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人文plus

其他

朱令,人生五十

作者:高敏来源:
2023年11月25日
其他

李克强:“有权不可任性”

本文转载自:中国政府网“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听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一位会场外的记者愣了一下:“这是总理的脱稿讲话吗?”不过,在人民大会堂现场的记者们迅速翻阅手中的材料确认:“任性”这句网络流行语被写进了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谈到“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时说,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他说:“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台下的代表委员们先爆发出一阵笑声,随后,热烈的掌声在大会堂响起。一位现场记者脱口而出:“总理太酷了!”而在会场外,网友们的评论几分钟后就已铺天盖地了。许多人欢乐地转发着这句鲜活的网络语言:“这句话用得好潮啊!”“总理萌萌哒!”而更多人则看出了总理此番表态背后的“别有深意”。一家新媒体账号在微博上评论说,“有权不可任性”,就是在提醒公权者要“遵守规矩”;还有网友提出,要用法制约束,作为“有权不可任性”的重要保障。显然,这是一句轻松幽默的网络流行语,更是建设现代政府的宣言。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出,要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他说:“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总理还提到了政府工作存在的不足: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他说,要遵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责,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他强调,要坚持依法用权,倡俭治奢,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对腐败分子零容忍、严查处,对腐败行为,无论出现在领导机关,还是发生再群众身边,都必须严加惩治。他特别明确,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会场的代表委员们用一次又一次的掌声给予总理热烈的回应。有媒体统计,约90分钟的政府工作报告,台下一共响起51次热烈掌声。报告结束后,媒体和网友讨论仍然在延续。有人称赞总理提出的“有权不能任性”精彩又给力,还有媒体从政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口中挖到了独家信息:这句话是李克强总理亲自加入报告的。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在接受媒体采访说:“权力属于公共财产,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严格的监管约束下运用,不可有丝毫地‘任性’。”一位微博网友则更加朴实的评论为总理“点赞”:有权不可任性,因为权力对应的是民众的期盼,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2023年10月27日
其他

河南医院手术飞刀事件,最可怕之处不在于收3千块钱,而在那一手举报…

作者:王耳朵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文章已获授权这两天的热搜上,有一条离谱的新闻。河南都市报,发布了一期节目。求助人马先生说,他在开封市杞县中医院做手术,医生说,这个手术他们做不了,需花三千外聘专家,只收现金,由医生直接收取。挺正常的事儿,可他说得极其委屈,好像是医院故意骗他钱。口口声声说这3000块钱是“莫名其妙被收取的”,于是毅然决然“举报”到电视台,要整治这种“不正风气”。其实大家都知道,手术“飞刀”很常见。一些小医院做不了的手术正常都会请外地专家来做,这叫“专家会诊费”,让患者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不仅为你省去了各种交通食宿的开支,而且医疗费用远低于大城市,没有苦苦排队挂号的困难,免于没有床位的苦恼。一句话,给患者省了钱,省了时间,省了精力。再者,一个手术需不需要“飞刀”,都会提前和患者沟通好,各方面都通知到位,征求患者的同意后再执行。根本不可能存在被医院恶意宰客、随意收费的情况。如今,马先生手术成功做了,服务享受完了,事后反咬一口医院“不合规”,趁着“医疗反腐”的节骨眼乱打一扒想趁机要回自己这三千块钱,只能说,无耻至极。01早前也有一条新闻。西安一所211大学的两名女生,在某鱼上找人代做毕业设计。通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和枪手定好了价格,分别是1050元和3200元。期间,两人多次找对方加需求,做过乙方的都知道改方案的痛苦,但为了钱还是耐心满足了。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就在她们的毕业设计敲定后,俩人反手就将这个枪手给举报了。因为平台有漏洞,俩人借着举报威胁对方退款,最终通过“勒索”的手段,分别要到了1200元和500元。枪手越想越憋屈,于是把自己的遭遇曝光在了网上。事情闹上热搜,学校也知道了俩人学术造假,面临毕不了业的风险,两名学生慌了,又回过头去找抢手删帖。“对你来说只是经济损失,对我们来说可是没法毕业的事情!”有条网友评论说得好:“见过吃完饭掀桌子的,还没见过吃完饭还想吃厨子的。”我以前还写过一篇文章。一位家长的两个双胞胎小孩,要参加中考。她找关系,委托了中间人,这才请到一位物理老师,给两个孩子补课。按理来说,老师补课不对,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里明确提出,公职教师在外补课是违规的。但这件事,背后有着更大的“是”与“非”。据老师本人叙述:一起补课的有四个孩子,补了15天。其中有个孩子是该老师亲戚家小孩,不收费,另外三个小孩,一个孩子一节课收费100元。双胞胎家庭,应该交6000元。交钱时,家长讲价,要少收一千元,老师没有同意。最终收取三个孩子共计9000元的费用,两个老师分。网传老师自述一段时间的风平浪静后,魔幻的一幕来了:双胞胎补完课,顺利收到了高中录取通知书。这名家长,向教育局实名举报了帮她两个孩子补课的物理老师。这段时间,正值最严“双减”令出台。有人举报,教育局立刻着手调查处理。老师接到局里电话,被通知去谈话。过程中,他得知双胞胎家长暗地里教唆孩子在补课时录了音,还提供了转账截图。人证物证俱在,老师哑巴吞黄连,当场就主动把全部补课费用退回给双胞胎家长。局里说随后再做处理,先看家长态度如何。网传老师自述中间人知道这件事后,觉得自己害了老师。他主动拿出1000块钱,老师也拿出1000块钱,让中间人带着这笔钱去找双胞胎家长私了,恳求对方撤回举报。双胞胎家长收下钱,爽快地答应了。然而没过多久,局里通知老师去正式写材料。很可能,双胞胎家长明面上拿了钱,背地里却食言了。这位老师最后说道,教育局领导当时意味深长地问了一句双胞胎家长:是你主动邀请老师补课的,并且托的熟人,课补完了,你来举报老师?是这样的吧?家长给予肯定并且补充说:是的,他亲戚孩子是免费的,我两个孩子为什么不能免费?02还记得几年前山东聊城市肿瘤医院那场闹得满城风雨、曾被喻为现实版《我不是药神》的“抗癌假药”案吗?王女士74岁的父亲,患有小细胞肺癌、膀胱癌和肝癌(晚期,由小细胞转移),经多家医院手术、治疗无果。她得知这里的肿瘤科主任陈宗祥医术高明,病友皆说他“在癌症方面医术很好,很负责任”,便专门托医院另一名门诊部主任的关系,将父亲送入了陈医生的病房。转院治疗一段时间后,王女士的父亲未有好转迹象。出于医者的职业操守和责任,陈宗祥告诉王女士有一种未在中国大陆上市,但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批准,可用于治疗晚期肝癌的抗癌靶向药“卡博替尼”。印度版“卡博替尼”这药可能会有效果,但他没有渠道,得家属自己想办法。根据聊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对此事的通报:“患者复查提示疾病进展,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主治医生陈宗祥建议使用卡博替尼,让患者家属自行购买”。一周后,买不到药的王女士,再次苦苦哀求陈医生施以援手。陈宗祥想到病房里另一位病患的家属曾代购到这种药,就告诉了王女士。两家人曾同住一个病房,一个住最南边的床,一个住最北边的床。出于病友互助的好心,也不忍看王女士哭诉求药。那位病患家属把自己父亲的救命药,以购买原价转让给了王女士。转账的时候,他对药的价格记不清了,就告诉王女士13000不到,王女士家属主动说凑个整数,转了13000元整(实际购药价格是12600元)。天不遂人意,王女士的父亲病情恶化太快,在服用了一瓶半“卡博替尼”后,依然去世了。父亲去世,王女士顿时换了一副嘴脸。她极尽泼妇之能,在医院众目睽睽之下,用杯子砸陈宗祥医生,还破口大骂,言语污秽不堪。其他癌症病人不堪忍受,录下现场录音。然后,她通过市场监督管理局向公安局提出控告,以当初转账那400块钱的差价为由,咬死陈宗祥联合病患家属,向她销售假药。我国《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只要是没有获得药监部门或其他部门批准的药物,在我国一律按假药论处。也就是说,“卡博替尼”的“假”,不是药品成分假,而是法律意义上未得到合法认定。(2019年8月2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沛表示,新药品管理法修订,没有再把未经批准进口的药物列为假药。)山东电视台采访陈宗祥时,他说:“我知道这个是假,但是这个假药和真正的成分假是两回事。我作为医生,初衷只有一个,就是尽量为病人延续生命,这是唯一的目标,从未从中获利。”走完一系列法律程序,聊城市公安局确认陈宗祥和好心送药家属并未牟利,不构成犯罪。只不过,55岁的陈宗祥,被撤去科室行政职务,被罚暂停一年执业活动。而他未来的职业生涯,怕也会大受影响。取保候审回家当天,他精神恍惚,“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再往后,新京报记者前去采访时,陈宗祥呆呆地坐在家里,苍老了许多。他喃喃自语,说自己不再想当医生了。“我只是好心救人,我只是好心帮人,怎会落得如此结局?”
2023年9月1日
其他

张文宏刷屏录音究竟讲了什么?万字长文,首次讲清

整理:凤凰网《肿瘤情报局》来源:CC情报局文章已获授权编者按:近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对闵行区社区医生的一次培训会中,对中国目前的新冠治疗方式及医疗挤兑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凤凰网《肿瘤情报局》整理张文宏讲话要点及全文,以飨读者。核心提要:1.
2023年1月7日
其他

致敬为民生和社会灾难发声的人

转载自公众号:学者荟“新闻自由是灾难最大的救助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总结世界饥荒史,就饥荒发生原因时深刻指出:“事实是显著的,在骇人听闻的世界饥荒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独立、民主而又保障新闻自由的国家发生过真正的饥荒。无论找到哪里,我们都找不到这一规律的例外”。不要嘲笑为民生和社会热点发声的人。能勇敢为民生发声的人,都不是为了私利。请保持一种原始的正义感,对不平事,不指望你能站出来吼一吼,但要与正义站在一起。只有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深挚的爱,才能体会。这个社会不缺正义者,缺的是智者以及引领者,引领我们走出迷惘,走向觉醒……有人说某某人心里阴暗,所看到的听到的所发的都是阴暗的一面,就是所谓的负能量,整天在网络上不是批判就是谴责。其实,正因为他心里明亮,才得以看见这世间阴暗的一面,才知道这世道竟还有龌龊;他之所以谴责,是希望变好;他之所以批判,是希望改变;只有心存光明的人,才愿意去谴责和批判。谁若无视这社会最底层人民所受的苦难、对社会的各种假丑恶付之以冷漠,谁才最阴暗。或许我们改变不了整个社会,但个人的抵抗、内心的抵抗却仍可能。当你抱怨整体的沦丧时,并不意味着你个人一定沦丧。你可以谈论历史与记忆、音乐与诗歌、人生的丰富,理解他人的痛苦,扩展生活的维度。你不必成为斗士,却可以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有思想与情感深度的人。把知道的真相告诉大家,是一种正义;把懂得的常识告诉大家,也是一种责任;把目睹的罪恶告诉大家,也是一种良知;把了解的内幕告诉大家,也是一种品质;把听到的谎言告诉大家,也是一种道德;把亲历的苦难告诉大家,也是一种告诫;把追求的真理告诉大家,也是一种信仰。当一个国家,在面对罪恶之时,大部分人却总是这样:1、骂是没有用的,又改变不了什么。2、这很正常啊,我们又能怎样。3、关我什么事,管好你自己吧。4、这个国家就是这样的,你改变不了的,习惯了就行。5、除了自己的健康无大事。如果都是这样,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历史性超越香港,新加坡做对了什么?

作者:潇湘来源:潇湘经略文章已获授权香港人最不愿看到的一幕还是发生了:新加坡,正在取代香港,成为亚洲金融中心。9月22日,中国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联合发布第3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在综合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等指标的全球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与得分中,新加坡排名上升三位,超越上海与香港,成为亚洲金融中心,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纽约与伦敦。多年来,全球金融中心前三"纽伦港"的格局稳定,香港一直稳坐亚洲金融中心宝座。这一次超越香港,对新加坡来说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尽管新加坡近年的飞速发展全球有目共睹,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天会来得如此之快。一即使是新加坡自己人,也没有想到新加坡会如此出色。一个月前,李光耀之子、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在国庆群众大会发表演讲,提及新加坡与香港,曾言新加坡不会取代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近年来反而落后了。李显龙还进一步解释称,因为新加坡市场不大,金融基础设施制度、人才制度也不如香港,更多扮演避险型金融中心的角色。新加坡与香港,有着太多相似之处。同为亚洲四小龙,都是以金融为主要支柱的城市,包容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承载国际资本流动博弈。裕廊港与维多利亚港,各有千秋,吞吐航运如梭;香岛与星岛,遥遥对望,亚洲金融双璧交相辉映。与背靠中国大陆的香港相比,新加坡最致命的弱点,在于本身的市场体量太小,也没有可以依托的大市场。然而,这也是新加坡崛起的最大优势。二早在2018年3月,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主席马宣仁接受采访,就曾谈到背后大市场的问题:"内地对香港经济的重要性正不成比例地增加,如果一家企业,考虑到协调管理亚洲各地的经营活动,那么我认为,由于香港越来越'中国中心化',这方面可能不太适合。"此外,他还称新加坡的崛起离不开香港的助攻:"自1997年以来,香港更专注于服务于内地的强大经济,反而助新加坡一臂之力,使其成为亚太商业枢纽。"这话虽难听,却颇有些言中当下现实。近年来,朝气蓬勃的东南亚成为全球市场中最具潜力的部分。位居东南亚一众岛国核心位置,又是东南亚唯一发达国家的新加坡,也就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所选中。2022年,索尼、戴森、台积电等大型跨国企业都在新加坡设立了亚洲总部。目前,约有37400家国际企业将业务设立在新加坡,其中包括7000家跨国公司。谷歌和微软的亚太中心,都设立在新加坡,甚至连中国互联网的骄傲,字节跳动,也将海外总部设立在了新加坡。而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的外国跨国公司数量却正在下降,尤以美国和日本公司最为严重。在2021年香港美国商会对其成员展开的调查中,有约42%的企业考虑或计划离开香港。以花旗集团和摩根大通等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机构,正在将员工从香港的办事处迁往新加坡:2022年,香港入境新加坡的人数较去年增长一倍。新加坡就业总人口增长4.2万,其中85.7%是外籍人士。三富豪的嗅觉,较之一般人总是更加灵敏。现在,全球富豪都在赶往新加坡。近四年,新加坡的家族办公室增加400多间,翻了16倍,今年来更是急剧增长。2022年1-4月,新加坡金管局接到143间家族办公室开设申请,其中有63间来自中国,其中包括了香港首富李嘉诚。4月11日,新加坡金管局正式宣布新加坡家族办公室免税激励计划的调整,将最低资产规模提升到1000万新元,还可能在两年内加到2000万新元。换言之,来新加坡的富豪实在是太多,政府不得不提高门槛。据伦敦投资公司数据,今年上半年,新加坡预计增加2800位百万富翁,较2019年的1500人增长87%。目前,新加坡总富豪人数逼近25万,在全球百万富翁人数最多的城市中排名第五,仅次于纽约、东京、旧金山和伦敦。根据汇丰银行报告,2021年,新加坡的百万富翁已经占成人比例7.5%,在2030年,将增长到13.4%。四新加坡如云的富豪中,最常见是华人身影。有"支付宝女王"之称的阿里彭蕾,早就被爆移民新加坡,在新购置3亿豪宅;身家千亿的币安创始人赵长鹏,也是长居新加坡。在福布斯发布的2022新加坡富豪榜中,华人占据了半壁江山。71岁的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是安徽宿州人,以156亿美元的身价蝉联新加坡首富。福建莆田富豪,远东机构黄志祥与黄志达兄弟,曾蝉联9年首富,今年以152美元位居第二;祖籍潮州的油漆大王吴清亮家族,稳居第三;祖籍福建同安的丰隆集团主席,81岁的郭令名,以93亿美元位居第五;曾在2019年和2020年蝉联新加坡首富的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夫妇,尽管疫情以来财富大额缩水,依然排名第六。据伦敦投资公司统计,2022年将有超过500名高净值人士从中国迁往新加坡,按每人660万新币的均值计算,他们将为新加坡带来价值33亿新币的资产。五与此同时,新加坡还在拼命吸引人才。8月底,新加坡推出"顶级专才准证"。只要月收入达到3万新元,证明自己在市值超过5亿美元或年收入超过2亿美元的企业任职,或在文体科技学术等方面有卓越成就,便可获得5年签证,配偶也可入境新加坡,在本地工作,不必再申请工作准证。9月15日,新加坡金管局又宣布,将在五年内创造20000个金融领域的工作岗位。在9月21日,英国智库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普惠金融指数》中,新加坡名列全球42个金融市场第一名。在包括存款保险计划、保护消费者范围等因素的政府与金融系统扶持方面,新加坡分别取得第一和第三的成绩。根据新加坡国家人口及人才署9月发布的《2022年人口简报》,新加坡2022年人口增加18万,同比增长3.4%,PR人口大涨6.3%。疫情期间流失的人口,几乎已全部回流。非居民人口的增长,达到10年来最高水平。六尽管疫情也给新加坡带来创伤,但客观来看,新加坡依然是这场疫情最大的受益者之一。香港动荡事件后,大量外资流出至新加坡;上海封城后,新加坡再次迎来"意外之财"。疫情后,新加坡经济逆势增长。2022年二季度,新加坡制造业同比增长5.7%,服务业增长4.8%,经济总量同比增长4.4%。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大型投资机构,都开始密切关注新加坡的机会。2021年,在新加坡挂牌交易的700多家上市企业中,来自中国地区的企业占所有上市企业市值的15%。2022年5月,李嘉诚旗下的维港投资在新加坡开设办事处,新加坡成为维港投资在中国香港之外的第一个办事处;同是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新秀蔚来,在新加坡交易所敲钟上市,成为全世界首家在美国、香港、新加坡三地上市的车企。6月,中国疫苗龙头科兴集团,计划投资百亿人民币在新加坡设立科研机构及国家商业总部。纷至沓来的投资使得新加坡越发富裕。2020年,新加坡人均GDP5.89万美元,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七;2021年,达到7.28万美元,同比增长19.9%。2022年,有望突破8万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作为全球第四、亚洲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也是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中心,再加上如此之高的人均GDP,"财富之城"新加坡,实至名归。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富余:世界的热钱,正在加速流向新加坡。七历史以曲折的独立斗争,教给新加坡现实主义。自1965年建国起,新加坡就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国家富强为第一出发点。在元宇宙、web3.0、区块链、虚拟货币等新型领域,新加坡都秉持开放的态度,吸引了无数投资者与创业者。在2022年胡润百富排行榜中,新加坡有17位身家10亿美元以上的富豪,都以虚拟货币发家,其中包括身价1450亿的币安创始人赵长鹏。目前,新加坡正在推进一项耗资200亿新元的项目,计划在2040年之前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与此同时,政府还在建设樟宜机场的自动化航站楼,增加每年5000万旅客吞吐量。要知道,新加坡全国的人口,也只有500多万。按副总理黄循财的说法,这些是为了适应日渐增长的贸易活动。同时,新加坡积极鼓励金融行业采用数字技术,以巩固其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纵使"周围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但已经开始追求"巩固亚洲金融中心地位"的新加坡,显然对于全球秩序的新时代踌躇满志。八9月,福布斯全球CEO大会在新加坡举行。会上,新加坡副总理黄循财表示:"我们不会把事情看成理所当然,我们总是想着别人会抢走我们的午餐。"黄循财被普遍视为将接替李显龙,成为下一任新加坡总理。即使这一次排名中,新加坡只是险胜香港,但仅凭"不把事情看成理所当然"的态度,便知新加坡的未来不可限量。优越的地理位置,天然港口,宜居的气候,优美的自然环境,都是新加坡吸引力的来源,但新加坡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开放的市场环境与完善的法规制度。这是一场漫长的比赛。从争取民族独立,到跃居亚洲四小龙之一,再到独步亚洲金融中心,是刚健进取的三代人,自强不息的五十七年。一朝风起,新加坡,终于飞龙在天!而香江之畔,狮子山下,一度失落的港岛,希望她也能寻回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2022年9月30日
其他

新冠之后,中国住院病人一年减少了3583万

原创:项栋梁来源:基本常识文章已获授权为了回应社会对新冠疫苗是否会引发白血病的强烈关切,国务院疫情发布会借由专家之口公开了一些数据。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王福生介绍: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的2018年和2019年,我国因白血病住院次数占比分别为0.15%和0.14%,而疫情发生以后的2020年和2021年两年,其住院次数占比均是0.13%。嗯,专家介绍了白血病的占比,好像基本没有变化,那具体数量到底是多少呢?其实是可以基于比例数据反推出来的。我在中国政府网查阅了近几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拿到了全国每年住院总人(次)数的数据。经计算得知:2018年至2021年,我国白血病患者住院次数分别为38.18万、37.23万、29.92万、32.14万。也就是说,疫情之后,白血病患者住院次数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大幅降低。其中2020年相比2019年一下少了7万多人,降幅19.63%,2021年也比疫情之前少了5万多人,降幅13.67%。(注:因公布的占比数据仅精确至小数点后2位,计算结果可能与实际数据有少许误差,不影响变化趋势)这个数据变化的趋势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总不可能是接种新冠疫苗也顺带预防了白血病的发生吧……看来还得去更仔细地去分析数据,找出隐藏的原因。于是我仔仔细细地查阅了这些公报,发现了一组让我更加震撼的数据: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数23013万人,比2019年减少了3583万人(下降13.5%)。2021年,入院人数略有回升,达到了24726万人次,但相比2019年还是少了1870万人。大家都知道,随着中国老龄人口越来越多,群众生病就诊意识越来越强,医院建设投入逐年增加,每年生病需要门诊或住院的人数是会越来越多的。入院人数减少,其中必有蹊跷。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可能第一反应都是想,肯定是受疫情影响嘛。但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不能凭空想象,还是得基于证据做仔细的分析。先考虑是不是医疗资源的问题从公报数据可以看到,这些年我国医护人员的数量和医院床位数的变化,一直都是在稳步增长的,年均增长率在4到5个点的样子。医护人员的数量也在增加,基本上每年新增50多万。也就是说,我国的卫生资源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总体来说,入院病人减少并不是因为医院住不下。再考虑是不是就诊结构的问题如果不是医疗资源不够的问题,那有没有可能是患者就诊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呢?比如原本一些应该住院治疗的患者怕住院不安全改成了门诊看病?从数据可以看出来,也不是这个原因。因为2020年和2021年,全国医疗机构总体的接诊量相比疫情之前也呈现了同样的下滑趋势:整个2020年,全国人看病的次数77.4亿人次,相比2019年的87.2亿减少了差不多10亿。2021年这个数字略有回升,但还是比2019年低了3亿。也就是说,住院病人的减少并没有对应门诊病人的增加,因为门诊病人也大幅减少了。另外,也不是因为2020年不方便住院的病人推迟到了2021年住院,因为2021年的诊疗总量并没有因为一整年的积压而井喷,反而还比疫情之前少了。简而言之,不是就诊结构的变化,也不是就诊时间的延迟,就是看病的人减少了。那有没有可能是这两年全社会生病的人减少了呢?我想这是有一定可能的,戴口罩、讲卫生、少流动,肯定会有一些流行病发病率降低,但绝不可能一年减少10亿次生病事件那么夸张。排除了以上所有的可能性,那真正的原因也就只剩下一个了:2020年,全国有超过4500万人次本来应该住院的患者,因为这个原因,没有住进医院。2021年,全国有超过3800万人次本来应该住院的患者,因为这个原因,没能住进医院。(注:上述两个数据为基本常识公众号估测,已包含每年约1000万的自然增长量)当我们讨论【代价】的时候,可以想想这组数据。统计数据来源: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gov.cn/guoqing/2020-04/29/content_5507528.htm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gov.cn/guoqing/2021-04/09/content_5598657.htm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gov.cn/guoqing/2021-07/22/content_5626526.htm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gov.cn/xinwen/2022-07/12/content_5700670.htm
2022年7月25日
其他

“为什么要让群众知道真相”

原创:艾飞来源:局外人看电影文章已获授权有一部电影,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太荒唐了!这么多人,这么多个脑子,居然整出这么疯的一个闹剧。这两天我又把它看了一遍,惊得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走到厕所,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两个月没出门了,头发乱飘,精气神消耗殆尽,一天到晚就想吃点好的......我突然感觉,疯的不是电影,而是我自己。人们常说,电影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可是在一个又一个的疯狂年代,人们才恍然大悟,没想到现实超越了电影啊!你会发现,在2022年,看这样一部电影,尽是黑色幽默:《疯狂的小镇》。电影《疯狂的小镇》是在1987年上映的,现在看过它的人很少,网上也几乎找不到资源。目前能看到它的渠道只有CCTV6的官网。可想而知,当年的CCTV6是多么正经,不像现在,只有正能量。如果从电影技法层面来看,《疯狂的小镇》没什么特别之处,甚至显得有点老旧。可是它的内容之犀利,绝对是这片土地多年难得一见的“勇”。因此,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分,这超高分的言外之意还是我以前那句话,相比于这片土地所发生的事,这里的大部分电影实在是太轻浮了。而这部,够深。故事发生在一个叫“玉岩”的小镇,镇上连日暴雨,但天气又热得吓人,搞得人心惶惶。一时间,流言四起。有人说,天上掉了个火球下来,有人说,到处都有人被雷劈死,但更多人说,这是要地震了啊。群众的热议就像是泄漏的液化气,这个时候只要宣传工具一煽风点火,就会瞬间引爆。这天,负责小镇宣传工作的甘广播急冲冲地奔走相告:真的要地震了!甘广播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是看到中学的王老师在搭防震棚,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肯定是看到了什么预兆。而且,甘广播还瞥到有两个拿着仪器的人跟王老师聊天,说什么过了前半夜,天快亮的时候就会来了。经过甘广播的一番渲染,群众瞬间上头,一个个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蚱。可事实,并非如此。电影也不留什么悬念,直接让观众知道,王老师搭棚子是给放假回来的小女儿住的。拿仪器的人更不是什么测量地震的,那是两个搞摄影的,在跟王老师问路,王老师对他们说天快亮的时候能看到日出。很明显,导演在一开头就直截了当的点明:这是一场闹剧。而电影《疯狂的小镇》要向我们展示的,就是在一场闹剧里,上上下下是怎么严肃且认真地一点点变疯,直到走向灾难的......在电影里,面对王老师的解释,大伙都不信。理由有两点:一是王老师前几年被整怕了,现在说话贼小心;二是上面没有正式通知,这事说出去,可是要负责的。但是,真正让盲目的群众陷入恐慌的,是他们摊上了一群屁用没有的领导。电影里的镇长,整天正事不干,最擅长的就是批阅文件,在一次书法比赛里,凭借“阅”字还获了奖。当听到甘广播说要地震的消息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乌纱帽。他当时的内心独白是:在接到正式通知前,绝不能让“有地震”三个字从自己嘴里说出。巧的是,前几天的大雨冲坏了电话线,镇长无法向县里咨询。于是,我们见识到了官僚主义是何等的僵化。身为一镇之长,面对恐慌的民众,不去研究具体的问题,反而置全镇的民众不顾,自己悄悄跑去上百公里的县政府请示指令去了。更腐败的是,作为镇里的领导班子,管钱的、管货的、管电、管邮件的几个人原本正凑在一起打麻将。听到要闹地震老百姓都跑到供销社抢购物资,一个个立马打起了自己的算盘。管电的让家属赶紧到邻镇采购一批蜡烛、煤油,要地震,电肯定要断,蜡烛煤油就畅销了。管货的最来劲,本来仓库就积压了一堆商品,看到焦虑不安的民众,他直接在供销社门口挂上几个大字:防震物资。这些二百五,一顿操作猛如虎,直接把“有地震”给坐实了。因此老百姓彻底慌了,开始了浩浩荡荡的防震运动。古往今来,但凡是在运动中,群体中的个人就是沙中之沙,风可以随意搅动他们。电影里,在治保主任的统一指导下,人们纷纷在镇上搭起了防震棚。可这时,刚好王老师路过,他虽然不明白大家在折腾啥。但还是好心提出了意见:真要地震的话,防震棚不能搭在镇上,否则两边墙会倒下来,而且还要准备些吃的、喝的。治保主任听完觉得有道理,于是大手一挥,让群众把搭好的棚子拆掉,重新到外头的空地再搭。就这样,居民把街上的食品抢购一空,然后拖家带口,老老实实住进了防震棚。其中有几个人不从,也都被他们用强制手段带走了......可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不,折腾还在继续。到了晚上,警察头子出来了,白天他在外面喝酒,喝完睡了半天,起来听说地震了,领导又不在,警察头子的官瘾立刻上头了。在啥都没搞明白的情况下,他首先让人控制广播站,因为这是全镇的耳目和喉舌。然后,他自行组织了一个防震小组,召集各级干部开会,会议的主要精神有二:一是树立人定胜天的思想;二是严防坏人和形式破坏分子的犯罪行动。最后,警察头子让甘广播对群众宣读一份他写的通告,读完后拉响警报......可这甘广播一哆嗦,还没来得及读,先把警报拉响了。这一下,防震棚里的群众炸了。大家都以为地震真的来了,而群体就是这样,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民众恐怖的叫声一浪高过一浪,大家抱头乱窜,声嘶力竭。于是我们看到,有老人倒在了人群中,有小孩哭着叫喊爸妈。我们看到,有个女人,因为不得不在乱哄哄的防震棚里生小孩,孩子生下来就死了。于是我们看到,有个年轻人,白天刚结完婚,晚上自己的新娘就在惊吓过度中失踪了。我们看到,混乱的民众引燃了防震棚,在逃跑的过程中踩烂了周边的庄稼......然而,十二点的钟声再次响起了,人们一脸懵逼,哪tm有地震啊。电影里,看着这一张张被折腾的遍体鳞伤的脸,我想,每一个观众都会心有戚戚焉。电影里的人们,大家看起来依然很像,一样的受伤,一样的沉默,一样的被蒙在鼓里。这场不是地震的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并不亚于一场真的地震。如果电影《疯狂的小镇》只是到此为止,那还是停留在苦难的表面,这部电影真正扎心的,是结尾的那场会议。出事的第二天,上面就来了调查组。可是从镇长到各个干部,一个个都振振有词,说自己从来没说过“有地震”三个字,都是在尽心尽责地为人民服务。我们调查组的领导说起话来也是非常的有艺术,听完汇报,说:这件事情呢,谁都有责任,谁都没有责任。查来查去,又查到了中学王老师的身上,说他是第一个搭棚子的,说他让大伙搭到空地,说他还让大家准备吃的喝的......电影在这里出现两个意味深长的镜头,质问王老师的干部前面是一只鹦鹉,意思很明显,他不过是领导的传声筒。而王老师的面前是关在笼子里的鸽子,这意思是说,原本王老师这样的知识分子好比是代表和平的鸽子,然世风日下,鸽子成了领导桌上的玩物......当然,最后还是需要领导来力挽狂澜,这种会议上,稳字排第一。于是,领导说了一句稳定军心的话:情况都是可以转化的嘛,就当是干部和群众经受了一次难得的考验。这下,大伙终于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就是统一口径,怎么跟群众解释。虽然电影最终也没能让我们看到处理的结果,但很明显,大家一致觉得就说“地震的征兆已经消失”,最稳妥。在一片附议声中,有人说出了全片最著名的那句话:为什么非要让群众知道真相呢,知道结果就行了嘛。这句话,就像是整部电影的理论基础,引导了一个个的干部,也引导了无数的群众。权力就是如此生猛,它可以把人类思想撕得粉碎,然后按照自己所选择的样子把它再粘合起来。尽管电影《疯狂的小镇》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可看起来一点不都过时,因为它就跟电影里的“玉岩”镇一样,是个寓言,也是预言......
2022年5月17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和李稻葵商榷防疫政策的生命账

作者:梁建章来源:绕梁说
2022年5月16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朝鲜疫情数据,令人惊叹!

据朝中社平壤15日报道,从4月底到5月14日18时为止,朝鲜全国累计报告发热病例超820620例,其中痊愈496030多例,尚在接受治疗324550多例。截至目前,累计死亡病例42例。
2022年5月16日
其他

在上海发国难财的人越来越疯狂了

现在重点已经不是连花清瘟可不可以治病的问题了,大家气的是一个连平价菜都搞不定的城市,为什么有那么多额外的力量去运送一个自己都说不能预防的连花清瘟。这其中,没有相关利益存在?
2022年4月19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31万上海独居老人,怎么熬过上海疫情?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原创:乌卡来源:为你写一个故事(ID:raistlin2017)文章已获授权013月31日下午,一位从山西来上海化疗的癌症晚期病人的家人发出了求助信息。病人目前住在酒店里,对附近环境不熟悉,又没能成功从平台上抢到菜,物资日渐告急,但身体虚弱,营养需求大,不能怠慢。远在山西读书的女儿心急如焚,只好四处求助。接到消息的骑手曾召兵二话不说,直接赶去了超市。“我一看这买的东西就明白了。这是一个癌症晚期病人家属的单子,买的东西是排骨、西红柿、茄子、小米。我知道化疗的人什么都吃不进,就靠破壁机把所有的营养的东西打得很碎,所以我特别理解他买的这些东西。”曾召兵在超市帮其它顾客选购可惜不少超市的物资储备都有缺口,他冒着雨跑了附近好几家店,还没能配齐需求,只好挨个联系在周边区域的同事。最后终于等到一位同事从5公里外的某家超市传来好消息。他骑过去买下物资,一心想着先把事情办完,顾不上穿雨衣,立刻折返往宾馆赶。雨天路滑,考虑到安全问题,他得小心控制车速,花了路上的时间比平时多出一倍。等订单终于送到时,他全身都湿透了,疲惫又狼狈。病人家属看着他一个劲地说谢谢,追问多少钱,曾召兵不肯收。几年前,曾召兵的父亲因癌症离世,他对家属的心情感同身受。他也知道这个病很花钱。就算没有疫情,他们的日子恐怕也不好过,如今又被封闭在异乡的酒店,多了心理上的负担。“花几百块不算什么,只是点微小的、力所能及的事,能帮到忙就好。”自从饿了么面向上海开启“应急特需”以来,曾召兵们每天都要对接大量独居老人、孕妇、宝妈、病人、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紧急需求。一位听障患者接过骑手采购的物资每天一大早,他们就守在那些仍在营业的商超门口,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购买和配送。这样一趟跑下来,一单就要一个多小时,一个人一天紧赶慢赶最多只能跑20来单。没有人会抱怨麻烦,因为那些订单都像沉默而迫切的求助信号。有位听力障碍者发来消息,说疫情封闭后,自己的助听器电池一直送不到,已经失聪整整一周了。家里还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她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很痛苦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和家人好好沟通。求助申请里,她近乎哀求地写,“失聪的状态没人能体会。”终于抵达的助听器电池一群从外地来上海的实习生,都是贫困山区的孩子,被困在不同地方的宿舍里,一点物资储备都没有,已经两三天没吃饭了,一直挨着饿。求助人说,现在就希望有人能给他们送点吃的过去,别让孩子们继续饿肚子。给孩子们的订单也有怀孕两个多月的孕妇,被封控隔离在酒店里,连吃了好几天的泡面。她正需要补充营养,而泡面除了充饥,起不到别的作用。可是封闭了好几天,就连泡面存量都岌岌可危。考虑到身体,她不得已发起求助,想要有营养的食物、水果。还有些更迫切的、与生命赛跑的需求。有位癌症晚期的父亲需要化疗维持身体健康。发出请求时,已经超过化疗计划14天、断药14天,急需药物。儿子查到了可提供药物的商店,但因为小区封控无法自行前往购买。一位患有脑血管疾病、兼心梗史的独居老人,停药就会有生命危险。居委会努力了一周多,一直没配到药。隔壁邻居通过其它途径买到了药品,可迟迟无人配送。救命的药这些都是急需里的急需。只要看到了,就无法拒绝,只能设法去做。每条紧急需求的响应、解决,背后至少有客服、配送经理、产品、零售医药业务、骑手等平均至少5人的接力。面对这样迫切的信号,负责项目调度的同事只好不停协调人和资源,尽可能安排,几乎每个骑手都是不分昼夜地连轴转,不断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希望能多跑几单。女骑手更辛苦,一整天水都不敢喝,怕找不到厕所耽误时间。没办法,运力实在太紧张、太有限了。02通常情况下,一位骑手的运力覆盖范围是周边3-5公里,而“应急特需”计划里,他们接收到的紧急需求往往是长距离的,甚至需要频繁跨区。再加上物资来源有限,时常要靠骑手自己四处去找,都在无形中拉长了完成时间。之前有个妈妈带着出生四天的新生儿刚出院,赶上了居住的小区封控,根本不让人进,口粮将断,小婴儿每天嗷嗷待哺等奶喝。接到需求的刘柏启一看这情况就皱了眉。他知道新生儿需要的婴儿奶粉是最难找的,很多商超都没货。当天他跑了5个多小时,在全市找了七八家店,不是没开门,就是没货。好不容易有家开着门的,对方店员为难地表示,现在商品只供线上,不能进店购买。奔波在路上的刘柏启头一天铩羽而归的刘柏启只得第二天再试。一大早,他趁着对方线上平台还没开,就直接赶去店里,没想到对方还没开门,只得在风中苦等了一个多小时。后来店员认出他是两天接着来报到的那位小哥,又详细听他讲了这家人的特殊情况,才同意破例开放一次购买。刘柏启立刻联系了焦急等待的宝妈,沟通需求,并第一时间把奶粉送到。尽管骑手们并不会因反复奔波而抱怨,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总是花这么多的时间去找货源、去艰难沟通,无法提高效率,帮到更多的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团队的其它同事开始尝试联系渠道,找稳定的供货源。这事挺难办的。不同宝宝对奶粉、尿不湿的都有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奶粉,涉及到的品牌太多了,一定得是资源充沛的大店才能满足。而且,现在这些东西都是刚需,属于硬通货,他们希望对方不加价,还愿意专人加急处理来自这些紧急需求的订单,实在是不容易。最后是母婴品牌孩子王的一家店站了出来,愿意一起尽力。有了物资的支持,又考虑到应急特需里的订单遍布各区,两轮骑手肯定不行。这时候同城配送经理一诺提出来,“我有车。”这样,配好通行证,建立起“宝宝关爱专车”,专门解决婴幼儿用品的采购及配送问题。“宝宝关爱专车”从点子产生,到推出,也就一天多时间。这是他们协调落地的第一条专线。任务艰巨的专车钟海南是第一个报名这条专线的司机。同事提醒他,接了这个任务可能因为小区管理的原因,得一直睡在车里。钟海南觉得自己是退伍军人,能吃苦。没过几天,田丹也加入进来。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对这些宝妈的需求更加感同身受,一想到可能很多孩子吃不上奶,急得在家坐不住。只是加入专线工作后,她再没能和自己孩子通过一次视频。每天她忙完时,孩子早就睡了。刚开始跑专线,钟海南发现是真苦。流程和平时完全不一样,早上六点多就要起来去核酸,然后去取货,中途要不断和宝妈联系、沟通,开一段路就要被查证件、查核酸,常常要送到凌晨一点多才能结束。凌晨,钟海南和孩子王店员一起备货起初,他直接把被子放在后备箱,送完当天的订单,太累了就直接在车里打铺盖休息。项目团队会给大家就近安排酒店,大家也不用蜷缩在车里将就。曾经睡在后备箱的骑手就这样跑了几天,他们也琢磨出了一些门道,知道路线该怎么安排才更合理,也会尽量提前和宝妈联系时间,以免临时找不到人,着急干等。效率有了提高,能覆盖的人也更多了。03有报道说,上海2500万人中,有13万新生儿、31万独居老人、50多万残障人士、数量未知的病患……这些,在上海疫情里,是最需要关注到的弱势群体。孩子的问题得到解决后,还有不容忽视的老人与病患。他们的需求更加繁杂,对药物、食品、日用品都有需求,而且他们往往不擅长使用网络工具,需要被投射更多的关注。这些结论是在整理和实现需求时慢慢被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应急特需”计划刚刚上线的时候,页面非常简陋,是一个很直白的表单填写页面。当时时间紧迫,来不及做得精细。所有人一心想着先给出通道,把人们的需求拿回来,看看到底能做些什么。他们收到的前50个的单子基本每一单都来自不同类型人群,跨度很大。后来经手的需求多了,也发现了规律。在那些最紧急的求助里,需要买药的超过五成,需要买母婴用品的差不多占两成;而从人群来说,老人们的需求超过半数。项目组客满中心的牵头人滔帅说,自己以前从没关心上海的独居老人有多少,现在知道了,是31万;以前不知道上海有多少个区,现在知道了,16个。所以他们赶紧把这三类人群区分出来,设计不同入口提高效率;又增加人工对不同需求的紧急程度做区分和排序,尽量把最特殊、最急迫的优先级前置;为了把第一优先级给到最需要的弱势群体,在“婴幼儿用品配送专车”落地后,又顺理成章推进了“特需老人物资配送专车”和“应急用药专送车”,专人专车服务紧急需求。是同城车队又站了出来。在同城车队群,配送经理一诺调配运力,要求永远是:“准备好48小时核酸,每天9点整装待命。”这种任务几乎每天发生。一诺总是在群里说:“上海需要我们”“救人一命”“今天我给他搞定”“可能会晚,但今天一定会到”,骑手们则总是二话不说响应。“特需老人物资配送专车”上线这样才能尽量把救急通道拓宽,让更多人进来发出声音。04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考量。因为有大量老人群体,所以电话求助的通道要持续保持畅通。又因为系统和机器没有办法判断优先级,没有办法给出情绪化的回应,所以整个项目都需要人工来协调。虽然在外面奔波的是一位位骑手们,但在他们背后,是不同部门员工的群策群力。每完成一个紧急需求,需要客服、配送经理、产品、零售医药业务、骑手各司其职、持续接力。产品本身,对着需求的爆发,也完成了多次迭代,一方面市民提交更方便、需求有效分类,另一方面,客服也能更高效处理。尤其是客服,他们常常会接到情绪非常强烈的需求。最初,这个项目投入的客服是20人。“因为这是从0到1的事,我们也不确定会有多少需求,我们先让20个人进行保障,随着变化,再协调其他资源做整体的一个调度。”当时,全市只有饿了么一家提供应急响应。面对需求成倍的增长,客服人力必须得跟上,因为留言的很多市民,真的蛮着急,需要确保当天18点前提交的单子尽量电话回访完;当晚提交的需求第二天一早也抓紧联系。另外,这个工作强度也太大了,不能让一个人一直做这个事情。所以到现在,在扬州和新乡,差不多有四百来名客服同事参与了这个项目。距离上海数百、上千公里之外,她们和上海人一起脉动。很多人都自愿加入进来,包括管理岗的组长跟主管、经理等,大家一起上,最多的时候一天有197人。每条紧急需求,都需要有人一对一去沟通,确认情况,明确需要,再来给出应对方案。有时还会遇到视障、听障人士的求助,听不了电话,也不便表达,就通过短信去指引操作。提到短信,这里有个细节,项目最初定下来,对“应急特需”的需求,永远不能接受使用冷冰冰的机器人来回答。上海疫情里没有容易的人。大家一是有紧急需求要解决,再就是需要有一个倾诉的通道,从项目初期到现在,一直坚持不用机器人或者短信。后面用短信是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联系了两次也没有人应答;再就是像视障、听障人士,确确实实是电话听不见的,也表达不了。产品迭代背后,还有零售、医药等团队的不断加入。物资方面,不仅货源紧张,尤其是奶粉等母婴用品,需要在全市寻找资源和对接;医药更是专业,需要对接尽可能多的药房、提供品类复杂的药品,努力支持最紧急的需求。从接到需求,到实现需求,好像是在行军。有人开荒,有人负重,有人收尾。骑手们早上六七点起来取货,送件到凌晨两三点,后台项目组也跟着熬,就怕中途急需自己时找不到人。大家在这个时候其实已经不再去管自己原本的岗位是什么,也不计较这件事是不是自己的工作范畴了。脑子里想的都是,这件事我能不能做,这个环节需不需要我,我还能做些什么。凭借这种高强度的团队作战,病患和老年人得到的帮助是真实的。有一次,浦东一位老人治疗老年痴呆的药吃完了,家人想办法在杨浦的医院开了药,急需有人帮忙取药并送到浦东的老人手中。那是“老年痴呆的药,不然我外婆要小区里面走来走去。我外公腿脚不好,管不住我外婆。”当时浦西与浦东已经有交通管制,没有通行证无法过桥,无法跨区,浦西的骑手拿到药送不出去。幸好有位志愿者有符合要求的通行证,主动站了出来充当接力棒。他驾车从浦西取来需要的药物,再交给等待在浦东桥头的另一位骑手手中。三人接力,终于成功送达。拿到药物的病人家属他们还接到过从北蔡来的订单。那是浦东疫情的中心区域,老龄化严重,志愿者一家一家了解情况后,由好心人发来的需求,都是大米面条这种方便充饥的食物,还有成人纸尿裤一类的特殊必需品。骑手们二话没说,采购物资,做好防护,往封闭区去了。装满物资的车辆即将开向北蔡透过每一个紧急需求,他们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的人。05不知不觉,这些骑手们不知疲倦地跑了十几天,光药物就已经送出了100万单;他们背后的团队也跟着在线上没日没夜地提供支持,接到过几万起紧急需求。每个人都是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最难的时候,需求全部没有区分,一股脑涌进来,夹带着焦虑又惶恐的情绪,砸得人措手不及。好在现在逻辑逐步梳理清楚,大家分工明确,有了轻重缓急。前几天有人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有人通过饿了么咨询买药问题,他们无法提供该类药品,却帮他们查到了其他平台可以提供药品的药店地址和联系方式。这样的时刻,客服第一反应想到的是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这很让人动容。在上海,还在奔跑的有1万多骑手。这是可能只是过了平时的十分之一。没有人是万能人。他们很清醒地知道,光靠这些骑手的运力、这些全城送司机,以及可供调配的资源,很难覆盖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群。但如果不做,就一个也帮不到。所以他们单纯地想,多做一点,做快一点,能帮一个是一个。其实他们,很多人都在上海。小组用户体验牵头人,3月11号开始居家办公,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了。包括同城零售、同城运力,中后台支持的人,在上海都是不分昼夜、没有节假日这样的状态。后来,其他平台也开始陆续加入。这样很好,更多人一起投入资源,而不是把视线从最需要的弱势群体挪开。“应急特需”项目组的赛亚说,做这些事情、这么多投入,“希望人们能够相信,再困难的时候,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记挂着你,总有人为你而来。”他们忙着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接受到了很多温暖的回馈。在宝宝专车每天提货的门店附近有家便利店,留守在店里的小哥主动提出,大家早上过来取货时,提前打声招呼,他就能早早准备些早餐,让他们能吃一口热的餐食,补充体力。后来大家才知道,小哥提供的早餐原本是他给住在店里的自己预留的,余量并不宽裕。钟海南有一次在送货路上碰到车辆抛锚,他着急得不得了,怕耽误一整天的订单,最后他在空荡荡的马路上步行了四五公里,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志愿者,帮忙给他搭电才顺利启动。那位癌症求助者的女儿后来给曾召兵发过一条短信,感谢这位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伸出援手,说“我也会像您一样向需要的人伸出援手”,祝他“好人一生平安”。有位宝妈发微博,说看到司机小姐姐从杨浦开车到浦东,给她送来奶粉的时候“破防”了。那辆宝宝专车给了年轻的妈妈强烈的安全感。还有位爷爷,在收到他们送来的蔬菜包后,认认真真地写了一份感谢信,洋洋洒洒一张纸写满了,工工整整,一个涂改痕迹都没有。没有人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也没有人知道还有多少需求等待着满足。但当他们看到那些得到帮助的人发来的感谢,看到隔着护栏塞过来的饼干和水时,他们能明确地感知到,自己的行为产生了真实的力量。就像钟海南给爸妈录视频报平安时最常说的那句话,“你们儿子做的是挺有意义的事儿。”-END-本文作者雷斯林,他之前有个同名公众号被封了,欢迎关注他的新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2022年4月14日
其他

对立与站队

原创:顾子明来源:政事堂2019文章已获授权简单写个吐槽的短篇。过去几个月,很多朋友都会发觉,朋友变少了。从小花梅的男女对立开始,到俄乌冲突支持哪一方,再到中西医治疗新冠哪个有效,最后到病毒清零还是共存。无论是酒桌还是微信群,凡是谈到这四个问题,很容易陷入到双方对峙,甚至是互爆粗口,最终以友尽收场。双方庞大的支持群体,也在淚气的不断加深中,从科学与逻辑的讨论,变成了非此即彼的敌我站队。搞的很多时候我都很尴尬,若是不表示对一方的支持,就会被视为站在对面的一方,然后变成了“敌我矛盾”。同样在国际上,我们也面临类似的局面,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对中国施压,表示如果不能明确站在他们这边,就意味着站在了俄罗斯的那一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将面临稍有不慎,就会与朋友割席闹掰的危机。而这种撕裂与站队并非仅仅局限于中国,全球接下来都在涌现。随着韩国保守派上台,已经敌对了70年的朝鲜半岛民众,刚缓和了几年,对立骤然加深,半岛重现核阴云之下。随着巴基斯坦的鸽派总理被搞,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对宿命冤家,刚缓和几年,接下来也无法避免冲突升级。随着德法开始驱逐俄罗斯使团,俄罗斯与欧盟这对冤家,好不容易搞起的能源一体化,也会因为俄乌冲突而逐步走向崩溃。自两伊战争以来,血战四十年的逊尼什叶两派伊斯兰兄弟,刚刚从叙利亚战争中抽身,怕是接下来的对抗又将升起。甚至等明年俄乌冲突淡化了,美国还会有台湾牌、香港牌和新疆牌。这些地缘割裂中,收益的是美国,受损的都是中国。在朝核问题上,我们若站了朝鲜,可能失去与日韩好不容易修复的关系,在印巴冲突上,我们若站了巴基斯坦,可能失去与印度好不容易修复的关系,在俄乌冲突中,我们若站了俄罗斯,可能失去与欧盟好不容易建立的友谊,未来逊尼什叶之争,我们若站了伊朗,阿拉伯的好兄弟和以色列必然对我们心声不满。可以说,在国内和国际上,我们面对着相似的站队难题。选了一方,就会成为另一方怒喷的对象,可若任由对立蔓延,又如这一轮疫情,容易造成局势的糜烂与不可控。纵观从徐州的小花梅到上海的欧米克隆,任由地方上的自行处置,会给外部力量煽风点火的机会,而中央深入调查后的一锤定音,则是这一系列问题处置的最佳结果。所以,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内部的分歧,会由权威不断加强的中央政府定调来消除,对外部,我们的外交动作也会越来越主动积极,开始主动调和各路的危机。
2022年4月6日
其他

香港疫情为啥搞的那么烂

原创:九边来源:九边文章已获授权香港问题之前也聊过几次,不过最近发现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以前的信息来源全是跟内地打交道很多的那种人,他们举家搬到了内地,在深圳购房,本质上讲,他们已经不再是香港人了,思维方式和内地差不多。每次和他们聊天,最后都演化成了对香港的一次声讨,后来突然反应过来,这些人其实并不了解香港人到底怎么想问题的,他们在香港也是少数派,并不能代表香港人真正的态度。那真正的香港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为啥两边的隔阂这么大?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香港疫情成了那样呢?这两天正好有个机会,一个香港公司和我们公司有长期合作,对接的那哥们他之前在港大读了本硕博,后来也没在内地公司任职,他的观点某种意义上讲更能代表绝大部分香港人的观念。本文依旧是一家之言,大家可以作为参考,针对几个在内地自媒体圈传的很多的想法,我挨个跟他聊了下,终于似乎懂了他们在想啥。首先第一个问题,香港是因为内地成了“富亲戚”,所以心态崩了吗?他说不是。因为香港闹得最凶的,正是中青年,而且整体呈现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态势。对政治最无感的,是香港收入比较低的那些,闹得最凶的,反而是学历比较高的,这些人的工资工资并不低,大学毕业底薪两万左右,比内地的高的多。哪怕在香港端盘子,一个月工资也能达到一万多,教师差不多两万多,跟我对接的这个哥们平均下来月薪近二十万,他说这个收入在香港不算啥,所以香港那边并没有觉得自己变穷了。此外他有个说法,感觉也挺有道理,说是香港人均GDP折算成美元,大概4.67万,整个内地大概是一万美元,相当于内地的接近五倍,比北京都高两倍,相比较而言,大概相当于中国和越南的收入差距,他认为就好像中国不会嫉妒越南一样,香港也没嫉妒大陆。而且香港那边的人天天看新闻,觉得内地的普通老百姓收入并不高,GDP高是因为投资高,所以也没很多人说的那样“眼红”内地,他们对内地最大的抱怨,反而是不断输入基层劳工,导致他们自己体力劳动者的岗位受影响。另一个问题,是因为房价问题吗?他说也不是,因为香港人经历这么多年的高房价,早就把高房价理解成了“自由港”和繁荣的一部分,并且自我安慰说,“发达地区哪有房价低的?”,“房价高是因为有前景”,就好像内地一线城市的白领们也在忍受北上深的高房价一样。他们觉得香港的红利就是接纳全世界有钱人去投资,有钱人大量涌入香港,房价低不了。在香港知识阶层眼里,香港尽管房价高,但是考虑到当地工资也高,折算下来其实没那么高,反倒是他们的媒体经常宣传宣传内地一线城市的房子跟收入一比高的离谱。此外考虑到他们一直以来把李嘉诚和郑裕彤这样的房产大亨当神看待,就知道他们对房产的态度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恶劣。香港人认为,尽管房价不低,但是香港作为自由港,富人会一直涌入,这些热钱就会带去机会,香港人的高薪工作就是这些钱给支撑起来的。现在不仅香港人吃这部分红利,而且还有大量的马来人、印度人、菲律宾人在吃这种红利,这些富人到了香港后,会消费,会雇佣佣人,开公司的时候会招聘香港本地人,这些都会带给香港大量的高薪工作,整个亚洲除了香港,没有一个地方有这种优势。那问题到底在哪呢?他有个说法,香港人真正的恐惧,是“自由港”地位丢失的恐惧。这又是个啥意思呢?他说两地人在这个问题上完全没法互相理解,最主要的就是对待政府的问题上。内地人觉得政府管事天经地义,有问题吗?但是香港那边不这么理解,他们觉得就是不该管,对于政府,应该彻底践行“法无授权皆不可”。他们觉得除了“市场”和“法制”,其他的都该靠边站,政府也应该在法制的框架下运转,最好能彻底退出经济事务。有个很好的比较,内地的政府类似家长,而香港的政府类似物业。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是全方面渗透式的,而物业基本上不能干预小区业主们的生活,只有小区业主打电话物业才能过来看看能做点啥。这事很严肃,香港知识界,一般把香港繁荣七十年,主要原因归结于这一点,他们认为香港法律体系健全,政府权限极小,也正是因为权限小,所以大家不担心政府乱搞,外资什么的也会放心大胆地去香港呆着。他们倒也不反对大陆的“大政府”模式,因为从普鲁士时代起,想发展工业化,基本上谁都绕不开天量的国家投资,后来的德国、日本,韩国都是走这条路。但是香港并不是不是大国,它的路线类似“自由城邦”,跟中世纪的威尼斯、热内亚似的,拆掉自己的城墙,取得了大家的信任,让富人来投资,香港普通人也能跟着喝点汤。正因为如此,整个亚洲的有钱人都在香港有房产。这也就解释了为啥大家这么相信香港的资产。因为大家知道一点,那些房子哪天就算自己不要了,也会有别人接盘,如果花大价钱去菲律宾买房,可能哪天突然被军政府给接管了,所以大家都躲着菲律宾,菲律宾一直发展的也就那样。那大家都去香港炒房,房价高得要死,老百姓就没意见?当然有意见,不过有两个问题,一是香港大部分人是有房的,所以房价高他们是受益者,事实上现在大家最担心的事不是房价高,而是房价下跌,香港人最惨痛的经历,就是曾经的房价暴跌。另一方面,香港作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自由港,位置得天独厚,全世界有钱人去香港投资,形成房价永远涨的共识,既然会涨,更多的人会去香港投资,甚至包括内地的富人,马爸爸,小明夫妇(现在已经离婚了),美国富豪,俄国富豪,这些人都在香港买了半山别墅,持续带给香港的是财富,是香港保持繁荣的根本前提。富人迁入效应太明显,以至于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那边给富人拎包服务员的工资就经常上万,现在机灵服务员收入干到一个月十几万也正常(没写错,服务员能赚到十几万,香港那边很多伺候巨富的服务员非常非常有钱,不过得很机灵才行)。所以老百姓很享受这种感觉,觉得维护香港自由港的地位不动摇,是他们保持富裕和繁荣的保障,对任何插手的动作都万分警觉。这也是为啥这段时间他们爆发疫情,整体惨不忍睹,咱们这边很多人觉得,按照内地的套路来呗,他们觉得那会加大政府的权限,应该按照立法赋予的权限来,但是立法赋予政府的权限比较小。他们担心任何激进举措都可能一点点破坏香港的地位,时间长了,香港就不是那个香港了,如果哪天不是自由港了,那也没人去香港投资,香港的繁荣也就到头了。更关键的是,香港政府也是这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立法赋予的权力相对较小,但是依旧能不用就不用,香港的疫苗接种率低得离谱,所以这段时间伤亡较大。更关键的是,他们并不是真的担心香港变成啥样,而是担心别人觉得香港变成啥样。那种感觉就好像大家觉得乌克兰今后永无宁日,所以大批有钱人中产已经离开了那里;大家以前觉得英国几百年来有保护私产的传统,俄国寡头才会把财富转移到伦敦;大家觉得香港永远是自由港,才会放心过来投资。当然了,近期大家也知道,英国冻结了寡头们的财产,多多少少会影响大家对英国的信任。同样的,如果大家“相信香港是安全的自由港”这种想法有动摇,香港也就不是香港了,繁荣也就结束了。懂了这一点,再看他们那个奇怪的外籍法官,也就很好理解了。众所周知,香港作为我国的一部分,却有不少法官是英国人,这让很多人第一次接触这种事很崩溃,觉得丧权辱国,但是香港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雇佣外籍法官,说明他们的法制是很公平的,完全贴近英国法系,有利于让“国际资本”放心,获得更多的国际认同,这样大家才会没有顾忌地过来投资。港股市值前10的上市公司有7家来自内地,分别是腾讯、工商银行、中国平安、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此外还有招商华润等央企,这些企业去香港上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香港司法独立,外资敢来,所以他们去了香港能吸收到国际资本,为自己谋发展。后续一堆中概股在美国混不下去,还想吸收国际资本,都得回香港。大家看过那个段子吧,你从冰箱里把猪肉拿出来换个地方,猪肉还是那块猪肉,但是你手里满手油。香港就是这样,大资金过境,它满手油。现在这套司法体系对于香港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可是很多人没意识到,如果哪天香港的司法体系大家不再认可了,它很快就啥也不是了。也就是说,世界上有两个香港,真实的香港,和存在于大家想象中的香港。现实里那个香港街道窄,房屋老旧,极其拥挤;想象中的香港是真正的法制社会,超级小政府,远东冒险天堂,世界和中国的超级中转站,财富来去自由的地方。香港人认为这种想象不能被破坏,否则香港完了。那个哥们还说,大家经常把香港和深圳放在一起,其实他俩完全不是一码事。深圳变富,是因为产业和科技,是背靠整个中国内地的经济门户,这些优势在香港完全没有。香港的富有,并不是有啥黑科技,也不是因为香港是工业重镇,更不是因为香港有啥得天独厚的经济资源,它的繁荣,只是因为一个承诺,“香港保持自由市场”的承诺,只要大家相信香港法制和公平,放心大胆地去香港做生意,相信在香港赚到的钱可以带走,富人们就会不断去香港投资,那香港就能一直繁荣下去。但是如果一旦这种共识遭到破坏,那香港就跟丝绸之路崩溃后的中亚贸易城市一样,迅速走向衰落,因为它无论如何也比不过旁边的深圳,哪怕香港稍微有点衰落,可能香港的人才和企业就会大规模被深圳和上海给吸走,事实上这几年已经有很多香港企业搬到新加坡去了。这也是为啥香港特别排斥任何“政策”,他们不在意政府的介入是善意和恶意,他们的观念更贴近哈耶克的观念,认为尤其要提防善意的介入,因为事情就是这样一点点滑向不可控,今天的政策是善意的,明天是善意的,大家接受了这种现状,迟早出来大量坏政策,大概就这么个逻辑。我在和香港知识分子接触过程中,发现他们非常推崇哈耶克的观点,随时随地可以用英文复述哈耶克的观点。这也是为啥,每到香港出了问题,大家就会纳闷,香港为啥不向内地求助?你们只要求助,很快就帮你们解决,赶紧求助啊!但是香港政府每次都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求助,这并不全是骄傲或者自尊心在作祟,只是老百姓和知识界对这种行为非常警惕,进而对内地政府也无限警惕。香港政府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更认同我上文说的这套逻辑,而不是咱们“家长式”逻辑,所以大家觉得香港政府软弱无能,可是在他们眼里,走“西方路线”才会大错不错,属于一种政治正确,也就是你走内地路线搞定了事,大家可能也会骂你,但是如果你走欧美路线搞不定事,老百姓和知识阶层也不一定骂你,这种情况下,他们政府的决策防线就可以预测了。总结下,香港人到底怕啥?他们怕自由港的地位彻底崩溃,如果这一天到来,他们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完了。懂了这事,也就懂了香港疫情为啥成那样了,政府消极避事,手里有权力都不用,对于疫情这事,有些时候必要的手腕是免不了的,但是香港从上到下对这事心理上有抵触。同样的道理,理解了这个,就理解了为啥香港那么爱闹事。主要是香港还处于东西方的一个交界线上,美国那边会不遗余力地煽动香港闹事,恰好香港人神经又敏感,他们一边责备政府不作为,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对他们的任何操作,都会遭到反对,反对的原因就是上边说的。所以说处理起来非常棘手,甚至有点“有力使不上”的感觉。而且我明白了香港人的担心后,再看中国政府的各种关于香港的声明,都能看到我们这边也会着重强调“自由市场”,只要政府出台的跟香港相关的文件里,“自由”这个词一定是频率最高的,毕竟这是香港人最关心的问题,也是香港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尾声:香港这些年的表现,像极了一个恃宠而骄的孩子,不过有一说一的是,完备的司法体系,健全的金融秩序,这两样都需要几十年的缓慢建设,上海和深圳未来肯定会彻底取代香港,但是需要不短的时间,因为我国还处于外汇管制状态,人民币一时半会没法国际化,在这之前,只能是这样了。此外香港目测疫情可能不乐观,如果万一失控了,正好近距离观察下经济会发生啥变化,然后作为我们将来决策的依据。这段时间不少人在叫着要躺平,其实越到这个时候,越需要定力,我们现在的状态,用俾斯麦的话说叫“保留选择权”,我们可以坚持清零,可以动态清零,可以躺平,西方你能吗?病毒减弱当然好办,如果病毒发生恶性变异,我们有的选,你们有的选吗?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2022年4月6日
其他

我一个人,在上海便利店住了23天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外滩TheBund」(ID:the-bund),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没有床,没有淋浴一个人守店最后被顾客求着回家4月1日,上海浦西封控。李娜运营的便利店,疫情期间坚持不打烊,此刻也锁上了大门。在很多人看来,这一天意味着痛苦的宅家生活的开始。但对于李娜来说,却是守店多日后,终于可以回家的日子。李娜今年32岁,安徽淮南人,13岁那年来到上海,现在是闵行一家罗森便利店的店长。她住的小区早在3月9号就被封闭了。为了让便利店运转下去,继续给大家提供物资,从3月9日到3月31日,她在没有床、没有淋浴的店里住了整整23天。
2022年4月5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你可怜可怜我吧”,那位不会网购抢菜的长春老人,刺痛了2.6亿中国人

文章作者简介:桌子,身高1.85米,有八块腹肌的兼职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职员。三观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观
2022年3月29日
其他

大疫三年,怕的已不是病毒本身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原创:伢伢复盘来源:伢伢复盘(ID:yayafupan)文章已获授权昨天趁着天气还行,我想去拍张证件照,去找熟悉的两家相馆预约,结果一家关门了,另一家也关门了。晚上想吃碗浇头足的汤面,凭印象找了两家,一家店门紧闭,玻璃上贴着“转租”字样,另一家连门头都拆了,里面传来嗡嗡的电锯声。我不甘心问了下装修师傅,说:“这餐馆好好的咋关门了,以前经常来的。”师傅看了我一眼,疑惑的问:“你上回来啥时候啊,还经常来呢,这早就关了呀,老板去医院食堂烧大锅饭还债去了。”说罢埋头继续干活。我想了想,上一回来还是2019年初,这一晃都3多年了,是该关门了。要说这间铺子也不容易啊,开张一次装修一次,关门了、倒闭了再砸掉,等有了新老板接手,又再装修一次,钱挣没挣到不知道,这墙都被敲掉好几茬了。
2022年3月28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陕西惊现“铁笼女”,疑似12年前失踪的青海大学生

2009年9月27日,下午1点多,21岁的青海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大一学生王国红,从宿舍去上课的路上失踪,从此绕无音讯,父母一直苦命寻找,母亲思女成疾,2019年5月遗憾离世。
2022年3月2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2000多名俄罗斯科学家和科学记者反对与乌克兰开战的公开信

我们痛心地认识到,为战胜纳粹主义做出了决定性贡献的我国现在已成为欧洲大陆新战争的煽动者。我们要求立即停止所有针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我们要求尊重乌克兰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要求我们的国家和平。
2022年2月26日
其他

上海成为疫情中唯一的超一流城市,不是偶然的

面对人文世界,兼顾好批判性和包容性
2022年1月17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西安的苦

另一位后来被称为“游泳哥”的李某某,也是在封城前夕连夜返回周至县老家,在途径渭河大桥时,由于桥口被封,他竟然趟着冰冷刺骨的河水强渡渭河。最后体力不支,不得已求救,救援人员才得知他还有这样的返乡计划。
2021年12月31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缅甸内乱,疫情蔓延,翡翠正式进入矿主购买方式!

自己开采的翡翠自己卖,而且本次翡翠原石矿区直选服务只针对国内翠友,不论购货多少,均可享有一手批发价格,所有国人可加微信,进入直播间选石购买,或进朋友圈选料,所有货源为我亲自把关的高端精品翡翠原石!
2021年11月30日
被微信屏蔽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只有复仇,才有正义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2021年9月21日
其他

朱军:赢得了官司,却输掉了人生!

后记:胜诉后的朱军已经进入了退休倒计时,朱军的友人对我透露,他每天坚持着到国家台去上班,参加每一次党组织生活会,为台里新进的主持人认认真真的做培训工作。闲暇之余就是在家中写字画画。
2021年9月18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财政部原部长金人庆火灾去世背后,他的晚景竟如此凄凉

用新闻的视角看世界,长按二维码关注「码头青年」,阅读更多文章
2021年8月30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张文宏你大胆往前走,病毒不认级别

来源:观念的后浪(ID:mantianxue798)
2021年8月11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四川大学军训相互举报,年轻人卷疯了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还能说什么呢?你再传递些理性的声音又有什么用?但我还是想对同龄人乃至后辈说,人终究是社会动物,没有人能完全脱离他人来生存,极致的利己主义者只会被社会孤立,最终自食其果。
2021年7月15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当年偷电瓶车周某人,已经开上劳斯莱斯了…

不管世界怎么改变,我都会为你推荐尖货、潮品和大妞,我是尖货队长,快上车!
2021年6月17日
其他

河南大学教授毕业致辞火了:“躺平得了初一,躺平不到十五!”

走出校门,海阔天空,有千千万万的门等你。有写字楼门,工厂门,机关门,军营门,国门都是敞开的。一切刚刚开始,一切都有可能。
2021年6月10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复旦凶杀案:真相比想象更残酷!值得每个学霸及家长反思

首先,就姜文华和他的父母来说,最大的错误是对姜文华专业和赴美留学的选择;其次是姜文华回国发展后,不该因高薪利诱放弃华师大的教职去苏州大学工作,失去了在家人陪伴下修复失恋和环境不适应带来的精神伤害。
2021年6月9日
其他

privilege小姐,请把您那作死的“高傲”收敛些

但我发现这个群体里,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拎不清”,明明享受了父母给他营造的各种“privilege”,却莫名觉得我会投胎我牛逼,我就是有一份“高傲”要在你们这些芸芸众生面前“尽数体现”一下我才爽……
2021年5月21日
其他

轰炸南联盟22年后,终于有北约国家道歉了!但事情没有完

当年发动空袭的北约国家,终于开始道歉了,尽管只是第一个。毫无疑问,北约很尴尬。西方现在的回避,不正说明当初决策的争议吗?用泽曼的话说,这个道歉,也拯救了自己的灵魂。其他北约国家的灵魂呢?
2021年5月21日
其他

郭德纲约的炮,马云含着泪打完

太高了,太雅了,与我们普通人太远了。我们心心念念的学区房,在马云的理想中不值一提。马云站得很高,想得很远,而我们只想着白天听领导的话,好好工作;晚上听郭德纲的相声,在于谦媳妇的故事里,好好睡觉。
2021年5月21日
其他

​王振华案当庭宣判:这就是法律的意义!

面对人文世界,兼顾好批判性和包容性
2021年5月21日
其他

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一定能看到现有婚姻制度的瓦解

面对人文世界,兼顾好批判性和包容性
2021年5月21日
其他

北大教授吐槽女儿学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面对人文世界,兼顾好批判性和包容性
2021年5月20日
其他

再爆侯耀华

面对人文世界,兼顾好批判性和包容性
2021年5月20日
其他

课本里没有提到过的鲁迅

在北京的时候,这笔薪水是他主要收入来源。章士钊后来撤了他的职,鲁迅跟他打官司,非要把这个官职要回来。他自己撇清说:我并不在乎这个官儿,官儿算什么——虽然佥事也不算小了!只是不能让人欺负!
2021年5月20日
其他

一位北大教授在山东曹县的意外发现

本文原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2021年5月20日
其他

湖畔再无“大学”:马云三百年成一梦,是非成败转头空

面对人文世界,兼顾好批判性和包容性
2021年5月20日
其他

别再吹捧以色列了,都是假的!

作者简介:缓缓君:985高校工科男,时代华语图书签约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观点;有一点理性,也有一点温度,已出版《我就喜欢这样的你》。公众号:缓缓说(huanhuanshuo520)。
2021年5月20日
其他

冲突根源,以色列为何要侵占巴勒斯坦?

作者简介:文子稻,前报社媒体人,每日解读财经热点、国际风云。文章视角刁钻,文笔犀利,剖析真相。作者微信公众号:文子稻(ID:wenzidao666)
2021年5月19日
其他

巴以冲突进入第二周,五大赢家和五大输家!

可怜,这两名泰国工人,到以色列来是打工,是挣钱,是为了家庭更美好的未来,却没想到,最终将命搭在了那里。不由想起当年在耶路撒冷工作期间,多次发生的中国劳工被炸死事件。
2021年5月19日
其他

看了肯德基里这对父子窒息的一幕,才明白为什么有些孩子,一生都富不起来

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我是王耳朵,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2021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