心微博新园区里不仅有栩栩如生的“动物居民们”生动还原的电影场景还新设了专属气象服务站气象监测预报专员入驻服务点
1月7日 下午 4:40
其他

“尔滨”告诉你,冰天雪地真的能变金山银山!

最近哈尔滨火出了圈“尔滨”的亲昵称呼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走红连续登上多个热搜、热榜图片来源:新华社家里来qiě了(来客人了)为招待五湖四海的客人们(划重点:南方的“小金豆”“小公主”)哈尔滨可整了不少花活儿将冻梨精致摆上盘松花江网红桥下的“雪人阵”冻梨切片、人造月亮、飞马踏冰热气球、鄂伦春族驯鹿、交响乐团……惊喜不断的“哈式服务”把很多本地人都“整不会了”直呼“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为适应游客需求推出甜豆腐脑冰糖葫芦也玩出新花样
1月6日 下午 4:31
其他

北方早已冰天雪地,这些南方城市竟不加入冬日“群聊”?!

当前,冷空气开始活跃起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逐渐迈入了冬天的行列,北方地区早已白雪皑皑。12月24日,广东深圳宣布已于12月21日入冬;随后,广州、佛山等地也相继宣布确认已于12月21日入冬。那么,目前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进入冬日“群聊”吗?12月13日,北京故宫白雪纷飞,引来无数游客打卡游玩
2023年12月28日
其他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举办气象档案主题展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精神,结合馆藏珍贵气象档案资源,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近期举办气象档案主题展览。展览围绕“档案见证170年中国气象风雨历程(1841-2012)”主题,通过“九个专题和九个人物”的历史档案图片,展示了170年中国气象事业的风雨历程,展现竺可桢、张乃召等老一辈气象科学家精神。展览分为两个部分。“气象档案里的百年数据”,甄选了近代海关气象体系、近代天主堂体系、徐家汇观象台、武汉世界百年气象站4个专题,一窥气象数据的百年历程;“气象档案里的百年记忆”,用了5个红色气象保障服务案例和9名气象先驱名人事迹,彰显出近代以来的气象工作者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严谨求实、开拓创新,为气象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展览推动了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新时代下的气象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气象工作者的精神和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气象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立足本职砥砺奋进,为气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展览得到了预报与预报司、局办公室和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的大力支持。未来,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会联合相关单位,继续深入挖掘气象档案价值,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欢迎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参观地点:中关村南大街46号北区15号楼一层展览时间: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
2023年12月27日
其他

新一代气象超算国家级(北京)系统稳定运行

支撑多个核心业务系统运行效率提升30%至50%日前,记者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获悉,新一代气象超算国家级(北京)系统已实现稳定运行,目前已为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CMA-GFS)、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CMA-MESO)、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CMA-CPS)等多个核心业务系统提供高效算力支撑,应用运行效率提升30%至50%。新一代气象超算国家级(北京)系统建成后,新增算力资源27.48PFlops(1PFlops=每秒1000万亿次浮点运算)、可用存储资源89PiB。系统综合运用英特尔第四代至强可扩展处理器、全新分布式并行存储、400GB/秒高速无损交换机和液冷散热等先进技术,性能大幅提升,采用更高效、更精细化的资源管理和用户管理方式,将对我国地球系统数值预报跨越式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目前,新一代气象超算国家级(北京)系统已为多个核心业务系统提供高效算力支撑,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将在应用环境配置优化、公用数据资料管理应用、模式性能优化等方面积极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助推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业务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气象超算国家级(北京)系统于今年初启动建设。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积极落实“三联促三动”工作机制,全面科学统筹项目实施进度,稳步推进系统建设工作有序进行。5月11日,子系统1提前建设完成并上线服务;8月31日,子系统2上线服务。经过两个多月的系统调试和模式移植优化,系统顺利实现稳定运行。未来,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将继续推进系统统一布局和管理,深入优化应用技术支持和用户服务,强化在建设国际领先的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与气象融合发展和提高气象预警服务能力等多方面的服务与支持。
2023年11月24日
其他

喜报!气象基础信息一张图获2023年测绘科学技术二等奖

日前,在第一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上,“气象基础信息一张图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23年度测绘科学技术二等奖。气象基础信息一张图(天擎·基础信息一张图)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牵头研发,提供“气象+”典型示范应用,在“一张图”上整合来自中国气象局和相关部委的基础地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气象业务等五大类1642小类权威数据资源,为气象与行业数据融合应用及重大灾害影响分析提供技术支撑。图为气象基础信息一张图(天擎·基础信息一张图)作为底层图层,气象基础信息一张图已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并在突发事件保障、每日天气会商以及气象日常业务保障等场景持续发挥作用,产生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截至11月,气象基础信息一张图图层接口访问量达2.05亿次。在气象基础信息一张图背后,研发团队陆续研发了气象站点数据高效服务技术、高分辨率格点数据服务技术、多源数据混合存储分析技术、分布式全文检索应用技术、北斗网格分剖编码应用技术等5项关键技术,大幅提升了气象数据访问效率、空间检索效率、数据存储效率。据悉,经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中国测绘学会自2002年设立科学技术奖,主要奖励在我国测绘及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工程建设、科学普及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2023年11月23日
其他

我国列车将配“气象站”一路护航?首次安全检测试验已开展!

列车上也能有“气象站”?监测哪些气象数据?近日,基于铁路平台的气象综合动态探测系统安全检测试验首次在京开展。这项试验由2022年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重大课题“基于铁路平台的气象综合动态探测技术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资助,通过在列车上搭载气象综合动态探测系统,来获取大气温度、湿度、水汽廓线和大气可降水量、云底高度等高空气象参数以及臭氧、二氧化碳、甲烷等大气环境参数。近年来,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铁路运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极端灾害天气的多发频发及其诱发的次生灾害对铁路安全运营、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等造成严重威胁。该项目科学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表示,发展基于铁路网络的大气三维结构动态探测新技术,获取覆盖全国高时空分辨率的大气三维结构动态探测“信息群”,可有效弥补常规探空观测网低时空密度的不足。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探空站点分布稀疏,基于青藏铁路等运营铁路平台开展大气垂直廓线动态探测及业务应用,采用天-地-空一体化综合观测思路,结合风云气象卫星遥感大气廓线观测资料,发展多源信息融合同化技术,可提高数值模式灾害天气预报预警能力,为保障铁路安全提供气象科技支撑。试验在列车车顶安装了气象与环境综合动态探测分系统,包括微波辐射计、移动观测辅助设备、大气环境采样设备;在车内安装了数据采集分系统,包括工控机、辅助设备与大气环境数据采集器等。项目重点研究探测系统对接入电源、信号干扰、列车刹车、高速运动等多个场景技术环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影响,以及线路平纵断面、隧道、沙尘等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试验可实现远程实时监控仪器运行状态和数据采集情况,并记录仪器故障、线路环境、天空状况等观测信息。试验结束后将进行严格质量控制,获取高质量、高时空密度的北京环形铁路多通道辐射亮温以及大气温湿度和水汽廓线等观测数据,以检验基于铁路网络的大气垂直廓线动态探测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可靠性。试验负责人介绍,发展基于铁路网络的大气垂直廓线动态探测及资料同化新技术,对于建设陆海空天一体化、协同高效的精密气象监测系统,深入研究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机理,有效提升铁路沿线及周边地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水平,保障铁路重大工程建设及列车运行和基础设施安全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2023年11月16日
其他

何时日落能帮纪检部门查案?气象大数据立功了!

日落数据也能帮助查案?何时下雨也能用于监督?答案:可以!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借助气象大数据这一“神器”截至10月31日,浙江省浦江县纪委监委共查处“文化下乡(电影放映)虚假播放”1266场次,处分2人立案调查2人送电影下乡现场“送电影下乡”原是加快推进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有力举措为群众谋利益的有效途径可是,这一工作却被人钻了空子浦江县纪委纪检监督信息中心副主任蒋煜在日常监督工作中发现,部分“送电影下乡”工作人员没有正确履职,甚至出现在工作日白天播放或办公区域播放电影以完成播放任务的情况。“下乡放映电影一般是在夜晚,我们到放映现场开展监督工作成为难点。但电影放映在室外进行,受天气因素制约,可以通过气象数据进行‘另类监督’。毕竟,气象数据不会说谎。”浦江县纪委监委以县气象局提供的日落时间、气温、降雨时段等气象数据为基础,建立大数据监督模型,与“文化下乡(电影放映)不规范”监督模型进行数据比对,可以清晰明了从中发现问题。送电影下乡现场以2022年6月21日浦江县浦南街道平一村电影放映为例,浦江县某文化服务中心上报信息,表示当日15时13分在该村户外放映电影,但通过气象数据可以清楚追溯到,该地这一时间点早于日落时间3小时,且当天发布了暴雨预警,并不适宜户外放映。气象数据的引入,清楚地证明了该中心在开展电影下乡工作中存在虚假放映问题。经核查,放映员以人为拧松电影放映设备“GPRS定位模块”规避平台监管,并通过在本单位内部虚假放映、多台设备在同一放映点放映等方式来完成放映任务。浦江县纪委常委陈安称赞:“气象大数据服务纪检监督办案工作,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和突破。”这样的合作早在2021年就已开始并于今年3月正式签订合作协议自协议签订以来浦江县气象局和县纪委监委在日常联络、线索移送、联合宣教、成果共享、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不断健全完善“气象大数据+纪检监督”工作新格局浦江县纪委监委与县气象局签订合作协议
2023年11月15日
其他

第十一届“共享杯”大赛宣讲活动圆满收官

绘就“一带一路”新图景数据新闻丨这份2023年的天气数据,记录了你所经历的整个汛期长按识别小程序了解天气实况信息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气象齿轮”深嵌“进博之约”

进博会越办越好气象服务需求不断11月5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装点一新。正如进博会气象台预报的那样,当天天空晴朗、秋风徐徐,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气象服务进入关键阶段。不以山海为远,不以万里为遥,进博会如约而至。这是新冠疫情后进博会全面恢复线下办展,展览面积、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再创新高。全球目光聚焦上海,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华彩乐章再次奏响。为了服务这场高水平开放、共享的盛会,上海气象工作者坚守“最高标准、最高水平”的初心,聚焦展会关键节点和关键需求,以全流程递进式气象服务精准捕捉每一次风云变化,续写上海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进博篇章”。照单全收愈描愈细的“施工图”事实上,自9月下旬,气象服务已按下“启动键”。从发布气候分析数据支撑展会筹备工作,到提供逐日天气预报,再到展会期间每天滚动发布7份24小时逐小时天气预报、在关键区域开展逐小时人工加密观测……一张覆盖进博会全流程的无缝隙预报预警服务“施工图”愈描愈细。秋冬之交,天气多变。就在开幕前一天,冷空气来袭,从上午开始,一场降水自北向南蔓延。而当天晚上,北外滩世界会客厅将在室外举行外事活动。16时至19时北外滩会不会下雨?什么时候下?雨量多少?陆家嘴滨江边,应急观测岗保障人员迅速到位,在与北外滩一江之隔的地方开展加密观测,能见度、总云量和降水情况等信息悉数传回进博会气象台。在进博会气象台,气象保障人员屏息以待,紧盯现场传回的数据,并通过上海气象智能监测预报平台调阅各类观测资料,精准“捕捉”瞬息风雨。15时,北外滩气象服务专报签发,预报活动期间无降水。16时17分,陆家嘴出现弱降水,小雨。16时36分,细雨如期收势。活动按时举行。“在每年进博会期间,这样的小插曲总是在不断上演。”当日值班的进博会气象台首席徐康表示,气象服务需求不断,但他们“照单全收”。气象应急观测车准备就位,全天候关注进博会期间的风云变化。图/杨阳 寸积铢累层层升级的科技产品全流程无缝隙预报预警服务体系臻于完善,这背后,是上海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硬实力”的寸积铢累,“拳头产品”推陈出新,为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注入动能。今年也不例外。推出进博会短期气象风险预估产品——基于今年开展的风险预评估试点工作,实现台风、暴雨、低温冰冻和大风等气象灾害综合风险算法及不同行业影响风险评估模型的集成和调用。“当收到高影响天气要素达到阈值指标的提示后,我们制作风险预估产品并发给应急管理部门,帮助他们从‘知天气’到‘知风险’,为调度提供支撑。”决策服务首席朱洁华介绍。决策服务岗按需制作服务专报,在展会关键阶段开展精细化决策气象服务。图为朱洁华 图/杨阳实现空气质量数值预报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以中国气象局全球预报产品为驱动模式,搭载的环境气象数值预报模型为预报提供参考,在与长三角生态环境系统联合会商时发挥重要作用,为区域污染防控提供高质量服务。当气象与AI碰撞,又会擦出怎样的科技火花?拉长环境气象预报时间——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建模和训练,构建一套环境气象延伸期预测模型,实现对未来11至40天上海PM2.5逐日浓度的预测。提高突发天气预警时效性——在上海气象智能监测预报平台上,庞大的探测数据可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自动数字化处理,精准识别出高影响天气,完成自动报警。如今,相关产品均已集合在最新的“智慧气象保障城市精细化管理先知系统进博版”上。在第一人称视角下,以进博会区域为点、以城市运行气象影响体征为面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尽收眼底。“前店后厂”打磨六年的扁平化服务机制11月以来,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加注船“海港未来”轮频繁往返于锚地和码头间,为4艘次国际轮完成对船加注。这期间,上海洋山港不时出现9级阵风和涌浪,适合安全作业的时间窗口来之不易。气象工作人员仔细分析洋山港区的天气实况及各项预报资料,迅速指出港区及主航道偏南风与西北风的转向时间点。根据精细化窗口期预报,加注船得以顺利离开港口完成加注作业。应急观测岗成员正在调试观测设备,负责现场天气监测、预报服务等工作。图/杨阳保障展品载运船舶进出港口、装卸货物,是此次进博会气象服务保障的重要一环。从接到海事服务需求、发出指令,到研判天气形势、制作服务产品,迅速传递给需求部门……气象服务跑出“加速度”,帮助港口作业在安全和效率之间取得最大公约数。这背后是一套历经六年打磨的扁平化服务机制——以国家会展中心现场保障团队为“前店”接受所有服务需求,以进博会气象台为“后厂”受理所有对外服务,进博会气象服务保障有了底座支持。6年来,除了“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的运行机制,党建与业务也在同频共振——成立进博会气象台临时党支部,发挥青年突击队生力军作用,锻造进博会气象服务尖兵队伍;汇聚“国家队”和“地方队”——长三角联合会商、卫星加密观测、环境气象资料共享,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第六届进博会已经圆满落幕。“气象”这枚深嵌其中的齿轮,必将在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路上自我检验、自我淬炼、自我提升,为下一次“进博之约”积蓄力量。
2023年11月1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在这里,看辽宁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创新实践!

国庆刚过,在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张庄玉米专业合作社的玉米地里,一派繁忙景象。“掂一掂这玉米的分量,产量肯定不低,妥妥的丰收年。”合作社技术员郭鹏一脸笑容,信心很足。今年年初,辽宁省气象局以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质效为目标,探索开展了玉米生产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对比等试验。张庄玉米专业合作社就是试验地点之一。
2023年11月11日
其他

昌景黄高铁转入试运行!沿途有何绝美风光?为何被称作“黄金旅游线”?

这条铁路为何会有如此的魅力?沿线气候是怎样的?能够看到哪些绝美的风光?10月26日昌景黄高铁联调联试工作结束转入试运行阶段全线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这是一条连接江西省南昌市、景德镇市与安徽省黄山市的高速铁路全线共设10座车站预计于今年年底正式建成通车中铁四局昌景黄高铁安徽段铺轨现场
2023年11月10日
其他

气象护航首届学青会开幕

开幕式当天,天气晴好成立学青会气象保障服务领导小组组建多名首席领衔的一线气象服务团队11月5日20时,以“逐梦新时代
2023年11月9日
其他

数据新闻丨这份2023年的天气数据,记录了你所经历的整个汛期

降雨:暴雨强度大,极端性强高温: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台风:偏少偏强,路径复杂专家顾问: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室刘璐
2023年11月8日
其他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走进18所高校宣讲“共享杯”创新大赛

共享科技资源成就创新梦想10月18日至20日,第十一届“共享杯”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宣讲会走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和河海大学。通过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宣讲,广大在校学生充分了解“共享杯”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大赛的参赛方式、中国气象数据网的使用方法,有效促进学生对数据开放共享理念的认识,有利于挖掘气象数据融合应用价值,更好地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国“共享杯”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是科技部批准并指导,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主办的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科研人员和创新企业开展的一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作为科技部、财政部首批认定的全国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之一,长期致力于以“共享杯”大赛为桥梁,发挥气象数据在科研领域的应用价值。第十一届“共享杯”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以“共享科技资源、成就创新梦想”为主题,紧紧围绕大学生的创新需求,加强资源协调对接,完善引导激励机制,进一步扩大赛事规模,丰富赛事形式。截至10月31日,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已经走进18所大学完成大赛宣讲。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在中国气象数据网开设第十一届“共享杯”气象主题服务专栏并提供参赛入口,共享杯气象方向赛题覆盖论文报告、应用软件、智能硬件、多媒体设计、创业计划等全部5个类别,全国在校大学生、科研人员和创新企业将平台提供的气象数据与自身研究收集的专业相关数据结合,通过跨领域数据应用挖掘,探索气象数据应用新模式。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秉持“权威、开放、共赢”的发展理念,通过竞赛的组织,进一步联合高校学生、科研人员和创新企业,不断丰富气象数据的使用形式,引导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在校学生认识气象数据,使用气象数据,降低非专业用户使用气象数据的技术门槛,带动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激发气象信息相关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活力,促进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据悉,为推动气象数据开放共享,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活力,今年2月,中国气象局发布新版《目录》,包含12类52种气象数据和产品,首次发布1979年至今的中国全球再分析数据、1995年以来的全球地面高空交换站观测数据;更新中国地面气候值数据(1991-2020年)、高空气候值数据(1991-2020年)等。今年8月发布的第二批《目录》包含9大类54种气象数据和产品,其中首次开放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二氧化碳、甲烷监测数据。
2023年11月4日
其他

会八方英才 商风云变幻 | 写在气象会商系统启用二十周年之际

从2003年7月首次亮相至今,全国气象视频会商系统已平稳运行整整20年。20年来,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一专”到“全能”,它走过了一条清晰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在杭州亚运会期间,前线和后方预报员通过全国气象视频会商系统(以下简称“会商系统”)开展会商超过40次。这个旨在提升沟通交流效率的平台,成为亚运会气象服务保障的重要支撑。2023年中国气象局与亚运气象中心开展杭州亚运会专题会商从2003年7月首次亮相至今,会商系统已平稳运行整整20年。20年来,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一专”到“全能”,它走过了一条清晰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2023年11月2日
其他

做足“东风”准备!气象护航“博士乘组”太空回家之旅

“观云测天”其实并没有想象那么浪漫,气象保障团队的科技人员每一次任务都带着压力在不同的赛道奔跑,飞船要返航,航天员要回家,一切必定要确保万无一失。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图片来源:新华社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稳稳着陆,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三位航天员结束了为期155天的太空“出差”,平安回家了!成功着陆的那一刻,不论是驻守在东风着陆场“前方”的气象保障服务人员,抑或是蹲守在直播视频前等候航天员“着陆”回家画面的“后方”气象工作人员,大家都心潮澎湃、欢欣鼓舞。神舟十六号返回舱着陆气象保障任务圆满完成。精密监测
2023年11月1日
其他

原来,给“网红”胡杨林“上色”的,竟是霜冻?

金秋十月新疆进入了“胡杨时间”天山南北,满目金黄胡杨又称胡桐是沙漠、戈壁中特有的一种落叶乔木素有“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美誉由于它能忍受荒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被人们誉为“沙漠守护神”每年十月初至十一月初是观赏胡杨最好的时间此时胡杨林一片金黄耀眼夺目那么,胡杨为什么这么美?胡杨树叶色多变春夏为绿色秋季为浅黄、金黄或橘红色每年秋风吹过胡杨林便由浓绿变浅黄继而又变杏黄了一夜霜降又变成金色的海洋一般来说叶片变色和脱落与地下水位、气温、风力、树龄等都有关系尤其和霜冻关系密切水分较少区域内的树叶和树龄小的树叶先黄胡杨林叶片颜色变化对温度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有着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态胡杨林沙雅县气象局依据2018年至2022年的年气温资料及相关参考文献初步确定沙雅胡杨林从变黄至落叶进入不同时段的气温指标自滑动日平均气温≤14℃维持
2023年10月26日
其他

全球温度持续攀升,2023年破高温纪录可期

7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全球沸腾的时代到来了”。近日,由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李庆祥团队基于其研发的全球表面温度数据集升级版本China-MST2.0再一次印证了“全球沸腾时代”的说法。2023年7月23日,儿童在希腊雅典一处喷泉玩水。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入夏以来酷热席卷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多地高温纪录被刷新。新华社发(莱夫特里斯·帕察里斯摄)李庆祥团队研发的全球表面温度数据集(China-MST)来自中国的全球温度基准数据集,该数据集收集了1850年以来全球陆地气温数据,并在整合近10多年若干个国家和区域的相关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发了一个全球陆地均一化气温数据集C-LSAT,进而创新数据集集合重建方法和参数、重建不确定性评估模型,并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环境信息中心(NCEI)研发的全球海表温度数据集ERSSTv5融合而得到。近期,该团队进一步针对北极最大和最小冰面面积情景,对北极地区的气温数据进行了集合重建,升级为数据集China-MST
2023年10月16日
其他

秋风起,蟹脚痒!螃蟹与气象的关系有多大?

秋风起,蟹脚痒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千里之外的江苏太湖膏满黄肥的大闸蟹是不仅是对养殖户一年下来辛苦劳作的犒赏,对吃货而言更是一场饕餮盛宴。“蟹油浸润膏黄,只添加盐与少量鱼露辅佐,略硬的雌黄,绵润的雄膏,双剑合璧,直指人心。”说起秃黄油拌饭,吃货眼睛都直了,恨不得连文案也一并滋溜下肚。然而,美味的提炼,气象条件最有发言权。气象请发言一只大闸蟹从幼苗到成蟹,一般要经历5次蜕壳,蜕壳顺利,发育得就好,个头也大。而高温和降雨是影响大闸蟹蜕壳最主要的气象因素。一般来说,28℃至32℃是大闸蟹养殖的适宜气温。当气温超过32℃,便会影响大闸蟹的食欲,超过37℃则蜕不了壳。且水藻喜阴,当池塘水温增高,其根部就易坏死,螃蟹没地方躲藏蜕壳。若梅雨季节出现连续降水,水藻因缺乏光合作用而发生溃烂,降低水体氧气含量、影响水质。因此,一只大闸蟹从幼体到被送上餐桌,包含了丰富的气象参数,更体现了人们掌握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同时,小据提醒,进入秋季后,气温下降,秋天又花果飘香、螃蟹肥美,人体若没有适应气候变化,肠胃功能容易失调。对策:秋季昼夜温差大,冷空气时来时走,最好常备一件薄外套,深秋晚上睡觉要关窗。经常腹泻、脾胃虚弱的人,调理肠胃可用薏苡仁山药粥、鲈鱼健脾汤等药膳。🔗
2023年10月15日
其他

秋叶变色是臭美?其实是树在应对天气变化的小心思!

进入寒露节气,北方的秋意越来越浓,天气变得凉爽,树叶也逐渐换上了秋衣,景区、公园、街道在红橙黄绿色彩的点缀下,宛如多彩的童话世界!新疆阿勒泰布尔津五彩滩景区,一边是色彩斑斓的丘陵,另一边是金黄的胡杨林
2023年10月13日
其他

暴雨中观测数据中断,多源融合实况迅速补缺

今年夏天,极端罕见的特大暴雨冲刷京津冀大地,多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北京、河北等地区部分通信基站受损,致使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中断,无法定点、定量监测降水,给研判天气形势和暴雨动向造成严重影响。防汛救灾,气象数据是最重要的支撑之一。尤其是位于重灾区的北京房山、门头沟等区域,实时降水数据对于“防、抢、撤”决策至关重要,一刻也不能中断。然而受强降雨和洪涝影响,房山、门头沟等地观测数据一时处于空白状态。在7月31日16时的暴雨天气加密会商中,北京市气象局向中国气象局提出援助请求。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快速响应,在会商期间就与北京市气象局取得联系,商议初步对策,并立即派出两名技术骨干前往北京市气象台会商室进行现场支援,同时组建了由15名技术人员组成的支援小组,开展远程协助工作,18时左右又加派两名技术骨干前往中央气象台会商室,建立“三点一面”的协同工作机制,全方位保障国省两级数据一致性。经分析研判,最后决定采用多源融合降水实况分析技术,由“雷达反演降水、多卫星集成反演降水、数值预报降水背景场和邻近区域降水”融合推算北京、河北等地有故障的气象站降水数据,即用格点化多源融合数据替代气象站的观测数据,以保持降水数据的连续性。多源融合降水实况分析产品为何能扛起重任?与多年来持之以恒财政支持下的技术积累密不可分。早在2014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实施,为多源融合实况分析吹来了东风。2018年,中国气象局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正式启航,气象实况分析业务建设启动,通过一系列多源数据融合实况分析技术革新、时效优化和评估检验,解决了智能网格预报缺乏实况产品的燃眉之急,打下预报业务的坚实地基,升格为气象实况业务。今年5月,第二批中国气象局重点创新团队名单公布,气象实况分析团队名列其中,实况业务在新的起点上再启航。我国陆海空天一体化、协同高效的精密气象监测系统聚合了多种来源的观测数据——因而在部分地面观测站缺位的时候,能够通过其他来源的数据,经过科学计算后,反演出缺测区域的观测数据,填补空白。这个原理说起来容易,做到却有很大难度。这是融合分析技术首次应用于观测数据的重建,降水极值能否精准推算出来,是一场没有前例的“大考”。且所有程序需要从零定制开发,并需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产品制作、传输、入库、服务的实时业务流程,每个环节均需设计周全,上下协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实况分析团队在中心领导和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下,一边现场调度人力资源,一边分解技术难题,克服连续高强度工作的疲劳,全身心投入降水实况分析产品数据插补程序编写。两个小时后,18时15分,技术人员以手工方式补全了北京市7月31日8时至18时的故障站点逐小时雨量数据,应用于19时的决策服务。22时,他们又通过实况分析产品推算出河北省故障站点的观测数据。到此为止,实况团队完成了对当日故障时间段历史数据的“拯救”。但是天气形势并没有好转,暴雨仍在持续,累计雨量还在增加,580毫米、615毫米、692毫米……观测数据需不断更新。他们还要完成更艰巨的任务——实现最新数据的实时更新,并向预报员和其他用户提供实时服务。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团队立即协同开展了补缺数据入库和服务流程的建设。“天擎”技术人员分工协作,紧急完成了格式转换、数据换算、元数据核对、重复记录处理、流程监视等环节设计和实施。由于各个站点出现故障时间不一,在数据流程中,既要保障优先使用已恢复的观测数据,又要确保补缺的实况数据及时衔接,这需要一套相当复杂的流程设计开发。8月1日2时,基于“天擎”的后台支撑,实况团队以半自动处理的形式,实现了实况数据插补和入库服务全流程逐小时更新,提供中央气象台、北京市气象局和河北省气象局使用,时效性提高至30分钟左右。8时,实况数据补缺实现全流程自动处理,时效提高至15分钟以内。实时更新的实况数据源源不断接入“天擎”,提供给中央气象台、北京市气象局、河北省气象局等一线用户,保障了各地暴雨极值和小时雨强的快速诊断确认。“用格点资料来代替站点资料,很好地保障了一线防汛工作,堪称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典型案例。”“气象局的数据科学、精准!”……在赢得肯定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将接续攻关,以突破气象数据质量控制与偏差订正、多源数据融合与同化分析、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应用、实况产品可视化与预报应用检验等关键技术为核心,升级构建“全球-区域-局地”一体化天气实况分析系统,坚持把实况业务发展的一张蓝图绘到底。河北省气象局应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格点实况产品,补齐缺测时次降水数据。来源
2023年10月11日
其他

台风“杜苏芮”登陆福建晋江沿海!欢迎使用实况小程序“METEO LIVE”查询台风信息

助力精准“把脉”天气台风“杜苏芮”来了!要做好哪些防御措施?来看这场发布会五问台风“杜苏芮”!强度堪比超强台风“莫兰蒂”?长按识别小程序了解天气实况信息
2023年7月28日
其他

五问台风“杜苏芮”!强度堪比超强台风“莫兰蒂”?

7月21日上午,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并于24日晚上加强为超强台风级。中国气象局25日9时启动台风三级应急响应。中央气象台25日18时升级发布台风橙色预警。根据预报,台风“杜苏芮”将于26日夜间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并将于28日早晨到上午登陆福建中部到广东东部一带沿海。不少气象爱好者已将台风“杜苏芮”与2016年的超强台风“莫兰蒂”相比较,那么,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杜苏芮”会给哪些省份带来风雨影响?记者就这些公众关心的话题专访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高拴柱。一问:“杜苏芮”与“莫兰蒂”孰强?答:从7月24日早晨到夜间,台风“杜苏芮”经历了从台风级加强为超强台风级的过程。造成台风“杜苏芮”强度偏强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台风所经过的洋面海温较高,达到28℃至30℃,且海面较为宽阔,为台风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其次,“杜苏芮”高层南北侧的辐散比较强,这为台风的进一步增强带来动力条件。此外,台风“杜苏芮”于21日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相较于南海台风,这类台风距离我国大陆有一定距离,因而有充足的时间来发展增强,这也是其强度偏强的原因之一。目前来看,“杜苏芮”的确与2016年台风“莫兰蒂”在路径上有相似之处。不过,“莫兰蒂”从巴士海峡穿过,基本没有被菲律宾及我国台湾岛削弱,因此其登陆时保持了较强的强度,且正面影响了厦门这样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而“杜苏芮”的路径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台风“莫兰蒂”巅峰时期的中心附近最大风速曾达75米/秒,与它相比,“杜苏芮”的强度要相对要弱一些。台风“杜苏芮”移动路径与2016年台风“莫兰蒂”移动路径的对比
2023年7月26日
其他

台风“杜苏芮”来了!要做好哪些防御措施?来看这场发布会

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7月25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防汛抗旱工作情况。针对台风有哪些措施和部署?“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要重点防范哪些灾害?一起来看——Q1Q:针对台风有哪些针对性的措施和部署?A:一是强化台风的预防预备。今年以来,我们多次部署防汛防台风工作,组织地方修订完善防汛防台风专项预案,联合安徽、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开展了长三角防汛防台风演练,会同有关部门就超强台风开展了国家防汛应急预案的联合桌面推演。会同农业农村部向沿海11个省份发出了相关通知,要求做好今年渔船跨省紧急避风对接工作。二是强化会商研判和响应支持。我们密切跟踪台风的发展变化,组织气象、水利、自然资源部门滚动会商,分析研判台风的发展态势,及时启动或调整防台风的应急响应,加强重点地区的调度指挥,及时地派出工作组分赴一线。三是强化船只回港和人员避险。指导各地加强海上的防台风的管理,强化海上作业平台以及异地渔船管控,落实“三无”渔船的基层管理责任,科学组织船舶回港避风,我们要求是船回港、人上岸。同时,我们组织媒体平台广泛开展防御台风宣传报道,准确及时发布防御台风的权威信息,指导公众合理地避险,台风来临前提前组织危险区群众转移,并加强安全管理。四是强化风险排查和安全管控。组织各级各部门深入地开展水库、海堤的隐患排查整改,摸清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以及隐患点等危险区域受威胁的人员。加强铁皮屋、老旧危房、在建工地安全检查,加强城市内涝风险隐患清单管理,强化低洼易涝区的地下空间以及下沉式立交桥、隧道等薄弱环节的防守管理,督促台风影响的重点市县及时地采取停课、停工、停业、停运、停止户外集体活动等“五停”措施。Q2Q:“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需要重点防范哪些灾害?A:目前,我国正处于“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建议关注强降雨、台风、强对流、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以及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一是我国东南沿海做好台风防御工作。目前已经进入台风的活跃期,台风“杜苏芮”登陆后可能深入内陆北上给我国东部地区带来较大影响,建议提前做好防台准备,加强中小河流、洪水、地质灾害、城市内涝以及大风灾害的防范。二是华北、东北和西南地区注意防范局地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强降雨易于引发次生灾害并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建议加强相关灾害的防御工作。三是新疆、甘肃、内蒙古以及江南、华南等地注重防御高温灾害,建议做好防暑降温,水电能源等调度和供应,新疆要特别注意防范高温导致的融雪性洪水及其诱发的地质灾害。Q3Q:目前全国防汛抗旱形势如何?A:当前全国已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目前全国防汛抗旱形势总体平稳,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全国降水总体偏少,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32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成多。其中,华北西南部、西北地区东部、华中北部、华东北部、吉林西部、河南西部、陕西东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至1倍,华北东北部、西南地区中南部、华南西部及浙江大部、新疆大部、甘肃西部、云南东部等地偏少2至8成。二是主要江河汛情平稳,超警中小河流较常年偏少。主要江河未发生编号洪水,今年以来全国共有282条中小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三是多地发生山洪和地质灾害,部分工程出现险情。近期多地发生多起山洪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江西、广西、重庆等地发生堤防溃口、河流漫溢、山体垮塌堵塞水库溢洪道等险情。四是洪涝干旱灾害总体偏轻,各项指标呈下降趋势。洪涝灾害方面,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今年以来洪涝受灾人数下降4.9%,因灾死亡失踪人数下降85.1%,紧急转移安置人数下降90.4%,直接经济损失下降76%。干旱灾害方面,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今年以来干旱灾害受灾人数下降50.2%,农作物受灾面积下降44.4%。Q4Q:今年有哪些措施应对主汛期?A:总的来看,主汛期全国的防汛抗旱形势应该说是复杂严峻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极端天气事件偏多。预测气候状况是一般到偏差,阶段性强降水、暴雨洪涝还有高温热浪,这些灾害可能较重。二是洪涝干旱并重。松花江、黑龙江中游、淮河流域沂沭泗、太湖、辽河还有长江下游的部分支流可能发生较大的洪水。另外,内蒙古、甘肃等地还有可能出现阶段性的旱情。三是薄弱环节风险突出。山洪和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中小水库度汛以及城市内涝这四个方面应该说是我们防汛救灾的薄弱环节,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具体的相关举措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毫不放松抓责任落实。要强化地方党委政府防灾减灾救灾的主体责任,层层压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将责任制贯穿到研判部署、指挥决策、转移避险、救援救灾全过程。二是关口前移抓统筹协调。要紧盯灾害性天气过程,抓好监测、预报、预警、响应等重点环节,督促地方完善联合会商调度机制,强化预警和响应联动,要牢牢把握防汛主动权。三是预警“叫应”抓转移避险。要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这是第二个机制,也很重要。要压实旅游景区、施工营地、工矿企业等属地责任,提前果断组织危险区群众转移避险,及时采取“关停撤转”等刚性措施,严防群死群伤。四是统筹联动抓救援救灾。要用好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各类专业队伍和社会力量,根据汛情发展预置布防,确保高效开展抢险救援。同时,还要快速下拨抢险救灾物资和资金,精心做好救灾救助工作,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需求。五是两手发力抓抗旱减灾。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滚动开展旱灾风险研判,细化完善抗旱应急预案,精准调配抗旱的水源,千方百计保障城乡的供水安全。
2023年7月26日
其他

为棉花配的“气象科技小院”,里面都有啥?

一起来看看为棉花配的“气象科技小院”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北五岔镇,一座棉花“气象科技小院”已在此“安家”三年多。20多个动态气象保障服务产品从小院里走出,从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护佑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这让北五岔镇新天地棉花专业合作社的一批棉花种植户在掌握“天机”的同时,也嗅到更多“商机”,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人。从“小生意”到“大收益”2020年,棉花气象服务中心的“气象科技小院”在棉花种植户李正宣的农资小店里挂牌成立。起初,李正宣天天钻在两万多亩棉田里,没把精力放在“小打小闹”的农资生意上,也没在乎这块牌子的份量。然而,就在那一年,“气象科技小院”让他“躲过一劫”后,彻底改变了他的经商之道。图为“气象科技小院”棉花种植最怕的就是春季的霜冻和大风,棉田滴灌出苗水与天气因素密切相关。
2023年6月17日
其他

今年大西洋上的飓风活跃吗?来看最新预测

今年大西洋飓风活动频率接近往年平均水平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最新预测结果显示,今年,大西洋飓风活动频率接近往年平均水平。2021年8月22日,飓风“格雷斯”登陆墨西哥东部造成损失。图/新华社NOAA气候预测中心预计,今年大西洋飓风活动有40%的可能性接近往年平均水平,30%的可能性比往年活跃,30%的可能性低于平均水平;今年大西洋飓风季可能生成12至17个命名风暴,其中5至9个可能发展为飓风(持续风速达每小时119公里及以上),包括1至4个强飓风(持续风速达每小时178公里及以上)。NOAA预计,在经历“三重”拉尼娜之后,今夏很可能进入厄尔尼诺状态,5月至7月发生厄尔尼诺的可能性为62%。厄尔尼诺可抑制大西洋飓风活动,但其对飓风生成发展的潜在影响可能会被热带大西洋盆地的有利条件所抵消,比如更为活跃的西非季风以及热带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海表温度高于正常水平,前者会产生非洲东风波并引发更强烈、持续时间更长的大西洋风暴,后者能创造更多能量来推动风暴发展。大西洋飓风季从每年6月1日持续到11月30日,一个大西洋飓风季平均出现14个命名风暴,其中7个发展为飓风,包括3个强飓风。2022年大西洋飓风季共生成14个命名风暴,其中,8个发展成为飓风,包括2个强飓风。来源
2023年6月16日
其他

中国区域1公里多圈层实况分析产品 助力精准“把脉”天气

1公里实况分析产品让气象服务更精细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牵头研制的中国1公里实况分析产品包括大气层、陆地表面、土壤层3个圈层12种基本气象要素(降水、极大风、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相态、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气压、辐射、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天气会商和汛期气象服务保障需求,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累计实现24小时降水、日最高气温、日极大风等46种衍生产品研发。其中,降水、气温等要素实现每10分钟更新,实时产品在5分钟内提供应用。1公里分辨率意味着每个网格代表1公里,精细度大大提高。对于地形复杂地区如山区、河流两岸,更高精度的实况产品能带来更加“无缝隙”的服务。举例来说,夏天常见的短时强降水天气,往往影响范围只有数公里,在1公里分辨率的实况产品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呈现。这块好钢,当然要用在刀刃上。此前,已经有许多应用先例可供参考。在智能网格预报模型建立、滑坡泥石流预测模型建立、防(扑)火模型建立、计算面雨量、计算高温指数、大运会与全运会等大型活动气象服务等多个领域,1公里实况产品已经进行过试点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年内还将陆续实现中国区域1公里分辨率的三维温度、湿度、风场和云量、云微物理量等三维大气实况分析产品以及积雪、径流、蒸散发、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等陆面实况分析产品提供应用,持续丰富1公里产品种类。随着1公里实况产品越发成熟,它的应用之路必将更加宽广。数据介绍中国区域1公里实况分析产品是用偏差订正、同化分析等算法对卫星、雷达、地面、探空、新型观测、数值模式等多源气象资料进行融合,产品空间分辨率1公里,时间分辨率从10分钟到小时、日、月、年等。产品种类包括降水、极大风、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相态、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气压、辐射、土壤湿度、土壤温度等要素。该数据是我国目前要素最全、更新频次最高、时效最快、质量最为精准的实况产品。各类数据产品经独立检验,验证结果可信。为便于存储,数据均为GRB2文件。下面是一些实例产品举例:6月7日08时至11日08时,受热带扰动影响,广西沿海及东南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局地特大暴雨。由于季风低压在广西沿海地区上空长时间维持和摆动,再加上低压环流东部和南部云系的对流比较活跃,对流云带长时间停留在同一个地方,因此造成了广西沿海及东南地区7日以来强降雨不断。中国区域1km降水实况产品对此次降水过程有一个细致精准的刻画,在天气会商和短临气象预报中多次应用,为实现气象防灾减灾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6月5日08时至8日08时,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汉、江淮中部、江南北部、新疆等地将有35℃以上高温天气,部分地区高温超过37℃,新疆吐鲁番等地高温超过40℃。北京市2023年6月7日16时30分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提醒公众减少户外活动,做好防暑降温指导,对高温环境下露天作业人员采取必要防暑降温措施。3月22日至24日,江南、华南等地出现今年首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广东多地出现短时强降水,局地出现雷暴大风天气。本次强对流过程为近年来同期最强,具有影响范围广、局地风雹强的特点。23日降水过程发展到最强,强降水区域扩展到最大,湖南、安徽、江西、福建、浙江、广西、广东等地均出现暴雨甚至大暴雨。其中,3月23日06时-3月24日06时,广东、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局地可达30毫米以上,湖南、江西、福建、广西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雷暴大风天气,局地可达8-10级。中国区域1公里逐小时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实况产品精准刻画了本次强对流过程,并多次应用于天气会商,为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2022年第11号台风“轩岚诺”于2022年8月28日14时被中央气象台认定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而后其逐渐西行,并受惠于良好的条件迅速加强为超强台风,成为中央气象台认定下2022年最强的台风之一。2022年9月2日至6日,“轩岚诺”以超强台风强度自南而北穿过我国东海洋面,局部风级达到17级强度,其中浙江沿海8~10级大风,部分区域达11~12级。中国区域1公里逐小时极大风实况产品能够很好描述本次台风过程,可精确刻画台风的强度及大风的分布,为我国沿海地区的台风天气过程与灾害分析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来源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气象视角看黄河——人类生存及文化积淀传承风险加大?

看九曲黄河如何变幻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黄河岸边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这条孕育出古中华农耕文明的大河经历着气候之变,也见证着流域内的移风易俗。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肖风劲分析称,气候与水文、地形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一个区域特定的生态环境,在长期积淀中形成了当地特有的风俗文化,也影响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气候变化作用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同时,也会影响文化的变迁。增温变暖,气候之象九曲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高原、山地、平原,流域内气候分布差异明显,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总体呈现上游地区暖湿化、下游地区暖干化趋势。工业化革命以来,黄河流域的气温变化总体趋势与全球一致。1961年至今,黄河流域平均升温速率为0.31℃每10年,是全球升温速率的两倍。其中,上游地区气温上升趋势显著,明显高于中下游地区的升温速率。与此同时,自1961年以来,黄河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但上游年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增速为5.4毫米每10年;中下游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速分别为4.6毫米每10年、9.8毫米每10年。其中中游地区极端降水强度明显增加。自1961年以来,黄河流域平均年蒸散量呈减少趋势,减速达5.4毫米每10年,但区域分布差异明显,上游地区年蒸散量呈增多趋势,增速达5.5毫米每10年。环境变迁,移风易俗气候变化会导致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发生变化,自然环境则会进一步作用于人文环境,二者相互作用,导致地域文化移风易俗。积雪融水、冰川融水是黄河流域水资源的重要补给。短期来看,全球变暖会加速积雪及冰川融化,增加黄河流域水资源补给。但从长期来看,全球变暖使得积雪、冰川总量减少,最终导致黄河流域径流量总量降低。且在增温趋势下,流域内蒸散发强度增强,将会抑制河川径流的形成。而黄河流域内一大重要的农业类型——灌溉农业则高度依赖地表径流。因此,流域内总体增温的趋势将显著影响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种植面积和分界线。例如,冬小麦的种植北界已存在明显北移的趋势,旱作玉米的产量正随气温升高呈降低之势。气候变化背景下,增温变干趋势显著,冻土退化使得土壤含水量降低,植被生长需水量增加,高寒草地退化,植被覆盖度降低。草地的北移趋势将对中国畜牧业的界限产生显著影响,从事畜牧业的牧民不得不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及区域范围。随着近50年来黄河流域上游暖湿化趋势加剧,流域冰川消融加速,冰川融水大量持续汇入封闭流域内海拔较低的湖盆,造成湖泊水体面积增加、水位快速上涨,极易引发溢水溃决,造成洪涝灾害。20世纪90年代以来,处于黄河上游的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普遍出现水位上升、面积增大等现象。2011年9月,可可西里盐湖西边的卓乃湖溃决,外泄湖水最终汇入盐湖,导致盐湖水位快速上涨;而架设于盐湖周边的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工程,也会受到水位上涨及多年冻土层融化的威胁。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发,短时强降水导致黄河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极易引发黄土高原滑坡及灾害链效应。黄河流域内遗存着大量民族文化遗产,洪水、沙尘暴、地下水位上升等事件将恶化文物的遗存环境,加速文物风化,对流域内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带来挑战。更多的洪水、旱灾,更不宜居的生态环境,更频繁的人口搬迁……伴随气候变化而来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都加剧了流域内人类生存及文化积淀与传承的风险。而未来,黄河流域气温将持续升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并发,干旱缺水的气候格局不会逆转,形势只会更加严峻。认识规律,加强适应既知即行,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保护性措施尤为必要。肖风劲提到,首先要针对黄河流域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实施差异化保护措施,上游加强黄河水源涵养保护,下游强化黄河水资源和湿地生态保护;其次,要加强对流域内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增加对流域内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如在流域内布设更为精密精细的监测网,开展流域内气候变化科学试验,将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成果应用于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工作中。认识规律的目的是尊重规律、适应规律,对黄河流域内的合理开发和建设尤为关键。来源丨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作者丨肖风劲
2023年2月26日
其他

关系密切!这些高危险体育赛事活动与气象强相关

涨知识啦!日前国家体育总局等七部门发布公告明确列入第一批高危险性体育赛事活动的类型和标准潜水、航空运动、登山、攀岩、滑雪登山、汽车摩托车等6大类18项相关赛事活动被纳入首批高危险性体育赛事活动这当中多个赛事活动将温度、昼夜温差等气象要素或相关因素列为高风险确定范畴在这些高危险体育竞技活动的背后究竟潜藏着哪些气象风险?天气如何影响赛事成绩?公众参与类似活动时应如何保障自身安全?随我们一同来看看吧持有目前国际专业潜水培训系统最高的教练等级之一——教练长执照的吴鹏介绍,只要是在开放水域,无论是竞技潜水还是休闲潜水,在制定计划前,最关注的当属是否会有台风。一般来说,台风前后两天都不再安排潜水活动。除了台风以外,潜水还受短时狂风暴雨的威胁。狂风会让海面波涛汹涌,甚至产生乱流;降雨则会使能见度降低,还会带来更可怕的——降温。而在水中失温的速度是在空气中的26倍,因此在水中,保暖工作格外重要。另外,相对平静的开放水域,水温会稍微高一些;有活动水流的开放水域,水温则相对低一点。不过,水温较低,也未必全是坏事。比赛下潜深度的竞技项目多为自由潜水,调息至关重要。而低水温能更好地刺激哺乳动物潜水反射,从而让潜水者通过降低心率和放慢新陈代谢,帮助人体在潜水中节省氧气,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举办高危险性体育赛事活动许可条件及程序》明确指出,举办滑翔伞赛事活动的气象条件是风速不大于每秒6米,水平能见度不小于1000米,无降水、雷电等危险天气。“其中,没有降水是最重要的气象条件,其次是风向与风力。”湖北省航空运动协会理事、中国高校开设滑翔伞课程“第一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邓焰峰介绍,比赛的气象条件其实比休闲飞行的气象条件更加宽松,有些赛事如果气流太稳定或者风速太小,反而不适合开展竞技。“对于休闲飞行运动者来说,最合适的风速是每秒2米至4米,起飞、落地会更加稳妥安全。”比赛时遇到恶劣天气怎么办?邓焰峰说,从客观因素来讲,通常飞行活动都是在适合的天气条件下进行的。比赛开始前,比赛方会查阅专业的风力风向天气预报来获取信息,同时会找试飞员进行试飞从而决定是否飞行;比赛过程中,一旦风力大小超标或者遇到极端强对流天气,会立即停止一切飞行活动,等到天气条件允许时再择机开赛。滑雪登山运动经常在海拔千米以上的自然雪山上开展,面临复杂的山地环境,低温、大风、降雪、大雾等都可能会成为“危险因子”。气温方面,《国际滑雪登山联盟(ISMF)赛事组织规则(2020—2021年)》(以下简称《规则》)指出,如果预测气温可能会达到极端情况,主办方应采取推迟出发时间、避开已知风很大的地区、更换更隐蔽的路线等措施保障赛事安全。同时,赛事组织者在开赛前40分钟应测量起点、终点和最高点、最冷点的风寒温度。若风寒温度在-10℃到-25℃范围内,应向运动员提供有关寒冷天气自我保护的建议;若有任何一个测量点的风寒温度低于-25℃,则不得开始比赛。降雪则会影响能见度。当出现中到大雪及以上量级时,在风的作用下容易出现类似“白化天气”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看不清楚路线是非常危险的。”中国第一位分别从南坡和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登山者韩子君说。此外,雪崩是对滑雪登山威胁最大的灾害之一。当高山积雪达到一定厚度,在阳光照射和重力作用下,积雪开始大量向下滑动便会造成雪崩
2023年2月25日
其他

春雨知多少,看雨水如何成就文学经典?

《春夜喜雨》道出四川春雨气候特色雨水是春天的初心春雨至,万物生意味着生机、美好、希望在唐诗中有这么一首关于春雨的诗词道尽了春雨与四川气候的独特关系那就是《春夜喜雨》《春夜喜雨》如何道出四川春雨的气候特色?“和四川盆地气候密切相关。如为什么是‘好雨’,因为雨水的到来可以缓解冬春旱情;‘随风’,在少风的四川盆地,春天是风速最大的季节;‘潜入夜’,表明是夜雨,四川盆地夜雨多的特点;‘细无声’,说明雨量不大,反映的是春季降水量特点。”四川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钟燕川介绍。杜甫的诗歌中有“喜雨”诗和“恨旱”诗。这和四川降水的季节分布有关系。在四川盆地,降水量特点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也就是说,在冬春季节,降水偏少,容易引发旱情。而《春夜喜雨》所在的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相较于盆地其他地区来说,冬春季更容易偏旱。在冬季,盆地降水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南下冷空气常被地形阻留于盆地南部,导致盆地降水偏少;在春季,盆地降水则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特点。早春,对于“高温少雨”的成都而言,“春雨贵如油”。公元761年春夜,杜甫“遇见”春雨,确是喜事。即便到了今天,四川盆地以外的川西高原山地,春季仍干旱明显,森林防火也是一项重要工作。除了《春夜喜雨》,杜甫还有一首在草堂创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有“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尽管季节不同,但是“春夜雨”带来的是“喜”,“秋夜雨”则为“忧”。钟燕川介绍,四川盆地素以“巴山夜雨”著称,实际上四川全省降雨都以“夜雨”为主,夜雨量约占年降水量的60%~80%。就季节分布来讲,以春季和秋季最广。盆地夜雨的形成,需要利用大气环流中的“山谷风”来解释。由于盆周多山,四川盆地相对于周围的群山,就处于一个地势较低的“谷地”,根据山风效应,夜间盆地气流上升,水汽在抬升过程中凝结成雨,“巴山夜雨”由此而来。一般来讲,四川秋雨多于春雨,不仅是频率,还有雨量,引发广为人知的“华西秋雨”现象。不仅是杜甫所在的成都,重庆、贵州、甘肃等地,可能也难逃秋季连阴雨天气影响,“巴山夜雨涨秋池”便是印证。来源丨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作者丨赵清扬
2023年2月25日
其他

打好开春第一仗,规避天气风险有何妙招?

影响指标——长期无雨或少雨,可能影响北方地区冬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作物生长,以及南方地区早稻、油菜、棉花、蚕豆和烤烟等作物的播种进度,同时,也不利于已播作物出苗和苗期生长。
2023年2月23日
其他

ChatGPT大火?其实人工智能已在气象领域大展身手

当气象遇见AI,能撞出怎样的火花?“最近美国遭遇寒潮和极端低温是因为存在一个天气系统,称为‘极地高压系统’,即一个非常强的冷空气系统,来自北极地区,影响到美国大部分地区。这种强冷空气系统会导致极端的低温和寒风,并且可能导致降雪、冰雹和暴风雪等天气现象。”这是ChatGPT对于“为什么美国近期出现了低温和寒潮”这一问题给出的部分答案,可以说是有理有据且充分翔实,让气象科普工作者调侃自己“快要失业了”。对于气象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参与到何种程度,应用效果如何呢?从监测而言,相较传统统计方法,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处理海量不同种类、不同结构的数据,发现其中隐含的信息,例如可以实现高效自动的卫星实况监测和社会化观测;自主检查分析海量的观测数据,从而大大节省人力。上海中心气象台利用卫星多通道数据建立冰雹云识别和最大直径估算的神经网络模型,对2021年4月30日的一次冰雹过程进行了成功的识别和预测。对于气象业务部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灾害性天气的识别预警、短时临近预报以及时效更长的数值预报误差订正是当前主要的应用途径。国家气象中心和部分省级气象部门已开展了基于多源数据的人工智能预报产品研发和应用,在天气预报业务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预报预警方面,深度学习模型能够灵活处理时空多维数据并提取多尺度特征,有望突破传统客观预报方法难以处理不同尺度天气系统误差的瓶颈。上海中心气象台通过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合作,充分发挥预报员经验和计算机专家特长,发展了基于星型网络的ConvLSTM雷达外推模型和基于时空尺度自适应的模式降水订正模型,能够对强对流系统的生消演变和模式降水预报的位置及强度误差进行订正。在台风“烟花”“梅花”等重大过程预报服务中,人工智能预报均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近三年来,相关智能预报技术的应用推动上海强对流天气年平均预警时效延长到60分钟以上。而在气象服务领域,人工智能已经能够根据丰富的信息,编出一篇像样的天气类稿件了。除此之外,在能源气象服务等领域,人工智能也能够给出建议,解决供电需求供应的不匹配问题,从而减少电力浪费,实现有效管理。来源
2023年2月22日
其他

臭氧层有望在40年内恢复

的修正条约《基加利修正案》通过,将氢氟碳化物(HFCs)纳入管控范围,要求逐步减少18种HFCs等的生产和消费,并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制定了HFCs的削减时间表。根据科学评估,《基加利修正案》
2023年1月28日
其他

欧洲“反常暖冬” 暴露能源与冰川危机

欧洲今冬的暖意潜藏着危机的风险新年伊始,欧洲正在经历突如其来的“烤验”。法国、苏格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气象学家,共同震惊于一件事:1月1日以来席卷欧洲的反常高温天气中多国气温打破纪录,一些地区的夜间温度甚至与夏季一致。此外,温暖的天气还影响了阿尔卑斯山、西班牙北部等多个滑雪胜地,甚至许多滑雪场已经出现雪荒。欧洲气温大举反弹,其背后“推手”究竟是谁?“反常暖冬”暗藏着怎样的隐忧?对我国应对此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又有何启示?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对此进行分析点评。1月3日,人们在法国南部城市尼斯的海边休闲。新年初始,欧洲多地迎来反常高温天气。图片来源:新华社受高压脊系统控制
2023年1月27日
其他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2023年春节云上拜大年

2022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深化机构改革,主动互动联动,供给“好用数据”,支撑“用好数据”,保障“信息安全”,提升“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气象信息支柱作用,全体职工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取得优异成绩。在兔年来临之际:祝全体职工兔年大吉喜气洋,玉兔呈祥尽欢颜。
2023年1月21日
其他

我国气候变化数据库建设取得新进展!

多套气候值数据集和专题数据产品通过评审近日,记者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获悉,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数据库建设取得新进展。1991年至2020年中国高空气候值、地面辐射气候值、地面降水小时气候值、地面气温小时气候值数据集,近60年中国高温热浪、冷事件和西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专题数据集通过专家评审。开展气候变化科学评估,需要全方位、高质量的数据支撑。据项目团队成员介绍,近30年气候平均值数据集是揭示气候变化事实、客观认识气候变化规律和评估气候变化趋势的重要基准。其中,中国高空气候值客观揭示了我国近地面至平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风和大气密度空间分布和垂直变化特征;地面辐射气候值在研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辐射由人工观测调整为自动观测前后的序列非均一问题,确保统计结果的气候代表性。近60年的极端天气事件数据产品则有助于进一步摸清灾害风险,优化防灾减灾工作。其中,西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专题数据集集成了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再现了暴雨和持续性降雨事件过程及灾情信息
2023年1月15日
其他

聊聊,我和华西秋雨“过招”的那些事儿 | 讲述·故事

往期回顾🔗爱心餐、盒饭、泡面……汛期值守,气象人吃什么?气象漫谈丨雨水催生了古代的伞文化高温天气下,农作物也要“防暑降温”!烈日炎炎,光伏电站是否能多发电?长按识别小程序了解天气实况信息
2022年9月21日
其他

复盘|巴基斯坦洪灾何以如此极端?

巴基斯坦洪水肆虐背后究竟是何原因?当前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各地极端天气频现一场史无前例的凶猛洪灾在巴基斯坦肆虐多时7月以来多轮持续强降水已在巴基斯坦引发多重灾害肆虐的洪灾已使其三分之一面积的国土被淹没超3304万人受灾巴基斯坦气象部门表示今年是该国自1961年有记录以来降水最多的雨季巴基斯坦洪灾为何如此极端本文采访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周宁芳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傅慎明着重从洪灾成因及未来应对的启示等方面再次进行深入解析寻因天然地形+偏强季风多因素叠加致洪灾!巴基斯坦南邻阿拉伯海,地形总体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印度河由北向南贯穿全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傅慎明表示,在南亚季风活跃或印度洋出现较有利的热带扰动时,强劲的偏南风会携带充沛的水汽深入巴基斯坦内陆,并在山区的迎风坡产生强降水。强降水急速汇入印度河,使得上游河水暴涨,顺着北高南低的地形倾泻而下,极易在印度河中下游形成洪灾。图为9月2日,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普什图省的瑙谢拉,人们走在洪水中
2022年9月21日
其他

秋天是啥“脾气”?同是季节转换,春秋为何不同!

秋天有什么“脾气”?它和春天有什么不同?秋天,总是与“秋高气爽”联系这个词最早出自杜甫的诗句“高秋爽气相鲜新”如今,“秋高气爽”已成为描绘秋天的代表性词语然后,同为冷暖交替的过渡季节秋天和春天为何给人的感觉大大不同?另一方面,今年秋天北方的雨下个不停面对如此“凶猛”的秋汛不禁让人思考秋天到底啥“脾气”要解释春、秋天的差异,首先需要了解热量传递的“滞后性”。张涛解释说,造成地球上各种天气气候现象的最直接原因是空气运动及其水循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气环流,而决定大气环流的主要原因有: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及长波辐射、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太阳辐射!不过,太阳辐射主要为短波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十分微弱,大量太阳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在吸收到热量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发射热量,而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又很强。因此,对于对流层的大气来说,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热量从太阳到地面、再从地面到大气都需要时间,这就造成了气温相对于太阳辐射的“滞后性”。举个例子: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大时出现在正午12时,而气温最高往往在14时左右;一年中,太阳辐射最大出现在夏至(6月21日左右),而一年的最热时段往往出现在夏至过后的小暑、大暑节气。Get到这一点,我们再来看春天和秋天的天气特点。春季,是冬季到夏季的过渡季节。此时的北半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辐射越来越强,地面受热温度升高,紧贴地面的空气温度也随之升高。由于热量传递的“滞后性”,高层大气的温度相对低层大气要热得慢一些,这就会造成下层空气温度高、上层空气温度相对较低的不稳定状态。如一壶水,下面一直在加热,下面的水比上面的水温度高,就很容易形成上下对流运动。大气运动亦是如此,这就是春季容易出现强对流天气的原因。
2022年9月20日
其他

深挖全球通信系统资料 气象部门新增72种数据产品服务业务应用

减少数值预报误差、扩大卫星遥感监测范围、增强全球监测预报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数据对全球监测预报服务业务的支撑能力9月14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通过挖掘全球通信系统(GTS)交换的资料和产品,中国气象局新增72种数据产品服务业务应用,在减少数值预报误差、扩大卫星遥感监测范围、增强全球监测预报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气象数据对全球监测预报服务业务的支撑能力。GTS是世界气象组织(WMO)提供全球和双边交换资料的核心业务平台,是全球天气气候监测、预报和服务的重要基础数据源。在“质量提升年”行动推进下,中国气象局组织专班聚焦全球气象数据实时解码的完整性、质量和服务效率等问题,开展GTS气象数据质量提升专项工作。经过4个月集中攻关,实现实时GTS全球数据“应解码尽解码”,在业务应用中新增观测数据16种、气象服务及数值预报产品33种,进一步丰富23种观测数据。目前可获取数据总数增至178种,日均可用数据记录数增加14.3%。专班还建立了互联网全球数据资源发现机制,及时从全球72个主要数据中心收集数据;强化对全球数据的质量控制,将新增数据全部纳入质控体系。新增的数据产品通过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供国家级业务单位访问,并广泛应用于数值天气预报、全球天气气候监测和实况分析、全球卫星遥感监测和服务、智能网格预报、远洋气象导航、台风及海洋预报以及亚洲沙尘监测预报等业务。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日值降水和温度资料的丰富,较明显地提高了全球强降水及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监测的实时性,日暴雨监测时间由两天缩短至6小时。更丰富的卫星观测资料,填补了风云气象卫星的观测盲区,新解码的静止卫星数据业务应用后,与风云静止气象卫星协同,能保证全球静止卫星时空连续观测,有效扩大静止气象卫星的有效观测区域。此外,通过解码应用国外卫星掩星数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还拓展了无线电掩星探测仪(GNOS)弯曲角廓线的业务化检验工作。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王雨介绍,资料增加后,我国自主发展的区域数值预报系统得到明显改进,在多次强对流天气预报以及北京6月下旬和7月上旬的暴雨预报中表现较好;对全球数值模式也起到改进作用,除了使尺度较大的天气过程预报更稳定以外,在多个冷涡过程预报中也表现良好。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继续强化全球气象数据发现挖掘和质控工作,加快推进全球数据集建设,深化在全球业务中的应用。来源
2022年9月20日
其他

爱心餐、盒饭、泡面……汛期值守,气象人吃什么?

致敬每一个汛期值守的气象工作者据说每个气象人都有许多难忘的汛期值班故事当一次次台风、暴雨天气过程来临气象人坚守在业务一线忙得忘了吃饭随便吃一口充饥对他们来说都是“家常便饭”本期讲述我们一起去看看汛期“24小时在岗”的气象人都吃些什么?↓↓↓1值班吃什么?爸妈给安排!讲述人:湖北云梦县气象局
2022年8月26日
其他

气象漫谈丨雨水催生了古代的伞文化

气象漫谈雨水与伞文化《说文解字》:“雨,水从云下也。一象天,冂象云,水其间也。”几千年来,汉字“雨”的写法并没有太多变化,上面的一横代表天空,下面一个有点像门字的方框(冂)代表降雨的云层,中间那四点当然就是指雨滴了。古人把“云”和“天”分得很清楚,无论是甲骨文、金文,还是小篆和楷书,雨点都没有突破云层之上,这与现代科学仪器观察的结果完全一致。由于雨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古人对雨一直有着崇敬之情。但在原始社会,人们并不了解雨产生的原理,以为天上住着一位叫“雨师”的神仙,专门掌管人间的降雨。雨师的信仰起源甚古。《山海经·大荒北经》就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汉人在以箕星为风伯的同时,以毕星为雨师。后来雨师被道教纳入神系,或云为龙,或云为商羊、赤松子。唐宋以后,从佛教中脱胎出来的龙逐渐取代了雨师的位置。随着龙崇拜的普及,其他雨师的形象和名称都弱化了,只有龙的布雨形象日益强化,龙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雨师。雨师温良,则雨水适宜,生产丰收,生活顺利。雨师发怒,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灾害。古人也总结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撑伞便是最典型的应对措施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发明了伞。宋高承《事物纪原》引东汉服虔《通俗文》称:“张帛避雨,谓之繖盖。即雨伞之用,三代已有也。”《六韬·龙韬》记载,周武王当年攻伐商纣王时,“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这里“盖”即雨伞,说明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已出现了雨伞。《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虞舜是黄帝的八世孙,其父是个瞎子,人称“瞽叟”。虞舜的母亲死后,瞽叟再婚,生了儿子“象”。瞽叟偏爱象,想烧死虞舜,虞舜便借助“笠”逃出了火海。此笠即一种叫“簦”的雨具。《国语·吴》中也有“簦笠备雨器”的记载。《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则记载了虞卿“蹑轿担簦”冒雨前往赵国游说孝成王的史实。《说文解字》称:“簦,笠盖也。”说明簦是一种带手柄的笠,也就是伞。古代文人墨客在与伞朝夕相处中,演绎了我国丰富的伞文化。有一天,一个女人走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家门,想要借一件用具,并指了指窗外笑着说:“我借一朵花,又能闭来又能发,不知花叶在何方,却见花根手中拿。”李清照听了,随口答道:“我去拿座亭,没安窗和门,水在亭上流,人在亭下行。”原来两人说的是雨伞。《评释古今巧对》记载,明代吴江知县,一次见吴县知县和长洲县知县携两把官伞同轿出行,遂得一上联“二公并轿撑双伞,大小十人”,但久未得下联。后来,长沙府尹闻知,便对以“一家造册分两图,内外八口”。原来,“图”字的繁体由四个“口”和一个“十”组成,而“伞”字的繁体由五个“人”和一个“十”组成。来源
2022年8月26日
其他

处暑节气 | 盼暑退,盼清凉!

往期回顾🔗东北冷涡——爱折腾的幕后BOSS护航早稻喜获丰收!气象服务做了哪些事儿?今日立秋
2022年8月23日
其他

国家级高温红色预警气象服务快报

快报概述:中央气象台8月23日06时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预计8月23日白天,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上海、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四川中东部、重庆、贵州东部和北部、广东、广西等地有35~39℃高温天气,其中,陕西南部、四川东部、重庆、湖南北部、江西中部、浙江中东部、福建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中国气象数据网联合气象科学专业知识服务系统,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气象数据,为大家提供天气实况和未来天气预报信息。最新天气实况卫星最新实况图(08月22日
2022年8月23日
其他

烈日炎炎,光伏电站是否能多发电?

炎炎夏日,有利于光伏发电吗?连日来持续高温炙烤全球多地高温增加了大众“空调解暑”的需求使得今年电力负荷创下新高上下滚动查看更多不过,也有网友联想到温度这么高太阳能发电效率是不是也会提高呢?这样“一出一进”电力是不是就不紧张了?利用太阳能发电,主要包括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两种。这在前不久我们还专门科普过↓↓↓点我复习简单来说,太阳能发电的效率与太阳辐射情况密切相关。而太阳辐射与高温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夏季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处在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变多,气温也随之升高。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高温热浪频发
2022年8月22日
其他

高温天气下,农作物也要“防暑降温”!

图/刘菁另外,各地棉区要及时整枝、打杈,以保持田间良好通风条件,根据墒情和高温情况,适当增加灌溉次数,减轻高温对棉花开花结铃的影响。来源
2022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