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框架、情感与归责:焦点事件在政治话语中的意义建构侯光辉汕头大学法学院教授陈通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傅安国海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田怡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生对焦点事件的“解读”(意义建构)是现代传媒与政治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其中,政府对焦点事件的权威性报告,不仅影响着媒体和公众对事件的认知,从而决定危机的走向;同时也影响着在正式的政治议程内对问题的进一步反思,进而预示政策变迁的方向和方案选择。焦点事件的意义建构是通过政治话语和政治行动实现的,并体现在各类政治文本之中。政府是否能为焦点事件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提出解决危机的合理方案,不仅影响公众对政府的态度、情感,对于维护社会制度和核心价值的合法性也至关重要。01.焦点事件的意义建构焦点事件的意义是由预设的“框架”(Frame)规定的。危机发生后,围绕焦点事件迅速形成社会辩论:事件暴露了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围绕这些议题,政治行动者展开事件的建构(Framing),并依据建构的方式,决定危机的处置方式。对事件进行积极建构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不是事件本身(客观现实),而是公众对事件的感知和解释(受众现实),影响着一个焦点事件是否造成政治影响及可能的政策变迁。02.焦点事件意义建构中的情感与反思焦点事件的社会情感过程有两个阶段:(1)事件造成愤怒、悲伤、焦虑与恐惧等消极情感,进而影响社会认知。这些弥散的消极情感在促进团结、激发共同意志的同时,也提升了特定问题在政治议程中的优先序,支配着政治家的注意力分配,最终进入政治过程。(2)政府、政治家和媒体等行动者通过将情感修辞融入特定话语框架,为焦点事件赋予情感色彩。焦点事件的反思表现为归因与追责,其不仅是纾解社会压力、防治次生危害的重要环节,也构成后危机时期政府决策、政策变迁以及组织人事制度变革的逻辑前设。归因与追责是焦点事件意义建构的核心环节。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是:不同来源、量级的焦点事件在政治话语中是怎样建构的?采用了哪些话语框架、情感修辞与归责策略?在此,焦点事件有两个主要来源: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我们沿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四分类法,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我们借鉴广泛使用的五框架理论,并参考了刘一弘的“危机框架”理论,建构本文的双层分析模型。所谓“双层分析模型”是指,一方面,从“发生了什么”(性质与量级)、“后果是什么”(后果和损失)、“如何面对”(情感与道德)、“为何发生”(归因与追责)和“怎么办”(对策与方案)五个框架要素出发,全面分析政府对焦点事件的建构特征;另一方面,为深入理解话语框架选择、情感修辞和归因追责逻辑三者的关系,将传媒分析中常用到的“主题框架”和“情景框架”纳入我们的分析模型。见图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