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标委智慧住区分委会 乐家联盟

其他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12月7日,《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文发布,明确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更加突出创新、开放、绿色、安全、京津冀协同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提出十方面重点任务,主要内容如下:
其他

【发布公告】中关村标准《社区疫情防控信息化平台技术要求》正式发布!

2020年6月,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印发《2020年第一批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20]14号),由联盟主编的《智慧社区大数据平台技术要求》正式立项。
其他

聚焦社区治理|共建智慧社区 成都《成华区智慧社区建设工作指引(1.0版)》发布

近日,第五届中国社区治理论坛暨全国城乡社区疫情防控优秀案例经验交流会主论坛暨开幕式在成都市成华区举行。在《建设新型智慧社区——治理新路径、发展新势能》平行论坛上,来自5G、区块链、大数据领域和社会治理领域的专家展开了热烈讨论。成都市成华区发布了《成华区智慧社区建设工作指引(1.0版)》。据介绍,近年来,成华区根据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和中组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关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成都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坚持“党委领导、双线融合”“公众参与、多元共治”“社会协同、全域发展”,集中探索“139+X”智慧社区建设模式,总结提炼《成华区智慧社区建设工作指引(1.0版)》,形成“守望新鸿”“新街坊·家空间”等智慧社区治理新品牌,不断推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诉求“一键回应”,努力构建一体化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全程全时的民生服务体系、便捷的城市生活服务体系、绿色的生态宜居服务体系探索新的路径。《成华区智慧社区建设工作指引(1.0版)》“构建智慧社区治理共同体,是中国第三代融合型智慧社区建设的新趋势,成华区的探索创新值得进一步总结提升推广。”专家点评。《成华区智慧社区建设工作指引(1.0版)》对参与建设智慧社区的各类机构的研发、研究、策划、运营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和描述,第一次系统化提出基于构建智慧社区共同体的基本要求,采用综合评分法,对参与团队的方案、系统研发能力、机制配套能力、长效运营能力、社区基金创造能力、成功案例等进行综合考评。在理论指导和实践创新方面,该指引实现了如下突破:一是坚持系统化思维提出适合新时期智慧社区发展治理的创新思路,二是坚持数据化思维提出适合市域治理现代化的社区公共服务大数据系,三是坚持微治理思维提出适合现实党建引领“熟人社区”组织动员体系,四是坚持细服务思维,提出适合“鸡毛蒜皮”生活需求全域社区服务体系,五是坚持可持续思维提出适合市域治理现代化的智慧社区治理机制,形成了《成华区智慧社区建设工作指引(1.0版)》。近年来成华区完成50余个智慧社区打造,建成文韵昭青、豫府新街坊、文致万晟、龙潭家空间、水畔经典、石油苑等210余个智慧小区(院落)及和美美、三街坊、邻里月台等社区智慧服务综合体品牌项目15个,在第四届中国社区治理论坛、“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颁奖仪式上做经验交流;2020年计划完成30个智慧社区(街区)建设,其中“青龙新街口”“420工业文化街区”等社区街区一体化智慧治理项目先后建成投入运行。整理于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成都数据往期精彩回顾【发布公告】《绿色智慧产业园区评价标准》正式发布!网信办、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智慧化建设为社区治理保驾护航网信办、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智慧社区「OTA进化论」程大章:智能家居的窘境与前景,深思与破解!国家信息中心发布《全光智慧城市白皮书》(下载)【联盟动态】联盟参加中关村标准化协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大会暨换届大会河北省发布《公租房小区智能化管理标准》
其他

【委员动态】亿联科技荣登“2020智慧园区解决方案提供商全国十强”

12月4日,被誉为“中国版福布斯”的中国互联网周刊重磅发布“2020年智慧园区解决方案提供商排行榜”,盘点近期在智慧园区的建设中有突出表现、成绩斐然的提供商。亿联科技凭借“亿联云建筑物联网平台”卓越的智慧赋能和广泛的场景落地,以破竹之势冲入第一梯队,成功跃居2020年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全国十强!点击此处即可获取↓2020年智慧园区解决方案提供商排行榜战力爆表,亿联科技武器库到底藏着什么?答案或许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中得以窥见。01IOC--指挥运营中心系统描述:以大数据和系统融合为基础,利用边缘网关、AIOT、BIM三维可视等技术,围绕园区管理方、从业人员等多方需求,通过智慧化、场景化、可视化的服务模式,有效连接散落园区内各个系统的数据资源,将园区内海量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充分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可视化等前沿技术应用,将信息、技术、设备与园区管理需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态势监测、应急指挥、展示汇报、流程管理、辅助决策等多重作用,是园区管理的展示中心、预警中心、治理中心、指挥中心、决策中心。实现价值:◆
其他

网信办、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指导编制的《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在第十八届农交会数字乡村发展论坛上发布。《报告》全面总结了2020年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举措、发展进程和阶段性成效,展现了各地区、各部门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工作中的积极探索和重要进展。2020
其他

智慧化建设为社区治理保驾护航

智慧社区上达智慧城市,下连智慧家庭,通过数字化信息化将管理者、服务者和社区居民连接起来,是提高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规范各类社会经济管理信息、提供基础性服务的有效形式,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成功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基础,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设施设备管理是物业管理的核心之一,也是智慧社区治理的关键所在。设施设备管理的智慧化水平是决定智慧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智慧技术在设施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是智慧社区正常运营的有力保障。01智慧技术保障管理效率首先,高科技新技术介入设施设备运用管理。通过运用大数据、BIM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一系列技术开展设施设备一体化研究,只为实现社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与智慧化,使智慧社区真正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同时,在设施设备管理中基于
其他

【发布公告】《绿色智慧产业园区评价标准》正式发布!

为推动标准的应用与落地,提高产业园区整体水平,提升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品质,目前已启动标准应用试点项目申报工作。
其他

智慧小区:一场变局悄然来临,中国正在给小区装上超级“大脑”

中国正经历一个大变局,从乡土中国变为城市中国。从1980年至2020年,四十年间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数亿的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寻找致富翻身的机会。中国的城市化运动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迁移,规模之庞大、变化之剧烈、影响之深远,无以匹敌。根据社科院的统计,过去四十年里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速度是一年只能提高0.33%,低收入国家也只是提高1点几个百分点。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平均每年城市化率提高3.1%,放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曾几何时,“逃离北上广”的呼声铺天盖地,大家抱怨“大城市人口超载、拥挤不堪”,“大城市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乡村生活贴近自然”。然而抱怨之后,人口还是继续往一二线城市涌入。因为在老家小地方,政务服务跟不上、亲戚人情躲不开,年轻人发展事业靠关系。而一线大城市给了一条公平的赛道,大家做事一般都能按规定办事。媒体喊“逃离北上广”,喊了这么多年,年轻人还是要往大城市闯,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用脚投票。中国经济版图,人口占比50%的县市地区,跟GDP占比50%的县市地区高度重合。如果你看美国大选会发现,也是同样的规律。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也是GDP最高,经济最富有活力的地方。前段时间美国大选时,大家看地图,乍一看,会觉得特朗普拿下了很多地区,优势很大。(红色代表共和党,蓝色代表民主党)但是从人口地图上一看,就完全不是这回事。共和党红州以乡村为主,人口稀少,经济低迷。(圆圈面积代表人口规模)美国沿海大城市,思想更加开明,文化更加多元,这些地方的人支持拜登,帮拜登赢得胜利。纽约州、加利福尼亚州等民主党的蓝州,工商业发达,城市繁荣,主要产业为高新科技和金融等高附加值的行业,特别是金融行业。美元牢牢把握着世界金融市场的走向,纽约华尔街股市随便波动几个点,就意味着数百亿资金的变动。2014年,美国红州、蓝州的家庭中位收入分别是53648和57790美元,经济差距不小。全世界有知识有抱负的年轻人,都往纽约闯,期望在写字楼里找个工作机会,获得高工资,很少有人往美国中西部移民,种地当农民。自2010年以来,迁入纽约都市圈的国外移民增加了85万人,这一数目位居美国各大城市之首。不论中外,城市化是大势所趋。而这个百年之大变局,对于中国来说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人们期待随着人口往城市的集聚,城市化能够起到“释放效应”。释放出规模效应,释放出高密度的思想碰撞,促进科技文化经济的发展。但是城市化到了一定程度,也可能会起到“吞噬效应”。全球人口前十大的城市当中,许多都伴随着一系列城市病。雅加达,全球闻名的堵城,每天的交通拥堵吞噬了人类不少时间。德里,贫民窟居高不下的犯罪率,吞噬了一些人的生命。在菲律宾,两千多万人口涌入大马尼拉,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粗开发的工业模式,使得马尼拉湾像是“一个每天都被使用,但从不冲水的马桶”,吞噬着当地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城市问题同样不容乐观。北京和柏林,柏林比北京传统城八区小三分之一,这两个城市年降水量差不多都在600毫米上下,柏林边上有一条河偶尔漫漫堤,不过要想在城市看海的话,在北京比在柏林的机会大得多。
其他

智慧住区微头条

往期精彩回顾智慧社区「OTA进化论」程大章:智能家居的窘境与前景,深思与破解!国家信息中心发布《全光智慧城市白皮书》(下载)【联盟动态】联盟参加中关村标准化协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大会暨换届大会河北省发布《公租房小区智能化管理标准》社区银行一度遇阻
其他

智慧社区「OTA进化论」

一方面将社区内的无人驾驶通勤车对接城市第三方出行服务或无人驾驶汽车服务,将“社区最后1公里”与公共交通完全打通;另一方面,尝试从社区连接智慧城市安防,构建“家庭-社区-城市”全方位安防体系。
其他

程大章:智能家居的窘境与前景,深思与破解!

1995年我在国内首次提出《住宅的智能化动向》(《建筑电气》1996.1),之后我和多位研究生做了智能家居的研究。我相识的智能家居产品企业老总曾经风光一时,愿景灿烂,但是今天300多个企业尚存不到20个。20年来,新技术不断促使大量的创新创业者投入,白色家电业与黑色家电业都曾按照不同的技术路线组织过智能家居联盟,制定标准,但是市场的应用十分窘困。遥控灯光、窗帘及各类家电、设防撤防……,智能家居曾经只是大男孩的玩具,没有成为家庭的刚需,早期系统的性能不稳定导致许多项目不能持续使用。近两年,谷歌、微软等大企业收购智能家居小公司的报道激发了国内大量的IT与IB企业纷纷投入研发,加之“互联网思维”、“移动互联”、“物联世界”、“智慧城市”、“大数据”等热词的引领,智能家居又成了热门行业。前赴后继,气象万千。智能家居为何有此起伏?智能家居的出路何在?绿色元素如何嵌入智能家居?这些问题都需要正视、深思与破解。一、智能家居的概念清晰吗?智能家居的概念和“智能化”一样随着技术发展和商业运作,呈现了清晰-模糊-外延的过程,时而是技术的向往,时而则成了市场的愿景。1、智能家居概念的演进智能家居的技术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家庭电子化,然后是家庭自动化(70-90年代),步入信息社会后又加入了家庭信息化(本世纪前10年),如今最时髦的元素则是人工智能。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数量巨大其需求更是无限,因此所有的行业和新技术都看上了“智能家居”。且不说那些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与家电的商业巨头,我国《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把智能家居列为应用示范,《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把智能家居作为评价的三级指标,连智能电网的技术标准体系也将其列入,《智慧家庭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里智能家居更是核心内容。和家庭相关的行业都把自己的业务提升称为智能家居,通信运营商、IT的系统集成商和服务供应商、安防系统工程商、电力工程商、房产开发商、物业管理机构、手机制造商、家电制造商、电视机制造商、穿戴设备制造商……,一个个都成了智能家居的专家和建设运营商。智能技术渗入家庭用品与生活,出现了大量的智能家用单品,如电气插座、照明灯具、自动窗帘、火灾报警器、智能门锁等,这些智能用品可以单独使用,也有可联网使用。如今的智能家居则被广泛认为是单品+平台+服务,而节能与健康管理等绿色功能正在得到加强。2、市场到底有多大?
其他

智慧社区变革前夜:要么进化,要么淘汰

比尔·盖茨在1995年出版的《未来之路》中这样写道:“在不远的未来,没有智能家居系统的住宅会像不能上网的住宅一样不合潮流”。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无数玩家试图复刻比尔·盖茨眼中的“科技住宅”,并从数字小区逐渐进化到了智慧社区。特别是从2014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引入了“智慧社区”的概念,科技与社区的融合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但在这两年却出现了各种质疑的声音。有人吐槽智慧社区不智慧,买房子的时候看中了万物互联的概念,结果社区的运营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有人诟病所谓的智能家居是伪概念,不仅没有解放用户的双手,还要花费不少的时间进行维护;也有人质疑智慧社区是开发商的“新概念作文”,唯一作用只是为了变相炒高房价……为何在5G、智慧城市、新基建等有利于智慧社区的外部环境下,一些人反而对智慧社区失去了新鲜感?01智慧社区的“卸妆水”智慧社区到底是颠覆性的创新,还是缺少实用价值的伪概念,用户体验可以说是最好的“卸妆水”。科技媒体36氪近期围绕智慧社区的真伪话题进行街访,有些遗憾的是,大多数“路人”给出的回答是不了解或者是不及预期,并且从用户的角度提出了诸多槽点,其中的一些吐槽可能让许多人感同身受:小区现在开始有人脸识别了,进出也方便了很多、安全了很多,但是进出单元门还是要刷卡,还是得带着卡……或者是:我们家有很多智能产品,但我调教他们的时间比我手动操作的时间还长,经常会有bug……相似的一幕还发生在年初的疫情时期,一些原本主打“智慧社区”概念的小区,最终还是“靠嘴、靠腿、靠经验”的纯人工管理模式:社区工作人员为了摸清辖区居民的身体状况,需要挨家挨户上门寻访;居民想要外出办点事情的话,需要到社区办公室领取纸质通行证;一些小区施行封闭式管理后,仍然需要工作人员拿着体温枪对出入人员进行测温;虽然美团、饿了么等解决了出门买菜的难题,生鲜订单却在小区门外堆成了山,需要用户亲自下楼取件……甚至有一些小区为了“外防输入”,进出门都要对暗号,最终还上了微博热搜。相信对于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说,上述的一幕幕依然记忆犹新,也让深处其中的人们认识到了所谓“智慧社区”的骨感现实:大多数智慧社区的理解过于片面化,只是在社区内堆砌智能化的设备,并没有让智能产品转化为智能化的服务。一个直接的例子,不少智慧社区在交付后就不再进行维护和升级,导致一些还不错的智能体验在一两年后却因为缺少维护而崩溃。即使一些小区的物业主动上门帮助业主进行维护升级,却需要和所有业主沟通空闲的时间,一次小小的系统升级动辄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智慧社区不智慧的问题似乎并不难回答,背后隐藏的是数据孤岛林立、管理思维陈旧、社区运营缺失等显而易见的痛点,当这些痛点迟迟不被解决,并随着时间不断积压的时候,最终就是人们对于智慧社区无休止的吐槽与诟病。02这里有份“补漏”指南既然当下的不少智慧社区还存在种种不足,我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智慧社区?这里有一份“补漏”指南。智慧社区被诟病的核心症结,在于产业链中不同角色的行为逻辑。就像大多数智慧社区的建设方和管理方是不同的参与者,导致建设方对物业管理、安全服务、智能家居、便民服务等综合性的智慧社区要素并不“感冒”。除了厘清智慧社区中不同角色的定位,还需要满足一些基本原则。比如打造统一的账户体系。小区门口的人脸识别系统之所以不适用于单元门禁,很大可能是两套系统来自于不同的建设方,彼此之间的数据互不打通,也是智慧社区建设中最为常见的一幕。想要规避类似现象的发生,还需要在顶层设计时用统一的账户体系打通社区所有的软件和终端设备,进而打破服务和体验孤井。一旦账户体系被打通,可以猜想这样一个场景:当业主驾车回到小区时,门禁系统识别到业主回家的信息,即可联动业主家中的控制中心进入预设模式,灯光提前打开、窗帘被缓缓拉起、热水器开始工作……如果业主有未取的快递,智能配送机器人将自动将快递送达到业主的家门外。再比如从单点智能到跨场景智能。当前大多数智慧社区还处于单点铺设的阶段,即通过智能家居助手远程打开窗帘、通过小区内的摄像头记录居民的活动路径……结果就是,智慧社区的体验是以设备为中心的,看似享受的智慧化的服务,代价却是用户需要在不同APP之间来回跳转,用户体验和便捷性都要大打折扣。同样做一个猜想的话,倘若原本孤立的单品体验可以互相协同,所带来的体验升级将是革命性的,物与物之间可以实现对话,不需要人的参与就能完成一些服务,继而为用户带来无感的智能体验。同时也将进一步优化社区的管理模式,例如物业可以将精力从一些被动的需求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基于对用户的洞察提供主动关怀和情感连接,从管理者的身份切换到社区的运营者。科技终归只是手段,居住的舒适度才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对于现阶段的智慧社区玩家来说,用户的诟病和吐槽或许不是什么坏消息,及时对用户的槽点进行反思并查漏补缺,重新思考智慧社区的题中之意,可以说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必然过程。03等待“引路人”进场留给智慧社区的终极挑战,或许不是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而是让社区能够不断升级进化,摆脱“交付即落后”的宿命。或许可以从汽车行业来找取灵感。在汽车行业长达百年的发展史中,几乎所有的厂商都是按照机械思维制造车辆,然后将汽车定位成大宗商品销往世界的每个角落。如果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软件错误,都需要厂商通过召回、授权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重磅!《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今日正式实施

12月1日,《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生效实施。该《条例》已于2020年8月28日由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20年9月29日经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11月30日,市委社治委召开《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闻通气会,对《条例》特点,制定过程等进行了详细解读。据悉,《条例》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社区发展治理的新要求新部署,系统集成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成果,是全国首部以“社区发展治理”为主题,采用“促进条例”形式,以居民视角、社区尺度为城市发展转型和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中长期指引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具有以下引领意义:一是主体的全面性。将社区发展治理主体由政府、社区居民等传统主体,扩大至包括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各类主体。二是内容的系统性。将社区作为集发展、治理、服务等为一体的空间综合体,明确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治理、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等社区发展治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工作要求。三是措施的针对性。针对“条块治理”弊端、社区规划服务缺失、社区减负难、市民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等社区发展治理中的共性问题做出制度性规定。将培育天府文化、村(居)民议事会制度、推动“五态”提升工作、打造产业功能区和国际化社区等成都特色内容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成都社区发展治理的经验做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坚定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成都实践,创造性作出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重大决策,推动城市功能定位、动力体系、营城逻辑、治理方式全方位变革,走出了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层治理新路。(一)引领城市治理理念之变。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管理运营全过程、落实到社区基本治理单元,以“创新”理念探索社区发展新路径、以“协调”理念构建社区治理新机制、以“绿色”理念营造美丽社区新场景、以“开放”理念激发社区建设新动能、以“共享”理念构建社区共建新格局,推动城市发展向生态文明、人本逻辑、生活导向演进。(二)引领城市治理体制之变。创新党委统揽城市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首次把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政治责任落实到党委社区发展治理部门统筹推动,健全市委统一领导、市县两级联动的组织指挥体系,构建以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为框架的规划建设体系和“1+6+N”政策保障体系,推动了城市治理体制机制系统重构。(三)引领城市治理路径之变。坚持发展提质和治理增效有机联动,大力实施老旧城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区创建、社区服务提升、平安社区创建“五大行动”,持续深化分类治理、精细治理,推动社区治理向居民小区、院落林盘等微观单元延伸,向产业功能区、商圈楼宇等新兴领域拓展,实现了城市发展活力与治理秩序的协同共进。(四)引领城市治理机制之变。注重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完善“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健全以村(居)民议事会为主要形式的多方议事协商机制,制定全国首部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完善多方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基层党组织引领、社会各方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五)引领城市治理体系之变。围绕构建与城市承载能力和民生诉求相适应的支撑体系,建立健全基层组织体系、权责约束体系、资源整合体系、精准服务体系、社区人才体系、诉求响应体系、矛盾化解体系,全面提升社区组织动员能力、精准服务能力、源头治理能力和为民解忧能力,巩固了党在城市的执政根基和城市治理的基层基础。经过三年来系统性、整体性、全域性推动,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理念深入人心、制度机制日趋成熟、实践探索推陈出新,并经受住了这次疫情防控的大考检验。成都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创新实践先后获评“2018年全国民生示范工程”第一名、“2019年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在“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中,成都连续12年蝉联榜首,真正成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制定条例的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要推动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要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有立法权的地方要结合当地实际,出台城乡社区治理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要求,要根据立法权限出台城乡社区治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逐步形成城乡社区依法治理的法治体系。2017年以来,成都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着眼以新发展理念统揽城市工作全局、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特大城市治理能力、巩固党在城市的执政根基,就社区发展治理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制定出台了“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纲领性文件、6个重点领域改革文件和30余个操作文件,形成“1+6+N”政策制度体系,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经验做法。通过制定《条例》,把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经验做法上升为系统权威的地方性法规,明确各级各部门和各社会治理主体在社区发展治理中的定位职责,有助于深化社区发展治理实践,推动城市基层治理进入法治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制定条例的主要过程在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成都市于2018年12月将社区发展治理纳入地方立法工作计划。在市人大指导下,市委社治委、市民政局、市司法局组建《条例》起草组,深入研究社区发展治理理论体系,系统总结成都社区发展治理实践成果,赴街道社区广泛开展调研座谈,邀请高校专家学者、社会工作者多次专题研讨,形成《条例》草案,并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修改,2020年8月28日经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9月29日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于12月1日起实施。条例的主要内容《条例》共7章52条,分为总则、社区发展、社区治理、社区服务、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重点规范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明确“社区发展治理”定义和原则。在总结提炼实践经验基础上明确了社区发展治理的定义,将党建引领、以人为本、法治保障、协商共治、共建共享作为基本原则。(二)完善社区发展治理制度体系。设“社区发展”专章,对社区形态改善、业态提升、生态优化、文态塑造进行规范。设“社区治理”专章,构建“自治、法治、德治、共治、智治、综治”的社区治理体系,对物业管理区域治理、院落治理等重难点问题作了专门回应,将本次疫情防控中社区和物业小区的防控作用总结固化为立法规范。设“社区服务”专章,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便民生活服务、特色项目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的社区服务体系,对培育社会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发展治理作出专门规定。(三)健全社区发展治理保障监督机制。明确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社区发展治理相关的工作保障、资金保障、人力资源保障、专家智库保障机制。对依法落实信息公开、深入推进社区减负、严格开展考核评议等监督机制作出明确规定。(四)严格责任追究确保法规制度有效实施。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违反信息公开义务和减负规定的责任予以明确;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社区发展治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责任追究作出了规定。条例的主要特点《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以共建共治共享为路径,凝聚基层共建合力。《条例》围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党建引领、协商共治、共建共享理念贯穿全文。一是推动基层治理责任明晰化。落实了党委社区发展治理部门的牵头职责,厘清了职能部门、基层政府、群众性自治组织权责边界,明确了市和区(市)县、街道(镇)的分级责任,规定了相关部门在社区发展治理中的具体任务。二是推动社会动员渠道规范化。注重发挥群团组织在联结社会各界、联动居民方面的功能作用,提出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情况,作为评优、项目资助、政府购买服务等的重要因素,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各类主体积极参与社区发展治理。(二)以自治法治德治为导向,激发多元参与活力。《条例》着眼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构建自治为基础、法治为根本、德治为支撑的新型治理机制,全面提升城市高效能治理能力。一是健全居民议事协商机制。鼓励和引导居民依法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共同研究社区公共事务、解决矛盾纠纷,提高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二是加强社区法治建设。着力提高居民法律意识,引导和支持居民理性表达诉求、依法开展活动和维护权益,全面提升社区法治水平。三是促进社区德治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发展天府文化,弘扬成都生活美学,引导居民崇德向善、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孝老爱亲。(三)以发展治理融合为重点,激发社区内生动力。《条例》坚持“城市的核心是人”的理念,着眼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社区层面统筹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一是明确社区发展内涵。提出引导居民共同参与改善社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状况,增强社区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社区高质量发展、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与城市发展转型同步。二是明确社区治理目标。提出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和力量下沉社区,倡导各类主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促进社区和谐稳定。三是明确社区服务范围。规范了社区服务保障范围,提出要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各类服务设施,提升便民生活服务,发展特色项目服务,倡导社区志愿服务,构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四)以还权赋能增效为关键,夯实城市基层基础。《条例》突出了大抓基层的实践导向,对资源管理服务下沉基层、提升基层发展治理效能作出了制度化规定。一是明确社区基础保障。提出区(市)县应当为村(居)民委员会办公和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场地、设施设备等保障;提出发改、住建等部门应当为社区活动用房的建设、购置、租赁、维修等提供保障。二是明确社区经费保障。将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经费保障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统筹安排,鼓励设立社区基金(会),提高社区服务居民、促进区域发展的能力。三是明确社区人力资源保障。提出建立社区工作者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机制,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高效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往期精彩回顾国家信息中心发布《全光智慧城市白皮书》(下载)【联盟动态】联盟参加中关村标准化协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大会暨换届大会河北省发布《公租房小区智能化管理标准》社区银行一度遇阻
其他

【联盟动态】联盟参加中关村标准化协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大会暨换届大会

11月27日,中关村标准化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大会暨换届大会在京召开,协会理事长田溯宁、协会执行副理事长王钧、协会监事长左力、协会秘书长黄群等有关领导、专家以及企业代表近100人出席会议。中关村乐家智慧居住区产业技术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作为协会成员单位,在业务上发挥引领和聚合作用,从政策落地、标准制订、产业研究、试点应用等方面开展工作。围绕智能建筑、智慧住区、智能家居等领域完成在编国标7项、行标5项、团标10项(其中包括1项中关村标准)以及6项产业研究报告,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其他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全光智慧城市白皮书》(下载)

白皮书首次提出了全光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通过阐述F5G(第五代固定宽带网络)技术演进与技术优势,加速全光基础设施的部署升级,以高质量联接构筑城市智慧,推动基于智慧城市的创新应用场景。白皮书指出智慧城市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智能的联接化:智慧城市将加速信息网络空间与实体空间的结合,并融合数字孪生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城市载体,连接城市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光联万物”的新时代。联接的智能化:通过更高品质的联接打通和解决数据关联性被割裂的问题,基于联接支撑城市数据的融合,实现城市智能化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在融入越来越多的科技新元素,新技术正在重新定义城市,重新定义社会,万物互联成为智慧城市发展趋势,F5G将赋能智慧城市开启全光时代。白皮书指出,全光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城市“1ms”时延圈,实现确定性的网络联接。“1ms”时延圈犹如城际间一小时交通圈,全光交换保障了全光节点的无损品质交换,支持企业侧接入型光传送设备到云端的端到端的“1ms”时延,实现政务、金融等时延敏感业务的超低时延传输。支持同城、异城两地数据中心之间的“
其他

河北省发布《公租房小区智能化管理标准》

近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公告,《公租房小区智能化管理标准》(编号为DB13(J)/T8380-2020)已经审查并批准为河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自2021年3月1日起实施。标准明确了公租房小区智能化管理的相关要求,对提高我省公租房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公租房智能管理高质量发展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标准适用对象为我省可集中管理的公租房小区,其他居住小区也可参照执行。标准主要包括系统架构、服务系统、安防管理、信息安全四方面内容。系统架构方面,标准明确公租房小区应建设统一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对整体智能化统一协调调度,并能进行数据存储和统计,按照模块构建的原则,进行管理系统整体框架建设。服务系统方面,主要提出给排水、燃气、电梯、充电桩等设备智能化管理与维修等要求。安防管理方面,明确了人员出入监控管理、车辆出入监控管理、安全巡查要求三部分内容。信息安全方面,主要从信息管理、数据权限、数据保护、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标准已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zfcxjst.hebei.gov.cn)公开。据统计,目前我省共有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租房33.4万套。随着公租房大规模交付使用,住房保障工作重心将从大规模建设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今年7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河北省公租房小区智能管理指南》《全省公租房智慧小区评价验收标准》,指导各地做好公租房智慧小区建设和评价,今年底前,每个设区市都将至少建成一个公租房智慧小区,打造智慧化管理样板。来源: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往期精彩回顾社区银行一度遇阻
其他

中国如何建好智慧社区?

北京将启动两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其他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0〕4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工作统筹,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聚焦涉及老年人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确保各项工作做实做细、落实到位,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11月15日(此件公开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随着我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社会治理和服务效能。但同时,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为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老年人更好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续推动充分兼顾老年人需要的智慧社会建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要适应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求,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频事项,做实做细为老年人服务的各项工作,增进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福祉,让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基本原则。——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充分保障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困难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紧贴老年人需求特点,加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促进智能技术有效推广应用,让老年人能用、会用、敢用、想用。坚持“两条腿”走路,使智能化管理适应老年人,并不断改进传统服务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坚持普遍适用与分类推进相结合。强化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针对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共性问题,采取普遍适用的政策措施;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环境和习惯的老年人,分类梳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坚持线上服务与线下渠道相结合。线上服务更加突出人性化,充分考虑老年人习惯,便利老年人使用;线下渠道进一步优化流程、简化手续,不断改善老年人服务体验,与线上服务融合发展、互为补充,有效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坚持解决突出问题与形成长效机制相结合。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抓紧解决目前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切实保障老年人基本服务需要;在此基础上,逐步总结积累经验,不断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完善服务保障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有效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三)工作目标。在政策引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有效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到2020年底前,集中力量推动各项传统服务兜底保障到位,抓紧出台实施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最迫切问题的有效措施,切实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到2021年底前,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推动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便捷性不断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二、重点任务(一)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状态下对老年人的服务保障。1.完善“健康码”管理,便利老年人通行。在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地区,除机场、铁路车站、长途客运站、码头和出入境口岸等特殊场所外,一般不用查验“健康码”。对需查验“健康码”的情形,通过技术手段将疫情防控相关信息自动整合到“健康码”,简化操作以适合老年人使用,优化代办代查等服务,继续推行“健康码”全国互通互认,便利老年人跨省通行。各地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对老年人等群体可采取凭有效身份证件登记、持纸质证明通行、出示“通信行程卡”作为辅助行程证明等替代措施。有条件的地区和场所要为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设立“无健康码通道”,做好服务引导和健康核验。在充分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前提下,推进“健康码”与身份证、社保卡、老年卡、市民卡等互相关联,逐步实现“刷卡”或“刷脸”通行。对因“健康码”管理不当造成恶劣影响的,根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2.保障居家老年人基本服务需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为有效解决老年人无法使用智能技术获取线上服务的困难,组织、引导、便利城乡社区组织、机构和各类社会力量进社区、进家庭,建设改造一批社区便民消费服务中心、老年服务站等设施,为居家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空巢、失能、留守等重点群体,提供生活用品代购、餐饮外卖、家政预约、代收代缴、挂号取药、上门巡诊、精神慰藉等服务,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商务部、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做好帮助老年人应对工作。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处置中,需采取必要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措施的,要在应急预案中统筹考虑老年人需要,提供突发事件风险提醒、紧急避难场所提示、“一键呼叫”应急救援、受灾人群转移安置、救灾物资分配发放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应急救援和保障服务,切实解决在应急处置状态下老年人遇到的困难。(应急部、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二)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4.优化老年人打车出行服务。保持巡游出租车扬召服务,对电召服务要提高电话接线率。引导网约车平台公司优化约车软件,增设“一键叫车”功能,鼓励提供电召服务,对老年人订单优先派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医院、居民集中居住区、重要商业区等场所设置出租车候客点、临时停靠点,依托信息化技术提供便捷叫车服务。(交通运输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5.便利老年人乘坐公共交通。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运等公共交通在推行移动支付、电子客票、扫码乘车的同时,保留使用现金、纸质票据、凭证、证件等乘车的方式。推进交通一卡通全国互通与便捷应用,支持具备条件的社保卡增加交通出行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老年人凭身份证、社保卡、老年卡等证件乘坐城市公共交通。(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民银行、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6.提高客运场站人工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运场站及轨道交通站点等窗口服务,方便老年人现场购票、打印票证等。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等服务窗口要为老年人提供咨询、指引等便利化服务和帮助。(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三)便利老年人日常就医。7.提供多渠道挂号等就诊服务。医疗机构、相关企业要完善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畅通家人、亲友、家庭签约医生等代老年人预约挂号的渠道。医疗机构应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配备导医、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就医指导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8.优化老年人网上办理就医服务。简化网上办理就医服务流程,为老年人提供语音引导、人工咨询等服务,逐步实现网上就医服务与医疗机构自助挂号、取号叫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取药等智能终端设备的信息联通,促进线上线下服务结合。推动通过身份证、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等多介质办理就医服务,鼓励在就医场景中应用人脸识别等技术。(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医保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9.完善老年人日常健康管理服务。搭建社区、家庭健康服务平台,由家庭签约医生、家人和有关市场主体等共同帮助老年人获得健康监测、咨询指导、药品配送等服务,满足居家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提供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复诊以及随访管理等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四)便利老年人日常消费。10.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要改善服务人员的面对面服务,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老年人高频消费场所,水电气费等基本公共服务费用、行政事业性费用缴纳,应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强化支付市场监管,加大对拒收现金、拒绝银行卡支付等歧视行为的整改整治力度。采用无人销售方式经营的场所应以适当方式满足消费者现金支付需求,提供现金支付渠道或转换手段。(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11.提升网络消费便利化水平。完善金融科技标准规则体系,推动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购物平台等优化用户注册、银行卡绑定和支付流程,打造大字版、语音版、民族语言版、简洁版等适老手机银行APP,提升手机银行产品的易用性和安全性,便利老年人进行网上购物、订餐、家政、生活缴费等日常消费。平台企业要提供技术措施,保障老年人网上支付安全。(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五)便利老年人文体活动。12.提高文体场所服务适老化程度。需要提前预约的公园、体育健身场馆、旅游景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应保留人工窗口和电话专线,为老年人保留一定数量的线下免预约进入或购票名额。同时,在老年人进入文体场馆和旅游景区、获取电子讲解、参与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使用智能健身器械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人工帮扶等服务。(文化和旅游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体育总局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13.丰富老年人参加文体活动的智能化渠道。引导公共文化体育机构、文体和旅游类企业提供更多适老化智能产品和服务,同时开展丰富的传统文体活动。针对广场舞、群众歌咏等方面的普遍文化需求,开发设计适老智能应用,为老年人社交娱乐提供便利。探索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帮助老年人便捷享受在线游览、观赛观展、体感健身等智能化服务。(文化和旅游部、体育总局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六)便利老年人办事服务。14.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政务数据共享,优化政务服务,实现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津贴补贴领取等老年人高频服务事项便捷办理,让老年人办事少跑腿。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应具备授权代理、亲友代办等功能,方便不使用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网上办事。(国务院办公厅牵头,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15.设置必要的线下办事渠道。医疗、社保、民政、金融、电信、邮政、信访、出入境、生活缴费等高频服务事项,应保留线下办理渠道,并向基层延伸,为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务。实体办事大厅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应合理布局,配备引导人员,设置现场接待窗口,优先接待老年人,推广“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改善老年人办事体验。(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七)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应用。16.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推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适老化改造,使其具备大屏幕、大字体、大音量、大电池容量、操作简单等更多方便老年人使用的特点。积极开发智能辅具、智能家居和健康监测、养老照护等智能化终端产品。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开展应用试点示范,按照适老化要求推动智能终端持续优化升级。建设智慧健康养老终端设备的标准及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适老产品设计、研发、检测、认证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17.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组织开展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改造专项行动,重点推动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社区服务、新闻媒体、社交通讯、生活购物、金融服务等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使其更便于老年人获取信息和服务。优化界面交互、内容朗读、操作提示、语音辅助等功能,鼓励企业提供相关应用的“关怀模式”、“长辈模式”,将无障碍改造纳入日常更新维护。(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18.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电信服务。持续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推进行政村移动网络深度覆盖,加强偏远地区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活动中心等宽带网络覆盖。开展精准降费,引导基础电信企业为老年人提供更大力度的资费优惠,合理降低使用手机、宽带网络等服务费用,推出更多老年人用得起的电信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19.加强应用培训。针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困难,组织行业培训机构和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提高老年人对智能化应用的操作能力。鼓励亲友、村(居)委会、老年协会、志愿者等为老年人运用智能化产品提供相应帮助。引导厂商针对老年人常用的产品功能,设计制作专门的简易使用手册和视频教程。(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0.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将加强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能力列为老年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体验学习、尝试应用、经验交流、互助帮扶等,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体验新科技,积极融入智慧社会。推动各类教育机构针对老年人研发全媒体课程体系,通过老年大学(学校)、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教育机构等,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老年人提高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三、保障措施(一)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筹推进。各地区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推进机制,细化措施,确保任务落实到位。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工作协同和信息共享,形成统筹推进、分工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加快建立解决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完善法规规范。加快推动制修订涉及现金支付、消费者权益保护、防止诈骗、无障碍改造等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切实保障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过程中的各项合法权益。各地区要围绕出行、就医、消费、办事等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推动相关地方性法规制修订工作。加快推进相关智能产品与服务标准规范制修订工作,进一步明确有关适老化的内容。(司法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牵头,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加强督促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工作台账,强化工作落实,及时跟踪分析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相关政策措施实施进展及成效,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做实做细、落实到位。要定期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对各地区公共服务适老化程度进行评价,相关结果纳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评估。(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四)保障信息安全。规范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中的个人信息收集、使用等活动,综合运用多种安全防护手段和风险控制措施,加强技术监测和监督检查,及时曝光并处置违法违规获取个人信息等行为。实施常态化综合监管,加强与媒体等社会力量合作,充分依托各类举报投诉热线,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老年人安全使用智能化产品、享受智能化服务。(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开展普及宣传。将促进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作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重点,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弘扬尊重和关爱老年人的社会风尚。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将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相关工作,纳入老年友好城市、老年友好社区、老年宜居环境等建设中统筹推进。对各地区有益做法、典型案例及时进行宣传报道,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往期精彩回顾政策与标准双向推动,“智慧养老”正提速物联网智能家居系列国家标准发布,指引行业升级(附PDF下载)《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征集意见稿)》最新物联网智慧建筑综合解决方案老旧小区改造进行时
其他

《数智园区白皮书》:构建有温度、善感知、智生长”的数字生命体

今年以来,“新基建”、“数字化转型”等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驱动着数字经济浪潮的高速发展。园区作为数字经济产业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发挥集聚产业效能、推动技术创新、提升城市经济和社会环境等重要作用,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德勤与阿里云联合开展大量研究,基于成功实践,并结合深刻行业洞察,提出前瞻性的“数智园区”概念,联合撰写了《数智园区白皮书》。白皮书依托德勤咨询上百个产业园区的实践经验,以数智园区助力园区多方利益主体应对挑战。充分阐释了数智园区的定义、内涵、价值、架构蓝图,勾画了以场景为主导的数智园区发展形态和创新模式,提出了园区生态化运营的全新理念。白皮书显示,园区行业发展有以下几大新趋势:1、“新环境”:产业结构红利演进,数智空间异军突起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数字经济繁荣发展中国创新发展格局,数智空间呼之欲出政策导向清晰明确,园区发展负重致远2、“新特征”:“数智生命体”觉醒,“人治”向“数智”转型新形态:生产主体要素重绘,数智“三要素”升级补位新需求:产业需求多元升级,数智经济强势崛起新理念:产业红利链式传递,数智运营缔造生机新模式:始于“估值”成于“价值”,金融贯穿共生模式3、“新挑战”:本体意识发展错配,需求供给代际鸿沟新需求高频出现,新基础低速搭建数字思维普遍滞后,数智技术亟需重构产业发展需要闭环成势,数智运营意识有待融入4、“新常态”:数智园区新海图,产业红利新大陆园区行业不断探索应对“新挑战”的最佳演进路径,智慧园区升级为“数字化+智慧化”园区的集合体逐渐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数智园区新海图应运而生,成为拓展产业红利的新大陆。白皮书表示,在“数智新基建”的时代大背景下,依托“平台+生态”模式,打破传统基建的思维、业务、数据、场景等壁垒,从根本上突破物理边界、重构线上边界,打造数字孪生园区,最终实现人、空间、服务三者的连接在线、内容在线、场景在线、营销在线、产业在线,真正将园区建成“有温度、善感知、智生长”的数字生命体。点击底部“阅读原文”,立即下载《数智园区白皮书》
其他

政策与标准双向推动,“智慧养老”正提速

政策指导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要积极开发智能辅具、智能家居和健康监测、养老照护等智能化终端产品。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开展应用试点示范,按照适老化要求推动智能终端持续优化升级。建设智慧健康养老终端设备的标准及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适老产品设计、研发、检测、认证能力。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达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2.6%(国家统计局数据),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增加,对养老健康保障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但随着5G技术、云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家“新基建”战略的出台,技术与政策都步入了快车道,智慧养老的价值逐渐凸显,养老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选择。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智慧养老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围绕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医疗卫生、保健康复、娱乐休闲、学习分享等各方面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和管理,对涉老信息自动监测、预警甚至主动处置,实现技术与老年人的友好、自主式、个性化智能交互。标准支撑我国的智慧养老产业始自2012年,近几年来一直在摸索中前行,虽然有政策的鼓励和技术进步的支撑,但在发展中仍存在诸多瓶颈问题。为促进居家养老产业发展,解决行业痛点,2020年11月16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下发“关于印发
其他

物联网智能家居系列国家标准发布,指引行业升级(附PDF下载)

物联网时代下,智能家居正以燎原之势开始推广和普及,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按照目前发展趋势,预计在未来几年全球将有更多家庭构建智能、舒适、高效的家居生活。近期,根据2020年第21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两项国家标准:《物联网智能家居用户界面描述方法》(GB/T39189-2020)、《物联网智能家居设计内容及要求》(GB/T39190-2020)正式发布。将于明年5月1日起实施。《物联网智能家居
其他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征集意见稿)》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11月20日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征集意见稿)》。行动纲要内容如下:往期精彩回顾浅谈住宅小区智能化建设与发展现状智能家居销售遇瓶颈?这篇文章或许能帮到你!在国家的利好政策驱动下,智能家居行业发展加快推进智慧住区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
其他

最新物联网智慧建筑综合解决方案

现代化新型建筑。以下是方案全文往期精彩回顾浅谈住宅小区智能化建设与发展现状智能家居销售遇瓶颈?这篇文章或许能帮到你!在国家的利好政策驱动下,智能家居行业发展加快推进智慧住区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
其他

智能家居销售遇瓶颈?这篇文章或许能帮到你!

智能家居行业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终于在物联网的契机下迎来了第一个早春,相比最初期,产品与系统也趋于成熟,稳定性与实用性进一步增强;智能家居开始由一个商家炒作的概念向现实转变,虽然只是星星之火,但距燎原之势已不远了。与此同时,与智能家居相关联的产业链,地产、装饰、五金、运营商等等也一改之前冷漠观望的态度,也怀着强烈的兴趣来了解熟悉这个行业。看似形式一片大好,但智能家居市场却并没有出现初期预见的爆发性的增长,智能家居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障碍,从销售层面来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一、
其他

老旧小区改造进行时 | 北京将启动两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共涉及37个小区342个楼栋

据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消息,北京市2020年第二批、第三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确认,共涉及37个小区、342个楼栋。今年6月,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公布了今年首批老旧小区改造名单,共涉及153个项目、998个楼栋。本月,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又先后公布2020年第二批、第三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共涉及37个小区、342个楼栋。纳入这两批改造名单的老旧小区,分别位于东城、西城、朝阳、通州、昌平、平谷六区。其中东城区有5个,分别是北汽摩小区、火桥北里、前门东大街8号楼、光明楼17号以及崇文门西大街4、6、8号楼;西城区有2个,为桦皮厂8号楼和南营房社区;朝阳区有6个,分别是安华里社区、安外社区、安贞西里三区(靓丽花园小区)、松五小区、松西社区(北一小区)和西坝河北里15号院。从数量上看,名单中通州区的老旧小区最多,共18个,分别是水月院18号、锻压家属院、皓月苑、北苑南路24号院、后南仓小区、运河嘉园、运河园小区、梨花园、玉桥东路34号、玉桥东路36号、玉桥东路38号、葛布店北里北区、翠屏里、云景西里南区27-32号楼、怡乐北街小区、梨园东里北区、鑫苑小区以及车站路27、29号。在东城区的改造名单中,前门东大街8号楼和崇文门西大街4、6、8号楼,均属于“前三门”住宅群。1976年到1978年,从崇文门十字路口西南角往西至长椿街,全长5公里的街道两边,次第盖起34栋住宅楼,是新中国第一批工业化高层住宅。“属‘前三门’住宅群范围的项目,要待核心区规划意见明确后,形成综合整治方案报市联席会研究审议确定后再行实施。”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强调。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名单,并不代表老楼将立即投入改造。按《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手册》要求,街道乡镇要先充分获取居民对老旧小区改造的诉求,并会同项目实施主体组织相关部门对小区专业管线情况进行摸排,再制定改造整治方案和物业管理方案。随后,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广泛征求民意,最终确定改造整治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并付诸实施。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提出,老旧小区改造要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做到应改尽改,既要注重节能改造、环境整治提升等“面子”,更要重视上下水立管更新、专业管线改造、加装电梯等居民迫切需求的“里子”。此外,各区要加大力度引入社会资本,采取改造经营性配套设施、规范小区停车位、用市场化方式引入物业服务企业等有效方法,利用市场化实施机制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往期精彩回顾在国家的利好政策驱动下,智能家居行业发展加快推进智慧住区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
其他

浅谈住宅小区智能化建设与发展现状

在新时代各领域中智能化逐渐普及,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对建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智能化需求。当前国内的住宅小区智能化并没有普及,在建设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弊端,整体的智能化建设还处在较为薄弱的起步阶段。01住宅小区智能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一味追求低成本和片面化。在当前小区的建设中,很多开发商会处于一种目的而在对小区进行智能化建设及设计当中,一味追求小区智能化的全覆盖和高档次,而忽视了实际所需。很多设计都显得华而不实。再有,许多建筑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一味追求低成本,而忽视了小区智能化系统所存在的某些不足,以至于智能化变为某种摆设。此外,很多开发商试图通过智能化向客户展示一些卖点和亮点,而忽视了智能化系统的实用性,在建设中出现华而不实的情况,从而导致很多系统在完成之后弃之不用或者无法充分使用,进而在影响客户正常使用的同时也使商家的费用被严重浪费掉。其次,施工人员专业性不强。设计部在了解智能产品方面没有做到全面,对于智能产品的各方各面都较为陌生,在经验技能方面更是有所欠缺。再有,开发商在考虑系统扩展、更新以及总体集成等方面往往过于仓促,甚至是以便设计一边招标、一边修改一边施工,从而导致对于工程的监督力度不足。再有,因为人员缺乏等原因,施工单位所招聘到的施工人员大多数是一些不具备专业技能的农民工,其在施工之前也未得到过正规训练,因此缺少必要的施工经验,从而导致施工的质量以及效率同标准相差太大。最后,现如今我国所有的物业管理还没有进入到一个集约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模式,所以,依然是一所物业公司针对一个楼盘进行管理,而物业公司在管理方面的能力和层次比较低,管理人员在管理技能和综合素养方面也存在种种不足,因此在对于智能化运行和维持方面必然出现困难重重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很多管理人员甚至对信息管理以及计算机运行认识不足,不能正常的管理及操作智能化系统,如果有报警系统不知道怎样消除及接受,遇到计算机出现故障也不懂怎样处理,从而导致智能化技术自身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甚至很多小区人员将智能化弃之不用。第三,智能产品自身存在一定问题。现如今在住宅小区的智能化建设过程中,极易出现因为相关人员不熟悉产品而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误差或者运行失稳情况,进而导致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比如说自动抄表在运行时如果存在失稳情况,便需要相关人员进行人工抄表,则导致该装置自身具备的集中监测和远传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形同虚设一般的存在。此外,智能产品在标准方面不够统一,系统的兼容性以及产品的互换性比较差,从而给维修和维护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第四,在应用智能节能方面较为落后。现如今,我国建筑物在智能化使用方面同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尚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小区总耗能占据全国总比例的21%左右,如果算上建造耗能以及建材生产耗能,则在38%左右。假如说不对当前耗能严重的情况进行处理,在2020年,预计会达到全国耗能总比例的50%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大城市小区在节约能源方面同标准相符合的唯有大约13%,能源使用率仅为34%左右,同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落后二十年的时间以及十个百分点。此外,在能源消费的强度上,也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同美国相比,是其能源消耗的三倍,是日本能源消耗的7.3倍。总而言之,我国现如今在建筑节能方面的上升空间比较大,怎样发展我国建筑物的节能环保,是建筑业所面临的极为紧迫且巨大的任务。02关于推进住宅小区建筑智能化的意义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近年来呈现出了经济和科技的较快发展特点,而国内的人口众多以及科技进步、经济水平提高带来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建筑领域的发展。人们在住宅小区的需求问题上不断的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当前住宅小区建筑建设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必须做出像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和改变,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又由于国内的住宅小区建筑智能化建设处在刚起步阶段,所以在今后住宅小区建筑智能化建设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信息时代的道路进程不断的加深,同时当前科技技术的智能化已经应用在各领域上,近年来国内的建筑领域发展较为迅速,但科技技术含量较低,总体来讲只是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和发展,当前的住宅小区建筑智能化建设处在起步的阶段,严重影响了整体的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日益增加所带来的需求,所以当前相关科研和建筑领域的设计人员要不断重视对住宅小区建筑智能化建设,同时解决当前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智能化为方向,可以较好的促进当前建筑领域的发展以及住宅小区建筑智能化建设的应用。03住宅小区智能化建设中的应对措施对智能化系统的目标进行合理的设计智能化小区建设的核心目的便在于,给住户提供一个更为舒适和安全的生活体验的同时,使小区建筑可以更方便运营和管理。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确保通过技术手段促进设备的运行和能源消耗的降低。此外,还需将智能化设计的丽都店定位于合理而科学的使用各项智能化产品,在设计过程中不可以一味求大求全,而是要致力于产品的节能环保和经济适用,一方面要保障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又得确保经济效益。通过行政引导来完善行业政策、法规以及技术标准现如今,我国建筑市场在智能化方面的技术标准等方面尚存很多不完善不合理之处,此为整个小区未来的智能化普及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在此环境下,增加行政引导,制定技术标准和行业法规便显得极为重要。这就需要相关人员针对小区建筑智能化系统管理自身的特点以及建设现状,设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以便给小区建筑智能化的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导。加强管理和监督工作首先,需加强对于相关人员资质的管理。这就要求相关单位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健全且合理的建筑智能化管理体系,对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工程监理部门以及系统集成人员等的资金进行审核批准的过程中,制定出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审批、验收制度,为了提升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质量,须当针对工程的各环节而展开严格的监督工作。加强建筑产品智能节能技术的研究、推广以及利用在住宅小区智能化建设中,会有很多内容被牵涉在内,比如说建筑工程的材料使用,围栏的结构设计以及照明及空调的调控设计优化,此外,还有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为客户提供舒适、便捷的服务为核心目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的、生态节能的产品为日后建筑物智能化发展的重点所在,在该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建筑技术的同时,积极研究同我国当前形势相符合的小区建筑智能化的发展道路。随着智能化建设在各领域的普及,而当前住宅小区智能化建设水平较低,相关企业和人员要重视住宅小区的智能化建设,把握时代和科技带来的优势,进行智能化建设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从而对国内整体的建筑领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文章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化)往期精彩回顾在国家的利好政策驱动下,智能家居行业发展加快推进智慧住区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
其他

“人脸识别”进入社区的正确方式有哪些?

近日,《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引发网络热议,其中规定了物业服务人员不得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设施设备,保障业主对共用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权。随着智慧社区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小区开始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点赞者称人脸识别方便小区安保管理,拍砖者则认为随意采集个人信息程序违法,甚至担心数据信息泄漏造成不良后果。众说纷纭的背后,是对收集个人信息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讨论。那么,“人脸”是否属于个人信息?法律对于“收集”行为是如何规定的?人脸识别进社区的正确方式是什么?个人敏感信息包括“人脸”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面部特征进行身份识别的一项生物识别技术,这项技术通过采集人像、关键点提取,对人像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人脸识别对比,实现个人身份识别验证的目的。人脸识别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目前广泛应用于安保、移动支付、公司管理等领域。各地多个社区推广人脸识别,正是在安保、物业管理场景下的应用。即将实施的民法典详细明确了个人信息的具体内容。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2020年10月1日实施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进一步区分了一般个人信息和个人敏感信息。个人敏感信息指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滥用可能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极易导致个人名誉、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或歧视性待遇等的个人信息,具体可包括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银行账户、通信记录和内容、财产信息、征信信息、行踪轨迹、住宿信息、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14岁以下(含)儿童的个人信息等。个人信息控制者通过个人信息或其他信息加工处理后形成的信息,如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滥用可能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极易导致个人名誉、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或歧视性待遇等的,也属于个人敏感信息。“因此,将‘人脸’界定为个人敏感信息是合理的。”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介绍,区分类型之后,按照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与保护力度。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社区推广人脸识别引发争议的焦点集中于信息的收集行为。“人脸”采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上述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中所规定的“物业服务人不得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设施设备,保障业主对共用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权”,属于新增条款,多家媒体将其解读为全国首部将小区人脸识别纳入物业管理的法定条例,与全国其他省市“来势汹汹”的人脸识别潮形成明显对比。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表示,物业服务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受合同法的约束,合同法并没有对“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规定,且民法典也没有明确“收集行为”的具体含义,所以杭州市将物业服务人收集业主个人信息的行为纳入条例内容难能可贵。《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对个人信息的收集行为进行了明确。收集是获得个人信息的控制权的行为,包括由个人信息主体主动提供、通过与个人信息主体交互或记录个人信息主体行为等自动采集行为,以及通过共享、转让、搜集公开信息等间接获取个人信息等行为。如果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提供工具供个人信息主体使用,提供者不对个人信息进行访问的,则不属于本规范所称的收集。例如,离线导航软件在终端获取个人信息主体位置信息后,如果不回传至软件提供者,不属于个人信息主体位置信息的收集。民法典将收集行为列为处理个人信息的一种,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遵循四个条件:一是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二是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三是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四是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有规则,就有例外。处理个人信息免除民事责任的三个例外条件是:一是在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的范围内合理实施的行为;二是合理处理该自然人自行公开的或者其他已经合法公开的信息,但是该自然人明确拒绝或者处理该信息侵害其重大利益的除外;三是为维护公共利益或者该自然人合法权益,合理实施的其他行为。因此,对于人脸识别进社区,其合法性是在个人信息保护的多层法律框架内讨论,即是否符合民法典及《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相关法律的规定。例如不应以欺诈、诱骗、误导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不应隐瞒产品或服务所具有的收集个人信息的功能;不应从非法渠道获取个人信息。今年10月首次亮相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中,规定了个人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即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处理享有知情权、决定权,有权限制或者拒绝他人对其个人信息进行处理。而人脸识别进社区的合理性,是在法律上常用的比例原则内进行讨论,即生活日常的场景下是否有必要收集、利用个人敏感信息。我们应当坚持收集个人信息的最小必要原则,一方面收集的个人信息的类型应与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业务功能有直接关联,直接关联是指没有上述个人信息的参与,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无法实现;另一方面,自动采集个人信息的频率应是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业务功能所必需的最低频率。再者,间接获取个人信息的数量应是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业务功能所必需的最少数量。人脸识别进社区的正确方式大规模推行人脸识别进社区,方式不当或将会引发法律纠纷。因此,人脸识别进社区也需要先合规,什么是人脸识别进小区的正确方式呢?首先,业主知情同意是前提。依据《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的要求,收集个人敏感信息前,一方面,应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并应确保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是其在完全知情的基础上自主给出的、具体的、清晰明确的意愿表示;另一方面,应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并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其次,给予业主充分的决定权。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社区建设,其目的都是为业主营造舒心、温暖的居住环境,社区管理只是营造居住环境的手段而不能作为目的。人脸识别进小区的同时,要为有异议的业主提供其他身份核验的选项,例如NFC卡、出入证、手动登记等多元化的选择。最后,明确人脸识别的责任主体。民法典明确了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数据泄漏,将权利人置于未知风险之下。现有的人脸识别进社区活动,牵头者众多,有住建委等政府机构,也有街道办、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还有小区产权单位等企事业组织。五花八门的组织单位,招标标准不同,对外宣称的数据保管方式也千差万别,因此需要加快立法明确责任主体。在法律保护框架不完善的现实情况下,是否可以参照产品质量责任中销售者与生产者连带责任的方式,确定所有环节责任主体连带责任,以提高上游收集者对于下游进一步处理者的选择门槛,提高数据安全性。往期精彩回顾智慧住区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
其他

关于推进智能家居标准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结合当前我国智能家居行业现状,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立足于本国国情,从多重维度来提出强化智能家居标准化建设的对策。推动建立智能家居产业联盟,完善行业标准化构建当前,由于各个生产厂商之间在设计、研发等环节所沿用的标准不一致,导致其生产的产品通用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户的体系,制约了智能家居产品的有效推广。因此,当前智能家居产品的发展瓶颈在于如何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展开产品标准化设计,从而驱使生活方式得到改善。因此,对于当前智能家居的发展龙头企业——互联网巨头、家电企业及手机行业等,应建立面向智能家居行业的产业化联盟,通过联盟建设将品牌进行共享,规范产品在设计中采用的标准,增加产品系列化、模块化设计,强强联合,成立产业联盟,实现标准共享,从而为后续的行业标准提供规范指导。除此之外,联盟应发挥自身效应,结合城市发展规模,首先在一线城市开设智能家居的综合体验店,促使更多用户体验智能家居所带来的便捷感,为智能家居的推广产生推动作用。建立健全智能家居标准化体系当前,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是影响智能家居发展的关键所在。虽然,国内外智能家居的建设标准林林总总,层出不穷,但是上述标准在设计中均存在较大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兼容性层面,设备之间难以实现互通,难以契合我国智能家居设备的运行。因此,为真正推动智能家居行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制定行之有效的标准化文件势在必行。为此,国家应做好智能家居标准的顶端设计,制定智能家居通信协议标准、终端接口标准、控制技术平台标准、系统架构标准及平台技术化标准等,从而为规范智能家居市场化运行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意义。健全智能家居标准化体系建设是推动智能家居有效发展的核心路径。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能家居行业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虽然整体发展的方向及既定目标明晰,但是缺乏标准化体系建设导致行业发展混乱,众多企业将不成熟的智能家居产品推向用户端,使得整体家居行业的前景被消磨。因此需要从通用化规范、基础性文件、专用性规范等视角来制定完善的标准化文件,从而推动智能家居产品的建设,逐步规范市场行为,赢得客户青睐。强化端口等产品标准化,构建智能家居平台物联网时代下,我国智能家居产品在用户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层次不齐的质量给用户带来了使用困扰,其市场的认可度逐步降低。因此,应推进产业化标准的建设,使得不成熟、不稳定、无法获得良好体验的智能化产品无法获得出厂资格,对一些成熟的机构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推动相关企业来执行操作,降低产品的故障率,从而为推动智能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必经之路。各智能家居企业应该增加大局意识,不要各自为营,要互助合作,统一网络协议,端口标准等,做到智能家居真正意义上互联互通,从而形成有边界的系统方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其他

智能家居标准体系建设

随着时代的推进,智能家居已步入众多家庭的日常生活,为生活增强了科技体验。由于当前智能家居系统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的支持,使其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需求。目前也只是在个别领域有些规范,例如消费电子产品的CEB行业标准、lonworks的工业标准和EIB的低压电气的安装标准等。在智能家居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了一些问题。(1)各自为政成瓶颈。以传统楼宇对讲厂商为主的企业,凭借先天优势轻松整合以安防报警为主的子系统;具有品牌、资金和渠道优势的家电厂商,也早就悄然布局着家电网络化的工作;灯光控制、窗帘控制模块的生产厂商,则将目光投向了“处女地”智能开关和接口模块。三家电信运营商以及国家电网、地方广电也开始涉足智能家居方案。单品各自为政、企业定位不同,导致智能家居市场混战的局面,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的概念理解不清,并不敢轻易去尝试,整个智能家居业的发展并未像想象中那么迅速。(2)企业博弈控制权。各个领域的接口平台不一致,“谁来为单品做连接”成为关键,一场控制权之争在智能家居领域展开。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联手试水。谷歌宣布了语音助手Google
其他

厦门市大力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社区驶入快车道

“厦门力争2022年底建成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应用典范城市,厦门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正式启动。为全面构建面向未来的厦门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支撑和新引擎。近期,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厦门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从新网络、新算力、新融合、新平台、新动能等五个方面作了系统的规划部署,统筹全市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发展。《行动计划》突出四大亮点,通过系统谋划、需求导向、融合创新、数字赋能,重点围绕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的新基建范围,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推进机制四个方面共27条,围绕五个部署梳理形成19项任务及目标。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我市力争到2022年底,基本建成以新型网络为基础、融合应用为重点、科研创新为引领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生产生活,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发展水平进入国内前列,成为全国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应用典范城市。主要围绕五个部署,部署新网络推动5G网络、千兆光网建设。发展新算力建设大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推进新融合聚焦十个领域的智慧应用到500个。建设新平台重点引入大院大所名企,注入新动能促进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促进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新基建成就新未来,是厦门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撑和新引擎,将通过加强要素保障、数据保障、场景应用、安全保障等,为全力推动《行动计划》的落地实施保驾护航。”智慧社区是新基建的一部分,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智慧社区平台,服务社区居民。新应用、新基建,打造智慧型物联网社区,正符合政府提倡的新基建政策。从《行动计划》来看,新网络、新算力、新融合、新平台、新动能等五个方面作了系统的规划部署,每一项技术提升,对于智慧社区建设来说都是利好消息。从网络建设到算力,再到智慧应用,新平台建设等。都与智慧社区建设高度契合,对于智慧社区、智慧城市建设来说,无疑是利好。有了政府大力支持,智慧社区作为新基建的一部分,发展将会上一个快车道。新基建的建设环境将会越来越好,智慧社区建设不管从技术支撑还是政策上来说,无疑是天时地利人和。往期精彩回顾智慧住区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
其他

王蒙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准确研判我国城市发展新形势,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坚定不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意义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建设既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又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结构调整优化和品质提升,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对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波澜壮阔,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6%,已经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国际经验和城市发展规律看,这一时期城市发展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各类风险矛盾突出。我们不仅要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还要更加注重解决城市发展本身的问题,制定实施相应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城市是扩内需补短板、增投资促消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战场。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我国城镇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均接近90%,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比重超85%。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谋划推进一系列城市建设领域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有利于充分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发展新动能,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三)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和过度房地产化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开发建设方式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将建设重点由房地产主导的增量建设,逐步转向以提升城市品质为主的存量提质改造,促进资本、土地等要素根据市场规律和国家发展需求进行优化再配置,从源头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举措。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我国城市发展注重追求速度和规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碎片化”问题突出,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包容性和生长性不足,人居环境质量不高,一些大城市“城市病”问题突出。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城市建设领域的一些问题和短板更加凸显。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动城市结构调整优化,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目标任务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总体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主要任务包括:(一)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健全城镇体系,构建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落实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建立健全区域与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促进城市分工协作,强化大城市对中小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序疏解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建立功能完善、衔接紧密的城市群综合立体交通等现代设施网络体系,提高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二)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以建设美好人居环境为目标,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优化城市布局,控制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建设密度,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建立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标准和政策体系,完善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城市山体自然风貌,修复河湖水系和湿地等水体,加强绿色生态网络建设。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活动空间,推动发展城市新业态,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三)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建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加大历史文化名胜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修复山水城传统格局,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及其影响地段的传统格局和风貌,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不拆除历史建筑、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加强建筑设计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加强新建高层建筑管控,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乱象,塑造城市时代特色风貌。(四)加强居住社区建设。居住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要以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为目标,把居住社区建设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完整单元。开展完整居住社区设施补短板行动,因地制宜对居住社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改造和建设。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社区服务业,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组织、业主参与、企业服务的居住社区治理机制,推动城市管理进社区,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发挥居民群众主体作用,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五)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加快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础操作平台。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协同发展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打造智慧出行平台“车城网”。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推广钢结构装配式等新型建造方式,加快发展“中国建造”。(六)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进一步摸清底数,合理确定改造内容,科学编制改造规划和年度改造计划,有序组织实施,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不断健全统筹协调、居民参与、项目推进、长效管理等机制,建立改造资金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机制,完善项目审批、技术标准、存量资源整合利用、财税金融土地支持等配套政策,确保改造工作顺利进行。(七)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推进、综合治理,争取“十四五”期末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统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和城市开发建设有机结合,提升自然蓄水排水能力。统筹城市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统筹城市防洪和排涝工作,科学规划和改造完善城市河道、堤防、水库、排水系统设施,加快建设和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体系。(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城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在推动就地城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实施强县工程,大力推动县城提质增效,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县城人居环境,提高县城承载能力,更好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健全以县为单元统筹城乡的发展体系、服务体系、治理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三完善住房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着力解决住房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动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一)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因城施策,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健全政策协同机制、省部市联动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市场监管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建立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全面开展房地产市场调控评价考核工作,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结合城镇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以解决新市民住房困难为出发点,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小户型、低租金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三)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以住房需求为导向配置土地资源,增加住房建设用地供给,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深化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以需求定供给、以效益定供给的城市建设用地供应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四)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扩大缴存范围,覆盖新市民群体。优化使用政策,为发展租赁住房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供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监管服务水平。(五)提升住房品质。完善住房建设标准规范,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提高住房设计和建造水平,建设功能完善、绿色宜居、健康安全的高品质住房,不断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四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大幅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切实提高特大城市风险防控能力。(一)创新城市治理方式。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指挥监督、综合评价,推行城市治理“一网统管”。从群众身边小事抓起,以绣花功夫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二)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各部门协同合作、指挥顺畅、运行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坚持依法治理,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三)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全面梳理城市治理风险清单,建立和完善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机制,健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联动的风险防控工作体系,实现对风险的源头管控、过程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系统治理。实施城市建设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城市应急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综合治理城市公共卫生和环境,提升城市安全韧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五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做到“六个必须”(一)必须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始终做到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发展依靠人民、城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推动城市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四)必须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统筹城市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提高城市工作水平,不断增强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宜居性、包容度。(五)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加快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一整套与大规模存量提质改造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和第三方考评机制,推动城市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六)必须用统筹的方法系统治理“城市病”。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建立完善城市体检评估机制,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系统治理“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把城市作为巨型复杂系统来统筹安排各方面的工作,持续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城市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转载自《辅导读本》第339页至347页,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第1版)往期精彩回顾【智慧住区产业报告】第一部分:智慧住区国家及行业政策【智慧住区产业报告】第二部分:住区发展现状【智慧住区产业报告】第三部分:技术应用及发展【智慧住区产业报告】第四部分:建设运营智慧住区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
其他

在国家的利好政策驱动下,智能家居行业发展加快推进

消费升级背景下,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正刮起升级潮,个性消费、品质消费、绿色消费、情感消费等发展势头迅猛,使消费者家居体验的生活方式正发生深刻的改变,特别是智能家居行业,将迎接新的挑战机遇。物联网、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助推智能家居发展智能家居的提升离不开科技层面的快速发展。5G会让物联网应用更成熟,保持智能单品实时在线,云计算对大量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边缘计算让反馈更及时,终端人工智能让服务更贴心,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让系统更延展。无线通讯技术实现设备互联互通,行业标准仍待统一目前市面上的无线通讯技术中,WIFI、蓝牙、Zigbee在该行业的应用最为广泛。根据其优劣也适用于不同的智能家居产品。△资料来源:亿欧智库整理通讯协议间不统一的问题仍然存在,技术上可以通过中转设备如网关以及云平台来解决设备间互联的问题,但如果要达成统一标准,还需要行业内各厂商达成开放合作。我国智能家居专利申请进入发展高峰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中超过六成专利为发明专利从2014年起,中国智能家居领域的专利数量快速增长。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智能家居行业驶入快车道。截止2019年,我国在全球智能家居领域专利申请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仅次于美国,申请专利数达到9123件,预计2020年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我国智能家居领域专利总量累计45695件,其中发明专利28931件,占比63.3%,实用新型专利16764件,占比36.7%。△数据来源:亿欧智库整理政策为智能家居行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智能家居作为物联网重点应用之一,在国家政策中被多次提及。多个政府部门对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做出过重要指示,但是智能家居行业标准体系尚未明确建立,国家在智能家居政策方面还应给予大力支持与指导。△资料来源:亿欧智库整理从2010年开始,国家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频繁出台的利好政策给智能家居行业送来暖风。2010年10月,国务院通过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了七大支持产业,包括与智能家居紧密相关的物联网行业。2011年11月,工信部出台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明确将智能家居列入9大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中。……2017年12月,工信部《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中高端移动通信设备、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智慧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2018年10月,《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支持物联网、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智能家居产品中的应用,建设一批智能家居示范应用项目并推广。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政策取向已证实“智能+”在国内的前景开阔。从“互联网+”到“智能+”,这是
其他

2020年,智能家居不仅不是伪需求,更是“黄金时代”!

5G的到来,更是将极大的推动智能家居的发展到新的高度,众所周知,智能家居中的智能家电、家庭安防的数据传输都需要稳定、灵敏的通信网络,我国政府高度重视5G发展,并将计划在2020年启动5G商用,这一举措将会激发誉诚智能家居在市场的潜力。高速率提升用户体验,为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增长提供强劲动能。以上所知,智能家居在中国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人们在物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开始追求精神层次的需求,直到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伴随着大数据、物联网、AI人工智能的发展,甚至5G的到来,将会给智能家居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动力,智能家居的不断完善让人们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其中的好处,这得益于智能家居以下几点原因:智能家居能够远程控制家居环境智能家居其中一种主要功能便是远程遥控,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为用户提供家用电器远程控制功能。即使出门在外,通过手机,你也可以查看家里的电器是否关好,电量损耗是否有异常,甚至远程预蒸煮美食,充满未来感。智能家居能够改进家庭安全状况远程监控摄像头作为一种主流的智能家居产品,极大地改善了现代家庭的安全状况。智能安防系统为用户提供基础的家庭安保和集中控制功能,通过运动传感器,监控摄像头已经可以识别出运动物体,一些先进机型甚至包括面部识别系统,让用户在千里之外也可监控家中情况。智能家居让生活更方便我们都知道誉诚智能家居很方便,但到底有多方便?举个例子,如果你安装了智能门锁系统,只要在手机上操作即可打开大门,再也不需要把备用钥匙藏在花盆下面。如果有亲戚朋友临时要来做客而你又不在家中,完全可以远程授权为他们开门,这显然是传统设备无法实现的。智能家居能够个性化定制家居环境你可能从未想过,一个简单的灯泡能够让一成不变的家居环境多出一份情调和气氛。智能家居让生活更节能、环保智能家居不仅方便,也很实用。比如支持自我学习功能智能温控设备,能够随着用户使用习惯智能开启或关闭,当然也支持自定义设置,最大节省能源。智能家居能够有效节省用户时间智能家居旨在节省用户时间,比如智能水壶、咖啡机,你完全可以在下班前或是晚上预设好启动时间,回到家中便可使用,可谓是繁忙都市人的好帮手。智能家居是一个概念词,真正的智能家居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完善的形态。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开始,智能家居就慢慢成为部分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了。房子的发展经历了简装时代、硬装时代、软装时代、到现在的智装时代,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家居就是所有人中不可替代的必需品了。往期精彩回顾【智慧住区产业报告】第一部分:智慧住区国家及行业政策【智慧住区产业报告】第二部分:住区发展现状【智慧住区产业报告】第三部分:技术应用及发展【智慧住区产业报告】第四部分:建设运营住建部:2021年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开始申报国标委发布征求2021年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意见建议的通知
其他

智慧住区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 ​

“智慧住区”是“智慧城市”的一个“细胞”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住区作为城市发展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然成为了居民生活和工作的载体,其智慧化是城市智慧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根据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诞生的“智慧住区”是“智慧城市”的一个“细胞”。所谓“智慧住区”,就是按照“便民、惠民、利民”的原则,建成智慧住区基础设施网络、智能高效便民的服务体系、安全高效的住区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住区居民“吃、住、行、游、购、娱、健”生活七大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一方面,能够极大地提升住区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并且夯实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另一方面就是能够极大地方便辖区居民,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让居民拥有更多更好的保障。智慧住区的建造,也是将“智慧城市”的概念引入了住区,提高住区大众的幸福感,通过打造智慧住区为住区大众提供便利,加速和谐住区建造,推动区域社会进步,它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智能服务体系,使住区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愈加便捷、舒适、高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数据时代的高速发展为传统经济、传统产业带来新的活力,商业形式和商业模式都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互联网思维不只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新环境下,住区周边商业的发展呈现了新趋势:住区商业发展倾向于多功能结合体;连锁式经营将成为住区商业的主导方法;单一功能的零售业态将逐步淡出;住区商业朝着电子商务方向发展。目前部分城市在建设中存在重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轻智慧住区建设的现象。有的住区管理模式还跟三十年前一样,除了家家户户接入有线电视、安装防盗门之外,几乎没有“智慧管理”的影子。智慧住区充分凭借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通讯技术把物业服务、安防、通讯等体系集成在一起,并通过通讯网络连接物业管理处,为住区住户提供一个安全、舒服、便利的现代生活环境,构成大规模信息智能处理的一种新管理形式的住区。智慧住区也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组织形态和发展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因为现行社会形态原本是由众多智慧住区构成,各个智慧住区建设得好,城市就会发展得好。各个城市还是要集中精力和财力把住区工作做好、做实、做完美,只有多创建“智慧住区”,让居民充分享受到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成果,才能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建筑企业及地产开发商应积极参与智慧住区和智慧城市建设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建筑业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城乡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打造“中国建造”品牌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78年,建筑业的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569亿元和138亿元,到2017年分别增长了376倍和403倍。2017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建筑业企业有13家,中国建筑业企业占据了8席,其中前6名都是中国企业。同时,以奥运工程、世博会工程、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大、精、尖工程项目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扩大的工程承包业务,都充分彰显了我国建筑业的现代建造实力。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建筑业必须从过去粗放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当前,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成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第四季度,全国已有1265个工程项目应用了BIM技术。同时,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BIM等先进技术应用到施工现场而形成的“智慧工地”方兴未艾。这些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和智慧居住区一样,让传统的建筑工地焕然一新,成为一个以人为本的智慧场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城市智慧管理。智慧居住区作为智慧城市构成要素,建设好智慧居住区是做好城市智慧管理的重要基础。建筑业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智慧居住区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工作。以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为导向。作为“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是未来城市建设的样板。已经发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绿色智慧新城”的目标。雄安新区建设的实践将为其他城市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和建设标杆,建筑业要积极参与绿色建筑、智慧建造、海绵城市、综合管廊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市政公用设施、建筑智能化改造等项目的建设,实现新时代新一轮的建筑产业升级。不断提升现代建造水平,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产品。目前,国家正大力倡导推广装配式建筑,并对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业企业作为参与工程建设的主体之一,要与建设、设计等相关方以及专业分包单位做好配合,通过推进建筑设计标准系列化、部件生产工厂化、施工现场机械化、产业工人技能化、现场管理专职化,齐心协力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绿色、低碳、智慧的高质量建筑。大力推动国产三维图形平台和适用建筑业CIM(城市信息模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目前,除了个别企业拥有自主开发的三维图形平台,其他BIM应用软件基本都采用国外平台。这对于应用了BIM技术建设的工程项目来说,其建筑数据存在着很大的信息安全风险。因此,应大力支持并组织业内专家学者进行CIM软件的自主研发,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研发,以此提高建设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城市数据安全。建筑业作为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产业,有责任为人民群众奉献更高质量的绿色优质产品、有义务为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建筑业企业应更积极、深入地参与智慧居住区和智慧城市建设,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力量。智慧住区标准化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推进是从智慧住区、智慧交通、智慧商圈开始,逐渐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整体。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住区的应用不断发展,住区变得更加智慧。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智慧住区的不断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智慧城市的发展,可以说智慧住区是智慧城市的缩影。为了促进智慧住区的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智慧住区建设指南》,指导各地开展智慧住区建设,作为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当地实际,整合住区各类资源,加强住区服务能力建设。示范点应当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的住区服务和治理水平,多元化的住区公共服务,智能化的便民利民服务能力,以及具备良好的政策、组织、人才、资金等保障条件。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百姓对生活的舒适性,便捷性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支撑或解决居住小区物业管理,住区O2O等最后一公里管理与服务问题。目前,全国建成有近30万居住区,居住区内的服务对拉动经济,提升管理既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房产商,运营商和物业管理者在智慧住区的建设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特色和发展盈利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物业模式,第三方模式和运营商模式,其共同点是在平台建设,信息服务,已有资源开放方面,但在标准化规范,可复制推广以及可持续运营方面存在难度。基于智慧住区包含的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以及商业服务,建立统一的综合服务平台,再次基础上开展住区管理与服务。智慧住区建设的核心是围绕住区内的居民开展,建立住区综合服务平台的目标就是为了更便捷,高效的向居民提供服务,因而平台将实现居民在住区的更多需求。往期精彩回顾【智慧住区产业报告】第一部分:智慧住区国家及行业政策【智慧住区产业报告】第二部分:住区发展现状【智慧住区产业报告】第三部分:技术应用及发展【智慧住区产业报告】第四部分:建设运营住建部:2021年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开始申报国标委发布征求2021年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意见建议的通知
其他

【智慧住区产业报告】第四部分:建设运营

目前,国内智慧住区行业主要有四种类型的企业切入:第一种以大房产物业为主,通过物业管理切入模式,针对自身的楼盘进行住区智慧化改造。从大房地产商转型过来的他们很有品牌优势,但亦有挑战,虽然具有专业的物业管理能力但缺乏智能硬件、软件平台研发和平台运营的能力。在每个城市整体上有规模,但在具体到每个城市并不一定有规模优势。在快速获取、活跃、黏住小区业主用户的能力方面,通过补贴,免物业费等活动获取用户的能力强;同时,物业企业具备覆盖社区的人员和资源优势。如何充分发挥物业企业的优势,把物业管理服务的低频交互,变成与社区居民生活相关的高频服务,在与大规模的公共商业服务商的竞争中建立特色,获得成功是物业企业面临的挑战。第二种是以垂直业务切入的模式,在某项专业的业务上具有专业的运营能力但缺乏智能硬件和物业管理能力,商业模式可行但落地困难。企业面临获取用户的成本比较高,黏度主要靠活动和补贴来进行,缺乏线下运营资源,并要与大型综合互联网商业服务企业竞争。目前这种模式的企业基本处于维持阶段,这种模式,要承载智慧住区的全面需求有相当的挑战。第三种是以传统大硬件厂商转型而来的企业。具备研发智能硬件的能力,但较少具备跨品牌、多品类设备互联的能力。这类公司缺乏社区服务运营能力,与物业公司相比,在对小区资源的争夺上停留在产品竞争力和配套软件层面,缺乏对后续运营的支撑。在获取、黏住小区用户能力方面,缺乏系统的运营和内容、APP的打开率低,活跃用户能力弱,缺乏没有商业二度变现能力。第四种模式是智慧住区技术开发综合第三方运营商。以住区物联网平台+智慧物业管理+电子政务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等四种平台叠加整合在一起,为业主、物业和地产提供了一套的全平台全生态智慧住区整体解决方案。他们将试图整个住区安防硬件和智能家居打通,用统一的物业管理平台进行串联,快速获取中小型物业的合作。通过硬件全面覆盖住区,获取用户能力,同时对获得的用户进行精准的住区广告,住区电商和各类生活服务等留存用户。这类企业面临较大的持续性研发投入和平台运行成本,同时在获得新客户,特别是物业企业及开发商客户的周期和成本较高,后向服务分成的商业模式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往期精彩回顾【智慧住区产业报告】第一部分:智慧住区国家及行业政策【智慧住区产业报告】第二部分:住区发展现状【智慧住区产业报告】第三部分:技术应用及发展住建部:2021年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开始申报国标委发布征求2021年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意见建议的通知大数据时代下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趋势样板参考:成都智慧小区建设导则(附下载)
其他

【智慧住区产业报告】第三部分:技术应用及发展

Services):微服务架构中将组件定义为可被独立替换和升级的软件单元,在应用架构设计中通过将整体应用切分成可独立部署及升级的微服务方式进行组件化设计;围绕业务能力组织服务(Organized
其他

住建部:2021年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开始申报

2020年11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申报2021年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通知》。《通知》显示,科技项目申报分软科学研究、科研开发、科技示范工程、国际科技合作等4类。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一般应由建设或开发单位牵头申报,或经建设或开发单位同意后,由参与工程的其他关联单位申报。申报单位应在所申报的项目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科研实力,不得挂名申报。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为项目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人员,并在项目结题前在职。2021年科技项目选题涉及老旧小区改造、绿色建筑和绿色建造、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等研究类项目等。管理系统受理项目申报时间自2020年11月9日至12月10日止。各推荐单位在线审核及报送推荐函、推荐项目清单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17日。《通知》全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21年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通知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委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国资委管理的有关企业,部机关有关司局,部直属有关单位,有关行业学(协)会: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创新方向,进一步提升行业创新能力,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我部决定组织开展2021年科学技术计划项目(以下简称科技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报类型和重点科技项目申报分软科学研究、科研开发、科技示范工程、国际科技合作等4类。申报内容应聚焦支撑引领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的科技需求,突出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1年重点工作,确定科技项目选题和申报方向,详见附件。二、申报资格(一)申报单位应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且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实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跨地区、跨行业等方式联合申报。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一般应由建设或开发单位牵头申报,或经建设或开发单位同意后,由参与工程的其他关联单位申报。申报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要有与国外合作机构的合作协议,且协议双方应为独立法人,单纯的商业合作项目不纳入本次申报范围。(二)申报单位应在所申报的项目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科研实力,不得挂名申报。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为项目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人员,并在项目结题前在职。三、申报程序和要求(一)组织推荐单位。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组织推荐本地区有关单位申报科技项目。科技示范工程类项目由工程所在地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推荐。部机关有关司局可推荐对业务工作有直接支撑作用的软科学研究类项目和科研开发类项目。各推荐单位要认真做好项目遴选和审核把关,突出重点,优中选优,注重质量,并对所推荐项目的真实性等负责。部直属有关单位、部管行业学(协)会、国资委管理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骨干企业可直接申报。(二)申报要求。软科学研究类项目按选题申报,要求申报项目题目与选题题目基本一致,每个选题原则上支持1个项目立项。科研开发、科技示范工程、国际科技合作类项目按照申报方向申报,突出创新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示范性和推广价值,不支持申报方向以外的项目。申报单位应拥有相关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承诺申报材料内容真实、不含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内容。项目实施期一般不超过3年,项目研发经费和示范工作经费由申报单位自筹。(三)申报方式。项目申报和推荐单位审核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管理系统,网址:http://kjxm.mohurd.gov.cn)进行。项目申报单位登录管理系统填报项目申报书后,提交推荐单位在线审核。首次申报部科技项目的单位需注册,已注册的单位仍用原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四)材料报送。为落实“放管服”要求、提高工作效率,无需向我部报送纸质版申报书。请各推荐单位将推荐函、推荐项目清单一式一份报我部标准定额司。(五)申报时间。管理系统受理项目申报时间自2020年11月9日至12月10日止。各推荐单位在线审核及报送推荐函、推荐项目清单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17日。四、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其他

国标委发布征求2021年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意见建议的通知

近期,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征求2021年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意见建议的通知,通知显示,为进一步加强国家标准立项工作的指导,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现启动《2021年国家标准立项指南》起草工作,就2021年国家标准立项工作征求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截止日期为2020年11月15日。来源
其他

【智慧住区产业报告】第二部分:住区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民众对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吃好穿好住好,还要求出行方便、社会安全、环境舒心,更希望文化丰富、精神充实、人际和谐。智慧住区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需求水平。近年来,各地智慧住区建设的一些探索,也反应了这个情况:贵阳首席智慧住区首度开盘,引发市民热捧;长沙湘江新区首现“日光盘”,“智慧住区”受青睐。智慧住区建设是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促进信息消费、信息惠民的重要体现,已成为所有项目重点推进并可落地的方向。目前全国有住区项目近16万个,通过互联网+实现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提高物业管理及服务水平,增强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已成为当今各级政府及相关组织努力的方向。刚性需求过去十余年,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城市人口不断挑战历史新高,城市规模持续加速增长,2017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90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37万人,如图1所示。图1
其他

【智慧住区产业报告】第一部分:智慧住区国家及行业政策

SC1)&<u>乐家联盟</u>组织编制的《智慧住区及智能家居标准、技术和应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智慧住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下面,小编将根据《报告》有关内容为大家分享~智慧住区是指充分利用传感器、智能
其他

进入智能家居行业需要哪些准备?

从目前行业来看,智能家居系统产品仍处于市场推广阶段,部分智能家居子系统的价格竞争相对于完整的智能家居系统较激烈。而从长期来看,智能家居行业的盈利模式会从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向以服务为中心转移,只能说大趋势是良性的,但是对于如何进入智能家居行业这个问题,问法比较笼统,其实进入一个行业很简单,关键是你准备怎样去做这个行业。首先分析了解市场形势1、找到行业的圈子人物咨询。很多在一线的工程商,经销商及销售人员都比较有经验,也更了解市场。目前在一线为智能家居而战斗的从业人员,按进入时间来说,有的有几年时间了,从早期的综合布线,安防,监控而进入智能家居行业;也有以技术身份来自己创业的‘还有仅凭借热情而进入这个行业的;但大部分的都在06到07年这个阶段进入的,08年也许会更多。这些人在行业内混久多少对行业的理解都会深刻一些,也可以通过这些圈子里的人物进行交流咨询。可以通过加入行业QQ群、微信群、借加盟商之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方法是很多的,只要敢去做。2、市场调查。如果资金充足又有资源的话,完全可以在网络上找智能家居行业内的媒体或者意见领袖帮忙,借助他们的公众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网络调查;还有就是可以找专门的问卷调查公司,但是不能保证数据的价值,可以多个参考;再者可以自己来操控过程,找网络或学生兼职人员在网络上宣传散发问卷,或者到智能家居展会上、交流会上散发问卷进行调查。这里的问卷设计很重要,偏重产品外观设计、产品体验、技术还是渠道?自己要根据自身情况掌握好。3、订阅智能家居行业报告。网络上的媒体或者数据研究平台都会出版很多行业的发展报告,可以出钱到网上订阅,自己阅览分析。新兴的行业进入新兴的市场,前景是没法预料的,但也是存在的,我们要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依据用户不同的消费习惯与水平来分析与选择产品,为下一步选择主推的技术与产品做好铺垫,只要认清一个行业的前景,就可以大胆地展开拳脚大干一场。然后就是分析了解自己1、有技术工作经验型。自己有过技术工作经验,而且这经验跟智能家居行业还有点关系的话,可以考虑加入一个技术背景比较强大、正稳定向上发展的智能家居企业,这样的企业能让你的技术发展得更快、更成熟。当然,如果你的技术够硬,而且已经积累了硬件的人脉资源,手上资金充足,也可以自己出来单干,或者技术加盟有前途的智能家居行业初创公司抱团发展。2、在企业有过一线销售的经验。自己做过一线的销售,对自己市场开发能力还算认可,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渠道、行业、客户类型等等的话,可以考虑加盟某个公司品牌产品的代理。加入后自然会有厂商提供技术、市场开发方面的培训,自己有过经验的话很快就可以上手的。只是自己选品牌的之前要对各个品牌的优势、市场情况、技术支持等做个详细的了解。3、自己有门店的。有门店销售经验的完全可以加盟品牌代理或者经销商(代理商:没有商品所有权,只是促成交易,从中赚取佣金;经销商:拥有产品实际所有权,通过自己的经营获得利润)。后期只要借势推广智能家居产品,也比较容易提升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只是需要厂商的技术支持。4、完全的行业小白。这种的话如果你不懂技术,又没有智能家居行业的人脉,建议自己还是老老实实地找一份靠近一线销售的工作,卧薪尝胆,通过销售了解市场,通过技术支持了解行业的应用技术原理,结交一些行业的人脉,积累自己的渠道、客户资源,再来细想东山再起吧。当然,如果你不想搞市场只对技术有兴趣的,那就赶紧拜师学一些入门技术,再加入企业进行深入的实操技术训练,早日成为一个智能家居技术牛人终归也是一条路。智能家居行业现在是很火,行业标准还未出台,大多还是抱团建圈式发展,各个品牌之间的兼容性不好,价格、质量也相差很大,但是对不懂行的来说,难免会掉坑里很难爬得起来,选择需谨慎。往期精彩回顾【秦皇岛】市长张瑞书赴海港区实地调研智慧社区建设情况聚势互联,共生发展——解读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家居赋予的新内涵大数据时代下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趋势样板参考:成都智慧小区建设导则(附下载)十四部门印发《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社区经济发展迎多条利好北京|引进科技力量,加快推进智慧小区建设智慧小区建设理念变革
其他

【秦皇岛】市长张瑞书赴海港区实地调研智慧社区建设情况

近日,市长张瑞书赴海港区实地调研智慧社区建设情况,并召开市长办公会议,研究部署我市智慧社区项目建设运营事宜。在社区智慧共享终端上,通过人脸识别、身份证认证等可完成水气公交卡等缴费充值、证照类政务业务自助办理、寄件取件等自助物流业务、周边商圈下单购物直接获取商品……当天下午,在学府嘉园小区,张瑞书一行现场体验智能装置,实地观看智慧社区建设应用演示,感受智慧社区建设给居民带来的安全和便利。图片源于网络随后,张瑞书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在听取了我市智慧社区建设有关情况的汇报后,张瑞书充分肯定了有关部门和企业在我市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营中所作的有效探索。他指出,智慧社区建设是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务实举措,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举措、担当的精神加快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带动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新水平、迈入新阶段。张瑞书强调,智慧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周期长、涉及部门多、资源整合难度大。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密切协调,加强配合,全力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各项工作。要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明确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要完善工作方案,以更高的标准做好智慧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推动全市智慧社区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地落实。要坚守安全底线,严格按照公安部门智慧安防社区的标准进行建设、运营和维护,确保数据安全使用并发挥实效。要围绕广大居民多元化的需求,不断整合各领域业务资源,加快完善智慧社区功能,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安全、优质、便捷的服务。张瑞书强调,智慧社区建设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相关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智慧社区建设运营的新模式、新办法,为全市推广智慧社区建设提供有效经验,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各级各部门要全力支持项目建设,在数据共享、社区共建等方面与企业密切配合,开放系统接口、共享服务数据,充实和完善智慧社区平台内容,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市领导刘亚洪、孙国胜、李春参加上述活动。往期精彩回顾聚势互联,共生发展——解读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家居赋予的新内涵大数据时代下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趋势样板参考:成都智慧小区建设导则(附下载)十四部门印发《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社区经济发展迎多条利好北京|引进科技力量,加快推进智慧小区建设智慧小区建设理念变革
其他

《五维智慧建筑白皮书》 加速中国建筑智慧升级

近日,全球智慧和可持续建筑领导者江森自控于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重磅首发《江森自控OpenBlue数字化战略之五维智慧建筑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生动呈现了智慧建筑的现状和未来图景,并创造性地提出“五维智慧建筑”架构体系,以数字化现代科技重塑人与建筑空间的交互方式。白皮书总结了智慧建筑的八大洞察,把脉行业发展现状,从不同侧面勾勒出一幅描绘智慧建筑当下状况、未来需求和发展路径的全景图。立足当下,智慧场景正广泛普及并融入日常生活,建筑的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面向未来,智慧建筑需要灵活运用技术,提升用户体验,创造多元产出。白皮书明确了智慧建筑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动力,旨在引领并伴随更多建筑从业者,明晰智慧建筑的实现路径。在调研结果与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白皮书从愿景与现实两个角度重新定义智慧建筑,摹画智慧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建设蓝图。智慧建筑不只是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和物理空间的简单对接,还需要对环境和人的需求进行主动感知、思考、反馈和执行,通过打造安全开放的建筑生态,利用技术响应真实多样的用户需求,让建筑成长为动态诠释人、科技、空间三者关系的最佳场所。以下是《五维智慧建筑白皮书》全文: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全文。
其他

智慧小区建设理念变革 促进履行社会责任与获得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进入新时代前,我国社会治理的最小行政组织是乡镇(街道)、最小自治组织是社区(村)。进入新时代,很多地区进一步延伸最小自治组织触角,社区(村)的下面有了“网格”甚至“楼长、单元长”,社会治理的精度进一步提高、效能进一步增强。“网格”,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小区”的代名词,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一个网格或是一个中、大型小区,或是若干小型小区。因此,小区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户籍政策的全面放开,极大促进了“社会人”的新一轮大流动;网络、高铁、民航的迅猛发展,又为全球任意两个点瞬间进行影像声讯联系、国内任意两个城市“一日达、当日返”提供了极大便利,对外合作交流、经济建设发展等,充满了无限生机。但与此同时,公共安全管理、社会应急管理、隐患排查治理等,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困难。针对上述背景,依托小区管人、管物、管事,依然是终端管理和流程控制的关键环节,因为任何一个人不管如何流动,他终究还是要落脚于一个小区。而要实现现代环境下的终端管理和流程控制,仅靠传统的入户调查、上门走访、定期摸排等方式,已远远不能达及。于是,以信息化、大数据为支撑的智慧小区建设与管理,逐步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一个共识。以往的智慧小区建设,大多采取四种模式:一是政府投入,部门使用,企业建设、运维;二是部门投入、使用,企业建设、运维;三是企业投入、建设、运维,部门使用,政府或部门购买服务;四是小区居民众筹投入、使用,企业建设、运维。这四种模式,根据各个城市财政状况、整体规划等的不同,或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方式并存,但都很难解决好三个弊端:一是选择其中一种的,难以在同一时段进行全面建设,合成应用存在问题;二是选择多种方式同步进行的,难以统一标准,打通壁垒存在问题;三是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在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的前提下,使用单位最终难逃“遭受建设单位技术绑架”的风险,另选建设单位更会造成前期投入整体“打水漂”。对此,笔者不惜花费大量笔墨论述本文引言,就是为了产生“理念变革”的共鸣。一、社会责任与追求利益并不矛盾,理应成为企业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靠社会而存在的企业、个人等,在不幸遭遇困难、风险、侵害时,总会期望得到社会或他人的帮助,全社会、每个人都有遭遇这种不幸的可能,也都有及时伸出援手的责任。这种责任,就是社会责任。从个体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营利为目的,这无可非议;但从整体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要以履行一定社会责任为初衷,这理所当然。履行社会责任并非要让企业通过蚀本、亏损来“倒贴”社会治理,而是要让企业通过商机理念的转变,逐步把追求眼前利益转向追求长远利益、实现一种收益获得实现多种收益,既履行好社会责任,也壮大了自身发展。(一)从企业商机看企业在智慧小区建设中的大收益通过剖析网约车发展崛起模式不难发现,“滴滴平台”的上线催生了体量巨大的快车、网约车、顺风车等服务群体,引发了出行经济革命。当前,虽然部分互联网商务已经尝试融入小区居民的吃、住、行、消、乐等日常生活,但社区大量的居家养老、家庭医疗、临时看护、网络家教、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名师名校在线点选、铁公水飞票务居家定制、最新电影大片定向投放、境内境外旅游资源定向推介等方面,尚有无限空间可以挖掘。谁能率先看到这些商机并抢占这份市场,谁就能主导这片空间并获得长期广泛收益。这就是说,智慧小区的积极建设者,必定是小区智慧条件下诸多商机的把握者、拥有者、获得者。(二)从社会治理看企业在智慧小区建设中的名誉信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展开智慧小区建设,一网融合政府部门、社区物业、企业单位多源数据信息,为“大数据”提供支撑;一网整合社区民警、社区干部、网格长、保安员、志愿者和社区居民等群体,为“网格化”充实力量,扩大群防群治的“朋友圈”;一网推送相关信息,让数据多跑路,让工作人员在人员核查、服务群众、矛盾调解等工作中不空跑、不白跑、不重跑,为“铁脚板”提质增效,从而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标准化、可拼接的基础单元。如此光荣的社会责任,企业理应积极履行、回报社会,并从中进一步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公信度,一个有名、有誉、有信的企业,必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建设模式与顶层设计必须重塑,着力解决以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针对笔者在引言中阐述的“四种建设模式、三种应用弊端”,必须注重建设模式和顶层设计的重新选塑。(一)建设模式要突出一个标准贯穿到底通过认真研究和反复实践我们认为,在智慧小区建设领域,标准不一的多头建设是最大的根源弊端,既有省市县各级政府创新探索的试点,如江苏、浙江、广东、甘肃等多地侧重社区安防、治安管理及便民服务等内容;也有科技企业前瞻布局市场自主研发的产品,如中国电信“翼安居”;还有房企物业为提升商品住房竞争力配套实施的类似建设,如以物业管理、访客邀请等服务功能为主体的恒大智慧小区,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的建设成果和运用价值固然突出,但存在角度局限性、投入重复性。建设是为了应用,应用必须统一标准。要解决好三个问题:1、谁来提出需求。统一的建设标准,源于清晰、完整的建设需求。从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智慧小区的建设标准,应当由公共安全、民生服务、城市建设三大系统结合自身社会治理职责和民生需求分别研究、集体会商提出,切不可分头拿需求、分开搞建设。2、谁来统筹规划。统一的建设标准,源于“一张蓝图绘到底”。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领导者,必须结合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等,牵头实施智慧小区建设的统筹规划。统筹规划应当注重“一套标准实施、一种接口打通、一个空间存储数据、一系列配套机制保证各方利益共享”。3、谁来建设运维。统一的建设标准,源于前瞻性后续保障。电信、移动、联通等具备较强实力的运营企业,都可以通过政府公开招标或竞争性谈判成为建设者,但建设者必须同时成为一揽子到底的运维者,确保使用者和社会公众实现自身需求。(二)顶层设计要坚持所有数据融在一起以抗击疫情为例,社区防控作为防疫主战场,公安机关牵头整合了出入境、房产租售、票务、移动通讯、人车轨迹、生活缴费等各方面海量数据,为社区防控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但在数据整合过程中,也切身体会到数据信息格式不统一、系统不畅通、权限不明确、安全不托底等一系列问题,政企、行业及民众之间的数据流通仍存在诸多壁垒,特别是各行业、各部门独立开发的一些智能化业务系统,顶层不相通、中间不关联、基层不交换,难以引用和支撑高质量、高效率的社会治理,而一家牵头、局部展开的智慧小区建设,更是难以在打通数据壁垒上有所作为。因此,数据必须全面融合,这是真正意义上智慧小区建设的生命力,否则,很可能成为昙花一现、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1、建设者如何融出经济利益。政府、部门、居民不出一分钱,由中标企业全套出资开展智慧小区建设,是我们的大胆设想。其可行性,源于建设者先期的社会责任、中长期的经济收益观念变革。建成后,大量的轨迹数据、需求信号、研判产品,不仅可以实现政府及部门的社会治理精细化需求,而且可以给企业带来无限的商机,这些商机,政府在统一标准规划时,可明文向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的倾斜。2、使用者如何融出社会效益。庞大的数据共享,必然产生“核裂变”式的比对碰撞,高频率、极丰富的数据比对碰撞,必然给公共安全、民生服务、城市建设等,带来“颠覆性”的契机,也必然给广大公众带来无限可选择的需求实现空间,部门使用者、一般使用者,均“有利可图”。很快,全社会都会“爱上”智慧小区系统,这种爱,更会给建设者带来无限商机。3、决策者如何融出发展利益。建设者和使用者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而决策者又不需动用财政资金开展相关建设、后续维护,可以节省巨大资金用于扶持新兴产业、骄阳产业、城市新一轮建设、社会保障等,必将更好更快推动一方发展。三、线下小区与智慧小区无缝对接,为新时代区域社会治理搭建坚实平台智慧小区建设,核心在数据、关键在平台、生命力在于应用时的公共利益最大化。所以,线下的实体小区与线上的智慧小区,必须无缝对接。机制建设很重要,应坚持做到“六个定”:(一)定制平台端口,拉动用户体验打造具备数据处理能力和应用支撑能力的智慧社区软件平台,连接核心数据库,针对不同群体开放不同用户端口,保障政府部门、社区物业以及商户等各方进行管理和服务。社区端,侧重在线受理、提供社区、物业等服务。政务端,用于集成多种政务服务功能。警务端,开设报警处置、居住登记、风险管控、调解力量调度等功能,实现智慧社区与智慧警务的深度融合。居民端,开设居住申报、紧急报警、社区事务、生活求助、社区论坛、通知公告、政务服务、社区商务等功能。商户端,供社区周边房产租售、生鲜、家政、维修、托管、医疗、养老等多种商业资源进驻平台。(二)定设融通模型,破除数据孤岛建立统一的底层标准,按照统一格式、区域集中、互联互通的模式,建设智慧社区数据库,对不同应用子系统的数据采用集中、分类、一体化等策略,整合社区大数据、政务管理、社区安防、治安管理、配套服务等内容,保障支撑层内各不同应用之间的互联。导入权威的基础数据,统一规范标准和数据格式,形成实有人口、实有建筑、实有单位和标准化地址数据库,形成智慧社区的支撑层数据,在此基础上分层叠加停车、教育、医疗、旅游、人防工事、便民服务设施等公共资源数据,实现“一图包揽”。拓展丰富的动态数据,重点采集水、电、气、网流量数据,用户健康数据,人车轨迹动态数据等,支撑治安管理、打击犯罪,同时为类似新冠疫情等紧急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高效处置预置智能平台、储备关键数据。(三)定点标准单元,支撑智慧城市以市域为单位规划智慧社区软件平台,建设数据中心,引接数据资源,配备安全防护系统,打造智慧城市的智慧中枢,供镇街道社区“组群”,居民、商户“进群”。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既当基层管理员,也当智慧社区的网络管理员,将基于底层数据、动态数据和关联数据的标准化智慧社区平台,打造成为基层社区治理的“大脑”,全时精准掌握社区动态、矛盾纠纷、案件风险等,科学高效调配多元治理力量,助力打造社区治理新格局。通过整合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与智慧交通、智慧人社、智慧健康、智慧警务等平台采取嵌入、链接等方式相整合,实现智慧市域社会治理“一网通办”。(四)定向把握商机,提高企业受益通过智慧社区,有效催生、优化配置社区医疗、教育、养老、托管等公共服务资源,定制式、点对点实施社区圈的居家公共服务,也具有线上高效率下单匹配、线下服务质量可追溯等诸多优势。以养老产业为例,我国平均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不足40张,一方面产业体系不够健全,另一方面中低收入群体的经济条件较差,依托智慧社区的智能化、低成本居家养老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空巢、独居老人通过穿戴设备与智慧社区平台的社区周边养老服务机构相连,可在家享受统一送餐、上门护理和紧急救援等服务。此外,还可依托智慧社区开设业主委员会、智能社区物业管理、智能家居管理等功能模块,进一步拓展平台服务面。(五)定期梳理需求,全息服务公众以市域为单位规划智慧社区软件平台,建设数据中心,引接数据资源,配备安全防护系统,打造智慧城市的智慧中枢,供镇街道社区“组群”,居民、商户“进群”。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既当基层管理员,也当智慧社区的网络管理员,将基于底层数据、动态数据和关联数据的标准化智慧社区平台,打造成为基层社区治理的“大脑”,全时精准掌握社区动态、矛盾纠纷、案件风险等,科学高效调配多元治理力量,助力打造社区治理新格局。通过整合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与智慧交通、智慧人社、智慧健康、智慧警务等平台采取嵌入、链接等方式相整合,实现智慧市域社会治理“一网通办”。(六)定格社会治理,打破对面冷漠“相逢何必曾相识”式的陌生社区,是现代社会的痛点,也是社区治理的难点、盲点。新型智慧社区平台中,社区居民以真实身份信息为背景,以保护性虚拟身份参与单元、楼栋、小区、社区等不同层面的交流沟通,在融洽邻里关系、改善“陌生”社会的同时,拓展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渠道,为“网格长”“楼长”提供义务管理服务平台,为社区自治类社会组织提供网络活动空间,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基层自治的积极性、创造性,助力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四、政府放权与企业接权职责转变,必然推动智慧小区建设应用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过度依靠政府、依赖财政是众多智慧社区建设的“硬伤”,建设新型智慧社区,“官方”应从台前走向幕后,放权市场主体、遵从市场规律,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把“官方背景”作为智慧社区的安全保障“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智慧社区建设运作模式已经成为广泛共识。然而,政府与行业的主要职责应聚焦于战略规划、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以具有国资背景、信息安全可控的企业如“四大运营商”、重点科技互联网企业为建设主体,依托超大型企业先进的技术水平、敏锐的市场嗅觉、高效的管理经验、庞大的运维团队,实现智慧社区的高起点建设和高水平运营。(二)把“社区商圈”作为智慧社区的独有优势今年“两会”期间,互联网行业代表热议“一小时生活圈”,通过智慧社区平台,实现局部区域商业资源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精准化对接周边商户和社会服务资源,提供家政上门、商品代购、宠物托管、中介咨询、高端租赁等服务,还可依托平台整合各服务行业的头部企业,实现高质量、标准化的服务供给,提升平台竞争力。此外,还可通过邻里间沟通交流和线下资源共享,搭建线上线下一体的社区跳蚤市场、团购组队等平台,丰富用户的商业体验。(三)把“自主运营”作为智慧社区的生存模式在组建“社区商圈”的基础上,参照“淘宝”“滴滴”“美团”等成熟的互联网商务运营模式,实现智慧社区的自我产出、多元增值,支撑建设运营成本,形成良性循环,减少智慧社区建设对政府投资的依赖,实现智慧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政府在履行监管职能外,通过购买服务等模式嫁接植入公共服务,定制智能化的数据服务,实现政企间良性互动,减少政府对智慧社区市场的干预,保障智慧社区的自主式运营。(范存建
其他

大数据时代下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云计算、物联网的出现,智能家居的概念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介上,进入公众的视线。在我国,智能家居的概念是十年前引进,并推入市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家居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家居舒适化、安全化,家居生活舒适化、智能化,对智能家居系统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趋势无线传输技术大显身手我们的城市建设正逐步在向智慧城市方向发展,而这其中智能化的进步,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智能化家居的普及,正随着其技术发展越来越走向现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偶尔会出现比如说,哪里灯忘关,电视忘关等一些小生活细节问是,而未来智能家居系统的普及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需要通过手中的相关设备就可控制家里的一切操作,带来非常便捷的生活。而要实现这些控制技术的实现,这里就需要无线网络传输大显身手了。以前,传统的智能家居采用有线通讯方式传播,需要破坏墙体结构,凿壁布置线路,而且在墙外有密密麻麻的线头,有碍美观,需要专施工人员进行操作,施工周期较长,成本高;尤其不能让人容忍的是,消费者看到有新的智能设备,想要更新升级,比较困难,需要重新破墙布线,而需要售后维修时,难度更大,由于线路埋入墙壁,不能及时准确地检测出故障和修复,颇让人头疼。相比较而言,随着物联网技术进步,无线智能家居则表现出明显的技术优势。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趋势
其他

聚势互联,共生发展——解读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家居赋予的新内涵

备受瞩目的2020中国国际绿色智慧社区生态建设博览会暨中国互联互通合作者大会在北京盛大开幕。本次大会以“聚势互联
其他

十四部门印发《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社区经济发展迎多条利好

10月29日,发改委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了19条内需促进方案,其中4条直接有利于社区经济的发展,开展社区生活服务,为社区经济相关企业及物业企业提供了动力。《方案》全文如下: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为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有效促进消费,推动经济供需循环畅通,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推动线下服务消费加速“触网”,充分释放线上经济潜力1.完善“互联网+”医保支付政策。在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前提下,将慢性病互联网复诊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医保局、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2.丰富线上体育智能赛事供给。举办全国性智能体育大赛,将智能滑雪、智能足球、智能赛车、智能骑行等更多内容纳入赛程,结合拓宽5G应用场景,带动健身器材和5G终端产品快速销售。(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拓展互联网教育服务产品类型。丰富产品类型,为高校提供符合条件的社会化、市场化的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智能在线教学辅助工具、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分析系统与管理系统等,满足高校购买及使用需求,助力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教育部牵头负责)4.推动线上博物馆发展带动文创产品销售。鼓励具备条件的各级文博单位开发线上博物馆,结合5G、虚拟现实等技术,增加立体式展品展示。允许文创产品开发收益可按规定用于文博单位日常支出、征集藏品、提供公共服务。(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5.降低个人线上创业就业成本。引导电商平台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适当降低电商平台交易涉及的开店、引流等服务费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6.推动物业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搭建智慧物业平台,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对接各类商业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生活服务圈,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服务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开辟服务消费新模式7.积极支持餐饮恢复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有序恢复酒吧、咖啡店、餐饮店等经营,因地制宜,放宽临时外摆限制。(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8.加大旅游年票和一卡通发行力度。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等著名景点资源丰富的都市圈,增加旅游一卡通和预付式旅游年票发行力度,推出更多价廉景美旅游线路。(文化和旅游部负责)9.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强化品牌引领,办好“心灵四季美丽中国”线上全国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加强与新媒体合作,推动传统旅游业传播方式等创新,激发文化和旅游多元消费与市场振兴。选择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民宿发展较为规范的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景点,在节假日集中进行宣传,带动更多跨省旅游。鼓励各地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开设网上店铺、代销点,拓展乡村物流布点,扩大特色产品销售。(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0.增加社区生活服务消费。落实好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10%的政策。补齐社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建设完整居住社区。结合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已建社区房屋建筑和设施整治利用,因地制宜对社区早餐店、家政服务网点、理发店以及提供养老、托育服务的生活服务经营场所给予用地、办证、内部改造等方面支持。(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1.培育信息消费新习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在成熟商圈中销售最新产品和服务,培育各类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消费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三、实施促进实物消费政策,畅通供需更高水平良性循环12.加大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支持。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基础上,加快落实支持城镇老旧小区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自住住房改造个人支付部分的政策。鼓励各地对城镇老旧小区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13.更好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综合各地实践经验,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或立体停车库,并依法依程序办理相关手续。探索停车场综合运营管理机制改革,支持停车场经营汽车维修保养、清洗美容、快递物流等多业态,进一步增加停车场运营收益。(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4.开展“大家电安全使用年限提醒”活动。鼓励相关社会团体制定家用电器安全使用和更新换代的团体标准,开展“大家电安全使用年限提醒”活动,促进相关标准有效实施,推动超龄大家电更新换代。(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5.在秋冬季推出全国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参照北京等地推出省级家用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的经验,制定全国基础版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加速制定扩充版清单,引导城市家庭进行家庭急救箱等医疗物资储备。(卫生健康委、应急部、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更好运用内外要素和资源,加大对制造业企业支持力度16.加快推进5G网络基站建设。通过进一步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推动转供电改直供电、加强转供电环节价格监管等措施进一步降低5G基站运行电费成本。支持各地在站址资源获取、资金补贴等方面加大对5G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7.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落实好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制定出台2020年版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8.进一步扩大“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将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扩大到一般消费品和工业品,促进出口企业的优质产品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开拓局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9.加大对制造业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商务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本文转载自:日新社区往期精彩回顾北京|引进科技力量,加快推进智慧小区建设前9月全国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3.41万个
其他

样板参考:成都智慧小区建设导则(附下载)

怎样的小区能让居民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都市发布《天府智慧小区建设导则1.0版》,提出了以智能智慧手段提升小区服务管理水平,为打造智慧小区设定了一个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