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作者简介虞国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虞老师长期从事瓢虫的分类及利用、果树及园林昆虫的种类鉴定及生物学研究。已描述甲虫新种100余种,出版《中国瓢虫亚科图志》《北京蛾类图谱》《王家园昆虫》《北京林业昆虫图谱(I,II)》《北京甲虫生态图谱》等著作。正值端午佳节,虞老师带来他的粽子故事,虽是脑洞,但不得不说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关于天敌的知识又增加了!快来看看吧!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常见的传说是战国时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死于这一天,后来端午节的纪念活动多与屈原联系在一起,其中以龙舟竞渡、吃粽子为目前最常见的习俗。其实端午的起源还有其他4种说法(纪念介之推,流行于山西一带;纪念伍子胥,吴楚两地习俗;纪念曹娥,浙江会稽一带习俗;还有一说是祭“地腊”,道教弟子的风俗),但不论怎样,吃吃粽子都是最受欢迎的习俗。作者端午节享用的粽子,糯米,小枣,箬竹叶及马莲叶毕竟其他习俗比如龙舟竞渡,难度就有点大,需要多人、多支队伍,而且要有宽阔的水面。吃粽子就简单多了,现在有了网络更是方便,学着自制或直接网购皆随心意。细查一下,关于粽子网上有大量的包法、包叶的材料、糯米浸泡方法、馅有或无甜或咸等等内容。但就是没说这粽子是怎么来的。所以,今天我遐想了一下粽子的发明,聊聊这或许是属于端午节的“仿生学”故事。吃粽子相传江南山村有一对夫妻,志明和春娇,男的勤劳聪明,女的漂亮贤慧。生活在竹乡的志明,业余时间玩弄竹工,折张椅子、编个竹篮、劈把洗帚,技术逐渐娴熟,手工品做得越来越精制。平时男耕女织,农闲时志明就挑着竹制器,外出销售,也兼顾修补,赚些手工钱。但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志明的吃饭渐渐成了问题。江南的潮湿与闷热,让饭团放不了多久就会馊了。这要怎么办呢?春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老想着要改革下带饭的方式。有一天她在河边洗衣服时,忽然看到芦苇叶被折成一个精致的小包,还有细丝带绑着。香蒲上的“粽子“