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圆桌讨论:多重的争执——艺术工作在乡村👆活动详情👆本文一共3139字,阅读需5分钟左右在会议开始之际,感谢各位的出席。我是沈蕊兰,主要从事与影像相关的创作,包括非虚构电影项目以及美术馆影像。在今天的演讲中,我将分享关于“高楼灭灯,郊区祛鬼”这一主题的内容。我毕业于美院的实验影像工作室和基本视觉研究所,从当代艺术领域开始,研究生毕业作品又去拍了一部纪录片,之后开始做一些与电影相关的项目。在开始之前,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转塘是一个什么地方?它属于乡村还是城市?或者它在什么时候会被界定为乡村,什么时候会被界定为城市?它与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是什么?我最早来到转塘是在十年前,那时城市与乡村的定义不同于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界定也在不断变化。我一直关注的一个主题,是在如何用影像语言将现代化进程中的记忆可视化。更具体地说,尝试通过影像来表达时间、空间以及那些无法直接看见的元素,如情感、声音、时间、生命等。城市与乡村交界的地方是最能够挖掘记忆的灵感来源,因为城市不断更新,而在这些地带往往有更多可能性。现在,我想分享一下近年来在城乡空间中的三个创作探索。第一个项目关于逐渐隐没的江南老宅中的志怪故事,以及同样在消逝的,这些房屋中老人的生命状态。以我奶奶寻找她丢失的一只养了50多年的老龟做为主线,这部电影并没有事先设计严格的剧情,而是随着奶奶的寻找在逐步生长。我们穿梭在镇上不同居民的老宅中,通过询问交流许多他们过去和现在的故事,发现古老的乡镇正经历着急剧的转型变化。过去镇上有一条河流,每年都会发大水,淹没街道和房屋。而这只老龟的来历,竟然就是在五十年前的某一次大水中游到家门口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通过建坝等手段控制了这种自然现象,大水成为了回忆。我们又发现过去时空的交错中,镇上有一座建于北宋时期的古代庙宇,里面也曾有一只失踪在朝代更迭时期的,几百年寿命的古鼋。通过拍摄和记录,我试图呈现出一个关于城乡之间联系与冲突、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工干预之间关系的多维度故事,讨论真实的时间和情感如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同这些老人一样消散。我们还邀请了这些居民观看之前拍摄的相关素材,在老宅的废墟中组织了一场露天放映,将拍摄过程与电影本身融为一体。这个项目综合了许多元素,真实或虚幻的记忆在其中的不断延伸和流转,以个体的角度呈现出一个关于空间和时光变幻无常的观察。老宅前的露天电影这个项目已经进行到第四年,我想在今年的创作中更具体地探索老人视角下真实的时间,因为现在人们对于时间的感受变得越来越短暂和迅速。香特尔·阿特曼曾提到,她试图通过电影让观众感受到真实时间的流逝,而不仅仅是消磨时间。我觉得这种方法能够唤醒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和生命状态的思考。接下来我要谈谈今年的第二个项目,这个项目发生在宁夏的一个叫“去田野”的驻地。期间我和另一位电影学者徐子毓组成了一个组合,以中卫为中心,走访了宁夏的各个地方。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进行了游牧式的创作。徐子毓从文字角度切入,而我主要从图像角度出发。我们一起采访了许多人,感受了各种不同的地方和经历。这个创作也是一个正在发现和生长的过程。我们沿着黄河,以宁夏的龙王庙为起点,寻找神话、地理和口述史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龙王的传说,也有许多和水有关的故事。在西海固有一些村子还是属于比较贫瘠的状态,村民讲述关于水的一些记忆非常惊人,一位老人说,因为水要从很远的地方背回来,他们生小孩的时候,有时候根本来不及,小孩就生在沙子堆里,用沙子去把身上的血污去掉,而母亲则直接喝她自己生育的流出来的血来补充体力。这样子的故事,是现在的我们难以想象的。我想把这些故事转换出来,变成一些时间切片,在这些切片里面,我们可能去重新唤起和我们祖先有关的,身体和土地的记忆。还有一个废弃的产煤矿山。这个矿走进去之后,左右两边是两座非常小的庙,左边那个是道教的,右边那个是佛教的。中间一条路进去就是一个巨大的矿洞,好像大家在进洞之前,在鬼神和菩萨之间达成了某一种默契。那个矿山里面又有非常巨大的工厂、实验室、居住和生产区,全部都废弃了。但是这两个小庙的香火还在,最后还是精神的力量更长久。矿坑两侧的小庙我们也去拍了很多沙漠和戈壁上的窑洞、石窟、藏兵洞,在一览无余的西北日光中,隐没在戈壁和荒野之下,即是庇护所也是埋藏秘密的地方。这是一个石窟,里头那个佛像已经风化掉了。就剩下就是当时做佛像的时候,工匠开凿的孔洞。这让人感觉是另一张脸,在可见的历史背后,凝视着孤魂野鬼、遗忘个体的命运走向。左:石窟中留下的空洞,佛像已不知所踪右:在废弃的窑洞看一场日落然后就到这个高岗。这三个项目在工作周期上是不同的,奶奶的那个片子跨度很长,每年我会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回去做相关的事情。中卫项目前差不多一个月,这个则更短。创作者对于不同时间尺度项目的不同反应,导致了每个项目都会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成果。这个时间比较短,就没办法去做一些深层的体验和感受。但是快速的去到这个地方,反思和自己之前项目的关系,由此进入一种延续的状态,也是一种创作方式。当下跟这个空间,从身体出发,产生一种非常迅速的反应,更像是即兴的、偶发的创作。高岗的老房子有很多祠堂,气派但是昏暗,时间仿佛静止。一些老人还留在那里,像是快被人被遗忘了。几乎每家门口都放了一些小口的腌菜缸,有一些是废弃的,有一些是在使用的。还有一些里面有一些不明液体,不知道放了多久,包括分配给我的这栋。于是我做了一组作品,把从各个地方拍到的人或者其他生命沉睡的摄影照片,放在了在村子里收集到的这些瓦缸的底部。大家可以弯下腰去看,有一些是图像,有一些是声音,在寂静的夜里录到的一些声响,还有老人在低声诉说一个故事。为了做这个作品,我们洗了好多缸,这个清洗的过程也是很有意思,它像一个人的肚子,很多旧东西倾倒出来,但总是有些残留。杭州下雨很多,我们在那里展出的一个月中,不断会有新的雨水进去。我们又放了一些花露水,所以就想把这个照片、雨水、花露水以及缸里面原本的残渣,合在一起变成一组眼、耳、鼻都可以感受的作品。展览现场这房子还有一个一挺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个保存的特别标准的老宅,里面有两面水泥墙是后来新砌的,做成了一个鸡棚,但是也有一段时间了,而且左边这个顶上这边的这段墙是破掉的。所以你们看这个影像投影的地方,这个墙它只有半截,是一面残墙。所以这个空间也有很多时间的迭代,最后我放了一件有关城市的一个幻影,给这个空间做出一个回应。半截墙前的影像,关于时间和记忆的投影最后回过来讲一下。这两个标题就是什么叫高楼灭灯和郊区祛鬼?这个名字代表的,是介于城市和乡村生活之间往返跳跃的状态,它是非常有机的。对我来说,如果完全在城市空间生活,和人、土地或者其他生命的关系是很淡漠的。但如果你在一个纯粹的乡野,跟现代生活又非常脱节,虽然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营销农村生活的视频,但事实上里面有很多现实的困境要去解决。而城乡结合的这种情况下,它某一种程度相对安全友好,脚踩大地,又可以跃向虚空。而我选择做这种跟过去、记忆紧密关系的命题,不只是要去复原某些过去的痕迹,或者存档记录这些逝去之物,探寻记忆这个行为本身就可以激活我们对周围环境和生命状态的感知能力,亦或是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中缺乏和遗忘的,人类作为自然和大地的一份子本该具有的力量。文章由圆桌讨论活动中的分享者沈蕊兰撰稿系现场分享内容的再整理*除特殊标注外,图片均为作者拍摄或制作争执现场丨复调的乡村:地方与策略👆主讲人:王彦之👆争执现场丨艺术节在乡村:不期而遇与流动的现场👆主讲人:王婧思👆关于平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