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李白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路是通的,他们不跑

一、昨天晚上7点多,西部某地,一高层住宅楼发生火灾。起火的楼层是15楼,起先是小火。物业还在群里让大家不要乱跑。但很快,小火变中火,中火变大火。15楼烧到了17楼。直至黑色浓烟窜烧到了顶楼的21楼。通告里说:接到报警后,消防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急救、应急、公安等力量,也迅速到现场开展救援行动。但明火被扑灭,是晚上的10点35分。这三个小时的时间,10人经抢救无效死亡,9人为中度吸入性肺损伤。通告里还着重申明了一句:小区乃疫情低风险区,居民可下楼活动。就这一句话,让各地网友们,怒火中烧。其一,它不是低风险。11月21日,这个小区的核酸采样出现混管阳性,小区居委会给业主发消息,说自即日起,小区实行3天静默管理。所有居民必须足不出户,所有单元门上封条。也就是说,发生大火的11月24日晚上,这个小区,还依然在静默期内。查一下全国的各地疫情风险划定,到今天,11月25日,这个小区依然是属于国家规定的高风险区。这么板上钉钉的事。这个低风险,是怎么来的。是发稿时,刚解封的吗?其二,他们不能下楼。通告中最刺目的一句话是:居民可下楼活动。用词很高明,意思是消防通道大致是畅通的。并没有堵住居民的逃生通道。这句话甚至可以翻译为:路是通的,他们不跑。事实呢,火都烧到眉毛了,有些人逃出去,看见单元楼楼道门还锁着,有人又回来,还有人胆子大,跑到1楼的邻居家,从窗户往下跳。网上还有人贴出这个业主群的对话。说社区工作人员在群里说,呆在屋里,不要出去。现在无从考证这个网名“过活”的,是不是社区工作人员。但这句别出去,还是触目惊心。所以,它既不是低风险,也很难跑出去。事实上,在这个地区,这100多天,就没几个低风险小区。低风险,就没几个允许下楼的。允许下楼的,也只是在规定的时间下楼。二、这场火,刚开始并不大。本可以更快的扑灭。但扑灭它,花了三个小时。为什么?是什么因素延误了?从当地人的反馈和通告看,消防是第一时间赶到的。但为何没有第一时间将火扑灭?根据众多当地人发布的各类消息,汇总一下,主要有以下几条:1.小区不知道什么原因,设了地桩和铁栅栏,导致消防车无法及时进入。从现场视频看,消防车到了之后,防疫人员才开始敲那些地桩,移除那些铁栅栏。提供视频的人说,耽误了一个多小时。具体耽误多久,无从考证。2.还有一说是网上最多的。说因为长期封控(封了100多天,从夏天到冬天),一些私家车违规停车,堵塞了消防通道。消防车来了,这些车也没能及时开走,因为有些车主在方舱。据说,还有一些车,因为搁置太久打不着火。三、为什么小区通道上会装铁栅栏和地桩?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它合不合法?事发之时,楼道到底有没有上锁?社区有没有不准居民往外逃?私家车是不是占了消防通道,一直没有人管?这些疑问,不值得问一问吗?四、看了视频,也听了这栋楼业主群里,那几户人家最后的呼救声。其中的16楼有户人家,是一个老人在家带着三个孩子。她起先的呼救,还非常镇定。先说家里烟大,请求救援。再问邻居,自己要怎么办。过不了多久,呼救声变得虚弱,说求求你们,孩子们都已经出现缺氧了。最后一声呼救,是两声愤怒的吼叫。那是她对这个世界的无限愤怒。这户人家的父母,因为疫情被困在和田。三个孩子在昨天火灾中,全都去世了,最小的才五岁。从贵州大巴,到这场大火,从山崖下的27条人命,到深夜火光中的10个人,我们是不是可以反思一些什么,改变一些什么?那是活生生的人命啊。五、昨天其实写了稿子。但又是在发送之时就秒删了。
2022年11月25日
其他

村支书强奸幼女,为何引发二次舆情?

一、9月10日,中秋节,举家团圆的日子。在江西鹰潭贵溪市天禄镇流桥村,发生一件令人发指的事。一名12岁的女童,在家中遭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某宗强奸。当晚报案后,公安部门介入,刘某宗被羁押。性侵幼女,是恶性犯罪事件,但按常理,仅仅是“性侵”和“幼女”,这两个词,还不至于引发公共舆论的狂潮。但这件事,经网友和自媒体爆料后,迅速在11日晚上,就有了大几百万的流量。一度要冲上热点。从当地网友爆料、自媒体查证、当地妇联部门等多方信息交叉汇总,这件事有几个令人心里发毛,义愤又不知道能说啥的“点”。第一,被害人只有12岁,还是个幼女。而害她的人,本应是提供“社会保护和服务”的村支书。那一屁股大地方的“最高权力者”。按理说,小姑娘独自在家,有困难找村支书。现在好了,不保护还残忍加害。第二,父母亲友不在身边,所在的地方实行静默管理。父母为何不在身边?从当地网友和几家自媒体的反馈和查证,事发时,女孩的父母在“医学观察点”隔离。对,不是方舱。但确实不在身边。12岁的女孩被性侵,周遭静默,想想都心肝揪痛。第三,12日这件事彻底在网上发酵。但没有一家有正规采访权、有新闻资源、有信息核实渠道的新闻媒体,去核实这些信息和细节。其实,几个信息点,正规媒体想核实,一个电话的事情。但没有。任由发酵。第四,13日,网友们等来贵溪市公安局第一份通报。主要讲四点:1、有强奸这事;2、村支书已被逮捕;3、被害人父母从未进过方舱;4、不信谣不传谣。这份通报,一下把这件事推向了另一个高潮,引发了更强烈的二次舆情。二、为何会这样?原因很简单,一个市级公安部门,蓝底白字的公告,只辟了谣言,但没阐述真相。对广大民众真正关心的信息点,全部轻巧的回避了。被强奸的,是不是幼女?被强奸时,父母是否处于被隔离的状态?强调突出从未进过“方舱”,其实就是和普通百姓玩文字游戏。很多老百姓,尤其是农村里的人,压根分不清观察点、隔离点、方舱医院这几个字眼的区别。就像静默、静止、封闭、原则居家,他们哪分得清谁是谁,他们只知道,不管叫啥,总之不能出门就对了。通告,真有阐述真相的态度,真要辟这个“谣”,就应该明明白白的提,“从未被隔离,无论医学观察点还是方舱”。如果通告写明,父母双方从未被隔离,他们只是外出办事,一时缺失监管。汹涌舆论,立马就消歇大半。这件事,让大家不安的点是什么?民众心里很明白,写通告的人心里也很明白。正是因为有这些不安、不满的存在,此时最能解决问题、平息舆论的通告,是有真诚的态度。是要堂堂正正,开诚布公,是要尊重百姓的情感和智商,以理服人。在社交媒体发达到人人都是路透社的今天,这样一个社会事件,越是遮遮掩掩,越是玩文字游戏,其实,越是会引发二次、三次的舆情,越是会让老百姓不安和不满。想想年初江苏那几封公告,真心觉得,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如何写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信服的通告”,这样的培训班。有些事情,比如写通告,本可以处理得更有公信力。三、作为一个前媒体人,我见过很多社会恶性事件,采访过很多事件受害人。比如同样是强奸案,很多比贵溪这案件要惨烈得多。但不知为什么,在网上搜索事件相关信息,在咨询媒体同行验证消息时,在看到警方的通告后,我还是内心一阵阵发冷。昨天梦里,都是这个事件。我脑子里萦绕不去的是,小姑娘被侵害时,她是不是已经绝望到了不想喊。因为,喊也没人。她只能是不要命的反抗。以至于,事后“一身血”。还有就是父母得知情况后,想赶回家,“要冲出隔离点,但被拦住了”。算起来,新冠疫情已经超过1000天了。疫情之初,我写过一篇文章,说这场疫情大概会改变一代人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现在看看,好像确实这样。一场疫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每个人。而我们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去应对这种改变。四、当下,全国疫情防控,又是一波紧张。想必父母被隔离,家中未成年人无人照看的情况,不会是个别现象。这时,农村里的基层组织,要如何做好这一项服务,城市里的社区,又要如何为这样的家庭提供帮助,其实是特别值得思考和改进的事情。贵溪的这个案件,普通人尤其是家里有未成年孩子的家庭,父母看到这样的案子,内心在不安的,就是这一点,想寻求一点安慰和安全感的,也是这一点。其实,我们这些普通人,想听到看到的,无非是一句:别怕,到时你有情况,孩子我们会照顾好。一个让人痛心的社会事件,解剖它,反思它,借此查漏补缺,才能杜绝更多的悲剧,更好的阻止那些潜在的恶意。这才是关注和围观,舆论和舆情,推进社会进步,该有的样子。
2022年9月14日
其他

苦难的二舅,失智的鸡汤

一、有读者喊:李老师,你快写写《二舅》啊。我们这些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心里曾经都认为,自己可以活成周劼周公子,一出校门就有大把机会,进好公司好单位,有人赏识提拔,买好房喝好茶,朋友圈晒晒岁月静好。人生无变故,前途很光明。但最后,我们发现自己其实是倒霉的二舅。倒了霉,还要被人拍成片子教育:你要笑着扛下来,不要回头看。不向命运低头,要坚韧不拔、乐观向上,这样的励志宣传,放在哪个朝代,哪个国度,都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励志鸡汤。说实话,日常大家也需要。但《二舅》的鸡汤,有股怪味。拿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去激励甚至治愈一群人,前提是媒体、平台、看的受众,都把这个人,当个人。看得见,他作为一个人,应该得到的权利、尊重和保护。可是,在这个视频里,把这些,都抹杀干净了。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但二舅所在的那个城市,全市统考只收上去三份农村来的试卷。为啥?农村只有三个娃参加?二舅高烧,从他这跛脚的样子看,大概率是小儿麻痹症。这病,在城里,就是提早吃几颗糖丸的事。在农村,就那么毁了一个人。糖丸为啥没有充分发放到农村?两只脚这么跛,这么明显的残疾,几十年却领不到残疾证。为啥?这几个问题,不是二舅一个人的事情,是当时一个群体的事情。残疾的儿子,年迈的母亲。一个66,一个88。88的妈妈年迈了,生活不能自理,曾经尝试上吊自杀。66和88,每月都有上万块的退休金,会尝试自杀吗?农村有多少老人,真的最后是自己“送走”自己,知道吗?敢问吗?这样让人心酸和愤怒的细节,被创作者说成是,生老病死,生和死之间,必要的过程和体验。你88岁的时候,要不要有这种体验?凭啥工程师退休了就颐养天年,而面朝黄土背朝天为国为民种了一辈子粮食的农民,就没有养老保障?没有养老保障,没有社会救济,66岁的残疾儿子,开着三轮摩托带着88岁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出门去干零活。可镜头之外的文案说,“这对6688组合真的很酷”,你们就是这么理解炫酷的酷?你年迈到力竭的时候,要不要这种酷?这他妈不是酷,是最底层的农民,生与死的挣扎。是每一天都要挨的苦难。11分钟的视频,每一格每一处,都是不公平和苦难。但每一处不公平和苦难,都被细细抹去,抹得干干净净,丝毫不留。每一处抹过的地方,都会涂一层颜色,加一层滤镜,拿着芭蕉扇,煽啊煽,煽出肤浅的感动和廉价的情绪G点。二舅当然是可敬可佩的。但将他的苦难煽情成“二舅这把烂牌,打得是真好。”这是丑陋的,卑鄙的。是站在上帝视角,为苦难加滤镜,这样的爆款,才是真正的吃人血馒头。为了流量和过审,为了凸显自以为的正能量,刻意美化和歌颂苦难,无论是平台,还是官媒,亦或是自媒体,都因为此感到羞耻。真的要宣扬好的价值观,先进的文化和文明,就先把人当个人吧。二舅,首先是一个被剥夺了很多基本权利的人。甚至,不单是二舅,二舅那老病想自杀的母亲,被二舅收养的宁宁,一个刚出生没多久,就被抛弃两次的女婴,那个跟二舅好过的女人,和她最后一起死在工棚的丈夫。这里面,全是不公平,不应当。我们不是看不得“正能量”,我们不是不感佩二舅的坚韧,我们也不是处处要反思和批判。我们只是见不得刻意的抹去和美化。见不得,66岁残疾老人还在凭一己之力赡养照顾88岁的老母亲,而老母亲为了怕拖累儿子曾上吊自杀,两个加起来快160岁的老人,还挣扎在老死的路上,还要被说成“真酷”。我不感动,我TM想骂人。二、《二舅》,不是自媒体偶然的创作行为。它是平台、官媒以及自媒体人联合出品的爆款作品。是B站一手孵化的。你也可以理解为是2020年5月4日青年节特制的《后浪》的续篇。二舅的故事是一件外衣,里面的身子,写的都是不要躺平,不要摆烂,要排除万难,不怕牺牲,争取胜利。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何作品能在短时间内,最大范围的触动到公众的情绪G点,并在触动之后,又隐约让人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二舅这个形象太生动普遍了。谁小时候身边没个这样被命运骟了又锤,锤了又骟的苦命人。而中国的民众,又真的能吃苦,多数是硬生生都扛了下来。以前总觉得,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人,已经过去了。那是旧时代。但这几年,很多人发现,自己也没比上一代人快活轻松到哪里,自己也不过是另一个版本的“二舅”。加上这几年疫情,每个人多少都受影响,困顿感陡增,这个时候,一个坚韧不拔的二舅的故事,确实挑动情绪G点。情绪G点,你偶尔拨动拨动,也没啥。但拨了还板起脸教育人,就招人反感了。就像有个网友说的,我们老百姓扎堆聊二舅,是钦佩、悲慨,是没辙了,人生无常,自饮鸡汤。你们官媒也腆着脸“啊对对对”挤进来,跟着恶撒鸡汤,这算什么?你们也没辙了?新京报形容二舅:人们被“二舅的人生”所打动,是因为看到了一个具有强大韧性的个体生命,在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中所展示出的丰富性。他真诚地面对着生活带给他的种种磨砺,这种真诚是动人的,也带给旁观者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真诚的面对生活的磨砺?怎样才算真诚,翻译一下,应该是“我认栽”的意思吧。认栽没上大学,认栽变残疾,认栽没残疾证,认栽老无所依。另一个版本的二舅们呢,认栽P2P,认栽村镇银行,认栽烂尾房?片子的末尾,“外甥”教育全国人民:“我北漂九年,见过人中龙凤,但最后在二舅这里,看到了我们民族身上所有的平凡、美好与强悍。”“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从真诚面对,到理应度过。这真诚和理应,你们自己留着用吧。遮蔽了生产苦难的社会环境,仅仅凸出了人克服苦难的豁达。这就是标准的苦难美学。二舅的鸡汤我干了也就干了,但再别拿苦难美学恶心我了。三、苦难就是苦难,不会苦着苦着,苦尽甘来。我们这个民族,向来喜欢歌颂苦难,赞美承担苦难的人。而我们的民众,向来又觉得,苦着苦着,忍着耐着,苦是会积成美德的。这大概也是一种算法吧。民族的底层算法。有了这层算法,就是会有P2P,村镇银行,烂尾楼,就是会有无数个翟山鹰。一个卷了几十亿,跑路移民的骗子罪犯,还敢再回来拍视频开直播,直言不讳、真诚的说:“如果有人说我是个骗子,我是挺高兴的。这说明我比你有智慧,也说明你以后要学会控制你的贪婪恐惧。”“你是被骗的,不是被抢了,所以你想一想,骗子是不是比你要有智慧”而这样的人,竟然一下还真就立马有了几万个粉丝,有了新的市场。也难怪聪明人都在说:韭菜那么绿,不割都不好意思。四、如果苦难被定义为是廉价的,你为二舅的热泪盈眶,也是廉价的。如果你从不曾去思考,也不敢问一句苦难产生的原因,面对苦难只有肤浅的感动,那,那还能说啥呢。那些已经发生过的苦难,必然会再来。
2022年7月28日
其他

教材改了,常识丢了

在一个封建农业国家,民间商人要怎么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商人有没有权力,决定自己的钱借不借?我们学历史,是要学什么?是让孩子学会站在一个汉朝皇帝的立场,还是希望他们有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和理念?
2022年5月28日
其他

上海这一个多月,要有点价值

问题是问题,问题解决了,就是经验。这一个多月,总不能就这么白白浪费了。这座城市曾经发生的,曾经流血流泪的,总要有点价值。恢复这座城市的信心,已经刻不容缓。
2022年4月24日
其他

上海,是撕裂了吗?

它如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在全中国最富裕、最开明、最都市化的城市里,当它静止下来,秩序是混乱的,缓急是倒置的,漏洞是百出的,个人是无力的,集体是窒息的。
2022年4月18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西安:做点百姓看得起的事吧

发布这个视频的,就是送菜方自己。也就是说,发生“提词器被拍进镜头”这样的表演故障,人压根没往心里去。拍个视频,做个宣传,连剪辑修饰一下,都懒得弄。这心里,到底是瞧不上“观众”,还是糊弄成习惯了?
2022年1月8日
其他

不要迷信高考改变命运

迷信成绩,其实是迷信高考。以为过了那道窄门,孩子就能“人上人”。这三十几年,几乎人人都虔信:高考能改变命运,高考是阶层流动的唯一路径。其虔诚和笃信,近乎成了宗教信仰。
2020年9月2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